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中医消化病方7

 学中医书馆 2013-10-20
【名医简介】
  赵绍琴,男,1916年生于北京。出身中医世家,曾祖父、祖父均为清代御医,父亲赵文魁曾任太医院院使(院长)。赵氏自幼起,即在父亲的指导下背诵《濒湖脉学》、《雷公药性解》、《医宗金鉴?四诊心法》等,后师从御医瞿文楼、韩一斋及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汪逢春先生,系统学习中医经典著作,轮流随师临证,奠定了临床和理论的基础。1956年北京中医学院开院,调入学院从事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至今。对温病及许多内科疑难杂证的辨治有其独到见解,尤擅治疗湿温病、肝硬化、肾炎、尿毒症、白血病及多种免疫系统疾病。赵氏著有《温病纵横》、《赵绍琴临床400法》、《温病浅谈》、《文魁脉学》《清代御医赵文魁脉案》等著作,集先生多年临床经验之结晶的《赵绍琴内科学》(暂名)亦将出版。赵氏现任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北京市政协常委,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顾问,北京中医学院教授、学部委员等职。
【名方】软肝缩脾方
【组成】柴胡6克,黄芩10克,蝉衣6克,白僵蚕10克,片姜黄6克,水红花子10克,炙鳖甲20克,生牡蛎20克,生大黄1克,焦三仙各10克。
【功能】行气开郁,活血化瘀,软肝缩脾。
【主治】早期肝硬化,肝硬、脾大。
【用法】上方每周五剂,每剂煎取500毫升左右,分2~4次温服,服3个月后改为每周3剂分服维持。禁忌:忌食辛辣、油腻诸物,要求以清淡素食为主。附注:坚持每日早晚散步各1小时,使肢体微劳,精神放松。
【方解】
  肝硬化早期表现为胁痛、腹胀、症瘕等症,(迁延日久,后期多成臌胀,属中医”四大危症”之一)其形成气、血、食、湿之郁是关键,诸郁不解,导致血瘀结聚,形成症瘕;同时,气血脏腑受诸郁所伤,功能失调,正气渐弱,多数属虚实夹杂之证,根据阶段不同,各有所侧重而已。肝硬化早期,临床表现较为复杂,但总以肝硬、脾大为主要见症。治疗时,不宜因虚而纯用补剂,否则瘀结日甚;亦不可攻利太猛,劫伐正气,与病无益。顺以行郁活血,软坚散结,调整阴阳方法,达到软肝缩脾的目的。
方中用升降散(蝉衣、僵蚕、片姜黄、大黄)开通内外,平调升降,燮理气血;柴胡疏达肝胆之经气,解除肝气之郁结;黄芩苦寒,善清少阳郁热,并清因诸郁而蕴生之内热;水红花子活血且能利水,除血滞,化水湿;焦三仙化积滞以疏导胃肠;鳖甲、牡蛎咸寒软坚以散瘀结。诸药合用,针对肝硬化早期多以肝硬、脾大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可收到调气开郁、活血化瘀、软肝缩脾之功效。
【加减】胸胁满闷,喜叹息,脉沉而滞,气郁显著,加佛手10克、香附10克;厌食呕恶,胁胀不舒,舌苔白腻,湿郁为甚,加藿香10克、佩兰10克、姜半夏10克;心烦失眠,急躁易怒,舌红起刺,火郁之象,加川黄连6克、丹皮10克、龙胆草3克;嗳气频作,食后脘堵,积滞明显,加保和丸10克,冲服;腹壁青筋暴露,肝掌、蜘蛛痣等特征明显,舌有瘀斑,血瘀之征,重用鳖甲、牡蛎各30克,加莪术6克、三棱6克;或配服鳖甲煎丸1丸/日;形体消瘦,神疲乏力,脉象沉细软弱,虚象为主,当区别气血阴阳之偏重,酌加补益之品;气虚者,舌淡,脉虚,加白术10克、太子参6克;血虚者,唇脸色淡,脉细,加阿胶10克;舌淡苔滑,脉象濡缓,中阳不足,加干姜3克、吴茱萸3克;舌尖红绛,少苔且干,下焦阴亏,加生地20克、枸杞子10克、女贞子10克。




【名医简介】
