分享

野语红楼 野语贾珠

 木柳书屋 2013-10-20

 



 

 

 野语红楼   野语贾珠   

 

 

 

作者:何远飞 

收录时间: 2013年8月19日下午10:07

(转自:红楼品茗)

 

 

   作为荣府的长子贾珠,书中却极少叙述,只有三四处提到,第二回据冷子兴交代,他已进学成了秀才,二十岁时已娶妻生子,要是再过得一两年就要当官了,可知他是个有才华的青年,但是却死了。第三十三回贾政打宝玉,王夫人提起贾珠时哭道“若有你活着,便死一百个我也不管了。”,“你替珠儿早死了,留着珠儿,免你父亲生气,我也不白操这半世的心了。这会子你倘或有个好歹,丢下我,叫我靠那一个!”说明贾珠是一等人物的。再有三十四回里王夫人提到 “先时你珠大爷在,我是怎么样管他这两回里提到贾珠都和宝玉被打有关,而宝玉被打与金钏之死有关,而金钏又是被王夫人打后投井自尽的,金钏还有个妹妹叫玉钏,金钏死后玉钏的待遇得到了提高。书中姐妹做丫环的还有一对,就是秦可卿的丫环瑞珠和宝珠,秦可卿死后瑞珠触柱而亡,而宝珠进升为小姐,瑞珠为什么要寻短?秦可卿之死与她有关连吗?如果有关连,有没有被打呢?可惜这回有删节,脂批有补天香楼未删之文”如果被打也很正常,秦可卿之死她没有尽到责任。这两对姐妹,一个瑞死宝在,一个金死玉在,活着的合起来就是“宝玉”,对应的正是王夫人的两个儿子:贾珠,贾宝玉,珠死,宝玉在。珠死后,宝玉待遇提升。如果按上面的事件来推测,贾珠也应该是被打后自尽的,可能吗?贾珠的妻子李纨,字宫裁,宫裁就是有自裁的意思,而李纨的父亲名李守中,“守中”有“手重”的意思,怎的出手重了呢?自然是打的了。被打后自裁,就是贾珠的死因。他的死因没有被说明,就如秦可卿死因被删。

   那么贾珠被谁打的呢?

   我们来看宝玉被打之前贾政说的一段话

喝令:“今日再有人劝我,我把这冠带家私一应交与他与宝玉过去!我免不得做个罪人,把这几根烦恼鬓毛剃去,寻个干净去处自了,也免得上辱先人下生逆子之罪。蒙侧:一激再激,实文实事

一个“再”字说明之前打过一下回被人劝过,而在这之前宝玉没被打过,打的就是贾珠了。贾珠十四岁就进学成了秀才,再培养几年就有出息了,作为父母的当然管得严,王夫人对袭人说过“先时你珠大爷在,我是怎么样管他贾母也责怪贾政

“你说教训儿子是光宗耀祖,当初你父亲怎么教训你来蒙侧:如此碍犯文

,随景生情,毫无牵滞。说着,不觉就滚下泪来。

贾母就是说教育儿子但不是靠打的,贾政事后也后悔不该下毒手打。关于父辈严管下人,书中也写了两个案例,一个是贾代儒管贾瑞,一个是秦业管秦钟,看书中对他们的描述:

代儒道:“自来出门,非禀我不敢擅出,如何昨日私自去了?据此亦该打,何况是撒谎!”庚眉:处处点父母痴心、子孙不肖。此书系自愧而成。因此,发狠到底打了三四十板,不许吃饭,令他跪在院内读文章,定要补出十天工课来方罢

谁知近日水月庵的智能私逃进城,甲侧:好笔仗,好机轴。 甲眉:忽然接水月庵,似大脱泄。及读至后,方知为紧收。此大段有如歌疾调迫之际,忽闻戛然檀板截断,真见其大力量处,却便于写宝玉之文。找至秦钟家下看视秦钟,不意被秦业知觉,将智能逐出,将秦钟打了一顿,自己气的老病发作,三五日的光景呜呼死了。秦钟本自怯弱,又值带病未愈,受了笞打,今见老父气死,此时悔痛无及,更又添了许多症候。

贾瑞和秦钟死之前都有被打的经历,这与前面分析的贾珠死之前挨过打是相吻合的,只不过二人是挨打后病死的。贾瑞和秦钟都是因情而被打的,那么贾珠被打就与情有关。贾瑞和秦钟都是贾珠的伏笔,贾瑞相思凤姐,秦钟相思智能,贾珠也就是因相思而病亡。

贾珠已经娶了李纨为妻还生了子,贾珠因情被打就是不为了李纨,应该还有另外一个女子,贾珠和她有了感情。诉肺腑画一回宝玉当着袭人的面说出了自己的心思时,

宝玉出了神,见袭人和他说话,并未看出是何人来,便一把拉住,说道:“好妹妹,我的这心事,从来也不敢说,今儿我大胆说出来,死也甘心!我为你也弄了一身的病在这里,又不敢告诉人,只好掩着。只等你的病好了,只怕我的病才得好呢。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袭人听了这话,吓得魄消魂散,只叫“神天菩萨,坑死我了!”便推他道:“这是那里的话!敢是中了邪?还不快去?”宝玉一时醒过来,方知是袭人送扇子来,羞的满面紫涨,夺了扇子,便忙忙的抽身跑了。

这里袭人见他去了,自思方才之言,一定是因黛玉而起,如此看来,将来难免不才之事,令人可惊可畏。想到此间,也不觉怔怔的滴下泪来,心下暗度如何处治方免此丑祸。

袭人听到宝玉说出自己的心事第一反应是吓得“魄消魂散”,宝玉走后仍然感到“可惊可畏为什么?因为她认定宝玉和黛玉交往下去,两人将产生“不才之事”,那将是一桩丑祸。凤姐曾打趣过要把黛玉许配给宝玉,薜姨妈也亲口说过黛玉配宝玉四角俱全,为什么袭人反倒认定是丑祸呢?

