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东孝堂山(巫山)

 zqbxi 2021-04-17

孝堂山原名龟山,春秋战国时期称巫山,山顶上建有一石屋,相传是汉代孝子郭巨的墓祠。孝堂山以此命名。此石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面房屋建筑。石祠始建年月不详,从石室内石梁上有东汉永建四年(129年)参观者的题记,证明石祠在此前即存在,从石祠内壁画风格分析其年代当在东汉之初。 石祠坐北朝南,平面为长方形,室内东西长3.8米,南北进深2.13米。前正中用八角石柱分隔为2,在八角石柱与后墙之间置三角石梁,使祠成为两间。石室内的北墙下横列东西向的低矮石台1座,系作为供奉祭祀用的。前檐东、西角有小八角柱各一,并有后代所加石板,支撑着前部房檐。 石祠的墙壁均以石材砌成,厚0.2米左右,东西山墙上端作三角形的大石,顶端直抵前后坡屋顶交叉点上,以承托屋顶两边的重量。后墙为长方形石块,承受后半坡屋顶的重量。前面东西两檐角下,各有竖立石条1块,以支持前檐的重量。 前檐有3根八角形石柱,两端各1根,直径较小,中间1根较大,上下端各有1个大斗,斗高均为27厘米,八角柱高0.86米,下面的大斗斗口向下,起柱础的作用,上面的大斗斗口向上,因需承托巨大的三角石梁的挑檐石的缘故,比例非常之大。上下大斗与八角柱系用l块整石刻成,非常坚固,经两千年的沧桑变迁,石祠没有坍塌、变形,即与此支柱有关。而两旁的小八角柱,是后代人为了补充前檐的两端支顶力量添加的。东边石柱上,刻有"维大中五年(851年)九月十四日建"11个大字,西边石柱上,刻有"大宋崇宁五年(1106年)岁次丙戌七月庚寅朔初三日,郭华自备重添此柱,并垒外墙"字样,可知,唐宋时代,即曾先后有人对石祠采取维护加固措施。 石祠屋顶的重量约20吨,主要落在东、西、北3面石板墙壁和南面3根八角石柱上。同时,在正中八角柱与后墙之间,安置了一副三角石梁,净跨2.03米,高0.78米,后山并有小出头,在前檐与三角石梁直角相交处,安设有石制挑檐枋1条,搁于八角柱和两端竖立的石条之上,以承托出挑之前檐。

