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同功,就是指的第二爻与第四爻同居阴位,同有阴柔之功。六爻之位中,一三五是阳位,二四六是阴位。前面我们讲“初则难知,上则易知”时,已经对初爻和上爻的特点作了分析,这一段主要是分析二、三、四、五这四个爻位的特点。 “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它们都是以阴柔、柔顺作为基本功能,但是它们所处的位置是不一样的,一个是处在下卦之中,一个是处在上卦之始。功能虽然一样,但位置差别很大,感觉完全就是两码事。如果能够得中,比如我处在这间屋子的中间位置,那么我们对周围的一切动静都能够观察得到;如果不能得中,比如我只是蹲在一个角落里,那么视野就很有限。一个卦的第二爻与第四爻,因为“同功而异位”,所以它对全卦所起的作用、结果就大不一样,这就是“其善不同”。 第二爻和第四爻到底会产生什么不同的作用和结果呢?就是“二多誉,四多惧”。凡处在第二个爻位的,往往就会有很好事情,有很多赞誉之辞,这就是二多誉。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刚才说了嘛,它处在下卦之中、内卦之中,得中当然就处于很有利的位置了。四多惧,是因为第四爻处在上卦之初,离上卦之中位只有一步之遥。我们原来讲过,一个卦的核心,也就是最重要的位置,就是第五爻,也就是上卦之中位,不管是六五也好,还是九五也好,对一个卦起决定作用的,就是这个爻位。上卦是代表全卦的结果,第五爻又是这个结果之中最中间、最重要的位置,处于结果的中心。大家想一下,第四爻这个位置已经挨近了第五爻,越是在临近中心的地方,就越应该小心谨慎。“四多惧”正是由于其最接近上卦之中,也就是全卦之核心的缘故。我们看中国历史的很多经验,所谓“伴君如伴虎”,你的位子离最高领导越近,你就越是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然的话,很可能就会栽跟头。除了来自于第五爻的压力外,同时第四爻还要接受第三爻的步步紧逼,你下面的人还在紧盯着你现在这个位子呢!说白了,如果你是处在宰相的位置,其他各部的部长级人物,也都还把宰相的位子盯着,那么多想坐上你这把宰相交椅的人在算计你,能不多惧吗?所以处在第四爻这个位置,确确是非常之难受。那么“二多誉,四多惧”就是这样一种感觉。 当然这里说“近也”,是说二、四爻位的功用是很接近的。比如乾卦第二爻“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你这条龙最需要的就是去跟九五爻这个“大人”相见,对不对?那么你处在第四爻的时候,已经最接近九五,正是已经“利见大人”的位子。所以,二、四爻位都处于臣位、柔顺之位,被动的感觉是很相近的。只不过因为爻位不一样,或誉或惧的心理状态就相差很大了。 “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处阴柔之位,处柔顺之地,处臣下之位时,我们应该如何做呢?就是“柔之为道,不利远者”。虽然一阴一阳之谓道,但我们说阳主阴从,以阳刚为君主,以阴柔为臣辅,也正是阴阳之道的自然体现。二、四皆处于臣辅柔顺之位,自古以来是臣不自立,必须要伴君而立。阴位既是指的臣道,那么为臣之道,就必须紧随其君主。我们看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在各个诸侯国中,哪怕是德高望重、权倾一国的重臣,如果老主子、老领导不幸去世了,也必须要守君臣之道,哪怕是拐弯抹角找一个王族远亲,把他立为新王继位,这些重臣都不敢自立为王哦!只有这样,你才能够圆满你的臣道。不然的话,你有违臣道,作为一个叛逆之徒就会遗臭万年。所以“为臣之道,不利远者”,你不可以离君臣之道太远,更不能把君主晾在一边,自己孤臣远行,当一个纯粹逍遥于方外的隐士。 我们现在做事,讲的是一切成绩都归功于领导,归功于上级。为臣之道,最重要的并不是要出好大的名、立好大的功,让天下老百姓都赞美你、赞叹你,而是要辅佐君主、帮助领导去完成最高的目标。 为臣之道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最重要的不是出头得到多少功劳,而是默默无咎,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实际上,功劳都归之于君主了,所以没有过错,就是为臣之道最大的功绩。如果你想要诸事无咎,那就必须是“其用柔中”,也就是以谦卑的心态行中庸之道。我们看易卦六位当中,阴位是二、四、六,全部阴位最好的位置、最得利的位置、最舒服的位置,就是第二爻。因为第二爻能够“柔中”,其它的四、六爻位都不能得中。所以,在易卦各爻之中,以阴柔之位而得到最高分的,当数坤卦六二爻“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可以说是为臣之道的最高水平。 “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因为三、五爻位都是阳位,阳位就是君主之位。处阳位之时,就要体现出一种阳刚之气、自强不息的精神。这是处在阳位“同功”的状态。至于说它异位,与刚才我们分析阴位是一样的,第五爻处于上卦之中,第三爻处在下卦之末,所以说它们体现出来就结果也不一样。“三多凶”,第三爻虽处阳位,有一种阳刚之气,但是你处在下卦之末,已经走到了下卦的尽头,其位低贱,如果你翻不到上卦去,就会非常危险。“五多功”,第五爻当然是处于全卦最尊贵的核心地位,其它各爻都是围绕着第五爻在动,所以,其它各爻所有的功劳当然都要归功于第五爻。同为阳位,之所以会出现“三多凶,五多功”的结局,就是因为爻位的贵贱不同。当然,这里的贵贱一说,是指三、五爻位在全卦中的具体作用不同而已,所谓贵贱者,实无贵贱,是名贵贱也。 “其柔危,其刚胜耶?”经过上面的一番分析,我们就可以从阴、阳不同的位置上面,来体会我们平常为人处事时应该采取的态度。这个态度就是由自己所处的位置决定的。处在阳位之时,做事就要有这种乾刚独断的感觉,就需要雷厉风行,说一不二。如果是处于阴位,那么做事情的时候就应该小心谨慎,以柔顺为主,以无咎为要。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 ——《系辞下传?第十章》 下面我们就开始学习《系辞》下传的第十章。下传第八章一开篇,就是“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第九章开篇又是“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第十章还是“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从这几章来看,都是赞叹易道的成书,赞叹《易经》这部书是中国古代圣人对后世的伟大贡献。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 作为易道本身它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其规模之宏大,指涉之精微,不可以对它有任何的局限,所以它是“广大悉备”,详尽无余。不管是人事还是物理,不管是自然之道,还是社会之道,它都无不具备包容。这里还有一个“三才”的概念。所谓“三才”,我们经常说哪个是天才,哪个是鬼才,哪个是人才。“才”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学古文有个偷懒的办法,就是把一个字与另一个组合,组成同义复词,来考察它的意义。比如“才能”这个词,“才”就是“能”,无才便无能。很多词都是这样,把两个字放到一起,就明白这个字的意思。“天才”就是有天那么大的能力,“地才”就是有地一样的能力,“人才”就是人中之龙,是在人当中最有才能的,“鬼才”当然就是精灵古怪,匪夷所思,但是能力也很强。这里所说的“三才”,就是传统文化中经常说的天、地、人这三才。 “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一般的《易经》注解,认为把天、地、人放到具体的易卦中,是对爻位的理解。比如说在单八卦里面,三根杠杠画出来的一个卦,一般的注解就说,上爻讲的是天道,就是天才;中爻讲的是人道,人在天地之间,是人才;下爻是地道,是地才。这是从单卦的角度来说的,但“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就是指一个六爻重卦。重卦是把两个单卦重到一起,一般来说,单卦不能为用,它只是一个象征体系,整个《易经》要运用起来,必须形成六十四个重卦。所以,按一般的说法,上两爻称之为天道,中两爻讲的是人道,下两爻讲的是地道。所以,“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我们看易书上的注解,基本上都是持这个观点。 但是,这个天、地、人的三才之道,在我们的修学系统中,尤其是从本光法师传承下来的方山易,对这个说法有非常严厉的批评,认为这个说法牵强附会,把天、地、人三才的说法和易卦的六爻扯到一起,是完全错误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按天、地、人三才的这个角度来看待易卦,就跟《易经》八卦的基本结构完全相左了。我们以前讲过,六爻重卦是以下卦、上卦两个单卦相重而成,如果按天、地、人三才来命名爻位的话,就完全把易卦的根本结构打破了,就没办法来“取象类比”。但是,“取象类比”是《易经》运用的核心和基础。《易经》之所以跟其他的学术系统不一样,其取象的基础就是乾天、坤地、艮山、兑泽等这一系列的单卦。