  郑魁山,教授,1918年生,河北省安国县人。出身于针灸世家,幼年随父郑毓琳学习针灸,勤求典籍,博采众长。20岁行医于保定等地,1947年在北平独立开业,1951年卫生部北京中医进修学校毕业后,与栾志仁等创办北京市广安门联合诊所,1953年又与高风桐等筹建北京中医学会针灸门诊部。1955年调卫生部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文革期间到甘肃成县医院。郑教授致力于针灸研究五十余年,擅用传统手法治疗急症、重症,在“烧山火”、“透天凉”基础上,去繁就简,创新了“热补”、“凉泻”手法,总结出一套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的针灸配穴和手法,对经络实质和针刺手法的机理也颇有研究,曾与北大、同仁等医院协作研究经络实质,对“烧山火”、“透天凉”的实验研究曾获甘肃省科技成果奖。重视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的应用,把‘纳子法”、“纳甲法”、“六十花甲子”融合在一起,研制成多功能临床应用盘,获甘肃省科普成果奖。采用“烧山火”手法治疗视网膜出血的研究获卫生部科研成果奖,穴位埋线法治疗小儿麻痹及后遗症的研究,获甘肃省武都地区科学大会奖。现任中国针灸学会理事、国际针灸医师考核委员会委员、日本东京后藤学园客座教授等职。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要著作有《针灸集锦》及修订本、《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点校针灸大全》,新著《郑魁山针灸全集》已脱稿,交由日本东洋学术出版社定于1990年9月出版。
【名方】升提举陷方
【功能】(1)穴位:中脘,梁门(双侧),足三里。补中益气,升提举陷。(2)穴位:中脘,天枢(双侧),气海,足三里。培元固本,升阳举陷。
【主治】(1)穴位:中脘,梁门(双侧),足三里。治胃下垂,胃小弯位置在髂骨嵴联线1.5厘米以下。(2)穴位:中脘,天枢(双侧),气海,足三里。治胃下垂,胃小弯位置在髂骨嵴联线4厘米以下。
【用法】(1)穴位:中脘,梁门(双侧),足三里。用1.5寸28号毫针,用压手进针法进针后,中脘向下斜刺透下脘,梁门向下斜刺透关门,足三里用补法,留针10~20分钟。(2)穴位:中脘,天枢(双侧),气海,足三里。用1.5寸28号毫针,压手进针后用补法,天枢向下斜刺透外陵,气海向下斜刺透关元,留针10~20分钟。
【方解】
胃下垂之发生系中气不足,胃中虚寒所致,病久则肾元虚衰,元气虚惫。取中脘、足三里,鼓舞中焦之气,令气上升,取气海则回升下焦元气。配梁门、天枢,可以加强升举之力,疏通中焦气机。















【名医简介】
  钟一棠,1915年生,原籍浙江镇海。宁波市中医医院内科主任医师,历任该院院长、顾问,宁波市中医学会理事长。钟氏出身中医世家,祖钟章元,父钟纯泮,兄一贯、一桂均为当时名噪甬城的一代名医。幼承庭训,师出名门,15岁考入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后改称上海中医学院),1933年毕业后随兄门诊二年,尔后悬壶,涉足医林五十余年,临床经验丰富,思路广拓,擅长治疗内科杂病和危急重症。学术观点主张“古今中外兼收并蓄,反对宗派一家之言”,吸收各家之长,融汇贯通于临床。积极运用现代医学知识,以取长补短。治病中四诊重神,辨证注虚,治法灵活,方药精简,疗效卓著。其对伤寒、温病之治,效如桴鼓。对慢支、哮喘、肺心病、肝硬化、胃病胆疾等治疗颇有独到之处。自拟“育阴养肝汤”加减治疗早、中期肝硬化,强调标本兼顾,扶正祛邪,治疗后能使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改善白球蛋白比例,并对肝脾有不同程度的软化和缩小,确是临床行之有效的治疗方药。著有《无我斋内科疾病证治》、《诊余随笔》、《内科疾病名义与诊断》、《药物学补充教材》等。