石祠为两面坡的石板屋顶,雕刻出脊背、瓦垄、勾头、椽头、连檐等形状。屋顶单檐悬山卷棚式,在前后两坡相交的屋脊上,瓦垄作成卷背式,屋顶瓦垄用板瓦仰铺,筒瓦俯铺,檐头的结构是在挑檐枋之上出大连檐,刻出椽子出头,椽子头上承托小连檐,小连檐头上刻出仰置板瓦和瓦当,无飞檐。椽头与瓦当数目一致,但上下并不对齐,板瓦没有滴水。檐头均刻出卷杀,在屋顶的两端,即悬出两山之上的部分,以5行横向的短瓦垄作成"排山"的形式,檐角的一垄作45度的斜出形状。 山东是汉画像石荟萃之地,孝堂山郭氏墓石祠汉代画像是历代金石学家、学者和美术家重视的艺术珍品,这些技艺高巧的汉代风俗画,以流畅洒脱的阴文线条,再现了两千年前山东地区的社会风貌和达官显贵的生活状况,是一幅珍贵而又生动的历史画卷。 石祠三面墙壁和三角石梁上,刻有精美的汉画,刻法是在平滑的石面上,用阴线刻出画像,部分采用凹入平面刻法。 北壁壁画正中,是3座高大的2层殿堂,旁有亭阁式阙门,殿堂内务有朝拜参谒图像,楼上各坐一排人物。殿堂下方,有人物和车马行列,上列是孔子见老子的故事,下列是车骑队伍,计车9辆,乘骑6匹,躬身迎送者各1人。左起第一辆车,上刻"二千石"3字。汉朝官员的等级,按俸米计算,地方最高长官是"二千石",可见车内乘坐的是一位高级官员。殿堂高大,门前车骑如云,显示出死者生前社会地位的显赫。 殿堂上方的车骑巡行行列,与东西墙壁画同一水平线上的车骑图相互衔接,行进方向一致,实为一体,形成一幅横贯全室的庞大车骑巡行图。整个画面长达8米,计有各类人物117人,其中乘车者17人,御者8人,步卒17人,骑士60人,乘骆驼者2人,骑象者3人,迎宾者10人,车8辆,马74匹,骆驼和象各1头。其中北壁左端一辆华盖四马车,上方刻"大王车"字样,车前有鼓乐车导引,说明车中乘坐者是一位高贵的王者。东墙壁画右端,有两列人物共10人,面向车骑迎接,最前一人头上方有一"相"字。按汉朝制度,当时封在各地的诸侯王,不得过问政事,政事有中央派去的"相"负责处理。今济南地区,汉时曾设有济南国和济北国。济北国在长清、平阴一带,因此,据推测,石祠主人应是汉济北王中的一个。 东墙壁画上端的三角部分,蛇尾人身手中持矩的是伏羲,持弓坐于屋下的是东王公,周围还有乐人、鼓车、带镣的罪人等。下半部分,有历史故事、庖厨、乐舞、车猎、投谒等多种图像。庖厨图,有井有灶,牛、羊、犬、豕、鸡、鸭、鱼、兔俱全,厨夫忙碌操作,锥牛、宰羊,一片紧张准备景象。乐舞杂技,有建鼓舞、弄丸、高竿倒挂等演出节目。 西墙壁画上端的三角部分,是人首蛇尾的女娲,手中持规。西王母凭几端坐,近旁有手拿灵芝草的仙人、捣药的玉兔、三足鸟和九尾狐。下半部分,表现的是战争、献俘和围猎图景。战场上,胡汉两军对垒,张弓飞矢,人马奔驰,断头坠马,追亡逐北,战斗十分激烈。围猎图中,狩猎者或荷筚(捕鸟兽的网具)而行,或驱遣鹰犬,或举矛刺兽。陷入重围的虎、豹、鹿、兔惊慌万状,四处奔窜,画面表现的是对功业、胜利的赞颂,是对自然征服者的赞歌。 三角石梁东壁画像,正中是升鼎的故事,据《金石志》引《南越书》云:"熙安县山下有神鼎,天晴水澄可见,刺史刘道锡使人系其耳牵之,耳脱而鼎乃沉,执(yin)者莫不疾耳,盖尉陀之鼎也"。此画是打捞尉陀鼎的情形。在河岸的人头兽、人头鸟,象是《山海经》里说的神奇禽兽,其引弓射鸟者正是象征后羿射日的故事。 三角石梁西壁,画的是在一座桥上发生了坠车的故事;石梁的底面是一幅星辰日月图。另外还有一块后补的画像石,上面画的是飞龙和类似猿的图像。 石祠西山墙外壁,刻有一篇北齐武平元年(570年)《陇东王感孝颂》。额题"陇东王感孝颂"为篆书两行,颂文为隶书。申嗣邕撰文,梁恭之书。文后又刻有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杨杰题记。陇东王是当时担任齐州刺史的胡长仁。石刻字迹工整,笔势开张,用笔近似楷书,这是北齐隶书的共同特征。 《感孝颂》认为,孝堂山石祠,是汉孝子郭巨墓前的石堂。但是宋代金石学家赵明诚,已对此说表示怀疑。他在《金石录》中说:"右北齐《陇东王感孝颂》,陇东王者,胡长仁也,武平中为齐州刺史,道经平阴有古冢,寻访耆旧,以为郭巨之墓,遂命僚佐刻此颂焉。墓在今平阴县东北官道旁小山顶上,……冢上有石室,制作工巧,其内镌人物车马,似是后汉时人所为。余自青社如京师,往还过之,累登其上,按刘向《孝子图》云,郭巨河内温(今河南沁阳)人,而郦道元《水经注》云,平阴东北巫山之上有石室,世谓之孝子堂,亦不指为何人之冢,不知长仁何所据,遂以为巨墓乎?" 郭巨是西汉时人,家居河南沁阳,距山东有千里之遥,显然不可能安葬于千里迢迢之外的异乡。而且壁画内容也完全与郭巨生平无关。考古学者,多认为石祠主人,应是汉代一个身份高贵的王者。 关于郭巨其人,清[道光]《长清县志》载:"郭巨,孝堂山下人,父早逝,事母至孝,家贫,甘旨苦不继。有子方三岁,虑其常分母食,因与妻谋曰:„吾家财用寡乏,既不能致丰美以奉母,又分其半以饲子,是贻亲以饥馁也,思子可复得,而亲之年不可复得,不如陇此子并力以事母。‟遂掘地欲埋之,至尺余,得金一釜,镌字十余曰:„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其纯孝格天如此。迄今《二十四孝录》尤传其事。"陇东王写的《感孝颂》,内容也是如此。看来,早在1400余年前这个孝悌伦理的神话故事就已传开了。孝堂山郭氏墓石祠,为研究我国建筑学和绘画史及汉代社会生活提供了实物资料。 石祠外面原来曾有罩室,年久已废。建国后,为了保护好这一珍贵历史文物,于1953年重建罩室,并加筑了一道围墙。 石祠院东侧有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立的"汉孝子郭巨之墓"石碑。1961年国务院在此室前西旁立了"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大理石碑,列入国家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长清孝堂山,石祠承载大孝道

