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中央有一个方形石栏围着的敝开的石墓室。 院内东西厢房前有数十方古碑
石祠西山墙外壁,刻有一篇北齐武平元年(570年)《陇东王感孝颂》。 额题“陇东王感孝颂”为篆书两行,颂文为隶书。 室内正中有八角形的石柱,高0.86米,两端呈斗形,与后墙之间的跨度约2.13米的三角形石梁和东西两柱相连结,负载着重达20多吨的屋顶,并将石祠分为东西两间。
墓丘南面是一座垒砌的石墙,墓丘总体呈半圆形,中间镶嵌石刻<汉石室>。现在因为罩屋的遮挡,无法在前面看到大墓的全貌。 管理员老杨介绍说,这里是孝子郭巨的墓室。两千年来,民众慕郭巨孝子之名,大墓从未被盗扰。墓以人存,山以孝名。 友情提示:从堤口路长途客运中心乘去孝里的公交车8元到孝里铺,下车后继续南行约300米,路东见牌坊登山。
1简介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建于东汉初年,历经两千年历史风云,石祠之外的庙宇建筑早已几经变迁,但石祠至今完好无损,它也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地面房屋建筑,早在1961年就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石祠以及石祠后面大墓的主人究竟是谁,至今还是一个难以解开的谜团。[1]管理员老杨介绍说,这里是孝子
孝堂山是一座高约30米的土山,古代曾称作巫山,因为这里保存有一座石祠,因而自从南北朝以来此山即因此而著称于世。巫山也因石祠而更名为“孝堂山”。孝子堂是东汉初年(约公元一世纪)的孝子郭巨的墓祠,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地面房屋建筑。
石祠为单檐悬山顶两开间房屋,坐北朝南,面阔4.14米,进深 2.5米,高约2.64米。后部为祭祀用低矮石台,石祠构筑情况是:东壁上下 2石,西壁 1石,上端皆呈锐角三角形。后壁横列 2石。前面正中立一八角形石柱,两侧山墙前面立条石柱,上托挑檐枋石。在正中石柱和后墙间,上架三角形隔梁石,
分室为两间。屋顶前后坡备用 2块石板覆盖。屋顶石板刻出瓦垄、勾头、连檐形状,东西两端刻出排山。原有屋脊石已缺失。后期又在正中八角柱两侧另加小八角形石柱各一,上有唐宋时期题铭。
2描述 祠内三壁和隔梁石上刻满画像,主要内容是与祠主经历和生活有关的车骑出行、庖厨、宴饮、狩猎、百戏、战争
以及历史和神话故事等图像。横贯三壁上部的“大王车出行图”是汉画像中场面最为宏伟、车马人物最多的一幅,表明祠主曾参加过诸侯王驾的卤簿活动。北壁楼阁下部的车骑出行图,主车旁有“二千石”榜题,表明祠主生前的最高官秩。东西壁还刻有伏羲、女娲、西王母、风伯、雷公、贯胸人等神话内容及周公辅成王、孔子见老子、胡汉战争等历史故事。隔梁石两面刻有升鼎、桥上坠车故事,底面刻有日月星辰。在石祠画像的主要人物之旁,有“大王车”、“令”、“相”、“成王”、“胡王”、“孔子”、“二千石” 7条榜题。石祠画像的雕刻技法,是在磨光石面上以线刻为主,少部分图像兼用凹面刻,线条刚劲、洗练,形象简朴生动。构图虽无明显界格,却上下层次分明,是汉代画像石中的精品。在祠堂内外壁面上,还有后人留下的大量刻字和墨书题记,也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其中最早的题记是东汉顺帝永建四年(129)和桓帝永康元年(167)两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