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系辞上传》第二章 “圣人设卦观象”,这里的圣人,指的是创设易学、对易学贡献非常大的上古圣人。在《易经》的历史中,有“易历三圣” 之说,首先第一位大圣,就是伏羲氏。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伏羲是作为人文之祖而存在的,他和女娲是两夫妻。我们在汉代出土的画像砖里,也能看见伏羲女娲的形像。伏羲是男身,女娲是女身,他们都是人首蛇身。上半截是人,下半截是蛇,两条蛇尾缠在一起,所以也被称为“伏羲女娲人首蛇身交尾图”。伏羲在左边,手中拿着一个用来画圆的规,和我们现在的圆规很相像;女娲在右边,手上拿着一个画方角形的工具,叫做矩,类似于现在学生用的三角尺直角的那一面。 这幅图画很有意义啊!从人物的形体看,人首蛇身,象征着人类文明的初始阶段,一半是人一半是野兽嘛。那时是人类从动物性本能在向文明时期过渡的阶段,所以伏羲又被称为人祖,实际是开创人类文明的第一人。伏羲和女娲手持的规和矩,也很有意思。规是用来画圆的,矩是用来画方的,所以代表了“天圆地方”之说。伏羲女娲教会人们明白了天圆地方的道理,于是人类社会就有了规矩,有了规矩才会有人类的文化和文明。我们常说的“不依规矩不成方圆”,就是从这里来的。相传《易经》的八单卦就是伏羲氏创造出来的。宋代的先天易学出来后,就把乾南坤北的这一套归结在伏羲身上,称之为伏羲八卦。不管说法怎样,总之伏羲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作为易学来说,也是一个源头。 第二是文王周公,他们父子是周代文化的开创者。在商代末年的时候,周文王是整个商王朝里面最大的诸侯,商纣王感觉威胁很大,就把文王抓起来,囚禁在羑里(现在的河南汤阴),一共关了七年。相传周文王在监狱里面没有玩的,就把伏羲的先天八卦拿出来进行推演,推出了六十四个重卦,同时对卦辞进行了创作,把六十四卦每个卦代表的意思写了出来。后来,文王的儿子周公姬旦则把六十四卦中每一爻的爻辞进一步解释出来,所以后来也有“文王画卦,周公爻辞”的说法。当然,这些都是传说。周文王一族往上推到尧舜时代,是发明农耕文化的后稷的子孙。估计《易经》在上古时期,就在这支家族中代代相传,到了周朝初期,经文王、周公的进一步发扬,才形成了现在所说的《周易》。 第三个圣人当然是孔子。传说易传“十翼”都是孔子所归纳总结出来的。当然,经现代人考证,易传并不是孔子一人完成的,而是从春秋战国一直到汉初,经过了众多易学家的集体工作,留下了多人整理的痕迹。但是,大家都愿意把这个功劳都归结到孔夫子头上,这也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特点。中国古人都不愿意在文化上面居功,都愿意把一切功劳归结于领袖,归结于圣人。这和我们现代人动不动就打笔墨官司,并为了署名权争得头破血流大相迳庭。虽然易传并不是像后人所认为的那样,是孔夫子一人所为,但实际上,孔夫子在易学上面的造诣也是非常了不起的。《史记》里面对孔夫子在易学上的传承也记述得很详细,他的易学下传商瞿,再经六世而传到汉代的田何手上。这中间的传承脉络,司马迁记录得很仔细。 易历三圣,就是易道的完成,是经历了伏羲、文王、孔子这三圣,他们的道统和法统是代代相承的。孔夫子的学问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可以说是集中华上古文化之大成者,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就是这些古代圣人把《易经》六十四卦画在那里,每天通过观察卦象、爻象的变化,来了解天地的运行、万物的生灭、社会人事变化的运行规律。