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驻地的孝堂山,海拔仅有60米,山上岩石裸露,杂草丛生,稀稀落落的几株柏树点缀其间,给人一种十分荒凉的感觉。然而“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就是这样一座很不起眼的小山丘,因其承载文化之丰厚而久负盛名。

蕴藏艺术瑰宝

孝堂山本名巫山。《左传》“齐侯登巫山,以望晋师”即此。公元前555年冬,防门之战期间,齐灵公登上巫山,察看战场形势,竟被晋国人搞的疑兵阵吓得魂飞魄散,落荒而逃。如此,孝堂山是济南地区最早见诸文献的山体之一。

孝堂山上有大型汉墓,墓前享堂由石板、石块、石条建造,故而称作石祠。石祠属于单檐悬山卷棚顶房屋,建于东汉初年,被学术界普遍认为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地面房屋建筑。

孝堂山石祠已具有墙壁、柱、梁、枋、斗、屋顶、瓦当、板瓦、筒瓦等各种组成部分;两山屋顶作排山结构;檐椽已有卷杀等。这一切都表明后世的许多建筑手法和形式至迟东汉初年就已经形成了。孝堂山石祠对于我们研究和认识汉代建筑来说,也具有相当大的价值。

石祠内石壁和石梁上,有精美的汉画像,雕刻方法是在打磨光滑平整的石面上,以细若游丝而又遒劲有力的阴线刻画各种人物和事象,有时也兼采用凹面线刻的技法,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和创新精神。画面场面宏大,内容广泛,既有反映出巡、狩猎、征战、献俘、朝会、谒见、宴饮、庖厨、百戏等现实生活的题材,又有关于历史故事(如周公辅成王、孔子见老子、泗水捞鼎)和神话故事(女娲、西王母、贯胸人)以及天文星象、祥禽瑞兽等方面的内容,简直包罗万象,展示出一个丰富多彩、琳琅满目的富有生命力的宏大世界。

孝堂山石祠画像以其宏大的场面、丰富的内容和精湛的雕刻艺术而成为举世公认的汉画像艺术瑰宝,故其连同石祠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就被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孝堂山汉墓之谜

