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九章。对于过去学《易经》的人来说,是非常非常重视的这么一章的,尤其是在数术上面想弄清楚,想在“掐指一算”上面搞点名堂的人,对第九章就会非常的重视。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贵神也。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佑神矣。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 ——《易经?系辞上传》第九章 这一章里讲到的这些数理、这些道理,实际上也是中国传统数术之学的一个来源。对于传统数术的一些基本道理,都是从这儿都体会出来的。去年,七叶兄给我们讲《阴符经》的时候也涉及到了一些,讲得还比较细。那么今天呢,因为我个人对《易经》中这些数术的东西兴趣不大,但是呢,既然你学《易经》、讲《易经》,就必须知道这些东西的来头。如果各位在《易经》的预测学方面非常有兴趣,就可以从此章下手,深入研究。我在这里只是给大家作为一块敲门砖,大体上说一下。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实际上很简单,就是说了什么是天数,什么是地数。下面说“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实际上天数也就是我们现代数学里的奇数,地数也就是偶数。天数有五个,地数也有五个,那么“五位相得而各有合”是什么意思呢?实际上这里暗含了一句话,只有通过其它经典里面内容进行补充才能说清楚。 在《尚书?五行传》里面,就讲了天地之数是如何相合的:“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也就是说,天数一和地数六,都属水。天一是五行之水的生数,地六是五行之水的成数。五行之生成,也就是水火木金土这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元素,就是通过这天数与地数一生一成相合而来的。 生数,就是初生之数,成数就是完成之数。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事物,它有一个开端,就是“生”,它有一个完成,就是“成”。生数是开端,成数是完成,通过这么一生一成相结合在,就成为了一个完整的东西。从数理角度来看,就是说从一到十的这个十个数字,它一分为二,前五个数为生数,后五个数为成数,五个生数和五个成数加在一起,就是合十,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基础十进位数学系统。在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中,把水火木金土这五行生克之理,与这十个基础数字归纳到一起,就是“五位相得而各有合”。“五位相得”,天数五个数,地数五个数,天数和地数五位各自相合,就是“五位相得而各有合”。相得的意思,就是恰到好处,互相恰到好处地交合在一起。如下图所示: 水 木 土 金 火 天数: 一 三 五 七 九 地数: 二 四 六 八 十 金 火 水 木 土 下面一句“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什么意思呢?其实很简单,就是把天数一三五七九加起来,就等于二十五;把地数二四六八十加起来,等于三十。这是天数和地数的总和。 “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就是把天数和地数的总和再加起来,就等于五十五。就中国古代的数学来说,用数学的角度、用数学的眼光来研究宇宙天地,那么就是这天地相加的“五十有五”,就把所有的东西概括完了。 古代数学的十进位制,是中外一切传统数学的基础,人类也一直使用到现在。所以下面一句“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就是对它的赞辞。变化,这两个字是要分开来讲的。变者化之初,就是指事物发生变化的初始阶段;化者变之成,就是事物变化的完成阶段。所以我们看一个事物的发展变化,还是体现了一生一成的这个过程。生就是变,一个独自渐变的过程,化就是成,就是变化的结果。恒卦的《彖辞》说:“圣人久于其道,以化成天下”,久于其道就是渐变的过程;化成天下,就是完成了变化,成就了天下的文明。在中国古代哲学看来,不光是人类社会,整个世界的产生,天地万物的产生,就是这么一变一化、一生一成而来的,鬼神之行也概不能外。 