圣人设卦观象,但是考虑到后人光是看卦象、爻象是看不出什么明堂的,于是为了让我们这些愚蠢的后人能够明白,能够理解和辨明吉凶,就把每一个卦的内容、意义用语言写出来。圣人们将语言文字与卦象爻象拴在一起,这就叫做系辞。 我们看手里的《易经》,每一卦下面都有卦辞,卦辞下面又有彖辞、象辞。卦辞就是解释每个卦的;彖辞是对吉凶的判断,传说中,彖是一种野兽,牙口非常厉害,牙齿很硬,把钢铁都能够咬断,所以,它代表的是一种斩钉截铁的判断。象辞是表达这个卦在人文世界中所体现出来的象征意义。同是时,每一爻又有爻辞,爻辞就是解释一个卦当中具体每爻所处的位置和内涵。爻辞下面还有小象辞,是解释每一爻的人文内涵。我们翻到每一个卦,都可以看到上面这些相关的内容。总之,系辞就是拴了那么一些语言文字在卦象上面。圣人们给卦、爻系了辞,我们学习起来就方便了。 下面一句“刚柔相推而生变化”,这就需要多说几句了。我们以前说,只要说到刚柔,就要想到是阴阳二气。一卦当中,刚指的是阳爻,是代表阳气的符号;柔是指的阴爻,一阴一阳这么相互作用,刚柔相推就产生了诸多的变化。《易经》一个卦有六爻,六爻怎么形成的呢?就是刚柔相推而形成的。打个比方,就像我们人一样,尤其是夫妻之间,有些人拉拉扯扯一辈子,见面就烦,分开又想,就这么剪不断、理还乱,这么拉拉扯扯就玩了一辈子,生下一大堆子女了事。这就是“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状态。 我们第一章讲了“刚柔相摩,八卦相荡”。这里的刚柔相推与刚柔相摩实际是一个意思。只不过,刚柔相摩有点相互吸引的意思,刚柔相推又有点互相推动、排斥的意思。总之,整个卦的六爻变化,就是这阴阳二气在里面搅来搅去,胡搅蛮缠的结果。因为刚柔相推,就会产生许多变化,六十四卦就是由于刚柔相推而变化产生的。同时,每一个卦中,由于刚柔相推相摩,还会产生出新的变化来。 《易经》里讲卦爻的变化,用的是错、综、复杂来表示。我们现在把“错综复杂”当作一个词来使用,但是在《易经》里面,每个字都代表一种变化的规律。 我们先来谈错卦。什么是错卦?就是阴阳相错,阳爻一错,就变成阴爻。举例来说,乾卦六爻两两相错以后,就成了坤卦,所以乾坤二卦是互为错卦。《易经》整个六十四重卦,实际是由三十二对两两相错的卦形成的。为什么会有错卦的概念呢?我们在判断一个卦的时候,不仅要看本卦,同时还要看到对立面。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考虑问题,这样才能考虑得更全面,看问题才能更清楚。 我们看乾卦,知道它的精神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前面我们也讲过,“乾知大始,坤作成物”。我们要知道,乾坤二卦必须要成对出现的,讲到乾就必须讲到坤,说到坤也必须要涉及到乾。前面讲“易则易知,简则易从”也是这样。“易则易知”说的是乾卦,“简则易从”说的就是坤卦,总之都是成对出现的。这样两方面都照顾,就可以把一个卦包含的全部内容都看清楚。我们在社会人事当中也是如此。我们做一件事情,有时候做错了,为什么会错?就是因为把阴阳搞反了嘛。既然这是错,那总有对的一面啊,这个错的对立面就是对。错卦就是阴阳相错,我们要做这个“错”的对立面的事情,那就对了。 下一个概念是综卦。综卦,就是上下相综。刚才我们讲的“三十六宫都是春”,这三十六个对宫卦,就是指综卦。怎么个上下相综法呢?比如我现在在黑板上画一个卦,然后把黑板的上下掉过来,我们看到的就是这个卦的综卦。那么,乾卦掉转来还是乾卦,坤卦掉转来还是坤卦,它自己是自己的综卦,这就叫单宫卦。除乾坤二卦之外,单宫卦还有离、坎、大过、小过、颐、中孚六个卦是这一类型的,是自我对宫的。加上其它的二十八组对宫卦,总共加起来就是六十四卦。 综卦是要反映什么问题呢?