如果你连整个重卦结构都打乱了,那么,《易经》作为一个系统也就不成立了。在《易经》的运用上,是没有办法按天、地、人三才的角度来判断易卦和爻位,只是在《系辞》里面有这么一个说法,所以这个说法受到了方山易的严厉批评。同时,我们仔细分析《易经》六十四卦的卦爻就可以看出,每一卦、每一爻都是谈社会人事之道,所以方山易认为,《易经》六十四卦是通讲社会人事,极少涉及自然之道。一个六爻重卦中,人道是贯穿了从初爻到上爻的,这就是方山易跟其他各家易派区别最大的地方。 下一句,“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易卦的六爻主要是体现易道变化所形成的规律,不同的卦,六爻的阴阳组合都不一样。社会人事活动变化的规律,主要就表现在六爻的位置上,表现在阴阳不同的组合上。我们前面也讲过,“爻也者,天下之动也。”一个卦,如果爻动在不同的位置上,就表示这个事情、这个事物处在不同的变化阶段上,那就有不同的吉凶悔吝的结果,这就是“道有变动,故曰爻。” “爻有等,故曰物”,一个卦的每一爻位置都不一样。从初爻到二爻、三爻、四爻、五爻,最后到上爻,都处于各个不同的等级。乾卦的例子最明显,比如一个人刚开始的学习阶段,就是“潜龙勿用”;到了有一点点成绩显现出来,就是“见龙在田”;为了更上层楼,就要非常小心、谨慎,就是“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的阶段;接着到了上卦更高一层,“或跃在渊”,要么进一步往行,要么就掉下来;过了这一阶段,达到事业的顶峰,达到九五“飞龙在天”;最后“亢龙有悔”,高处不胜寒,又进入新的轮回。从这个例子上看,六爻之位体现的就是不同的等级、不同的阶段、不同的位置。 把易卦六爻落实到社会人事上,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就体现个人的不同变化阶段;从社会结构来说,就体现出社会结构的不同等级。到这里有人就会问了,佛教里面讲万法平等、众生平等,《易经》说“爻有等,故曰物”,是不是就不要平等了呢? 其实,佛教所讲的平等,是不平等中显平等。每一个人的人格、精神本体是平等的,但是你处在社会不同的位置,天生又是不平等的。你出生在上流社会的家庭里,耳濡目染接受的教育就不一样;出生在平头老百姓家里,耳濡目染的又不一样,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一生下来就不可能平等。但是,这个社会性的不平等,并不妨碍你作为人类一分子在人格上、精神上的平等。谁都有生老病死,谁都有喜怒哀乐,在这些人性的基本层面上,肯定都是平等。 大自然里也是万法平等、众生平等,但众生平等体现在哪里呢?就体现在物竞天择上面。处于食物链高端的动物,还是要以食物链低端的动物为食。老虎、豹子跟梅花鹿、羚羊、兔子这些相比,虽然一个处于食物链的上端,一个处于食物链的下端,但在老天爷面前,它们还是平等的。我最喜欢看“动物世界”节目,经常会受到很多启发。为什么一只华南虎会引起那么大的轰动,全世界都集中眼光在盯着你?是因为老虎这个物种,处于亚洲食物链的最顶端,如果食物链最顶端的物种还健在,说明这个食物链整个是完整的,是可以有效运转的。为什么呢?因为最顶端的物种要存在,必须是以整个食物链作为能量基础,它本身也控制着整个食物链的平衡情况。前段时间看报道,说陕西的一个山里面野猪成群,破坏庄稼,农民拿这些横冲直撞的家伙一点办法都没有,引起了到底该不该开放打猎狩猎的讨论。但古代就没有这种问题,为什么?它的食物链是平衡的嘛,老虎豹子这些猛兽,对食草动物就有一个制衡作用,同时食草动物的数量,也会制约食肉动物的繁殖。所以,虽然看似有一个等级在,但这里面也体现出一种互相制约,所以又是循环的,总体来说是平等的。 人类社会也是如此。古人说“天下不可一日无主”,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如果天下一日无主,很麻烦,到处都会冒起包来,谁都想做天下之主,天下就会大乱,“宁为太平犬,不做离乱人”,生灵涂炭,老百姓就遭秧了。所以一个社会,作为最高的领导者,即使他平庸一点、水平差一点,但只要在正位上坐着,还在行使着他的权力,这个社会相对来说都比没有这个平庸的头领要安定得多、稳定得多。为什么?因为这个结构是完整的,位子没有空缺。所以等级是一个结构的感觉,是整体的需要,而不是一个贵贱的感觉。在学易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 “爻位”,它的作用和重要性,就体现在这个“爻有等”里面,就体现在它的差别、等级里面。 “物相杂,故曰文”,万事万物的表象是非常复杂的,一个看起来非常简单的事物,实际上也有着非常复杂的象,可以说是大小平等。比如地球,远远地看就是一个圆球,非常简单,但实际上一分析,七大洲五大洋,山川草木动物等等,复杂得不得了。我们看一粒米很小很简单,但仔细去分析,却一点也不简单。