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平行志愿”?
这两年新的“平行志愿”规则,强调同一批次录取中,以“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录取。比如,如果你在一本中填报了4个志愿,在投档的过程中,这4个志愿都被看作是你在一本批次中的第一志愿,志愿要按照分数由高到低的顺序填报,如果偏高分的学校没有过线,系统会自动检索你的下一个分数段院校,直到找到你的成绩过线的学校进行投档。但是每一个批次只进行一次投档,分高者得,并不意味你在每一批次中会获得更多院校的录取。
平行志愿的好处
在以往的高考志愿填报模式里,同一批次的几个志愿,只要第一志愿没有被录取,你基本就会被淘汰出这个批次,进入下一个批次。比如,如果你高考成绩很好,但是一本的第一志愿填报太高,你很少有机会被一本的第二志愿录取,通常的情况下会跌落到二本。这导致了很多高分学员成为二本生的情况,带给了这些考生很大的心理失落。同时,也会影响考生对志愿填报的策略,为了保证录取,通常考生都会偏低填报,确保自己能被目标志愿录取。
“平行志愿”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以往高考志愿填报中,同一批次二三志愿形同虚设的问题,只要合理填报,考生的分数线只要高过了批次的一般分数线,减少了被淘汰出这一批次的风险,一定程度上鼓励了考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可冲击按以往经验稍高于自己分数的好学校。
平行志愿的风险
平行志愿只是降低了同批次志愿填报的风险,但是不能避免考生在志愿填报中的风险。风险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如果考生对自身定位不准,同一批次志愿填报未拉开梯度,可能造成与以往高考志愿填报相似的结果。比如,同一批次的高校分数档过于接近,对于考生都是太高或者太低,这样考生就无法获得平行志愿填报中的实惠。
第二,如果考生已被分数较高的院校提档,但所报专业分数扎堆偏高,未能达到专业分数线,又不服从调剂,可能会直接落到征求志愿档,而有可能无法获得其他分数较低志愿的录取机会。
所以,在平行志愿中,对有些考生仍然存在着学校与专业难两全齐美的困境,如果第一选学校,就要做好牺牲专业的准备,如果第一考虑专业,则要做好学校要降一档次的准备。
第三,由于实行平行志愿,带来的客观效果是同一学校成绩的扁平化,因此录取分高的学校最低分数可能更高,录取分较低的学校,分数可能更低,这样就要求填报志愿时作好新规则对于分数影响的预测。
平行志愿的填报策略
第一,同一批次的志愿填报要有梯度。
比如有A、B、C、D四个志愿,你的成绩为X,该批次最低分数线预计大约为Y,要遵循A〉X,B≈X,C〈X,D≈Y的原则。
第二,“分数优先”之外,仍然要注意“遵循志愿”原则。
比如同批次的A、B、C、D四个志愿,仍然要注意志愿的自然顺序,要以A〉B〉C〉D的方式依序填写。虽然是“平行志愿”,但是仍然在具体录取的时候,会依序检索学生的志愿,如果分数较高的志愿在分数较低的志愿填报之后,则较高的志愿填报无效。
第三,基本应遵循“服从专业调剂”的原则。
第四,要注意学校的投档比例与录取要求。
倾向于选择录取与投档比例接近的学校,会更容易被录取。比如不同学校会有100%—110%之间的录取和投档比率,当然100%的比率更容易获得录取,而110%的比率在10人中将会有1人被发到征求志愿档里。对于一些大学的某些特殊学科,会有单科成绩或者身体条件的限制,要注意相关信息。
其他问题:
相同成绩考生如何排序?
高考录取的时候,首先会对同一批次考生按照成绩排序录取,分为文、理科两列队伍。
同一列队伍中,如果总成绩相同,则按照单科分数排序,其规则如下:
文科:语文、外语、数学、综合
理科:数学、外语、语文、综合
什么是“征求志愿”?
