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后循环脑梗死临床分析

 昵称13352416 2013-10-21
目前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的第一位致残和死亡原因,且发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急性脑梗死为常见病、多发病,并且有很高的复发率,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特别是后循环梗死,约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10%-20%,神经功能损害更严重,致残、致死率更高。现就本院64例后循环脑梗死做如下分析,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64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26例,年龄在34-82岁之间。入选标准:有临床症状、体征,并经头颅MRI证实;排除标准:前循环缺血以及颅内出血性、脱髓鞘性疾病。
1.2 危险因素  高血压61例(95.31%),糖尿病32例(50%),高脂血症19例(29.68%),房颤8例(12.5%),吸烟26例(40.63%),饮酒7例(10.94%),有卒中史13例(20.31%),冠心病2例(3.13%),其他1例(1.56%)。

2.讨论
从本组影像学来看,单发病灶中以脑干为好发部位,达59.52%;多发病灶中以皮层好发部位,可达72.72%。而合并房颤病史的患者脑梗死病灶多为多发,以皮层好发,占60%。另从本组的血管检查中可发现大动脉狭窄的占45.61%,动脉粥样硬化表现明显;房颤患者合并大动脉狭窄的仅1例,无大动脉狭窄的有5例,占62.5%,故对于后循环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来说,病因大多数为心源性栓塞。目前认为后循环脑梗死的主要病因是大动脉粥样硬化及栓塞,其中栓塞中包括动脉到动脉栓塞和心源性栓塞。
综上所述,PCS的临床表现多样,差异大,诊断较困难,因此,除积极进行健康宣教,尽早识别及干预血管危险因素外,一旦出现症状,要积极结合MRI进行脑血管影像学方面的检查,特别是合并多种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以进一步明确血管病变情况,为下一步治疗以及预防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希望能有效减少PCS的发生、发展及改善预后。
摘自http://www.,医学论文发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