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间语文第320期(2)】董藩的“80万均价论”站不稳脚跟

 相约归渡头 2013-10-21
为什么董藩"80万均价论"站不稳脚跟
本期主笔:贾也
房价涨起来!
  放眼寰球,世界各国都没有这么疯狂过;回顾历史,自古到今也没有如此癫狂过。恍惚间,我们似乎看到了另一场"大跃进",各级地方政府,从镇级到县级再到地市级最后到省会级,无不开足马力,唯有一冲动就是房地产,为了发展房地产,不惜把企业卖掉,甚至不惜把学校卖掉,比如频频出现地王的杭州,浙江大学就把湖滨校区卖掉了,而西溪校区和华家池校区日渐被切割蚕食,为了什么,就是为让房地产让路!与此同时,政府与开发商又配合演了个双簧,抛出各种概念的房产,什么学区房、地铁房、江景房等等各种名目,想尽一切办法来提升房价!  
董藩抛出北京房价"80万均价论"
董藩的"80万均价论":荒谬无耻
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哪一根?
  因为房地产一直呈涨势,特别是北京房地产25年来处于见涨的局面,对此董藩抛出了未来25年后,房价每平米均价全国是9万元,北京是80万元。
  中国房地产发展史常识:自从1998年住房分配货币化以来,住房成为新消费点,正式成为中国民众最大宗的消费品。发展到今天已有15个年头,其实从1998到2002年是处于相对稳定协调发展的阶段,原因么,可能有90年代海南房地产泡沫的警示。真正房价上涨进入快车道的是2003年开始的,也就是人们津津乐道的"黄金十年"。
  诚如董藩所说的,是1987年至1991年才是房地产的起步阶段。1987年北京房价每平米均价为500元,25年后即2012年是2万元,正是按此增长速度,董藩推出25年之后,北京房价的均价是80万。
  这个预测简直完爆人类的正常智商了。房地产就一直这个速度上涨了?拿一个人作比方,呱呱坠地时只重6斤,经过25年的成长,现在重量180斤,当然因为营养过剩,显得肥胖了,因此不是健康的。你就有确定这个人今后25年后依然会按照前25年体重增长速度的节奏?那么25年后,即50岁时,绝对超出500斤,按照这样的增速,他能活到50岁吗?不仅可能不会再疯狂增重,如果尊重生命的话,为健康起见还得进行减肥的。
  50年北京房价均价500元到8万元,那是1600倍增长的节奏,现在北京的房价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美国纽约和英国伦敦的房价了,需要提醒的是,中国人的人均年收入只有美国和英国人的1/10,北京的房价再奇葩,也不至于逆天到无极限。
  刚好我手头上刚好收集到一组数据,是北美购房网官方数据:自1963年至2011年第四季度,47年间,美国实际成交房价上涨了近14倍,平均每年上涨5.9%。美国这个涨幅结合一下物价的通涨,完全可以理解。

  
董潘的"十大涨因":站不稳脚
十大涨因条条站不稳
  董藩信口雌黄了"80万",然后又极力狡辩。为了支持自己的"80万均价论",罗列出十大上涨原因,前四条还算像个原因,一是大拆大建,二是人口增长,三是城市化,四是家庭裂变,至于后六条,那简直是在胡说八道了,纯粹是为了凑出十条,弄出超豪华的阵容,目的就是他说的"让大家看看它们有多强大"!这种做法就像封建统治者要诛杀一个人,罗列出十大罪状以说明罪不容诛,应该千刀万剐才好。
  其实,这些罪状里一般也就二三条是可以自圆其说的,其余都来凑数字的,但仔细掂量一下,一条都站不住脚跟。董藩推出的未年25年房价十大上涨原因,其实真很可怜,竟然一条都站不稳。且听笔者细细分析前四条:
  1、大折大建?供应量将倍增。
  基本常识告诉我们,大拆的目的就是为了大建,就是为了推出更多的房地产。大拆基本分两种:
  一种大拆是针对近郊农村的,那就是圈地,用来换取城市建设的指标,这样一来,可能拆了几十个农民房征大片农田,拆迁成功后,就能建成容纳成千上万人的楼盘,乃至是一个新城,也就是说推出房子是平地而起,增加了海量。
  另一种大拆是针对市中心的,那就是土地利用的升级,这些住宅或物业是平房、低层建筑或小高层建筑,容积率低、匹配落后。可能拆迁成本是比较高,毕竟一要给拆迁户安排回迁房和安置房;二要给予拆迁补偿。但是一旦政府顺利拆迁,将土地出让给开发商后,不可能是傻到原来有几栋就造几栋,原来有几层就造几层的。开发商一定会向高度要空间,最终实现的是住房套数的倍增。
  以上两种大拆,结果都是推出更多的房子,决不是这样的结果:大拆就像退耕还林,房子数量反倒减少;大拆就像文物保护,房子数量不能变。大拆目的大建房地产,就是把更多的房子抛向市场。房子变得多起,加大了供应量,怎么可能反倒成为推高房价的第一原因?