这一段很简单,主要是把这几个句子记清楚,就是“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把这几个东西记清楚了,实际上就把一个“河图”记清楚了。河图就是通过天数和地数的相得相合形成的。“河图”这个东西,初学者乍一看就觉得很复杂,这个又是黑圈圈又是白圈圈,上下左右不明白是咋回事。实际上要记它要画它很简单,就是这从一到十的这几个数字,就是“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这几句话。 当然过去讲嘛,“河图”就是在伏羲氏的时代,有一天在黄河里面浮起了一匹龙马,身上画的就是这个“河图”。我们的伏羲圣人就根据这个“河图”,来推演研究其数理的变化,然后就画出了八卦,就有了我们的《易经》。那么,这个河图怎么画呢? 画起来很简单的。“天一生水”,坎水居北方,天一生水,那么天数为一,在北方画一个空白圈圈。白圈圈表天数,也称阳数;黑圈圈就表地数,也叫阴数。“地六成之”,就是在这个白圈圈下面画上六个黑圈圈,这就是“地六”。天一和地六相得而合,就生成了北方的这个坎水。这是画“河图”的第一步。 第二步就是“地二生火,天七成之”。离火居南方,“地二生火”就在南方画上两个黑圈圈;“天七成之”,那么在外面,再画上天数,就是七个白圈圈。 “天三生木,地八成之”,震木居东方,就在东方画上其生数三个白圈圈,外边再画上其成数八个黑圈圈;“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兑金居西方,同样在西方也如法炮制。然后剩下中间了,“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中间画五个白圈圈,外面十个黑圈圈把中间围着。整个河图就这么画成了。 我们的伏羲老祖在黄河里面看到的龙马,就是驮着这个东西出来的。从这个“河图”上也可以看出,坎离震兑这四正卦,也正是处在河图的北南东西四方。所以,易经八卦的来源,的确是与这个“河图”有着莫大的关系。 这里顺便提一句,我们后面还要讲到的“洛书”,也是根据这个八卦方位得来的,以后讲到“洛书”时再详说。这里只是从天数和地数的角度,把“河图”是怎么来的给大家说一下,免得觉得这个“河图”“洛书”神秘得不得了。其实它就是中国古代用数理来表达宇宙天地生成变化的一个基本模型。 河 图
古人说的是“天垂象于河图”,就是老天把这个象,我们这整个天地宇宙的形象,就是用“河图”表达出来的。实际上,天地万物都是自自然然、现现成成的,中间看不到什么数字。那么人类要认识、要利用天地万物,要掌握天地万物的变化规律,就只好数字来对它进行描述,进行规范,用数理的生成变化来说明它的运行规律。实际上,我们自己的生理变化、乃至于精神的运动变化,也可以用阳数和阴数的生成变化规律来体现。这些在道家的内丹修炼,以及在传统的中医养生理论中,就表现得很充分。 再来看下面的原文:“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这几句话讲的,就是具体的打卦的方法。 这个“大衍之数五十”,有些人又说应该是“五十有五”。我们看这个天地之数的总和也是五十有五。但是呢,这儿这个“五十”有两种说法,一种呢,很简单,就是漏掉了“有五”这两个字,本身应该是五十五;还有一种是忠于原文,解释就说,大衍之数就是真正能够实际运用的数字,只是这五十个,那么还差五个才凑够天地之数啊,哪去了呢?他就说是五行之数,即金木水火土,它是代表天地间最基本的元素,它不动的,是不进入天地这个计算机的演算程序的。不管怎么说,就算“大衍之数五十”,也还不是拿来就用的,“其用四十有九”,它还要留一手,就是有一个数字是留在那儿永远不动的。为什么要留一手?也有很多说法,我们就不用去打这些笔墨官司了,反正记着“其用四十有九”就行了。 这一段它整个讲的是上古时代的布卦方法,称为大衍揲蓍之法。大衍揲蓍之法有几个基本的东西,几个基本的步骤。第一步是“分二以象两”,第二步是“挂一以象三”,第三步是“揲之以四以象四时”,第四步是“归奇于扐以象闰”。这是完成了第一个步骤。然后“五岁再闰,再扐而后挂”就是又重新来一遍。为什么称之为揲蓍呢?蓍草,有点像我们四川一带的巴茅草,但是很长,很直,晒干了呢很硬。传说这种草有点神奇,周文王被囚禁在羑里演八卦,就是用的这个蓍草来进行推演的。前年,我们报社有个朋友到河南汤阴出差,顺便到那边去参观了周文王被囚的地方,他问我带什么回来好,我就说带一包蓍草吧。他说他不会用这个东西,我说你不会用也可以买回来嘛,带回来供起也很好啊。 这个蓍草怎么来用呢?“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就是说拿五十根蓍草出来,中间取出一根不用,放在那儿供起,然后呢,就用这四十九根来布卦。