如今的孝堂山汉墓,封土高有三米,周长八十多米,是典型的崖墓。北宋时,孝堂山地处青州赴东京的官道旁,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是著名金石学家,每次路过这里,都要登山看看。他说,当时“隧道尚存,惟塞其后而空其前”,这便证明这座大墓墓道也有前后之分。这样的大墓,自然不是一般人家所能兴建的。

墓前石祠中的画像应是墓主生前活动的再现。我们看石祠画像所表现的最为壮观豪奢的场面是王侯贵族出巡的行列。画面上自西而东共有车四乘,车上各乘三人,马三十骑,骑马的人有背负弓箭筒的,有吹排箫的,有吹笙的,有击花鼓的。巨大的乐车,分为上下两层,下层四人两相对坐,正在吹排箫等;上层正中置一大鼓,两人正在挥舞鼓槌。车盖如伞,两侧下垂作龙首状。乐车后面是出巡的王车,此车以四马牵引,车身与车盖极为华丽,车内端坐一人,在车盖后侧刻有“大王车”三字。这种豪奢的生活场景,使我们有理由推测,墓主人很可能是东汉第一任济北王刘寿,否则也一定是一位地位很高的贵族豪强。

然而,历史上的人们却将孝堂山大墓归到郭巨名下,甚至今日,还有人信之不疑。

宋代编纂成书的《太平御览》第114卷四引旧题刘向所著的《孝子图》中,有一篇《郭巨传》,说的是,河内温县(今属河南)人郭巨将父亲留下的两千万家产全部分给两个弟弟,然后借住邻家的一处凶宅来独自赡养母亲。郭巨之妻生下一个男孩,郭巨考虑到多了一张嘴,会影响对母亲的供养,就与妻子商量把孩子埋掉。于是夫妻抱子携锹来到屋外,找了块地儿,就忙乎着挖土掘坑,不料从土中挖出一釜黄金,釜中还有一个铁券,上面写有“赐孝子郭巨”五个大字。郭巨把黄金归还房主,房主不接受,就上报官府。官府依据铁券题记,尽数归还郭巨。从此,郭巨就用这些金子来上养老母下养小儿了。

刘向是西汉后期硕儒,从有关他的可靠文献资料来看,他不曾著有《孝子传》一书,因此诚如古今学者所认为的那样,《孝子传》是后世伪托之作;另外,这个故事是明显违背人情物理的,以刘向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趣,也是绝对不会为他立传的。

辨误:孝堂山与郭巨无关

郭巨与孝里,郭巨与孝堂山,原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那么,郭巨的故事是如何附会到孝堂山的呢?大概是因为孝堂山本名巫山,慢读就是“巫儿山”, “巫儿”讹读作“无儿”,《齐乘》:“清河北经巫山,俗讹为无儿山。” 于是好事之徒就把所谓的孝子郭巨埋儿的故事搬了来,附会到孝堂山上了。至于“孝堂”一名的由来,应该是由巫山上的享堂讹变来的,孝、享两字发声之声母相同,韵母也相近,读起来容易混淆。由孝堂,很容易联想到孝堂是孝子祭祀先人的场所,所以孝堂就有了孝子堂的别名。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今巫山之上有石室,世谓之孝子堂。”

到了北齐武平元年(570),陇东王、齐州(济南)刺史胡长仁路经孝堂山,命人以他的名义撰文书写了一篇《陇东王感孝颂》,才将郭巨与孝堂山的关系给确定下来。这篇《感孝颂》,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石祠西山墙外壁上,碑刻上下 1.24米,左右2.18米,额题“陇东王感孝颂”为篆书两行,颂文为隶书。石刻字迹工整,笔势开张,是石祠上后人题记中篇幅最大、字数最多、书体最为工整的一篇。

可是如此便出现了矛盾,因为孝子堂之孝子如果是指郭巨,那么孝子堂后面的大墓就应该是郭巨母亲的。光绪《肥城县志》卷二说:“山上又有古墓,相传郭巨奉母来此,母没,因葬焉。或云即巨墓。今沂水县西一百里亦有郭巨墓,山西孝义县东北五里亦有郭巨墓。考古者皆以为非是,则此墓最古也。”这样一来,到底是郭巨的坟墓,还是郭巨母亲的坟墓,也搞不清楚了。