《易经》每一卦,都是由上下卦或者说是内外卦组成的,或者叫做前后卦。总之,它是由两个单卦所组成的。我们为啥要倒过来看一个卦呢?中间就涉及到因果流变的问题。我们刚才说,卦气是由初、二、三、五、六,由下往上生长的,所以在画卦的时候,我们应该先画最下面那一爻,再依次向上画。一个卦是这么形成的,这就有一个先下后上,先内后外,先后后前的因果关系,也可以说是一个时序、一个顺序。我们判断一个事情的时候,比如以前上学的时候,老师经常骂我们:“从小不学好,三岁看到老”。这从时序上来说,就是顺着时间的因果关系来看整个事情。综卦呢,就是反过来,从现在推回过去,从结果推到原因。一个老年人坐在那里,我们通过他的言谈举止,就可以推测出他年轻时候、甚至是少年时候的状况。如果我们有这样的洞察力,能够翻来覆去,把人生的顺、逆情境都看清楚透彻,那么我们对人生的理解就会更本质,在生活中就具有更大的智慧。 错卦就是横向地、让我们看到事情的对立面;综卦就是纵向地、让我们倒因为果、倒果为因地观察一件事情的变化。明白了错、综的道理,我们在打出一卦的时候,就不仅要看本卦是如何的,还要看它的错卦,即反面是如何的;进一步还要通过结果来看原因,从而明白中间发生变化的关窍在哪里。 综卦在《易经》中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从《序卦传》上就可以看出,《周易》六十四卦的顺序主要就是以综卦为主的一个系统。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易经》首出乾坤就不说了,这两卦是自我为综。自首出乾坤、开天辟地以后的第一个卦,就是接下来的屯卦。屯卦上泽下震,为水雷屯。屯就是屯集的意思。自开天辟地之后,万物尚未产生,天地之间有一个力量聚集、屯集的过程,这就是屯卦的精神。屯卦倒过来看,它的综卦就是山水蒙卦。蒙对于人类来说是启蒙的意思,对自然界来说,蒙和萌相通,是万物处于萌动的状态。所以屯卦和蒙卦是互为综卦的。 按照《周易》的卦序,后面接着的就是需卦和讼卦,这一对同样是相为综卦。启蒙了、萌芽了,就会有需要了,就要待时而需。万物启蒙之后,种子发芽生长需要阳光雨露,如果是在园林里面,还需要人工施肥、除草等各种外力。需卦有待时而需的感觉,要等待,不能主动去要求,这就是需卦的根本含义。水天需的综卦是天水讼。它们相互为综,有需要就会有争讼。讼卦,下坎上乾,坎为险,内卦为险当然就要外发而申诉,即所谓“怀险而申”,这是讼卦的根本含义。它它和需卦也正好是互为因果的关系。再按卦序下去的师、比二卦,依然是互为综卦的。《周易》的其它各卦也大抵如此。 当然,像既济卦和未济卦,这一对既是综卦又是错卦,这里面也是有它的道理的。水火既济,是《周易》卦序中倒数第二个卦,倒数第一个是未济卦。《易经》六十四卦,是不会给你一个确定的、完满的结果的,不会给你一个终极答案。它总要留个尾巴,告诉你一切都要继续轮回。只不过,这一段的轮回只给你讲到未济卦,预示着下一个轮回又将开始。既济卦和未济卦,它们就既是综卦又是错卦,每一爻都阴阳相错,倒过来一看,又两两相综;同时在精神内涵上,既济卦与未济卦也很有可比性。大家下来不妨结合这两卦的卦辞、彖辞和象辞来体会一番。我这里就不再多说了。 上面是讲了错卦与综卦的概念和道理。下面我们就要讲“复杂”了,来说说错卦和综卦之外的复杂是什么卦。复杂是什么呢?就是一个卦的内部变化,也就是通常说的互卦,也叫交互卦。 我们看乾卦,它是六爻皆阳,那么它内部各爻无论怎么组合,所形成的新卦仍然是乾卦。坤卦六爻皆阴,同样也不会产生内部的爻变。所以乾坤二卦是没有交互卦的。那么其它各卦呢?当然就有不同的变化了。易卦的每一卦都有六位,即初、二、三、四、五、上。互卦就是指去掉最下面一爻和最上面一爻,就像评委会打分一样,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只把中间的部分留出来评羊。