“分二以象两”,简称就是“分二”,两,就是指的天地、阴阳;象,就是比喻。首先,就是把四十九根蓍草,或者用其它东西代替,比如四十九根牙签也可以,四十九颗围棋子也可以,四十九颗纽扣也可以,哪怕你这些都没有,四十九颗石头都可以的。首先要把它它分而为二,说白了就是刨成两堆,任意刨,刨成两堆就是“分二以象两”。 第二步“挂一以象三”,就是把分成的这两堆草棍其中的一堆,拿一个出来放在一边,过去就是挂在手指上或者是夹在手指上,这样好演算。你不熟悉嘛,你就把它放在一边。所谓的“象三”就是象征天、地、人三才。这个“一”就是表示人。“挂一以象三”,就是从天地之中分出人来,以象征天地人三才齐全。 第三步“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又怎么说呢?揲四,就是说把这两个堆堆里面的东西,分别按四个一组,把它分出来,最后的结果,就是各余下小于或者等于四的一堆。这个就是象征春夏秋冬四时,简称为揲四。 第四步就叫“归奇于扐”。归,就是归纳;扐,就是指余数。实际上就是把“挂一”所余的那个“一”,与“揲四”所余下的两个余数加在一起,简称叫做“归奇”。接下来,就从“大衍之数”所用的“四十有九”里面,减去第一次“归奇”,所得到的结果,就是第一变。“归奇于扐以象闰”,闰,我们说一年三百六十天其实并不严格,它还闰几天,说白了就是余几天。“归奇于扐以象闰”就相当于闰了几天,第一变就是余了几天在这儿。 那么“五岁再闰”, “五岁”,当然,“岁”就是一年嘛。这里它实际上指的是四个步骤之后,第五个步骤就算是再“闰”了,就是再来一遍。怎么“再闰”呢?就是从这个余数当中,从四十九减去第一个步骤中的余数,然后再照上面的四个步骤再来一遍,就是第二变。 第二变就是要从第一变的结果里,依次再“分二”、“挂一”、“揲四”、“归奇”,再用第一变的结果减去第二次的“归奇”之数,这就完成了第二变。把第二变的余数,依上面的方法再来一次“分二”、“挂一”、“揲四”、“归奇”,是为第三变。 后面“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就是经过第三变得出的结果无非四种。哪四种结果呢?就是三十六,三十二,二十八,二十四。三变之后的结果只有这四个数字。那么这四个数字,“四营而成易”,就是再把这个结果以四除之,最后的结果就是九、八、七、六。九称为老阳,八是少阴,六是老阴,七是少阳。三变四营之后得出来的结果,永远都是这四个数。如果不是这几个数字,肯定就是你算错了。物老则壮,就要变,到了老阴、老阳,它就会变,这就是变爻,也叫动爻。 在中国哲学里面,它就认为物壮则老,老了就要变。如果是学武功的,你一个招式用老了,用老了如果不变那就糟搞,就要挨打,所以你必须要变。但是呢,你的招式没有打老,你的招式是将变未变,是可变可不变,那就很好。一个人的生命状态也是一样,我们从生到死的这种状态,到了最后七八十岁了,你这种生命的稳定状态肯定要变了。按佛教的说法,人老了就要死了,各人就会根据自己“业”的不同,就会变入六道,就会去轮回当中转圈圈。 九之所以被称之为老阳,是因为它是阳数之极,是最大的阳数。阳数之极为九,所以称之为老阳。那么阴数呢?阴数之中为六,二四六八十五个阴数以六居中,所以六称之为老阴。 “四营而成易”,四营就是刚才我们讲的这四个步骤,营,就是经营嘛,就是按这四个步骤经营,称之为四营。“四营而成易”,要按《易经》的传统方式打一个卦,就是通过这“四营”来的,所以“四营成而易”。“十有八变而成卦”,每卦六有爻,每三变生出一爻来。上面的步骤只是三变的结果,如此要重复六次,经过十八变,才能得出一个完整的卦来。俗语说“女大十八变”,估计就是从这里演化出来的。 “八卦而小成”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按照上面的过程揲蓍,你演算到了第九变,就已经得出三个爻了。三个爻就形成了一个单卦,从六爻重卦来说,你的内卦已经出来了,或者说下卦已经出来了,那么,对于整个卦,你基本上就有点小明白了,完成了一半,就称为“小成”,即小有所成之义。这里的“八卦”,就是指的单八卦。 “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我们再把八个单卦,已经引申叠加,变成了两两相重,变成了六十四个重卦。面对这六十四个重卦,你如果高兴的话,还可以再重再变,我们看《焦氏易林》的卦序,就是通过这个“引而伸之”的变化规律而形成的。那么“触类而长之”呢?就是说八个单卦,每个卦它有一个代表性的卦象,比如说乾为天,坤为地,艮为山,兑为泽等等,它都是一个代表性的象。但是,这个代表性的象它是可以触类旁通的,所以是“触类而长之”。