【名方】育阴养肝汤
【组成】生地15克,白芍20克,枸杞子20克,女贞子20克,制首乌20克,丹皮15克,丹参20克,茜草15克,炙鳖甲或龟版20克。
【功能】育阴养肝,化瘀消症。
【主治】早、中期肝硬化。症见胁肋隐痛或不舒,脘腹胀满,头晕神疲,纳少咽干,面色晦滞少华,舌嫩红,苔少,脉弦细。
【用法】每剂煎二汁。头汁用冷水2碗约1000毫升先浸泡20分钟,再煎至大半碗约300毫升;二汁加水600毫升左右煎至300毫升,下午2~3时、7~8时分服。
【方解】
本病大多在肝炎后形成,病程日久,肝之阴血不足,肝之血络郁阻。阴血不足,肝失所养,故时有胁肋隐痛或不舒;血郁气阻,致症积不散,肝趋硬化,脘腹胀满;血不上荣,津不上承,症见面色晦滞少华,头晕神倦咽干;阴虚有内热则舌嫩红,少苔,脉弦细。正虚邪恋,本虚标实,以虚为主。治疗不可攻伐太过,不能强求速效,宜标本兼顾,扶正祛邪。又因乙癸同源,故方中选用育阴养肝、补血滋肾的生地、白芍、枸杞子、女贞子、首乌、鳖甲等补不恋邪之品,加上化瘀活血、症散结消的丹参、茜草、丹皮等攻不伤正之药,共奏育阴养肝、化瘀消症之效。
【加减】兼肝郁不舒者加郁金10克、苏梗10克;兼有腹水、苔腻者去生地,加苡仁30克、茯苓20克、泽泻20克;有牙宣鼻衄者加地榆30克、槐花15克;尿赤口干加青蒿10克、石斛15克、麦冬15克;大便不实者去首乌加葛根15克、荷叶6克、山药20克;便秘则加栝楼仁15克;精神萎顿、血三系偏低加黄芪30克、当归25克;乙肝三系不正常者加大青叶30克、晚蚕砂(包煎)15克;腹胀甚则加枳壳6克、槟榔20克。











【名医简介】
  周建龙,生于1943年,陕西省三原县人。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6年制本科。现任陕西中医学院中医内科硕士研究生导师组组长、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审定的第二批继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导师,陕西省名老中医师带徒导师,主任医师。陕西省中医、中西医结合第一届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中医学会第二届肝病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第二届中医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为陕西省中医、中医学院脾胃病学科带头人。从事消化系统疾病治疗、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设计并主持研制的纯中药制剂“溃疡胶囊”对消化性溃疡疗效满意。刻苦研读《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著作,吸取各家之精华。潜心研究现代医学,力求使祖国医学与现代诊疗手段相结合。对消化系统疾病治疗颇有心得。特别是在胃脘痛、泄泻的诊治上有独到之处。撰写医学论文30余篇,多篇文章被收入“中国名医诊所”和“中国医药卫生学术文库”。
【名方】溃疡散
【组成】炙黄芪20克,乌贼骨10克,延胡索10克,炒白芍10克,煅牡蛎15克,炒白芨10克,广木香10克,炒白术10克,五灵脂10克,炙甘草10克。
【功能】健脾调中,止血活血散瘀,制酸和胃。
【主治】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
【用法】(1)上药加水400毫升,煎50分钟,取汁200毫升。二煎加水300毫升,煎取汁100毫升。两煎混合后分两份,早、晚饭前温服150毫升,每日服1剂。此法用于疾病早期。(2)上药按用药比例加倍。打粉,早中晚饭前温水送服,每次5克。或装胶囊,每次5克,每日3次。
