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富足带来的挑战

 红瓦屋图书馆 2013-10-22

富足带来的挑战


  □柳延延
  英国《观察家》杂志在总结2012年时宣布,2012年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一年。这一年,相比过去,饥饿贫穷和疾病都减到最少,达到小康生活水平的人数也增加到有史以来最多。联合国的千禧年计划,曾希望到2015年将每天生活水平在一美元以下的人数减少一半,这个计划在2012年就实现了。人类在过去的30年里取得的科技和工业进步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多,新科技新医药新研究新发现让人均寿命年年增加。十年之前,英国的人均寿命为78岁,现在是81岁。在非洲,十年之前人均寿命为50岁,2012年达到了55岁,因战争而死亡的人数也减至许多年来的最少。而中国的统计据说也在72岁左右,并且我们中国老百姓生活的改善也有目共睹。看来2012年,是地球人的和平、进步与富强的一年。
  可“身在当今,活在当下”的2013年,人们的实际感受与上面说的还是大相径庭。就说我们国内,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社会治安事件,都让人们对个人生活的担忧有增无减。如果再将眼界扩大一些,看看国外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各类恐怖事件层出不穷:孟加拉大楼垮塌,波士顿爆炸案,印度接连不断的强奸案,肯尼亚商场袭击事件,许多阿拉伯国家内部的教派冲突接连不断。某些发达国家利用科技手段侵犯别国内政,偷窥个人隐私,连自己的盟友也不放过。那个讲了真话的美国小伙子斯诺登让全球许多人,甚至精英人士都对之充满同情,对西方政客的虚伪表现深感失望。现在国与国之间锱铢必较,炫耀武力,大力发展武器装备的竞赛空前激烈,让地球有限的资源不是带给人福祉,而是威胁。如果上述现象与富足的关系还较为间接,那么在国家制度层面,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它们都与财富的大量增加脱不了干系。比如二战之后,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多数西方国家建立起十分慷慨的福利国家制度,其蕴含着社会公平正义的一个理念“均富”,即以制度的形式把富人拥有的资源部分转移到穷人身上,以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这种制度在开始阶段运转得十分出色,确实缩小了那些国家的贫富差距。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福利制度以一种令人意外的方式变得“机能失调”起来。它似乎成了自己胜利的牺牲品:它在稳定社会秩序和延长人的寿命方面如此成功,以至于在财务上无法承受。结构性的财政赤字出现了。它以金融危机的形式带给世界各国的麻烦还在延续,需要有切实的办法加以解决。这一切是否真应了那句古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问题的根子最终还在人自身。那个著名的霍布斯似乎早有预言,他说:“人类创造出了不同的国家样式,这些利维坦终将结束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创造出各种社会保障体系。但是,得到政治庇护、能吃饱肚子的生活并不会变得更加幸福。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具有不断繁殖的生物能力。饱食终日的普通人的普通痛苦,可以表现为新的形式,比如吸毒。”是啊!在财富大量增加的今天,地球人确实迎来了“另类繁荣”,除了那些金融大亨更加热衷虚拟经济,肆无忌惮地疯狂“淘金”,吸毒、卖淫,迷恋枪械,也成了全球最为繁荣的一些行业。许多有些闲钱的人则疯狂地买车、买房,迷恋奢侈品,还出现了大量不愿工作靠吃政府救济,或者靠父母养活的寄生虫……这一切让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在利维坦内部和外部重燃战火,占有竞争优势的人大量攫取财富,“均富”理念遭到亵渎,许多国家的民众对政府采取应对危机的紧缩政策强烈不满,毕竟普通百姓的福利并不是造成这场危机的主要罪魁,失去公平正义的社会开始变得不稳定了。
  这个霍布斯对人性的洞察和对文明的脆弱性的认知真是深刻极了。他预感到富裕对人类也是一种挑战。人类渴求“舒服”的生活,渴求安适,可当人们获得舒服和安适时他们会变成什么样子呢?诱惑会千百倍地增加。举一个真实的例子,俄裔美国作家布罗茨基是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在俄罗斯的前半生一贫如洗,流亡到美国生活了几个月后的一天,他收到一张银行的账单,他的账户上有了三千多美元,自小口袋里从未有过二卢布打车钱的他,看到账单时很是开心,脑中闪过一个念头:“要是有五千美元就好了!”这个念头将他吓了一跳,“自己是怎么啦?”我只想说,这种心理活动其实是大多数人都可能有的,用哲学家柏拉图的话说,它是人性劣质的一面。人性本来有美好的一面,可现在它越来越“硬”不起来,以致我们对人性乃至社会事件的分析只需要从利益的角度就足够了,这倒是使人们对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的分析变得简单了。但美好品格的消失实在是太令人遗憾了,今天的文学作品不能感动人,因为它太缺少美好的东西了。
  当人类只以金钱为人生目标,以为“美好生活就是奢侈生活”(我以为它是今天人类最大的错误观念),确信人死后“神马都是浮云”,富足就会与人心的贪婪同步增长,这种同步增长完全有可能把人同自己真正的存在,同他的根本使命,同那些他一直钟爱的事物和人分离开来。我周围的许多中青年同事都计划将自己的孩子送往国外读书,这表明他们富足了,有支付大额学费的能力了,可他们为什么要把孩子送到异国他乡去学习呢?也许随着他们的富足,他们对教育、对善意的环境的要求提高了,也对身边充溢着的“繁荣的恶”深感忧虑吧?
  富足了,人类最需要关注的是自己心灵的丰满充盈,与贪婪和奢侈战斗,与好逸恶劳的劣根性战斗,与精神的猥琐战斗。让财富成为推动人类美好生活的建设性力量,而不是释放人性劣质的阀门。一个缺乏善意和公正的社会环境是真正的“人间地狱”,人类好不容易构建的文明会被自己的贪婪摧毁,人类如何迎接富足带来的挑战实在是我们应当认真面对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