交互卦也是同样,它将二、三、四爻重组为一个新卦的下卦,三、四、五又重组成上卦,那么这个六爻的新卦,就代表本卦的是一种内部的变化。这就是互卦的含义。 比如我们来看离卦,上离下离,为重明之卦。大象辞云:“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意思是说离卦为双明之象,代表文明之意,大人君子以文明之光继往开来,照耀世界。如果没有人类文明,这个世界将陷入一片黑暗,所以离卦有文明发达之象。那么,离卦的交互卦是什么呢?我们不妨来画一下。看,组成的新卦上兑下巽,为泽风大过卦。这就说明离卦当中,有大过卦的含义。大过卦的彖辞是:“大过,大者过也。栋桡,本末弱也”什么叫做栋桡呢?就是说,这个栋梁之木已经有点弯弯曲曲的了,本末弱也,就是说木质已经有点问题了,有危险了。离卦的内部为什么会有大过的含义呢?其实很简单,人类文明从古至今不断地发展,如果稍微不注意,内部就容易产生问题。比如我们看今天的现代文明、现代科技,说老实话,我看已经是高度发达到了“栋桡”的地步了。核工业已经威胁到整个人类的生存,克隆技术已经打破了人类伦理的接受程度,而人类对大自然的任意攫取和破坏,已经导致全球气温升高、物种灭绝的速度愈来愈快、各种危机已经四处显现。当代西方思想界早已开始了对人类文明的反思,现在环保主义、自然主义、动物保护主义流行,他们都提倡过节俭的生活,提倡对自然环境和物种的保护,提醒人们对现代文明中的种种弊病进行反思,从而对自身无休止的欲望加以节制。 在这个问题上面,我们要特别注意。按照我们中华传统来说,社会人文这套东西可以让它健康、适度地发展,但必须以不妨碍大自然的和谐与平衡为前提,不能以牺牲环境以及其它物种、其它生命成为我们文明发展的代价。中国的文化传统中特别强调“知止” 的观念。离卦中的双重文明之象,也要知止,也要适度才行,不然就会变为大过之卦,人类文明的大厦就可能因“栋桡,本末弱”而倾覆。如果有一天,这个地球上面只有人类,其它动植物都没有了,其它生命都消失了,人可能也就差不多要消灭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在人的社会性与自然性中求得和谐与平衡,这样才是长久的发展之道。 我们刚才讲了易卦中错综复杂的变化,有些同学可能听得有些懵了。实际上,如果把这个拉几节课慢慢来讲,可能味道会长一点。刚才课间休息的时候,阿舅说我讲的全是干货,不好消化吸收,我也是确实是加不来水分。有些人讲课水分很足,天花乱坠的,让听众听得也很带劲,但是真正下来问你听了些什么,好像也说不清楚。我们刚才讲到了邵雍的那首诗,恐怕以前是没人愿意这么老老实实、打破沙锅来讲的。我这里给大家和盘托出,也是觉得道乃公道、器乃公器,处处留一手也没什么意思。 我们来看下面一段:“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 “吉凶者,失得之象也”,字面意思很简单,就是说一个卦的吉凶是通过人的得失来进行判断的。在社会人事当中,得则吉,失则凶,这是一个基本的判断。当然,对每个人来说,对得失的理解又会有差异。同一件事情,对有些人来说是有利的,可以是有得的,但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就可能是凶,是不能碰的,是损失。反之亦然。所以,得失之间必须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我们经常说“要放下,是非得失都要放下”,放下就是失去嘛,但是这个失去的,是种种“是非得失”失去了,却可以得到内心的安宁。心安才是最大的得。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时候,你只能失其小而得其大,舍鱼而取熊掌。