比如说“乾为天”这个象,与“天”的属性相类似的,就有健,即处于永恒的运动状态;乾又可以代表君王,天为万物之主,君是人间的老大嘛,也是触其类而延长出来的象;还有马、圆、金、玉等等,都是从“天”这个根本的象中触类延长出来的,就是说它们都可以说是同类。再比如说“坤为地”,这个地呢又可以代表众,因为它可以容纳众生;也可以代表土,因为它可以出生万物,对坤卦“触类而长之”,它也可以代表牝马,即母马,坤卦《彖》曰“牝马地类,行地无疆”,就是从坤卦有牝马之象来的。当然,要熟悉这一套“触类而长之”的易象,就要专门学习《说卦传》。这个大家学完《系辞》之后,完全就可以自学《说卦传》了。 就是通过“引而伸之”和“触类而长之”这两种办法,天下一切的东西就全部都在《易经》的意象和范畴之内了。所以“天下之能事毕矣”。 我们前面讲的这些内容,是我们理解整个《易经》古蓍法的一个原始文件。既然大家要学《易经》,这一部分内容就要认真的去理解它,把这些原理和方法搞通,你对《易经》的信心就会更足。 到了汉代以后,这个古蓍法大家感到很麻烦,就“变而通之”,找了一个简便的方法取代,只要三个铜钱就可以起卦了。那就是我们后来所称的金钱卦,汉代称之为火珠林。金钱卦的起卦方式就很简单了。 金钱卦的基本原理和古蓍法其实也差不多。我们拿三个硬币,摇一摇随便扔下去,出现的结果也无非就是四种,即三个正面、三个背面、一正二背、一背二正。套用前面“四营”之后的“六七八九”这四种情况,所谓的六,就是三个阴面,是为老阴;九就是三个阳面,是为老阳;那么七呢?就是指的一阳两阴,为少阳;八就是一阴两阳,为少阴。老阴老阳是为动爻,少阴少阳是为静爻。 起好一个卦之后,动爻往往有各种不同的情况。有可能六爻都是静爻,一动不动;也可能六爻都是动爻的,全部都要动;也有可能只有一爻动,或者两爻动、三爻动、四爻动、五爻动。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判断呢?我们查《易经》的卦辞爻辞,有一个基本的判断方法: 我们打一卦,如果六爻都不动,全部是静爻,就依本卦的卦辞来判断。 一爻动,无论动的是哪一爻,只有一爻动的话,就要根据这一卦的爻辞来判断,动的是哪一爻,就用哪一爻的爻辞来判断。比如说乾卦,正好是九三爻动了,这个九三爻辞是“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感觉就是很紧张,随时要注意,要很警惕,要以“终日乾乾”的感觉来面对一切事情。如果是乾卦的九五爻动了,那你就不得了,“飞龙在天”,就是随便你怎么玩,都很厉害的感觉。这是一爻动的状况。 如果两爻动,比如说刚才举的乾卦,九三爻和九五爻都是动爻,那么判断的时候,两爻的爻辞都要照顾到,要兼顾到。这时候,你既要看到“飞龙在天”的自由自在的状况、自由自在的感觉,同时又要看到“终日乾乾”,还有朝夕警惕的这一面。但是呢,两爻动时也有侧重点,侧重在上爻。这是朱夫子的说法,朱熹的说法,以下爻为辅,上爻为主。在一般的情况下,都要以上爻为主。为什么呢?因为上爻它是代表一种结果,我们起任何一个卦,它都是从初爻到上爻这么来的。那么上爻,它代表的就是一种结果,两爻动的话,上爻它是最后起决定作用的。 如果三爻动呢?三爻动,就必然是一上一下一中。三爻动时的判断,就以中间一爻的爻辞为主,上下两爻为辅。 那么四爻动呢?四爻动就麻烦了,六爻有四爻都在动的话,你就有点乱了方寸。这个时候,一个卦的关键就要看它的静爻了。它剩了两根静爻,仍然是一上一下。这个时候,就要是以下爻的静爻为主,上爻的静爻为辅。正好跟两爻动时的情况相反。 如果是五爻动的话,就是看静爻。物以稀为贵,这时候那一个静爻就是全卦的老大。 但有时候也可能出现六爻全动的情况啊!那这时候,你起的这个卦就确实没有办法判断了。六爻全动,说明你打卦的时候,一方面心本身就动得很厉害;另一方面就是这个事情确实本身就异常复杂。这个事情一定是变化多端的,每一爻都在动啊,每一个环节都在发生变化,它就有无限多的可能性。那遇到了怎么办呢?朱夫子有一个说法,说六爻全动,看用九用六。但用九用六,只有乾坤二卦有,其他各卦就没有用九用六。所以在这个事情上,对用九用六就有一个争议。 我记得上次讲到乾卦时,何师兄就问了一下用九用六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个有很多说法。我个人的体会,这个用九它并不是纯粹只针对乾卦的,用六也并不是只针对坤卦的,用九用六是针对所有的卦。九,是阳数之极,为老阳,所以它是易卦阳多爻的代;六为阴数之中,为老阴,因此它代表了易卦中所有的阴爻。用九就是看所有卦中阳的这一面,用六是看所有卦中阴的这一面。所以,《易经》六十四卦的所有阳爻都适用于用九,所有的阴爻都适用于用六。 我们来看一看用九用六说的是什么。我们可以翻一下乾卦,“用九,见群龙无首,吉”,就是说凡是易卦中出现的阳爻,你都可以用“见群龙无首”来体会,这是在指导你,能做到这个“见群龙无首”,那么才是真正的“吉”。