但是无论如何,将郭巨的故事附会到孝堂山都是荒诞无稽的。1992年版《长清县志》的作者很有科学头脑,很有实事求是的精神,明确指出孝里、孝堂山与郭巨没有关系,是很难得的。

癸巳新春伊始,万象更新,为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我们特邀长清区时任博物馆馆长的刘国庆同志赴孝堂山,就孝堂山郭氏墓石祠的建筑史、绘画史、孝文化的传承等内容,进行了专程学习考察,深感孝堂山历史悠久的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今时代具有如下艺术研究与应用借鉴价值

一、孝堂山石祠古典建筑,对研究我国建筑史有着重要的实物例证价值

刘馆长从事研究古建筑专业多年,造诣很深。在实地考察中,他给我们讲述了孝堂山春秋时期曾名巫山,位于长清区孝里铺村南,海拔高度62米,山顶与山下路面相对高度38米,是一座馒头状石灰岩山丘。据考证,孝堂山为汉孝子郭巨家族墓地,石祠故名孝子堂,建成于东汉初年(公元1世纪),是墓前祭祀用的孝堂,孝堂山之名由此而来。这个具有2000多年孝文化的名山圣地,历代都有人来石祠拜谒并题刻留念。唐代,人们在山顶拓建庙宇成祠,成为孝堂山庙的一部分而得到保护。在西间前面的八角石柱表面有“大宋崇宁五年岁次丙戊七月庚寅初三日郭华自修重添此柱并垒屋外石墙”的题记。从石祠各构件的特点分析,(北宋末年,对石祠增加以维修,不仅增添了两根八角石柱,重新垒砌了石祠的石板墙,而且还更换了西间的南北坡屋面,前檐矩形大挑檐枋及支撑托檐枋两端的东西矩形柱。)明清两朝对石祠及孝堂山庙的维修不断,石祠前后的柱础应是明代罩室的遗物。现山顶上尚保留了明清两朝维修山庙的记事碑十余块,以及一些建筑构件。“郭氏墓石祠”俗称祠堂或孝堂,自汉代保存至今,是我国现存于地面最早的房屋建筑。为单檐悬山式建筑。室内东西阔3.085米,南北进深2.08米。整体为巨石砌成,屋顶形象的雕刻出脊背,瓦陇、沟头、连檐等构件,已基本形成了中国古典建筑的质朴风格,是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千年来,孝堂山文化传承不衰,经历了无数次重修,留下了丰厚的文化积淀。近年来,国家文物局、各级政府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对孝堂山进行了保护维修。

名山圣地“孝堂山”迎门

座谈中,刘馆长还谈到,从许多历史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出,在汉代以前地面房屋建筑有了很高的成就,但实物已经不存,只能从文献和考古发掘出土的冥器、壁画、画像石等去研究,终究都是些间接资料。汉代建筑保存地面的仅石阙、石柱和石祠,而石阙、石柱都不是房屋,仅是实心雕刻,内部没有空间。房屋建筑惟有石祠一种。汉代石祠据文献记载很多,但均已都倒塌了,现在所发现保存完整的石祠,全国就只有孝堂山这一处,它是研究我国建筑史重要实物例证。多年来,国内外许多建筑专家学者专程来对孝堂山的古典建筑进行探索研究,具有很高的文物考古价值。