袭人是地地道道在荣府里长大的,她在荣府里呆的时间比凤姐等人长的多,经历的事自然比别人多,王夫人和袭人谈心时说“先时你珠大爷在,我是怎么样管他说明袭人知道珠大爷的事,她认定宝玉和黛玉交往下去将引出祸事,是因为同样的经历在贾珠身上发生过,贾珠就是因“不才之情”闯下祸事以至丧命的,所以袭人看到宝玉这一幕时“魄消魂散”,她要加以处治阻止事件的发展,这就是袭人向王夫人建议让宝玉搬出大观园。

什么样的情是“不才之情”呢?书中有交代过的,贾瑞恋着凤姐,秦钟爱上智能,俱是因“不才之情”而招祸的。

贾珠就是与某个女子有“不才之情”后被打的,说明她不该与这个女子生情。这个女子是谁呢?黛玉的前世是降珠仙子,中间伏着贾珠的名字,降珠仙子也就意味着是征服贾珠的女子,黛玉是要嫁给太监的,前面已经分析过。事实上嫁给太监的都是宫女,所以征服贾珠的这个女子应该是要进宫做宫女的,贾珠自然就不能和她生情,一生情就引来祸事,为这事被打就在情理之中。我们知道元春入宫从贾府带去的丫环只有抱琴一人,元春在要贾家绝对不止一个丫环的,迎春出嫁时要陪四个丫头,元春入宫陪去进宫的肯定不止一人,还有另外的人选。这个人应该就是和贾珠相处的女子,是个丫环。

贾珠是书中交代已死但没有说清死因的,书中还有一人同样说死了却也没有交代死因,这个人就是可儿,在四十六回由平儿口中说出,“死了的可人和金钏,去了的茜雪”,可知是一个丫环,年纪应和平儿差不多大,是个大丫头,但书中却没有关于她的文字。可儿是谁的丫环呢?为什么会死去呢?可能就是元春的,而元春的丫环是要进宫的。可她却死了,能解释的原因就是她和贾珠产生了“不才之情”,贾珠被打,她也受累而死。可儿征服得了贾珠,说明她不是个普通的女子,她死后,贾珠相思成病,病况可能就是和贾瑞一样的。

主子爱上了别人的侍女,这在书中也有描述的,如贾环就是和王夫人的丫环彩霞好上了,宝玉也对王夫人的丫环玉钏有好感,还是贾母的丫环鸳鸯有过亲昵的举动。说到王夫人我们知道她非常不喜欢赵姨娘,对奴才勾引主子特别警戒,对举指狐媚的更是厌恶之极,为什么啊?是因为贾珠,同侍女缠绵,酿成大祸,给家人留下了永久的痛苦。贾珠死后,李纨便将贾珠的丫环全部放出去了,这样贾珠的一段情结就没几个知道的了。

表面上看贾府里的李纨“ 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见无闻,唯知侍亲养子,外则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而已”,是个可有可无的人物,贾母等人都怜她寡妇失业的。她是怎么嫁给贾珠的?大观园一回宝玉在李纨居住的稻香村大批了一回,“非其地而强为其地,非其山而强为其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显然是上辈凑合而成的,但他俩并不相宜。贾珠只思念可儿,对有德的李纨却并不看重,最后舍她而去。李纨是有德之人,一心只想着相夫教子,但完婚不久贾珠就自尽了,李纨心中能不痛吗?王夫人因宝玉被打哭贾珠时,李纨是“放声哭了”,这在书中是明写。《枉凝眉》中的“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有“泪珠儿”三个字,想贾珠死后,谁在一年四季为他流泪呢?自然是李纨了。

既然《枉凝眉》后部是写李纨的文字,那么前部的水中月镜中花就是贾珠可儿的了,形容他俩非常合适。而太幻虚境里的一处题名“孽海情天”处,那对联却恰象是贾珠可儿的挽联

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

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

什么是古今之情?古是已经作古的人,就是贾珠可儿,今是还活着的人,自然是李纨了。这样看来贾珠可儿李纨三人就是现实中的宝黛钗,作者作《红楼梦》刻划“宝黛钗”三个人物是虚拟的,原型原是贾珠可儿李纨。宝玉是来历幻的,他历的就是贾珠血泪情幻。宝钗和李纨其实是一个人,一个是现实中的,一个是镜中的。这就是为什么三春去后诸芳尽了单单只有宝钗仍在的原因。正因为她和李纨两个是一个人,所以栊翠庵品茶后议婚一节刘姥姥去了宝玉房中睡觉,而贾母去的是李纨的稻香村歇息。也正因为是一个人,两人才会同时遇难。

可儿是黛玉的原型,可儿是要入宫的,而黛玉到荣府元春已经入宫,不可能再从家里选宫女的,黛玉只有嫁太监进宫才合理。可儿是既然如此重要,书中怎么没有她的叙述文字呢?有的。我们知道黛玉的前身是降珠仙子,书中就有个仙子,就是警幻仙子,脂砚斋说警幻乃红楼梦中的大关健大纲要。我们知道警幻仙子有个妹妹叫可卿,警幻就是可儿无疑。警幻“居离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这与黛玉前世“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密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相合。警幻出场时有一段赋,赞她是“瑶池不二,紫府无双”,形态容貌“端的是与人不同”,这也与宝玉眼中的黛玉相似。黛玉实是警幻仙子,黛玉的话都是警语。

 

                        

欢迎光临木柳书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