  此一谬也!

  2、人口增长?未来刚需难刚。
  董藩想当然地认为,中国尚未达到人口增长的高峰,估计还有2-3亿的人口增长空间。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如果计划生育政策不松动的话,人口增速自然会放缓,几年后出现峰值后将马上出现负增长的局面,不可能产生2-3亿的增量。我这样说,当然有官方数据充分的支撑的。
  一从国务院人口统计年鉴来看:
  1980年至1989年:80年81年人口出生数量低于1700万,82、83年开始上行,84年数量突破2000万,89年达到峰值2600万,这是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的最高值。
  1990年至1999年:从1990开始稳步下行,到1995年回落到2000万以下,1995年之后就向1500万靠近,并且趋于稳定在这个基数。
  2000年至2009年:2000年以后,人口出生数量都已稳定在1500万左右。
  从这些数值来分析,80后为2亿多,90后为2亿少一点,而新世纪00后则在1.5亿左右,这样的节奏足以说明人口增长已明显放缓。
  二从人口普查的总数来分析:
  1980年为10.3亿,1990年11.6亿,10年间增加1.3亿人;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是12.6亿,10年间增加1亿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是13.39亿,10年间增加7390万人。
  这个普查出来的人口增量(计算了人口的死亡)与人口出生量形成了互证,都在说明人口增长一直在放缓,按此趋势,很快就会达到稳定,笔者预测时间是2020年前后,而在2020年之后,中国人口就出现负增长迹象,到2030年后负增长更是明显,因此25年之后,人口的增量绝不可能像董藩所言的有2-3亿的增量,而恰恰可能回落到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基数。
  人口增长趋缓了,而各个地方推出的房产增量却不会因此减少。众所周知,炒房最佳时段,就是供不应求的时候,当房产增量高于人口增量,就会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那么房产过剩的迹象就会越来越明显。
  此二谬也!

  3、城市化?畸形的城市化。
  按照国内外关于城镇化的科学理念,城镇化的一大内涵是在产业聚集基础上带动人口的聚集,进而催生城市自发的生长及扩容。然而,我国在实际操作中,"城市化"和所谓有"新城镇化"早已误入歧途,通过城市化来带动房地产发展,很难达到预期,原因有三。
  一是走上了歧路:先造城后填人
  其实,真正的城镇化就是人的城镇化,那么如何实现人口的聚集,实现城镇化,基本模式有两种:
  第一种通过产业聚集带动人口聚集:这种方式是政府顺应产业聚集的趋势,推动城镇化,这样能实现规模经济效应、社会分工效应、节省交易成本、技术溢出效应、启发和激发创新,这种城市化是临门一脚的事,是一种升级。
  第二种通过房产聚集带动人口聚集:这种方式往往是政府先造城,再引来人,但是问题就暴露出来了,首先最根本的问题就是缺乏产业根基,无论是市民还是农民,入驻新城连就业都成问题。其次忽略了城市的特色,相关的配套包括城市管理、社区服务、商业配套等等都明显滞后,只有城市建筑的形式,没有城市服务的内容。
  第一种模式是没有多大问题,本身就有就业人口的基数,而第二种模式就存在很大的问题,完全是平地而起,完全是"先建楼再等待增长"的策略,万一没有增长,那么绝对会死翘翘的,彻底变成鬼城。事实上,许多地方政府走的并不是第一种模式,恰恰是走了第二种模式,上演了疯狂的造城计划。
  二是城镇空心化:人口的净流出
  还有一点,笔者必须提醒一下,"新城镇化"是敌不过"大城市超级化"的节奏,许多初级城镇也会像农村一样,会经历一场人口的净流出,造成"空心化"城镇。
  既然涉及到人口聚集的问题,因此有必要研究一下人口聚集的特点。一般人认为城镇化就是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的过程。据官方数据显示:只有1/3的新城镇化人口是从农村来的外来务工人员,剩下的2/3大部分是当地的农村户籍人口,也就是城市范围已经扩张到他们居住的地方。然而,由于社会公共资源的分配不公,更好、更多的就业机会、教育机会和医疗资源往往都集中在上级城市,所以只要条件允许在小城镇的他们就选择去更大的城市,因此,这些新城镇实际上也在经历人口的净流出。
  问题就在这里,这些初级城镇就会慢慢"空心化",就像城镇化后,许多农村"空心化"一样的道理。这也是许多新城造出来以后变成"鬼城"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正因为这种趋势,一线二线城市的房价可能会成为奇葩,保持异常的坚挺!
  三是农民进城难:艰难的市民化
  城镇化主要是让农民进城,但是要让农民真正收益,就得就是农民的市民化。农民"城镇化"有几种:
  第一种农民进城,是政府推动城乡一体,采取"农改居"的方式推进的结果。政府要求农民搬进统一修建的楼房,成为镇级规划的"新城"的一部分。这些农民有购房压力,但有政策赔付给予补偿,因此压力并不是很大。这种方式的"城镇化"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城乡差别不大的沿海地区。
  第二种农民进城,是农村被城市所消化,城市自我扩张结果。这种方式往往涉及土地征用和房屋拆迁,所涉的农民不仅可以得到安置房,而且还能得到一笔补偿款,属于城市化最大受惠人群。当然这种方式的"城镇化"仅限于城市近郊。
  第三种农民进城,纯粹为了谋生,是背井离乡的结果。这部分农民人口基数最大,他们是城市的边缘人群。当然,他们也渴望成为融入城市成为居民,但是户籍制度、高昂的房价等,他们是很难进入这个房地产市场,把房产归之自己名下的。
  这三种农民进城的方式,推动了中国"城镇化"。但是,我们去仔细分析,这种进城到底能增加有多少房地产购买力?
  对于第一种农民,自建或公建房地产,政府给予要赔付;对于第二种农民,回迁或者安置房地产,政府还要给予补偿,这两种房地产的需求已满足。因此,增量还是在第三种农民。
  但是,第三种农民是最不能去指望的。限制他们成为市民的,主要是生活贫困和户籍制度。众所周知,很多世界发达国家甚至是美国都会有大片的贫民区,为什么中国没有?因为中国的贫困人群主要集中在乡村,但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贫困人群根本无法在城市落地,只能成为城市外来务工人员,一年一度在城乡间奔波,成了"候鸟"。因此,要他们去消化房地产的增量,除非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改革现行户籍制度。
  有人会提出质疑,这几年城镇人口比重不是在大幅上升,都接近50%了。对于此,笔者有自己的认识,在数据上贡献的最大的是,按照笔者分析,主要是来自这些"农民":一部分主要是到城市里做生意的"创业者",他们挣到了钱,在城市里扎了根,这是农村对城市的"投资移民";另一部分主要是跳龙门成功的"农二代",他们是因为读书成绩好留在城市里谋到好的职业,这是农村对城市的"技术移民"。这部分人加上上文分析的第一种和第二进城农民,才真正地推高了城镇人口比重。
  因此,把房地产的未来寄托在所谓的新一轮的城镇化,把增量放在第三种农民,就有点"拿衣服图样图森破"了。
  此三谬也!

