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宣和画谱》 《宣和画谱》作者:《宣和画谱》编者已不可考,曾有以为是宋徽宗所作,然而从卷首载宣和二年(1120)《御制序》看,其中有“今天子”的字样,显为臣下的颂词,断非御笔。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编者认为是蔡京、蔡卞和米芾三人,根据是“书谱”中将这三人编纂了进去并作了殿尾,学者们多否认这一说法。 又近人余绍宋在<书画书录解题>中考订指出:“书中称'我神考’者凡三见,……,或此三篇为徽宗御制。”其余的则是侍臣们所撰写的了。所以《宣和画谱》应是一部在宋徽宗的授意与参与下,由官方组织人力,集体编写而成的。 《宣和画谱》内容:《宣和画谱》共20卷,著录宋徽宗时宫廷所藏的魏晋以来历代绘画作品,共计画家231人,作品6396件。按题材分为10门:道释49人,人物33人,宫室4人,番族5人,龙鱼8人,山水41人,畜兽27人,花鸟46人,墨竹12人,蔬果6人。 此书的体例是每门先作叙论,其次是画家评传,包括籍贯、仕履、才具、学养、擅长、故实等,传后再具列作品目及件数。 由于所著录者为宫廷收藏,具有民间难以比拟的优势,其完备性为他著所不逮。以宋徽宗之绘画水准和米芾之精于鉴别,所录自应为世所重。但由于此时蔡京执政,不少名画家被贬,评论或有失当之处。画家所长经常是不值一门,而书中所录,人入一门,系于一传,不作互见,也令人难见全貌。 书中的艺术观点及对画家的评论,与宋代画院品第标准是一致的。对于作品的要求,提倡“以不仿前人,而物之情态形色俱若自然,笔韵高简为工”,更强调立意和格调。但书中对绘画发展的综合概括论述较为薄弱,只记录作品的题目,而不加说明,也嫌过于简略。加之鉴别去取,有时难免欠精,致使真伪相杂。虽然本书存在不少缺点,仍不失为绘画著录方面的重要典籍之一,对于研究北宋及其以前的绘画发展和作品流传,仍有着一定的史料价值。 《宣和画谱》特点:就书中所阐发的绘画思想而言,并无多大创造性,此书确实不以理论见长,但其编写也有很多值得注意的特色。 1. 历来绘画中,礼教性与宗教性就很难统一,而《宣和画谱》中则认为道释像与儒冠风仪都能使人瞻之仰之,让人看出在宋代三教合一 的态度下,孔子和庄子相调和,所造就的儒道互补理论在绘画领域的表现。 2. 宋人没有唐人因国势强盛而自然生出的气度,而以传统的夷夏观立论,不无歧视之意。但游牧民族在与汉族争夺生存空间的战争中却经常处于优势地位。北宋经济文化高度发达,但武力不济,就在《宣和画谱》成书不久后,女真南侵攻破开封,徽宗与钦宗都成了金兵的俘虏,大量文物被焚或被掠,“尊华夏化原之信厚”成了极大的讽刺。 3. 山水论述中表现了其受文人画影响的特点。所列名家中将郭熙与王诜二人共列,既反映出此文作者的进化观,也可看出取郭、王二人,是承认了院画与文人画结合的作品风格,后面所评的或失之工或失之拙,可也证工、拙之间且富文人气的作品最为所尚。 4. 由于此书的官方性质,所论多衍化上古所论及孔子思想,其所发的绘画有补于世,而非审美意义的见解也可看做是以张彦远为代表的绘画功能论的延伸、发展。 5. 《宣和画谱》将墨竹专列为一体,是由于其是文人画擅长的题材,且几乎为文人所专有,因而顺应其发展所为。这种对文人画的态度和认识,也可见此书的包容性。 6. 《宣和画谱》还常引儒家经典论述以见权威性,为的是提高绘画作为“小道”的地位。因为我国以文体定尊卑的观念根深蒂固,“艺”更在“文”之下。提高绘画的地位就是提高画家的地位。所以也可见作者的良苦用心,而非单纯的迂腐之论。 7. 另外,虽说画院最重形似,而《宣和画谱》论画则贯穿着神似高于形似的思想,透出以“气韵生动”为标准来衡量绘画高下之意。 意义:《宣和画谱》产生的时期,正值北宋画院制度最完备,院画创作达到高峰之时,也是最高统治者对历代绘画名作尽力搜罗、库充最富的时期。凭借这种种条件,才成就了这一著作,作为官方之著,理论的创新或许不算多,而其著录之完备,篇幅之大,却不失为巨著,对了解、研究绘画史有不可忽视的功用。 四、就书中所阐发的绘画思想而言,并无多大创造性,此书确实不以理论见长,但其编写也有很多值得注意的特色。 1. 历来绘画中,礼教性与宗教性就很难统一,而《宣和画谱》中则认为道释像与儒冠风仪都能使人瞻之仰之,让人看出在宋代三教合一 的态度下,孔子和庄子相调和,所造就的儒道互补理论在绘画领域的表现。 2. 