我们想一想,你真正是阳气太盛的时候,你就要注意了,你就要把自我放下,把心态调得谦逊一些,最好是能做到无我的状态。“群龙无首”,要把我放。“无首”就是无我,这是我个人的体会。凡是打卦遇到阳爻,你就要以“无我”的精神去面对它,去面对你要占问的事情。 用六呢?我们看坤卦“用六,永贞”,你打卦凡是遇到了阴爻,在任何卦上遇到了阴爻,你都永远要以“贞”的态度来面对。贞者正也,都要用上《大学》里面“正心诚意”的这一套功夫。不管它对应的爻辞是好还是不好,都要以贞正之心来面对它。 我们刚才是讲六爻全动的状况时,才拐到对用九用六的解释上的。说老实话,人的命有什么好算的嘛?常言道“人算不如天算”,六爻全动的状况,感觉上就是在天算啊!说明这件事不是人能算得清楚的。那么,我们作为一个人的本份,人在天算面前所能做到的,也就是用九用六。用九的时候要“见群龙无首”,就是忌讳阳刚太过,要防“亢龙”,所以就要以“无我”的精神去面对。用六的时候要“永贞”,因为人处于“阴”的状态时,往往精神就比较阴晦,容易进入偏邪的状态,这个时候如果人心正起来的话,能够保持“永贞”,那么他就守住了做人的本份,结果就差不了。总之,用九用六就是让我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牢牢守住做人的本份,处于阳面则“见群龙无首”,处于阴面则“永贞”。人生一世,本份事也不过如此而已! 上面是讲了打卦的一个基本体会。当然,动爻从一爻动到六爻动,这中间,它虽然有一个基本的判断方法,但是在具体的事情上,还要灵活运用。因为《易经》它不是有一个一成不变的东西,贵在变通,贵在对错综复杂的各种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判断。而且,《易经》起卦的方法也有很多,我们今天讲的是儒家起卦断卦的一个基本的方法。但是呢,还有一些,比如后来发展出来的“大六壬”、“纳音”、“纳甲”的这些方法,就非常复杂了。 我们现在学《系辞》能够学到这样,能够掌握这些基本方法,就可以以此为基础,对易理易象认真去体会,认真去分析。以后能更进一步深入,很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前两天,节气刚刚过了雨水,刚刚暖和了几天,毛衣都快穿不住了,可这两天一下子又冷了,大家又都穿上了冬天的衣服。这个天气跟易道是一样的,随时都会发生变化。虽然说随时都会出现变化,但有个总体的趋势,现在农历正月过了,快二月了,它总要逐逐渐渐暖和起来。倒春寒这些突然的天气变化,并不能真正妨碍春暖花开的临近。所以我们大家学习,也要有这种感觉。尤其是学习传统文化,有时候学出感觉了,会很兴奋很激动,但是一段时间之后,这个感觉又可能迟钝了,甚至会有点麻木。这就有点倒春寒的感觉。但是过了这个乍暖还寒的阶段,等三阳开泰了,到了阳春三月了,那一派的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就很舒心自在了。 学习传统文化也是这个样子的,它也不是一蹴而就。我们经常在说,学这个东西就像泡茶一样的,要慢慢泡,慢慢地泡出感觉来,就会品出其中妙不可言的滋味来。 我们接着上次讲的第九章,再补充一下。上次大体上把第九章讲完了,大家下来可以把这个打卦的方法经常运用一下,不一定是有事情发生,但是你可以通过打卦这个方法,熟悉各个卦象,熟悉这些卦辞,熟悉这些爻辞。实际上打卦很简单,你说用蓍草比较复杂,但用金钱卦就很简单。你打一个卦出来后,即使很准,但是你要解这个卦,要解得准确,就需要对易理、卦象、卦辞、彖辞、象辞、爻辞这些,要有一个很深入的认识。所以说打卦不难,解卦才是考验你真正的功夫。 上一节有一段没有讲,因为为了把揲蓍布卦的这个程序从头到尾讲完,所以中间“乾之策”这一段就没讲。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 “乾之策”,这个“策”呢,原意指过去用来记数的竹片,实际上这里也就是数的意思。乾之数,实际上就是指在大衍之数里面,“乾之数”指的是阳数,阳数在一套系统里面,它的数是多少。这个地方说“二百一十有六”,这个数是怎么来的呢?实际上很简单。阳数它是用九来代表,阴数也就是“坤之策”是用六来代表。 为什么六来代表老阴?因为六是阴数之中,二、四、六、八、十,五个阴数,六是居于中间。因为本身这个阴数,坤的那种感觉,它是收藏,是涵容,那么越是中心,就越具有代表性。阴数之中是六,所以就用六来代表、统领这个阴数。乾呢,用九来代表,九为阳数之极,一、三、五、七、九,到了极点了,乾阳它体现的是一种什么感觉呢?它体现的一种刚健的、外向的、发散的、运动的这样一种感觉,所以它最大的一个数,极数,就最具代表性。所以这个“乾之策”、“坤之策”就是指的是阳数和阴数。 “四营而成易”,就是我们揲蓍时有四个步骤,每一个步骤都要出现一个阳数,每一个步骤也都要出现一个阴数,所以分别用阳数的代表九和阴数的代表六,乘以“四营”之四,那么再乘以一个六爻之六,就得出这个乾的策数“二百一十有六”和坤的策数“百四十有四”。把“乾之策”与“坤之策”加起来,就是“三百六十”。这个数字,这里说是“当期之日”,这个期,就是指的我们天地之间的一个轮回之期,就是一年。一年的日子,当期之日,就是三百六十日。当然三百六十日,从历法上来说,它也不是很绝对的,它是一个大体的数字。大家都说一年三百六十天,其实还有一点点余数。所以为什么这个大衍之数,我们用这个揲蓍之法,它最后要“归奇”呢?就是要把余数要归纳起来。这个余数很重要,一个易卦的形成、吉凶祸福的判断,就在于从这个余数中,分出老阴老阳和少阴少阳。 “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这是什么意思呢?所谓“二篇”就是指的这个《易经》六十四卦的上篇和下篇,每一篇是三十二个卦。大家看《易经》六十四卦,它都是分了上下篇,上篇三十二个卦,下篇三十二个卦。像我们手上本书,它就归纳得很好,关于卦序、分宫取象等,它都有儿歌似的口诀便于记诵。这个是“二篇之策”,那么“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实际上就是“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乘以三十二,等于六千九百一十二;“坤之策一百四十四”乘以三十二,等于四千六百零八,加起来就是一万一千五百二十。因为在《易经》六十四卦里面,属于阳卦有三十二卦。这个“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就是“当万物之数”。 中国古人对天地物种数量的总认识,不会像现在所谓的科学精神那么傻乎乎地精确到一草一木。说实话,这个地球上每天都有一些物种灭绝,每天又都有一些物种诞生。那些原始森林、深海底部、南北极无人区里,到底还有多少没被人发现的物种,谁说得清楚?你要想把地球上的物种数精确,傻瓜才会这么干。所以庄子才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把我们有限的生命,浪费在与我们的精神无关的事情上,真的是很傻很天真。对于中国古人来说,用“万”这个数字代表天地间的物种之数,也就差不多了。我们中国人爱说天地万物,“万物”就是这么来的,就是乾坤二策,加起来一共有这么多。这个也是很简单的,一个简单的算术。 另外还要补充一点。上次讲完下来之后,刘大姐就问,有些书上说你打出一卦,出现了动爻,动爻一变就变成了另外一个卦。这个是咋回事呢?实际上,这里涉及到另外两个概念:一个是本卦,一个是之卦。 比如我们打出一卦,上次讲到这个解卦,雷水解,比如说这个解卦有两个动爻,二爻和五爻都是动爻,那么这个解卦本身,它就叫本卦。从卦变的角度来看,二爻和五爻都动,阳动则变阴,阴动则变阳。五爻一动,上卦就变成了兑卦,二爻一动下卦就变成了坤卦,雷水解卦就这么变成了泽地临卦。一般来看,你打出的这个卦,它的总体上是解卦,分支上就是临卦,就叫解之临,即本卦是解卦,之卦是临卦。在具体的社会人事中,一件事情是由很多复杂的元素构成的,并不是一个单独的事情,虽然我们说本卦是一个总体的东西,但是它中间的变化,一些支分上产生了变化,就会产生了一个新的卦,而这个新卦所包含的内容和结果,往往与先前的本卦已经相去甚远了。 所以,在解卦时一定要灵活通透。有时候你直接就看动爻的爻辞,一眼就明白怎么回事;有时候问题很复杂,你要把本卦、之卦都拿出来对照参详,通过本卦和之卦之间的关系,来体会一件事情它可能形成的结果;还有更复杂的情况,你还要分别参考错卦、综卦、交互卦,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综合考虑,总之,这个就要考你在易学上参悟的真功夫了。 如果真的要将《易经》预测之学搞得很精通的话,你只学一起卦方法还是不行的,起码要掌握三到五种打卦的方法,你才能够真正是搞得很精通。但是我们讲的这个大衍揲蓍之法,最古老的布卦之法,你出门在外,你没带这些东西,遇事怎么办呢?那就没有办法。但是你有三枚硬币,你就可以用金钱卦解决。如果你连硬币都没有怎么办呢?还有其他的方法,比如说以时间来起卦,现在是什么时间,可以用时间来起卦,还可以用方位、物象起卦,也可以用数字起卦等等。总之方法很多,你找一本《梅花易数》自己看看玩玩,就晓得怎么回事了。关键是易理,你真正学通易理之后,就可以“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事就没什么了不起的,你也就不受人瞒了。 