在某一批次,未被录取但满足批次控制分数线的学生,可参与征求志愿,由招生计划未实现的院校进行征求志愿的录取。第一轮正式录取结束后,各省招生考试院会发布征求志愿录取的院校需求名单,未被录取学生可进行征求志愿录取的填报,其录取规则仍与平行志愿录取规则相同。
第二部分:如何选择大学与专业
大学与专业,哪个该优先选择?
从学校的角度来说,由于中国大学主要是公办大学,存在大学的行政层级划分,不同层级的大学享有有不同层级的财政拨款和政策对待,很难形成真正的竞争,也难以具备个性特色,所以存在着好大学通吃好专业的现状。所以如果从一个模糊观点来说,选择一个好大学比选择好专业更加重要。
如果从大学教育的本意上来说,大学本科教育,尤其是名校的教育更应该强调对未来社会负责任、有独立见解与行动力的公民的培养,因此本科教育,应加强的是通智课程,不宜太强调专业化的培养。从此意义上来说,好大学更有机会使学生感受到不同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拓展学生的学术和人生视野,并且在一个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学生更有机会副修自己根据兴趣选择的第二专业。
从学生个人需求的角度来说,如果有长期和明确的偏好,可以适当考虑专业优先;但是中国学生大都从应试教育中走来,缺少社会的接触和个体的明确偏好,一般而言,需要平台去经历更多的人生体验,在此方面,大学环境比具体的专业选择更加重要。
从文理专业分科的角度来讲。文科专业,强调对人和社会的认识,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以学科交叉的情况比较多,因此大学氛围对人的培养显得更加重要;相比较而言,理科在选择专业上的重要性更大,似乎要在专业上做更多的考量,但如果没有特别明确的专业目标,就应以选择学校为重,从宽口径学科开始打基础。
从就业的现实来讲,雇主在招聘大学生时,往往在大学上的要求比专业要求更苛刻。
所以在中国的现实下,一般学生对大学的选择比专业选择重要得多。
如何选择大学?
第一原则按照是大学的层级。基本不用讲,不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知道,一本比二本好,二本比三本好,宁可上三本也不会去大专。
第二原则是地域选择。一般而言,本省大学自然会向本省生源倾斜,这个大家也都知道,所以从经济稳妥的角度来讲,似应该选择本省大学。我要强调的是另外一点,在经济能力可承受范围内,尽量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如果有特别的专业偏好,应选择与专业相关产业集中地区。比如,我曾见过学习汽车专业的学生,学校附近并没有汽车工业,难以获得实习机会,这样只有理论基础的学生,就业时会比较困窘。我们在挑大学或专业的时候,很容易按照学术排名来选择,而实际上在就业过程中,除非有巨大的名望差距,雇主很少考虑你的学校或专业的学术排名,而实习经验往往成为更重要的因子。家长也应该尽量鼓励孩子在年轻时远游来见识世界,而不是让孩子被荫庇在熟悉的安乐窝里。
就我的个人经验而言,大学生就业难的最大问题是,在学校里只学习到了书本知识,而很少参与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因此具有更开放的校园氛围的学校,比地处偏远郊区的校园更有利学生将来的发展。
假如学生的成绩很好,第一选择哪些是中国顶尖大学?毫无疑问,在大陆就是清华和北大,中国科技大学曾经也是同一梯队的,但是地域和学校性质让它失去了竞争力;清华、北大之外呢?是复旦和上海交大,为什么不是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因为地域的原因。我们举一个例子,很多外国投资银行就会在北大、清华、复旦、上交大招人,而不一定去排名跟后两者相似的浙大和南大,这就是机会的不同。当然,很少会有学生有机会选择这样的学校,但是道理相同,在不同层次的大学之间,都存在这种地域差别。
第三,看学校的特定学科传统。现在,几乎所有类别的学校都开设各种学科,理工科院校也会有英语、法学这类的专业,在这些学校里学习没有历史积淀的学科,常常会觉得困扰。一本而言,由于专业选择存在偶然性(调剂制度),相对而言,在同一水平,选择学科比较齐全,规模比较大的综合性大学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