我们在座的各位,在书院学的都是圣贤之道,那么对得失,就要有一个根本的判断。我们应该把自己的得失放在德行上面,放在道心上面。在世间的功名利禄上,不要考虑过多的得失。如果有道心,有德业,那就是根本上的吉。如果失去了道心、失去了德业,就是根本上的凶。我们要站在这个尺度上,才能对世间的吉凶得失有个根本的判断,不然的话,得失这个问题在具体的事情上来说,就很复杂、很难说清楚,就很容易被世间的是非得失蒙蔽。你被这些东西蒙蔽了,就会凶多吉少。所以在得失之象上,我们要抓到根本。 “悔吝者,忧虞之象也”,这里涉及到了两个概念,一个是悔,一个是吝,这也是易卦的卦辞里面作为判断的结果之一。吉凶是代表两头,一头是非常好的事情,是吉,另一头是非常坏的事情,是凶,而吉凶的中间的状态,就有悔、吝两种。悔指的是小的不幸,吝指的是困难、困境,这两者虽然对我们来说不是致命的问题,但是一个人如果成天处在悔吝当中,成天叽叽歪歪,磕磕碰碰的,心头也会不爽,也干不出什么像样的事业来。对于普通人来说,大吉大利的事情一辈子可能遇不到几次,大凶大险的事情,一生也遇不到多少,所以更多的时候,都是处在悔吝当中。这种悔吝在日常生活中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很多的烦恼。我们一生当中,充满了很多后悔的事情,也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关于悔吝的感觉,钱钟书先生在他的名著《围城》里面有个比喻:婚姻就像是一个金丝鸟笼,在外面的拼命想进去,进去了的又拼命想出来。很多人可能都有这种体会。结了婚的人时间一长就后悔,尤其是遇到了更好的对象时就更后悔了。古人也是如此哦,所以才有“恨不相逢未嫁时”这样的诗句。一个女子在生活中遇到了一个知心知已的帅哥,那就后悔了,自己已经嫁人了啊,为什么不在没有嫁的时候就遇到他呢?但是,还没有结婚的,还没有钻到婚姻这个金丝鸟笼的人,感觉又如何呢?书院在座的当中也有钻石王老五啊,在别人眼中倒是自在潇洒、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但是自己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是不是真的感到自在潇洒呢?只有自己晓得了。四川民间有种说法是:“早生儿,早享福;早栽秧,早打谷;吃饭有人端茶水,喝酒有人拎酒壶。”人就是这样,在外在里都有后悔的地方,我们每个人都有体会。 以前我很喜欢一个西方的作家,叫米兰?昆德拉,捷克人。他有本书的名字就很精彩,叫做《生活在别处》。这本书的宗旨就是说,人总是在自己的生活中找不到安身立命之所,这山望着那山高;总觉得在别的地方,别人过的才是真正的生活。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混个小官,当个科长处长也很巴适,至少整天都可以吃香喝辣。但当上科长处长以后,又觉得厅长局长更好呀;当上了厅长局长,觉得市长省长更威风啊,封疆大吏嘛!觉得自己还有余力进入最高层的,便想当宰相,当了宰相很可能就想当皇帝了。当了皇帝还是有想的哦!开国皇帝大多想长生不老,结果不少皇帝就是吃丹药毒死的;而末代皇帝呢,就像崇祯皇帝要死的时候,抱着长平公主说:“愿生生世世勿生帝王家。”这表明当皇帝的也是烦恼多多,世人没有不后悔的。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者常八九,如意者仅一二。”等我们老了后,如果回忆起来,觉得一生中还有一、两件事情做得可以,那也就很不错了。如果老是想自己一生好失败,十之八九都不如意,那就没意思了。人生本来如此嘛!