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汉卷烟厂的发展史

 心语无语 2013-10-21
武汉卷烟厂的前身是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汉口制造厂(以下简称汉口南洋厂),距今已有83年的历史了。83年来,武汉卷烟厂历尽沧桑,发展道路艰难曲折。
       
  1905年,南洋群岛华侨简氏兄弟(简照南、简玉阶)开办了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先后在广州、北京、上海、香港、汉口设立分公司,并在上海、香港、汉口设制造厂。汉口南洋厂于1926年设在汉口桥口仁寿路,因时局关系,到1934年8月1日才正式开工生产。当时仅生产“千秋”和“金斧”两个低档卷烟品牌,当地所销的“白金龙”、“双喜”、“长城”、“金马”、“美女”和“爱国”等中上等的条装烟和听装烟,都是从上海运来的。汉口南洋厂初开工时,仅有烟机5台,不久增至10台,每天生产10个小时,月产600箱左右。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次年战争迫近武汉,汉口南洋厂决定迁至重庆。当时,汉口南洋厂的生产完全停顿,大部分职工先后押货赴重庆,留下十余人帮日商万太洋行销南洋烟。后因利润微小,万太洋行不再代销,留守人员也被裁为3人。1938年10月,汉口南洋厂迁往重庆后,在重庆开工营业。同时,在武汉,汉口南洋厂、汉口分公司及其职工宿舍均被日本人占用。1939年9月,日本东亚烟草公司占用汉口南洋厂后,即运进机器、材料开工;1942年10月成立“中华烟草株式会社”,将汉口南洋厂改为“中华烟厂”。
      
  1945年抗战胜利后,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派员会同政府经济部,将汉口南洋厂和汉口分公司接收过来。经过修整后,汉口南洋厂于1946年3月14日复工;当年4月10日汉口分公司也正式开工,经营湖北、江西、湖南等五省的主要市场。1946年7月,汉口南洋厂开始生产20支装“千秋”卷烟,11月又生产20支装“长城”卷烟等。从复工开始到年底,共销售各种卷烟1000箱。
      
  抗日战争爆发前,由于简氏家族内部矛盾扩大,以及管理不善,企业奄奄一息。当时,宋子文官僚资本集团乘虚而入,取得了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半数股权与绝对控制权,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为官僚资本集团所控制。
      
  1949年春,因经营管理不善,产品质量下降,又因解放战争影响,汉口南洋厂和汉口分公司卷烟销售范围日益缩小,资金周转不动,公司决定将汉口南洋厂和汉口分公司全部停工,全体职工除少数人留守外,其余于当年4月给资遣散。
      
  武汉解放后,我国对卷烟行业中的官僚资本实行了军事接管,将汉口南洋厂宋子文和汉口宇宙烟厂王源凌的官僚资本进行没收,分别在汉口南洋厂和宇宙烟厂指派了军代表,汉口南洋厂开始实行公私合营。
      
  新中国成立前,武汉有卷烟厂35家,但几乎都不景气,寿命不长。新中国成立当年歇业的有8家,1950年歇业的有16家,1951年歇业的有4家,到1952年仅剩汉口南洋厂、大达烟厂、宇宙烟厂等5家。1955年底,根据中央的方针政策,在武汉市工业局的领导下,武汉市的卷烟厂先后合并,最终只剩汉口南洋烟厂和宇宙烟厂。1960年10月,两厂合并为南洋烟厂。1964年10月,武汉成立汉口卷烟总厂,属托拉斯集团性质,管理当时湖北、湖南两省的所有烟厂(即汉口南洋厂、长沙卷烟厂、常德卷烟厂、郴州卷烟厂和襄樊卷烟厂)及武汉烟叶收购供应部,实行总厂产、供、销、人、财、物统一管理。1968年,由于“文革”的冲击,汉口卷烟总厂瘫痪。1968年11月,总厂将所辖各厂、站交还烟厂所属地地方管理,汉口卷烟总厂更名为武汉卷烟厂。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武汉卷烟厂职工扬眉吐气,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工厂生产出现高潮。1980年,总产量达48.5万箱,工业总产值达2.45亿元。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全国城市开始推行经济体制改革,工厂扩大自主权,实行厂长负责制,武汉卷烟厂生产再次出现高潮。1984年,年产量达到60.4万箱,居全国第二,劳动生产率也在全国名列前茅。1986年初,企业上划到中国烟草总公司,财政、税收也直接划到中央。至此,武汉卷烟厂纳入了国家烟草专卖管理的轨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