宋人没有唐人因国势强盛而自然生出的气度,而以传统的夷夏观立论,不无歧视之意。但游牧民族在与汉族争夺生存空间的战争中却经常处于优势地位。北宋经济文化高度发达,但武力不济,就在《宣和画谱》成书不久后,女真南侵攻破开封,徽宗与钦宗都成了金兵的俘虏,大量文物被焚或被掠,“尊华夏化原之信厚”成了极大的讽刺。 3. 山水论述中表现了其受文人画影响的特点。所列名家中将郭熙与王诜二人共列,既反映出此文作者的进化观,也可看出取郭、王二人,是承认了院画与文人画结合的作品风格,后面所评的或失之工或失之拙,可也证工、拙之间且富文人气的作品最为所尚。 4. 由于此书的官方性质,所论多衍化上古所论及孔子思想,其所发的绘画有补于世,而非审美意义的见解也可看做是以张彦远为代表的绘画功能论的延伸、发展。 5. 《宣和画谱》将墨竹专列为一体,是由于其是文人画擅长的题材,且几乎为文人所专有,因而顺应其发展所为。这种对文人画的态度和认识,也可见此书的包容性。 6. 《宣和画谱》还常引儒家经典论述以见权威性,为的是提高绘画作为“小道”的地位。因为我国以文体定尊卑的观念根深蒂固,“艺”更在“文”之下。提高绘画的地位就是提高画家的地位。所以也可见作者的良苦用心,而非单纯的迂腐之论。 7. 另外,虽说画院最重形似,而《宣和画谱》论画则贯穿着神似高于形似的思想,透出以“气韵生动”为标准来衡量绘画高下之意。 意义:《宣和画谱》产生的时期,正值北宋画院制度最完备,院画创作达到高峰之时,也是最高统治者对历代绘画名作尽力搜罗、库充最富的时期。凭借这种种条件,才成就了这一著作,作为官方之著,理论的创新或许不算多,而其著录之完备,篇幅之大,却不失为巨著,对了解、研究绘画史有不可忽视的功。 六、《画继补遗》 作者 元代庄肃 作者简介:庄肃,字幼恭,号蓼塘,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宋末为秘书小史,宋亡后隐居不仕。他收藏书画极富,是当时有名的收藏家。据其自序,此书写成于大德二年(1298),是继《画继》之后编写的南宋画家传记,分上、下2卷。上卷为帝王、贵族、官宦、僧道、 文人及平民画家,下卷所载主要为宫廷画家。共得南宋画家传记84篇,涉及南宋画家90人,对个别北宋画家也略有记载。传记内容包括籍里、字号、生平、师承、专擅、画法风格、所见作品、当时影响各项,亦略有评价。 《画继补遗》中国元代画史著作。所录画家传记虽材料简略,但能收录为封建统治阶级所不齿的“皂隶”赵大亨,甚至记载曾在太行山“为盗”的萧照,并给以相当高的评价,值得重视。本书错漏较多,如将马远的伯父马公显误为马远之孙,把马远之兄马逵误为马远之弟,所以历来不受重视。然而,它毕竟是今存宋末元初人编写的南宋画史,书中资料不少为其后画史著者参考采录,因此仍有史料价值。 此书对马远、夏圭、李嵩、牧溪等画家,评论颇有讥贬之处,从今天看来未免失之偏颇,但在当时也反映了一部分人的看法。 七、《图绘宝鉴》作者 元代夏文彦 作者简介:夏文彦,字士良,号兰渚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曾官余姚州事,富收藏,善书画,精鉴赏。 《图绘宝鉴》中国元代画史著作。夏文彦至正二十五年(1365)著成此书。全书两编,上编(卷一)为对于前人有关论画与鉴赏的编录,下编(卷二至卷五)是从古史传说时代到元代画家的传记,其中1300余人有传,近200人只列姓名。明韩昂有《图绘宝鉴续编》一卷,补录明洪武至正德十四年(1368-1519)的画家一百余人。明清之际,坊间又将上述二书刻成《增补图绘宝鉴》八卷。该书搜罗广博,删节取舍前人著作,不失梗概,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绘画通史简编。明清两代迭经翻刻,影响甚大。 八、《图绘宝鉴续编》 作者 明代韩昂 作者简介:字孟万。官钦天监副。正德十四年(一五一九)成书,有滕霄序及自跋。《四部总录艺术编》 《图绘宝鉴续编》一卷,补录明洪武至正德十四年(1368-1519)的画家一百余人。明清之际,坊间又将上述二书刻成《增补图绘宝鉴》八卷。该书搜罗广博,删节取舍前人著作,不失梗概,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绘画通史简编。明清两代迭经翻刻,影响甚大。 注:《古画品录》作者谢赫,南朝齐国人。《古画品录》是一部绘画品评著作,品评三国至齐梁画家二十七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所引为二十九人),共分六品,并以品第为次序。 