二、孝堂山石祠的精美画像,对研究我国绘画史有着重要的艺术价值

多年以来,刘馆长对孝堂山画像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记录拍照,临摹识读,考其年代,按时代先后顺序整理题记120目,其中新发现汉代后人题记9目,整理魏晋后题记111目。这些资料,价值极高。他还给我们讲述了孝堂山石祠画像在绘画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绘画艺术到了汉代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从文献得知当时在建筑物的内部,绘有大幅壁画的很多,其内容有山川、人物、天地星辰、草木禽兽等形状,但许多巨大杰作,皆随着建筑物的倾颓崩塌或火灾而泯灭消失了,孝堂山石祠画像是研究汉代社会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所刻画像线条苍劲,风格质朴,表现了出巡、战争、舞乐、杂技、狩猎、启厨等内容,分别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情况。例如,石祠正面壁墙出巡的大王车,此画像内容是在所有内容占用幅面最大的,有车四乘,马三十骑,前导为车二乘,各驾二马,随后一辆两层的巨大乐车,最后一辆由四马拉引,车身与车盖极为华丽,车内端坐一人是出巡的大王。在此行列中,骑士、乐士众多,他们有的荷戈背箭,或击花鼓,或吹排策,千姿百态,惟妙惟肖。自古各朝帝王都曾有过大规模的出巡活动,带领百官仆从,不惜财力,声势浩大。如在石祠西壁下方的胡汉争战图,描写的是汉代与外族浴血作战,举戈相刺,挥戟来迎的情形,表现了汉代民族战争的情景。石祠上刻画有骑骆驼、骑象来朝,汉朝派出丞相亲迎的场面,说明了民族和好的事实,都可为历史记载的佐证。还有孔子拜见老子,向老子问礼的图像,彰显了孔子的求学态度,显示了老子的学说思想,在我国的哲学史上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石祠画像中的故事众多,还有许多故事都等待我们去探讨研究和发现。其它如画像人物的服装,可以说是研究汉代服饰的重要参考实物。从石祠画像的本身来看,所刻画的各种自然与社会现象,描绘极为生动,这标志着我国的绘画艺术在汉代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多年来,每年许多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专程来对孝堂山的精美画像进行学术考察研究。历史和现实说明,研究我国绘画史,孝堂山石祠画像是极为重要的一处,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于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孝堂山石祠悠久的孝文化传承,对弘扬良好社会风尚,治理社会公德和道德失范有着一定的尚德价值

汉代推崇孝道,遵从“以孝治天下”,厚养父母成为孝的最重要的表现。“郭巨埋儿奉母”举动,被推崇为“二十四孝”之一的千古佳话,致使历代达官贵人留下大量题记,并修建祠堂来歌颂他生前美德使其流传后世。虽然两千多年过去了,但郭巨孝母感动上苍的美名至今在乡间广为传颂。每年不少游客专程到孝堂山来祭祀。学习考察中,我们听了“郭巨埋儿奉母”凄美的故事后思绪万千,当今时代“郭巨埋儿奉母”的举动虽不可取,但他那孝养母亲的美德不能说不使后人敬佩。从古至今,人们崇德、尚德;歌德、颂德。有德之人,逝亦有光;无德之人,活亦无荣。有德之人,才盛谓神;无德之人,才冒谓妖。有德之人,无言有传;无德之人,有言难传。一句话,有德,能穿越时空;无德,则寸步难行。30多年来,伴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和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人们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以及经济道德、政治道德、公共道德、生态道德等各个领域的道德建设,有了巨大的改进和提升。然而,在当前社会道德领域,一些时段、一些领域、一些人群的局部道德滑坡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有些道德问题还相当突出,正视社会转型大背景下的道德变化,剖析道德缺失的深层原因,探寻社会公德失范的治理之道,目前已成为培育和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的重要任务。

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新建“孝堂山郭氏墓石祠”罩室

俗话说:“述往事,思来者”、“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中华民族是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从遥远的古代起,我国各族人民就建立了紧密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共同开发了祖国的河山。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是我们必须十分珍惜的宝贵财富。一个民族的历史深刻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现在和未来。今天的中国要夺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我们不仅应该懂得中国的今天,而且还应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重德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孝堂山石祠悠久的文化传承,对当今时代夺取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弘扬良好的社会风尚,治理道德缺失和公德失范,具有一定的尚德价值,需要我们进一步提升与强化历史记忆、历史情怀、历史意识、历史责任,借以充实当代深化道德伦理教育,让世人更加深化民族感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更加信心百倍地投身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位于山东济南长清孝里镇南的孝堂山顶。