  4、家庭结构:房产的重组与释放
  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来看,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这比2000年第五次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董藩认为家庭越来越小,会释放出大量住宅的需求。
  但是,他又犯简单化的错误。需要纠正的是,中国家庭户人口的减少必须要将计划生育政策一并考虑进来,独子女结婚后跟父母分居,造成大量"2"式结构家庭(老夫老妻相伴)。
  其实,从血缘来看,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下,中国社会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家庭人口模式是"4+2+1"(4为夫妻双方的父母,2为夫妻,1为夫妻的独生子女)。就以这个样本进行分析:
  其中,"2+1"的家庭模式是最稳固、最常态家,中国最多还是三口之家。而上面"4",因为子女分居,形成两个"2"式家庭,由于年纪渐老,人去楼空,房产遗传给子女。最终出现的结果是这样:就以董潘的25年来计,"2+1"稳定了25多年,里面"1"刚刚好成人,就要分化出去,要与另一个"1"组织新的家庭,如果有个孩子,就新组另一个"2+1"的家庭取代原有的"2+1"结构,而原有"2+1"转化为新的"2"式家庭。但是,当"1"到了25岁后结了婚,上面的"4"即两个"2"式的家庭可能已消亡,已腾出房子来。
  而"1"是独生子女,两个"2"的房子最终还是会交给"1"的。这时候我们发现,"1"与另一个"1"组合家庭,就有很大机率传承到4套房子(男方爷爷奶奶一套,外公外婆一套;女方亦如此,加起来是4套)。如果自己有1套,他们手中聚集了5套房子。他们不可永远将房子拿在手中,而是会考虑把这些存量释放出去的。

  在计划生育只生一个的政策下,这样的家庭结构最终导致的并不是房产需求倍增,而恰恰是慢慢地腾出剩余的房子来。
  此四谬也。

  以上董潘列出的4条,如果注重实际,能够科学分析,绝对不是让房价上涨的原因,而恰恰是让房价理性回归的原因。至于其它的如生活方式演化、区际人口的整合、经济高速增长、城乡收入差距、城乡阶层意识、群君生活意识这6条,那更像在玩自欺欺人的自圆其说了,已不值一驳!
  我们面临的实际情况却是如此:泡沫已达到了破裂的临界点。那么,中国房地产泡沫为什么到了临界点还要这么无耻?告诉你吧,这是它最后的疯狂!那么,像董藩这样无良的专家为什么频频亮相?告诉你吧,研究这样无节操的房地产作为职业,人不疯也癫!

 
  董藩靠假设条件证明自己的观点,太荒唐了。当然荒唐的并不是董藩之流,而是因为政治需要的保增长的节奏!如果这个节奏不停下来,董藩就说对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