第九章后面还剩了一小段,“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佑神矣。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我们接下来再结合上面讲的内容来学习。 “显道神德行”的这个显,它是个动词;神,在这个地方也是作为动词在用。那么,这一句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根据整个这一章来说,就像我们前面讲到的天数、地数,还有我们讲到这个大衍揲蓍之法,这些方法,还有刚才讲了的乾坤之策,还有易卦的变化规律“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等等,这一系列的易道变化,它的象、数变化的规律,都是大易之道的显现。所谓易简之理,就是从这些象数变化规律中显现出来的。这个就是“显道”。那么“神德行”呢?就是说“显道”之时,同时大道本身的这种神妙德行,也可以说人的非凡德行,也就此显现出来了。 关于这个“神”, 我们反复提到,从我们书院的传承角度来讲,这个“神”一定要放在自己的精神内部来体会。如果说在我们之外,在这个世界之外,还有一个不可知之神在创造这个世界,那就是变成了客观唯心主义,变成了不可知论者了。我们开头说了一系列的易理、象、数的这个变化,实际上,都是我们内部精神的运行规律,都是我们精神运行的变化过程。 “分二”“挂一”“揲四”“归奇”的这一套揲蓍之法,实际上这也是我们精神的运动规律,也是我们精神的变化规律。我们前面说到“分二”,是我们把四十九个数字,大衍之数,首先把它分成两堆,是为“分二”。实际上我们的精神,你想想,你面对一个事物,首先就是“分二”。出门遇见一个人,这个人是认识还是不认识?首先就是一个“分二”的过程;是男人是女人?也是“分二”的过程。一个物体出现在眼前,我们首先也是观察它的正面是什么?背面是什么?还是一个“分二”的过程;这个东西对我有用?无用?还是一个“分二”的过程。这个就是太极生两仪嘛,所谓的分阴分阳,任何一个事物到了我们的精神之中,它首先都是一个“分二”的过程。 所以这个大衍揲蓍之法,它首先是要“分二”,是“分二以象两”嘛,它就是象征的是阴阳两仪,这是我们精神开始运行的基础。那么下面,“挂一以象三”,“挂一”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精神对于一个事物,分了二之后,还有个东西要加入,“象三”是什么?比拟的是天、地、人三才,“分二”就是所谓的分天地,实际上分天地就是分阴阳,“象三”就加入了人的因素,这个人的因素,注意,这个人的因素是指我们自己。我出门遇见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情,如果跟我没关系,也就过去了,不会留下什么印象,对不对?但是,如果这个人和事跟我有关系,我这个“一”就加入进去了,就变成了三。这就是为什么要“挂一”,因为你要问一件事情,要起这一卦,你这个“一”就加入进去了,你就跟整件事情产生了关系,这时候天地人就全了,所以是“挂一以象三”。那么“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呢?为什么要“揲之以四”呢?它象征的是春夏秋冬的变化规律。对于我们的精神活动、思维活动来说,也是如此。当一件事情出现了以后,我们首先对它进行“分二”、“挂一”的基本判断,以后,就明白自己该做不做了。要做的话,你就要考虑这个事情,它的运动规律,它的变化规律是怎样的。一个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按古人天人合一的观念,不外乎就是像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嘛。一个人的生命,也不外乎就是生老病死,跟四季运行的规律是一样的。按佛教的说法,就是一个生死轮回的规律。“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实际上就是比喻一个完整的运行规律。我们认识一个事物,我们做一件事之前,一定要认识它的一个完整的运行规律。我们把四季运行都认识了,那么岁月的变化过程,不管一年两年,还是一百年两百年,也都是如此。但最后“归奇于扐”,当我们把整个事情弄清楚之后,“归奇”就是还有一点点余数,这个余数,实际上就是我们人力可为的部分,就是在这一点上,也才是我们真正要做事情的节点。 所以我们看,古人的揲蓍之法,其“分二”、“挂一”、“揲四”、“归奇”的步骤,实际上都是我们精神运行的规律。为什么《易经》能够用来打卦,能够比较准确地对未来事物有所预判,能够预测?