【方解】
  消化性溃疡多属祖国医学胃脘痛、嘈杂、吞酸范畴。其病位在胃,主要涉及肝脾。病始多属实证,因失治误治或迁延日久而致本虚。临床常由外邪或饮食劳倦而引发,故辨证多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周氏经多年辨证认为临床多分气滞、虚寒、血瘀、郁热四型,治疗应标本兼治,佐以活血散瘀之品(因病久由气入血)。故应用健脾调中、理气止痛、制酸和胃、活血散瘀之法。药用黄芪、白术以健脾调中。白芍、甘草和营缓急止痛。延胡索、木香、五灵脂、白芨止血活血散瘀,止血不留瘀。乌贼骨、煅牡蛎制酸和胃。现代研究表明:黄芪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胃粘膜细胞代谢过程,促进溃疡愈合。延胡索改善粘膜血液循环,并有镇痛作用。乌贼骨抑制胃酸分泌,有止血、保护胃粘膜作用。方用散剂或装胶囊,取其方便服用、减少刺激、延长药效之功。
临床应用:本方主要适用于消化性溃疡活动期。周氏经大量临床实践总结出消化性溃疡病人在治疗时尤其注重顾护胃气,这同现代医学治疗消化性溃疡时保护胃粘膜、抑制胃酸分泌相吻合。基于以上认识,周氏对临床所见典型活动性消化性溃疡(全部经胃镜检查)84例服用溃疡散加减做一追踪调查,其治疗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可见各证型症状体征改善率为98.8%,治疗有效率97.4%。
【加减】应根据不同的患者临床随证加减。气滞甚加川楝、香附、陈皮;虚寒甚加桂枝、炮干姜;血瘀甚加丹参、乳没;郁热者加黄连、丹皮;嘈杂甚可加百合、石斛。
【名医简介】
  周夕林,生于1929年,安徽中医学院金匮教研室主任、教授。周氏幼承庭训,熟读诗书,稍长即从师学中医3年,满师后,又从名医临证1年,1947年于天长县城内行医,诊务繁忙,名闻乡里。1952年响应号召,于天长城内创建保健联合诊所,1957年于安徽中医进修学校学习,1958年留校任教,1959年安徽中医学院成立,即任金匮教研组组长、金匮教研室主任至现在。30多年来虽担任各班级的金匮教学和研究生的指导,但始终坚持每周两次门诊,对内、妇科杂病积累了丰富经验,尤擅用温肾法治疗各种疑难杂病,疗效显著。发表了《金匮温肾法在临床运用的体会》、《杂病辨证要点简介》、《对<金匮> 病因证治基本规律的探讨》等多篇学术论文。主编《全匮要略通俗讲义》、《金匮要略讲义》、全国《中医学多选题题库?金匮要略分册》等书。参加全国统编《金匮要略》三版教材和《金匮要略》教学参考两书编写,亲自撰写25万字。曾被卫生部聘为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编审委员会编委。现为安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
【名方】温肾固肠汤
【组成】补骨脂20克,葫芦巴20克,炮姜炭10克,姜川连4克,煨木香10克,上肉桂4克(研末冲服),赤石脂30克(布包),炒粟壳6克,川军炭5克。
【主治】久泻久痢,久治不愈,包括慢性结肠炎、直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等。
【用法】水煎服。
【方解】
  本方旨在治疗慢性肠道疾患,虽其病所在大肠传导失职,但其本却在脾肾,内经早有“肾主二阴”,“脾司健运”之旨。临床上慢性肠道疾患日多,治标而忘本,疗效难以巩固,故用温肾固肠汤标本兼顾,脾肾并及,反复发作者明显减少,以此方加工成粉剂,空心胶囊装服,治疗近百例慢性肠炎,俱有显效,较黄连素、香连丸、氟哌酸等药效佳而巩固。
【加减】肛门灼热,加白头翁20克、槐花10克;形寒肢冷,加熟附片10克,先煎;肛门坠甚,加升麻20克;粘液挟血较多,加三七粉6克、乌贼骨30克。