我们分析一下,一粒米的营养成分中,来源于光合作用的是多少?来自于泥土的又是多少?这一粒米是谁种的?是哪里产的?吃到肚子里怎样变成养份的?有多少养份补充大脑?多少养份补充血液?多少养份补充骨头?等等。这样仔细一分析起来,可以说是无穷无尽。任何一个微小的事物都有无穷无尽的复杂性。所以,你要在一定的程度上描述它、表达它,怎么办?只有用文字、语言、文辞把它引申出来,这就是文化。人类文化很有意思,文化的作用是什么?说白了就是把大千世界、自然与社会的种种复杂、种种无序的事物进行有序化、规矩化、条理化,让我们在某一个尺度之下,在某一个范畴之内能够认识和把握。 我们的文化描述了一个事物,它未必就是我们描述的那个样子。我们所描述的事物,只是在某一个范畴之内,在某一个特定的条件之下,把无穷无尽的大自然、无穷无尽的社会、无穷无尽的生命本身,进行了一个有序化、概念化、秩序化,让我们觉得在这个世界生活,不那么充满了不可知性、不那么不可确定。“物相杂,故曰文”,文化的作用实际上就是这么回事,你要体道而行,就要把文化这个东西透过去才行。 “文不当,故吉凶生焉。”前面我们说文化,实际上是对纷繁复杂、无秩无尽世界的条理化、有序化,但是“文不当”,就是对世界的秩序化、条理化表达得不恰当,处理得不恰当,那么就是“吉凶生焉”,就会产生吉凶祸福等种种结果、种种变化。 我们看现代的社会文化,的确具有一定的倾向性,一旦形成了,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就会很不一样。现在的网络文化,对全社会、对青少年的影响好大!对人类将来是吉是凶、是祸是福,说实话没人看得清楚。还有,对老百姓要如何引导?对社会舆论该如何导向?对社会上层该如何监督?这些一旦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所以,作为一个社会文化工作者,目前在社会上好像并不受重视,处于边缘化,感觉现在这个社会上哪个有钱、有权,就腰板挺直,形象光辉。实际上,一个企业家、一个单位领导,如果事情做不好,也仅仅就是影响一群员工而已,但如果是一个有影响力的文化工作者,在文化上面,你的看法、观点、意见,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就非常大。当然,现在的文化现状不容乐观。前段时间,在网上有人对社会上最令人不满的行业做了个排序,在这个排行榜上,像教育、媒体、医疗这些本应该充满人文关怀、最具有影响力的行业,居于成为反面教材,成为最令人不满的排行榜的前三甲! 这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对我们的社会来说,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这就是“文不当”啊!这种情形会导致很不好的结果产生。“文不当,吉凶生焉”,不管是学校教育也好,社会讲学也好,媒体上写文章也好,凡是跟社会文化沾边的行业,作为一个有眼光的政府,都应该予以高度重视,文化的影响力是绝对不容忽视的。 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当文王与纣之事耶?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 ——《系辞下传?第十一章》 这一章讲易道的兴起和所处的时代。易道兴起于商、周两个朝代的交替之时,当商朝处于穷途末路的境况之下,周朝正逐渐兴起,最终周代取代了商代。《周易》六十四卦是周文王被拘禁之时推演出来的,六十四卦的卦爻之辞,也是在同一时期先后形成。所以,《易经》在周文王的家族世系中秘密传承,到周朝取代商朝之后,才渐渐为世所知,并且用来指导一个朝代的兴起,使中华民族的文化得以围绕着这个核心形成,并传之千古。 周文王和殷纣王,一个是周代兴起的代表人物,一个是商代衰落的代表人物,他们作为中国历史上非常出名的、成双成对出现的人物,确实也体现出易道一阴一阳的特点。周文王所代表的是光明的一面,商纣王则体现为阴暗的一面;一个以德行流芳千古,一个以残暴、荒淫遗臭万年。正是这一正一反的两个人物,代表了商周之际那个时代的特色,中国文化几千年,对此都有定评。 但是,现在人的思想、行为也很奇怪。前段时间,看到一个报道,是关于在央视“百家讲坛”讲《三字经》的钱文忠先生。说钱先生在接受采访时为商纣王翻案,说两千多年以来,天下最大的冤案,就是被冠之以暴君之名的是商纣王。商纣王是历史最悠久的冤案,然后重新给商纣王定位,说他是一个文武双全、功勋卓著的君主。为什么呢?他也列举了一些原因,比如在开疆拓土方面,商纣王做出了贡献,使国土变得更大了。另外,在改革社会方面,比如贵族中的比干、箕子这些人,商纣王把他们干掉,弄他们下课,然后提拔了一些新人。当然,在《封神榜》小说里面,这些所谓的新人,都是一些狐妖兽怪,是一些极尽奸佞险恶之徒。