孝堂山本名巫山,因为山上建有孝子郭氏的祠堂而得名。这个郭氏,相传就是二十四孝中的郭巨。郭巨为了让母亲生活幸福,不让自己的儿子与自己的母亲争食,要亲手埋了自己的儿子。却挖到一个石盖,石头盖子下有黄金一瓦罐,里面有红字书写的信,上面说:“孝子郭巨,黄金一釜,以用赐汝。”郭巨遂孝名满天下。这就是二十四孝中“埋儿奉母”的故事。

但事实上,郭巨是河南人,从未有来过济南府的记载。因此郭巨墓不可能是事实。现在能够确定的是,这是一座东汉早期的石室墓。

郭氏墓石祠自汉代以来就是名胜古迹。郦道元《水经注》对郭氏墓石祠已有记载,称之为“孝子堂”。民国初年,日本人关野贞来此考察,于1916年首次发表祠堂的实测图。郭氏墓石祠原是室外的露天建筑。由于其在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地位,1953年,当地文物部门在石祠外修建了覆室和围墻,派人看护。1999年,按照汉代风格重修了覆室。

1961年,孝堂山郭氏墓石祠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门门匾“孝堂山汉石室”系现代书法大师刘海粟题写。

祠堂两侧是近年清理发掘出的历代碑碣。

圆足,当是麒麟。

祥云图。

五爪行龙。

五爪行龙。

龙壁很长,雕刻精美,年代古朴,当是难得的珍品 。

还有十尊石佛,圆雕生动,令人震撼。这十尊石佛南北一字排开,位西面东,雕刻精美,但粗细不一,高矮不同,最高的有2.16米,最矮的约2.03米。

这尊佛像的基座上题记为大安元年,为金卫绍王完颜永济的年号。其它还有三尊石佛下部的莲座中间有题记文字。皆是金朝石佛,相差十年左右。从佛像外观,应该全是药师佛。

左手与愿印,右手无畏印。

左手持净瓶,右手持佛尘。

佛像皆为站立,莲花底座。

身披袈裟,手势各异。

此石佛题记刻有长清县第二乡下巴店开生热药铺的人员施力佛像一尊的记载,时间为“承安五年八月”。

手持佛珠。

双手交叉于身前。

双手合十,身披袈裟。

手托药壶,这是药师佛济世救人的形象。

石佛。

这座石佛的脑袋扭向一侧,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题记有“长清县第二乡下巴店董七婆施力一贯、管大婆施力五百文、王小三郎施力五百文、陈大翁施力一百文”等记载。历史信息在冰冷的石头上得以显现。

正殿旁边整齐堆放着汉画像石。

图案大多为垂幔、斜方格纹、铜钱纹等。

正殿后面的土堆,封土高约3米,便是郭氏墓。

石碑以清代为主。

正殿“孝堂山郭氏墓石祠”之匾额由古建筑学家罗哲文题写。郭氏墓石祠就被精心保存在这里。

郭氏墓石祠是郭氏墓地附属之祠堂,仿照汉代民居建筑形象、缩小比例而建,用青石砌成。祠堂坐北朝南,东西长4.1米,南北宽2米有余,高2.6米。室内由一根八角石柱分为两间,面阔3.09米,进深2.08米。墻壁为厚约20厘米的石板。屋顶为单檐悬山式,由石板接成,石板上雕有屋脊、瓦垄、连檐等构件的形象。郭氏墓石祠,是吾国迄今唯一保存完整的画像石祠堂,也是吾国现存最早的地面房屋建筑。