【病例】
  患者许某某,男,52岁,市科委干部。
患慢性结肠炎已七八年,时轻时重,缠绵不愈,多次住院检查治疗,效果不佳,转我处就诊。诊脉沉细微数,舌淡嫩有齿痕、边有瘀点,苔腻,面色萎黄,形瘦体弱,腰酸膝软,腹痛肠鸣,便泄粘液挟血、日行六、七次。诊断:病所在肠,病本在肾,故以温肾固肠汤加三七粉6克。服7剂后,腹痛轻,肠鸣减,大便日行3、4次,粘液挟血大减。继以原方再服7剂,肠鸣已,腹痛平,大便日行1、2次,挟血已除,粘液较少,面色转佳,腰酸膝软亦轻。再以原方加鹿角霜30克、肉苁蓉15克,服10剂后大便成形,日行1次,无粘液,无腹痛,精力日旺,形体渐丰。后嘱以温肾固肠汤30倍量,加工成粉,胶囊装服,连服3月,慢性肠炎痊愈,再未反复。











【名医简介】
  周信有,汉族,1921年2月出生,山东省牟平县人。现任甘肃中医学院教授、内经教研室主任、甘肃省中医学会名誉理事、光明中医函授大学顾问、张仲景国医大学名誉教授、全国内经专业委员会顾问、甘肃省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会主任委员等职。周信有自幼从师习医,四十年代,在安东市开设诊疗所挂牌行医。五十年代,曾先后担任安东市中医师公会会长、安东市联合中医院院长、安东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等职。1960年调入北京中医学院内经教研室任教,1978年调到甘肃中医学院任职。在50余年医教研生涯中,周氏著述甚丰。其主编或参与编著的书籍计有《内经类要》、《决生死秘要》、《中医内科急症证治》、《老年保健》、《内经讲义》等,发表论文百余篇。周氏临床经验丰富,对治疗疑难病证颇多独到见解。近年来曾潜心对病毒性肝炎、血液病、老年病的专题研究,取得一定成绩。他所研制的治疗各种肝病的“舒肝消积丸”,在临床上经过两万多例的观察,疗效显著。
【名方】舒肝化癥汤
【组成】柴胡9克,茵陈20克,板蓝根15克,当归9克,丹参20克,莪术9克,党参9克,炒白术9克,黄芪20克,女贞子20克,五味子15克,茯苓9克。
【功能】舒肝解郁,活血化症,清解祛邪,培补脾肾。
【主治】各种急慢性病毒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头煎二煎药液相混,早、中、晚分3次服,亦可共碾为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日服3丸。
【方解】
湿热夹毒,邪毒留恋,是各种病毒性肝炎致病的主要病因,正气虚损,免疫功能紊乱低下,是发病的重要病机,肝失调达,气滞血瘀,又是本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因此,本方组成采取解毒化湿、补虚、祛瘀三法合用的治疗原则,通治各种病毒性肝炎,方中以柴胡调达肝气,茵陈、板蓝根、茯苓等清解利湿,抑制病毒;当归、丹参、莪术等养血调肝,和血祛瘀,以扩张肝脏血管,增强肝内血液循环和增加肝脏血流量,从而起到改善肝脏营养及氧气供应,防止肝脏细胞损害、变性和纤维组织增生,以防止肝病的发生发展,并促使肝病恢复;党参、白术、黄芪、女贞子、五味子等为扶正补虚之品,参、术、芪健脾益气,而有利于血浆蛋白的提高,改善肝功能;女贞子、五味子补益肝肾,促使肝细胞功能的恢复,其中五味子酸收入肝,使转氨酶不致释放出来,从而起到降酶作用。上药配伍,共成全面兼顾,起到中药处方综合作用和整体调节作用,这是运用中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一大优势。
【加减】有湿热征候或瘀胆现象的,方中茵陈可重用40~60克,以利于清利湿热,再加赤芍、栀子,是出于祛瘀利胆的目的。虚羸不足严重的,偏于阳虚酌加淫羊藿、仙茅、肉桂以温补肾阳,偏于阴虚酌加生地、枸杞等以滋补肾阴。对于肝硬化代偿失调,血脉瘀滞,阳虚不化所出现的腹水,根据“去菀陈莝”、温阳利水的治则,在重用补益脾肾和活血祛瘀之品的基础上,尚须酌加理气利水之品,如大腹皮、茯苓皮、泽泻、白茅根等,如此标本兼治,有利于腹水消除,恢复肝脏代偿功能。