第一品陆探微、曹不兴等五人;第二品列顾骏等三人;第三品列姚昙度、顾恺之等九;第四品列,蘧道愍等五人;第五品列刘等四人;第六品为宗炳、丁光。 顾恺之是杰出的画家,在东晋声名卓著,谢安曾推崇为“自生人以来未有也”。谢赫却仅列之为第三品,评曰:“格(一‘除’,或作‘骨’)体精微,笔无妄下;但迹迨意,声过其实。”这一品评曾遭致《画品》续作者的强烈不满。谢赫之所以将顾之列为第三品,反映了《画品》所倡的创倾向,折射出与时而变的理论意义。他张“迹有巧拙,艺无古今”,强调变古、创新,这与萧纲一派反摹古、倡新变的思想一致。萧纲在中大通三年(531)被立为皇太子,在此前后大力提倡“宫体”,《画品》写于532年之后,可见谢赫人梁后的绘画及理论,都受到了“宫体”的影响。姚最《续画品》评谢赫“笔路纤弱,不副壮雅之怀”,这是由于所画“丽服靓妆,随时变改。直眉曲鬓,与世事新”,可见谢赫所画实为画中“宫体”。这与魏晋玄风笼罩下尚静、传神、重眼睛、轻形体的顾氏画风异趣,《画品》对顾氏的品评并非妄下。 在序言中,谢赫沿曹植“是知存乎鉴戒者图画也”(《画赞序》)之说,亦云:“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但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则是首次提出关于“六法”的理论:“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六法”远承先秦以来儒家所讲“六气”、“六律”、“六诗”,贾谊《六术》所云“六理”、“六法”、“六行”、“六美”等概念,近参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以“六观”论诗文优劣,使绘画理论从创作技巧到批评准则上升到自成体系的阶段。 “六法”之首是“气韵生动”。汉人重气,认为“人禀气而生,含,气而长”(王充《论衡,·气寿》),曹丕以“气”人于文学批评,提出“文以气为主”(《典论·论文》)。晋人多以“韵”品藻人物;“气”“韵”相合为一词,当指人的生命力与智慧、才情的统一。而“生动”之说,可远溯《易传》“生生之谓易”,又承汉人“气生万物”之论。生命哲学用于艺术,“气韵生动”当是指人的生命、精神、学识、风度等,应表现在生生不已、变动不居之中。这种既重精神风韵,重姿态动作的观点,继承了顾恺之传神写照“论,但又与顾氏忘“形”得“神”异,是对传神论的发展。 “六法”之二是“骨法用笔”。“骨法”源古代面相术,指人的骨体相貌,魏晋品藻人物,常有带“骨”字的评语,认为“骨”人的形体、精神、人品都相关。顾恺之将“骨法”引入绘画,使之成为“以形写神”的基础。谢赫所说“骨法”,继承了顾恺之所论,但在评张墨、荀勗时又有“但取精灵,遗其骨法”之说,使“骨法”失去神圣意义而趋于世俗。《画品》将“骨法”与“用笔”相联系,既明确了中国绘画与书法密切相关,又指出了线条是造型的基础。传为卫夫人作的《笔阵图》说:“善笔力者多骨。”“骨法用笔”之说当对此有汲取。综观谢赫对各画家的评论,是要求用笔有骨力,要创新,且“气韵生动”当凭借“骨法用笔”。 “六法”当以“气韵生动”、“骨法用笔”最为重要。其余四法属具体技巧:“应物象形”指按物象面貌来表现,不能臆造,“随类赋彩”指据不同对象表现各自的色彩,“经营位置”指精心构图、巧妙设计,“传移模写”指临摹技巧。“六法”对后代有很大影响,宋郭若虚推尊为“六法精论,万古不移”(《图画见闻志》)。可以认为,《画品》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绘画理论批评著作。 对“六法”首作逐条转述的是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二,自此而至清代,皆作四字一句连读,近代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始作二、二断开,钱钟书亦认为四字相连失读(参见《管锥编》第189则),对此,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辨析甚详。 (根据百度百科资料整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