这块石柱墨书大清乾隆年修。

前面正中立一八角形石柱,上有游人题记。

乾隆十年游人题记。

山墙壁为厚约20厘米的石板,外为条石柱。

八角柱上大斗。

八角柱上大斗。

装饰雕刻为垂帐纹、菱纹等。

北壁横列二石,横刻一大幅画像,上层是王者出巡的巨大队列,下层是王侯受礼的场面。

北壁画像。

西壁画像,下面为巨大的征战狩猎场面。

在正中石柱和后墙间,上架三角形隔梁石, 分室为两间。三角石梁西壁画像,为一座桥上坠车的故事。

三角石梁东壁的画像,是桥下涝鼎的故事。

祠室西外墻为篆书题额《感孝颂》,系北齐武平元年(570)齐州刺史陇东郡王胡长仁撰。正文为隶书。文中提到郭巨养母的故事,后人据此认为这是郭巨之墓祠。

北齐武平元年(570)《陇东王感孝颂》。额题“陇东王感孝颂”为篆书两行,颂文为隶书。申嗣邕撰文,梁恭之书。

额题“陇东王感孝颂”。

文后又刻有唐开元二十三年(735)杨杰题记。

字迹工整,笔势开张,用笔近似楷书,这是北齐隶书的共同特征。

《感孝颂》认为,孝堂山石祠是汉孝子郭巨墓前的石堂。但是早在宋代,金石学家赵明诚已对此说表示怀疑。

石祠西北立面。

石祠东南立面。

屋顶前后坡用两块石板覆盖。屋顶石板刻出瓦垄、勾头、连檐形状,东西两端刻出排山。

瓦当中间用蕨纹。

东西两端刻出排山。

正殿的墙上辟有专栏,放大展示石祠壁画的拓本,诸观者可一饱眼福。

西壁画像下部为热烈紧凑的狩猎场面。

上部为西王母,两侧为祝寿的行列。

中区为胡汉之战和胡王献俘的场面。双层楼阁,四周开阔。下层正中,一位宽袍阔袖的王公席地而坐,后随侍从二人,其前四人作禀报战况状,二人已经进账。

北壁上层是王者出巡的场面,王车极为华丽,旁有“大王车”三字。

屋脊之上有两凤凰相向而立,其旁有小凤和锦鸡。

北壁下层,以三座殿阁为画题,用四层双线方框围绕起来,方框之间均有几何纹装饰,有斜线纹、菱角纹、古钱纹。三座殿阁均为两层,旁有阙门,两旁刻出柱子,柱上有五铺作双杪斗栱,斗栱之上出房檐,单层瓦垄。首层檐上有平座,座上有栏杆。

殿阁内为王侯受礼的场面,中悬一弩,一王侯受礼,后随侍卫八名,前面一人伏地致礼,持笏致礼者四人。二层平座之内坐七人,六人相对,一人独坐。

东壁画像,上部三角区中间为一行飞雁,其下是进贡的行列。两柱门楼,内有一人持弓而坐,门楼下悬一弩,旁侍二人。

持弓相遇。

巡猎场面,有人骑在鱼上,当是海王宫的景象。

东壁画像还有周公辅成王的故事,成王正面而立,左为周公,右为召公。

周公辅成王。上部有题字:王璩璋日行至。

中间三角石梁底部为日月星辰图,刻有三足鸟、蛙、兔、织女等形象及北斗、南斗、三曲浮云等天空星象。

三足鸟、蛙、兔、织女等形象及北斗、南斗、三曲浮云等天空星象。

石梁西壁为一幅桥上坠车的故事。桥下舟救援落水,正中刻一垂虹,垂虹之内有一人正座,四周绕以元气,似是仙人。

出行图。

孝堂山上,散置碑首。

阜昌元年,六角佛柱。阜昌是伪齐刘豫的年号,当是1131年,南宋绍兴元年。

散落石件。

表面有文字题记,似乎是“延福元年”。

孝堂山,是一处研究建筑、金石、绘画的好地方,汉代的诸多历史文化、社会生活全都融入其中。石祠作为汉代仅存的房屋建筑,必当受到精心保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