【名医简介】
  周仲瑛,男,1928年生,汉族,江苏省如东县人。家世业医,幼承庭训,1946年就读于上海中国医学院中医师进修班,学成悬壶桑梓,1955年进入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南京中医学院前身),次年毕业,留附属医院从事教学、医疗、科研及领导工作,曾任该院副院长。现为南京中医学院院长、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并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及江苏省分会副会长,卫生部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及江苏省药审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教委科技委医药卫生学科组组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中医)成员等职。周仲瑛教授临床40余载,学识经验相当丰富,对中医内科和急症造诣殊深。曾先后主编《常见病中医临床手册》、《中医内科学》、《中医学概论》等10余种专著;发表了《略论肾炎从肺治》等50余篇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论文。1988年他的科研项目“中医药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名方】滋胃饮
【组成】乌梅肉6克,炒白芍10克,炙甘草3克,北沙参10克,大麦冬10克,金钗石斛10克,丹参10克,炙鸡内金5克,生麦芽10克,玫瑰花3克。
【功能】滋养胃阴。
【主治】阴虚胃痛。
【用法】将上药放入容器内,加冷水浸过药面,15分钟后即行煎煮,煮沸后改用微火,再煎20分钟。滤取药液约300毫升服之。
【方解】
  阴虚胃痛多见于现代医学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或溃疡病并发慢性胃炎久治不愈、胃酸缺乏的病例,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临床表现为胃脘部痞胀隐痛或灼热而痛,食少乏味或嘈杂如饥而不欲食,甚至厌食不饥,或以进食酸味、甜味为舒,干呕泛恶,口干渴,大便干燥,舌干质红,苔薄欠润或苔少无津,脉细无力。胃之阴液虚少,不能濡润胃腑是阴虚胃痛的关键。滋胃饮酸甘配伍,酸得甘助而生阴,加强了养阴生津的功能。方中乌梅肉、白芍酸味,敛津生津,北沙参、麦冬、石斛甘寒益胃滋阴,一敛一滋,两济其阴,促进胃液的分泌,增加胃酸;胃阴不足,失其濡润,胃气失于和降,故少佐理气而不伤阴的玫瑰花、生麦芽以和胃调肝,助胃运药,且能防单纯阴柔呆滞之弊;炙鸡内金健脾消食;久病入络,营虚血滞,故配合养营和血之丹参;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具酸甘化阴,养胃生津之功,较之单纯用甘寒滋阴药有其独到之处,历经长期临床使用,颇多治验。
【加减】口渴较著,阴虚甚者加大生地10克;伴有郁火,脘中烧灼热辣疼痛,痛势急迫,口苦而燥,渴而多饮,加黑山栀6克、黄连3克;舌苔厚腻而黄,呕恶频作,湿热留滞在胃者加黄连3克、厚朴花3克、佛手3克;津虚不能化气或气虚不能生津,津气两虚,兼见神疲、气短、头昏、肢软、大便不畅或便溏者,加太子参10克、山药10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