所以,“悔吝者,忧虞之象也”,这就是人生的常态。用佛教的说法,人生本来就是烦恼集聚;生而为人,就是有烦恼的。基督教里面说,人生下来就是有原罪的,天生就有烦恼,就有罪过,那是没有办法的,我们要认这个账。 “变化者,进退之象也”,上一节课,我们主要就在讲变化,错综复杂,变化非常多。《易经》的运用,主要就是在变化上面。为什么圣人要设卦观象呢?为什么要搞些错综复杂的方法,让易卦变得这么麻烦呢?就是要我们在人生的复杂变局中知进退。儒家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在这个人生的变局当中,要知道什么时候是达、什么时候是穷。如果真正观察清楚事态的变化规律,是该入世建功立业的时候,就勇于进取承担;是该你独善其生的时候,那是欣欣然像陶渊明一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像隐士一样舒服地去生活。这是在易学上的真功夫,就看我们在学习中能不能灵活运用,能不能知变化、知进退。 这种知变化、知进退的例子,在历史上也非常多。比如宋初的陈抟,道家称为陈抟老祖,是很了不得的神仙级人物,也被称为“华山瞌睡仙”。这个陈抟老祖,在五代末期看到天下大乱,确实是起了打猫儿心肠。当时,他在华山以修炼为名,秘密召集了一批游民,组织成了一支游击队在华山上操练,希望天下一旦有变,自己说不定可以问鼎中原。周世宗知道了他的名声,软硬兼施把他“请”京城,关到密室里面。这个陈抟也确实了不起,不吃不喝,在密室里睡起大觉来,一睡就是几十天。皇帝觉得,一个只知道整天睡大觉的人怎么会谋反呢?不像啊!他又穿得那么邋遢,如果这么杀了他,似乎没有什么道理啊!何况民间还传说他是个神仙,把神仙杀了恐怕不好啊!于是,只能把他放回华山。不仅放了他,还到处宣传,说他是华山睡仙,还派了州县的地方官吏到了一定的时间就去给他送米送粮,大概也是要监视他的行为。陈抟虽身在山林,却一直非常仔细地观察天下的变局。有一次在华山上遇到过路客,就问局势有什么变化,那个人说,赵匡胤在陈桥发动了兵变,已经称王了。陈抟听了后,马上晓得真命天子诞生了。因为陈抟一直是在观察着各方势力和变局,观察着此消彼长。赵匡胤一出手,陈抟就知道天下已定,大宋建立以后,他也就安安心心修道去了。 宋朝皇帝对陈抟很客气,把他请到皇宫里住起,王公大臣们都轮番向他请教。据说他授予赵匡胤两条计策,其一是“杯酒释兵权”,只用了一顿好酒,便将天下的兵权收归皇上;而那些帮赵匡胤打天下的将军们,也得到颐养天年的善终,使“狡兔死,走狗烹”的历史悲剧,没有在大宋朝上演。这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著名、非常了不起的啊!其二是陈抟预卜了宋王朝有“一汴二杭三闽四广”之忧。赵匡胤多次请他解释,陈抟都以天机不可泄露而推托。后人便附会认为,这是宋王朝步步南迁之谶,体现了宋朝国都从开封迁杭州,直至广州崖山而最终灭亡的过程。陈抟献上此二计之后,便向赵匡胤索取华山。赵匡胤也慨然许之,真的把华山封给了陈抟,并敕令永不纳粮税。 我们看这个陈抟,虽然他没有当成皇帝,但是在文化上却建树非凡,可以说是影响了整个宋代的文化。比如他的先天易学,开创了宋代易学研究的新传统,不仅影响了邵雍,还影响了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周敦颐。我们当时在讲《太极图说》的时候就说过,周敦颐的《太极图》是从陈抟老祖的《无极图》中变化而来的。所以《太极图说》里面第一句就是“无极而太极”,在整个宋代的学术思想里面影响巨大。陈抟对天下大事都很清楚,也真正做到了知变化、知进退,所以后人评价陈抟是“集两宋道德于一身”的人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