这个事情在网上闹得很大,本来钱文忠教授讲得很不错的,名声也是很好的,但就因为这个事情大家朝他扔砖头。结果钱教授坐不住了,在博客上辟谣,说这根本不是他的观点,是某家报纸打电话采访他,然后断章取义,把他的原话歪曲理解,编出来的这么一篇报道。非常不幸的是,编出这篇报道的这家报纸,正是波师兄在媒体打工时的老东家。 现在很多事情确实说不清楚,媒体为了吸引眼球,不断拿名人来说事,哗众取宠;而有一些所谓的学者和教授的言行,有时候也让人非常寒心。今天早上,我们还说起北大的一个教授、一个很出名的法律和心理机构的领导,居然公开说到北京上访告状的群众,99% 都是精神病,有偏执狂。这个事情也闹得轰轰烈烈,我不想评价,只是心里很不是滋味。想想自己的孩子正在读中学,以后要考大学。北大作为中国学子心目中的最高学府,尤其是在人文方面是有着最优秀的传统的。当年蔡元培先生在北大的时候,多么了不起!那是整个中国新思想、新文化的策源地,但是,现在的北大教授居然是这个样子、说这种话!想一下自己的孩子将来跟这样的教授学习,会学成什么样子?现在的教育很危险了。 上面扯远了点,回到我们的主题上来。下面一句“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当时周文王处于忧患、危难之中,系辞之中自然有很多忧患之辞、危难之辞,如果现在谁要写系辞,上面说的社会上这些让人忧虑的事情,可能也会写到系辞里面去。之所以用了那么多忧患之辞、危难之辞,不外乎就是提醒人们要防患于未然,对社会危机要有一个预见,以此对社会人事的变化保持警惕性,争取能够改变时局,改变社会状况,使未来的社会能够长治久安。“危者使平”,说那么多危险的话,就是为了使社会安定下来、太平起来;“易者使倾”,如果我们把一个事情看得太简单、太容易,忽视了社会危机,没有真正的忧患意识,那么就容易麻痹大意,放松警惕,结果可能会有灭顶之灾。 “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易道涵括广大,天地、自然、社会、人事无所不容纳于其中。就像佛教里的布袋和尚一样,“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展开见十方,如实观自在。”布袋和尚把乾坤如意袋一打开,啥东西都能装在里面,把袋子一收,啥子东西都找不到了。易道就有这种感觉,“其道甚大,百物不废”,啥子东西都装在里面。 “惧以终始,其要无咎”,这一句非常重要,也是易道的精要所在。真正的学易之人,尤其是对易道真正贯通了的人,对吉凶之事,往往都是一笑置之,并不放在心上。吉者随它吉,凶者随它凶。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如果吉凶都已经凸现了的话,已成定局,已是结果,就非人力能转化了,面对这个结果,随便怎么挣扎都是没有用的。所以《中庸》上说“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位而行,面对已成定局的结果,就像《庄子》所说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这是你的命,所以你要安。对于一个真正的学易君子,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既然对吉凶悔吝这些结果无所谓,学易又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下面这句“其要无咎”,根本的是为了自己无咎,行为没有过错。至于我的行为能带来什么结果?只要行为没有错,结果也不会错到哪里去。如果一天到晚都盯着结果,瞄着一个好的结果去做,可能往往是天不遂人愿,人算不如天算。所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要把吉凶悔吝的结果交给老天爷,只要自己做到问心无愧、无咎,没有过错,就能心安理得。说白了,学易之要,还在于“安心”二字。这可是一个极高的境界啊!孔夫子说:“假我以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已。”他老人家对自己学易的要求也就是“无大过”,实际上就是“无咎”两个字。 但是,一个人又怎么可能什么事情都“无咎”,一点错误都不犯呢?要达到“无咎”的境界,就要“惧以终始”,从头到尾都要提高警惕,一点都马虎不得。我反复说过,《易经》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最重要的一爻就是乾卦九三爻,就是“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要做到这个样子才能无咎,没有过错。“此之谓易之道也”,你能够做到无咎,就合乎于大易之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