这个并不是随便乱来的,而是与我们精神运动的规律环环相扣的。易道的规律,就是我们精神的规律。所以,打卦算卦不是什么神奇的东西,也不是迷信,更不是隔着口袋买猫——黑猫白猫碰到哪只算哪只。我们只有明白了这些易理,才不会陷入迷信,才不会陷入神秘主义的漩涡。 上面是把这个“显道神德行”多发挥了一下,下面就是结论:“是故可与酬酢,可与佑神矣。” 酬酢,实际上就是指的应酬。酬是一种主动的行为,所谓的酬谢、酬答,我是主动过去谢谢人家。那么酢呢,是指的回应,别人先有一个信号发出来了,我们相回应,所以是一来一往这种感觉。这里是说,你把前面易道这些学好了以后,那么你显了道,神了德行,所以呢,就“可与酬酢”。当然这儿省略了一个宾语。酬酢的对象是什么?那就是天地万物。有了这些功夫,你就可以与天地万物酬酢,与纷纭变化的社会人事酬酢,与我们一切的人生境遇酬酢,一切都可以应付自如。“可与佑神”,佑神,就是护佑我们的精神。学好了这一切东西,最根本的目的是要帮助我们的精神,安定我们的精神。所以这个佑神、安神,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 我们看现在的社会,有好多人都属于心神不宁啊!我们自己很多时候也处于心神不宁的状态。今天心理姐姐没有来上课,她可能是生意太好了,找她做心理分析、心理辅导的人比较多。这也是因为现在心神不安的人太多了,心理姐姐的生意才忙得很啊! 禅宗二祖慧可为什么要去见达摩祖师?就是因为“吾心不安,乞师与安”嘛。他不惜砍下自己的一条胳臂,来表达诚心,请达摩祖师给他安心。所以这个“佑神”,是我们人生当中最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佑神就是安神,就是护佑自己的精神,安宁自己的内心。那么二主为了安神,把手臂也献出去了,一刀把自己的手臂都砍断了,为什么?就是因为心不安,心不安,那么整个人生都是很灰暗,活着就毫无意义,所以是要乞求达摩祖师帮他安神。 在这一点上,易道确实是具有这种“佑神”功能,有这种安心的功效。它可以帮助我们的精神按照道法自然,按照天地本来运行的这种规律运行。我们只要认识了我们自己的精神,认识了天地万物的这种变化规律,那么就可以安神了。 《中庸》里说“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看起来人生的境遇差别很大,但你吃下了易道这一颗“安神丸”之后,不管你落到哪个位置了,心都能安。天道变化,无论把你变成什么,你都能安于本份,做好自己的本份事。总之,面对一切你都会觉得心平气和,没有什么翻不过的坎,也没有什么爬不上的坡,一切都很自然。过去我们的老一辈,处在中华文化很衰微的时代,那时只能安时处顺,忍辱负重,能为后人保留下传统文化的真种子,就已经不错了。到了现在,我们中华文化是处一个复兴的阶段,这时候我们就可以把我们的精神力量释放出来,为社会、为其他人做更多的事情,这就是“可与酬酢,可与佑神”。 “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这是借孔夫子推赞易道。人们一说到神,就容易迷信。“知变化之道者”,就是你真正学通了易道,你知道了天地万物的变化,你知道了自己精神的变化规律,那么“其知神之所为乎”,你就感觉到,真正是太神奇了,太神妙了。其实,所谓的这些神奇,这些神妙,也都是我们自己精神内部的事情,每个人都具有这种能力,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没有发挥这种能力而已。按照佛教的说法就是,自己怀揣无价宝,还要去数他人的珍宝,还要去讨口要饭。 我们面对易道,知位守位,知变化之道,很多神妙的事情实际上就很简单。这一切就是在于你的一念之诚。所以学易也好,学佛也好,不仅要知,还要诚,心诚而后才能够行。你能够做到知行合一的地步,你才真正“可与酬酢,可与佑神”,才能够帮助自己的精神,并让自己的精神力量发挥出来。 在本光法师的《周易禅观顿悟指要》里面,这一章是基本没讲,一带而过,只是让读者自己去看几本参考书,包括来知德的《周易集注》、朱熹的《周易启蒙》、邵雍的《梅花易数》、《皇极经世》等。所以从方山易的传承上面来看,这些数术之学,乃至于通过易经进行天文历法占候这些学术,都不是方山易的重点。虽然说方山易里面也保留了一些这方面内容,因为这是易经的一个基础知识,但是方山易的重点,作为佛家易学,它的重点是在于通过易象爻位的变化来明白天地万物之理,让学者知位、守位,让人去体会在社会人事中的种种变化规律,以此投身于社会,在复杂的社会人事中去锻炼心性,熔炼精神。最终目的,是要彰显我们的阳明正知,由易道而入菩萨道,由易道而行菩萨道。这才是方山易的根本之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