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晋南北朝时期周姓郡望及人物考

 汉高周老师 2013-10-23

魏晋南北朝时期周姓郡望及人物考

         

  :以汝南周氏、义兴周氏等为代表的周姓人物或家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颇有影响力。考察周姓的来源,主要是出自上古周朝王室之姬姓,以汝南地区为主逐渐发展壮大。至唐元和年间形成了所谓的“旧八望”和“新十望”的说法。本文通过依据相关姓氏谱牒著述的记载,结合魏晋南北朝相关正史传记资料,并参考今人的相关研究,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内周诸多新旧郡望以及相关人物或家族进行一番整体与系统的考察与研究。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姓;郡望汝南;代表人物

魏晋南北朝时期,起源于先秦时期的周姓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颇有影响力的姓氏。同许多姓氏一样,周氏也在许多郡发展成为了当地的郡姓,同时也有着多个郡望。诸多周姓之人或以个人为主或以家族为依托活跃在历史舞台上,以自身或团体的能力,对此时期的历史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一、魏晋南北朝之前的周姓情况考

    周姓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以下简称《新表》)记载,“周氏出自姬姓。”黄帝的曾孙帝喾生后稷(姬姓,名弃)是周人周族的始祖。后稷的裔孙古公父(即周太王) 为狄所逼, 率领族人自邰迁徙至陕西岐山下周原改国号曰周,从此称为周族。后其曾孙周武王姬发克商建周朝。十一世,周平王迁都洛阳,是为东周。周平王有个儿子叫姬烈被封于汝坟,“平王少子烈,食采汝坟。”传至第18 世孙邕时“秦灭周,并其地。”

    另据樵《通志·氏族略》所云:“赧王为秦所灭黜为庶人百姓号曰周家因为氏焉。”考其史实,东周至周赧王时于公元前256年被秦国所灭以赧王为首的王族被废为庶人百姓迁到谈惮狐(今河南汝州西北)当地人亦称其为周家于是他们就以“周”作为自己的姓氏。此外东周庄王时周公姬旦的后代周公黑肩企图杀死庄王而改立王子克事泄被杀其后代亦称周氏。

    当然,周姓的早期来源决不止此。据传说,黄帝时有大将周昌商太史有周任。但此二人今已不可考,想必可能是来自古周国(或部落)。此外,按照上古宗法制的习惯,或许也有姬姓小宗别子以周为氏的情况。只不过这些没有明确的资料来证明。

由以上分析可知,至秦时,周姓的主要几处来源,都是出自姬姓之周。之后邕“生秀、秀生仁,字季房。汉兴,续周之嗣,复封为汝坟候,赐号正公。以汝坟下湿,徙于安城。”汝坟在今河南叶县北,安城在今河南平舆县境,而安城属汉时汝南郡管辖。自此,以汝南安城为中心,周氏稳定下来了,历两汉四百余年,子孙繁衍,在汝南郡发展成为名门大族,也因此有了“汝南周氏”的说法。此外,属于周赧王一支的部分周姓人,于秦代迁往沛郡,亦成为当地著姓。汉初名臣周昌、周勃及其子周亚夫都属这支。这样,两汉四百多年间,两地尤其是汝南周氏子孙因异地为官或避乱等原因而迁徙四方,并在很多地方也发展为著族大姓。

   因此,汝南周氏便成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各地周氏主要来源。此外此期间的周氏也有的是由胡姓改成的。如据姚薇元《北朝胡姓考》一书所,北魏献帝次兄普氏,改为周氏。还有代北复姓贺鲁氏自鲜卑族汉化的过程中汉字单姓周但这些胡族周氏的势力较弱,影响不大。因此要系统的分析和了解此历史时段内周氏的郡望及主要人物等问题,其着眼点便在于以汝南周氏,也就是汉初周仁之后为主,其他郡周氏为辅,结合相关资料对其进行分析与研究。

二、周氏“旧八望”考

首先从总体上来看一下来看周氏的郡望及相关情况。至于郡望与郡姓之概念,今以胡阿祥论文第一节相关观点为主。胡阿祥在其论文“表1·两晋南北朝时期郡望郡姓对照表”中所列有关以周姓为其郡姓的郡望共有始平(关陇地区)、庐江(淮南地区)、永安(荆湘地区)、汝南(河南地区)、义兴(江南地区)五地。而《元和姓纂》则记载了汝南安城县、沛国、陈留、浔阳、临川、庐江、太山、淮南八郡旧望以及永安、河间文安县、临汝、华阴、河东汾阴、清河、江陵、长安、河南、昭州新十望。《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载与此同。《新表》则只载汝南与永安两郡。《南北史世系表》则载庐江、义兴、永安三郡相关周氏世系。今以《元和姓纂》所载为次序与依据,结合正史的相关人物传记记载及其它资料,对周氏诸多郡望及各郡望主要人物作一番介绍和研究。

汝南:这也是周姓最著名的一个郡望。上文已经介绍,汝南周氏本自周平王之子姬烈被封于汝坟。按《新表》所载,烈之后世嗣位者依次为:懋、文、昇、兴、晏、安、弘、明、隐、寿、容、休、雄、晖、宽、员、成、邕。可以看出,从姬烈至周邕,已历十九世五百多年之久,其子孙繁盛,势力逐渐变大的情况当可想象。西汉初续周之嗣封周邕之孙周仁为汝坟侯赐号正公,并将周氏族人由汝坟迁至安城据考,汝坟在今河南叶县北安城在今河南平舆县境,两地相距不远,举族而迁的情况是可以实现的。之后周氏便世居于此,周仁之后的传承为:“(仁),十子,长曰球,执金吾,生平陵令应。应生郎中、孝廉道,道生五官中郎约,约生决曹掾燕……”而在周燕之后一段时期内人物世系已失载,多不可考,然据《后汉书》的周举、周燮等人传记亦可看出汝南周氏的显赫。《元和姓纂》在周燕之后记载:“魏周裔孙浚”,推测其意思,应指在魏晋时期的周浚。《古今》中“裔”字为“斐”,之于《晋书》,“裔”当为“斐”。不过《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燕之后却载裔孙表,表梁义、衡二州刺史。生才卿……”才卿已仕隋为官,其后姑且不赘。《古今姓氏书辩证》中也有与《唐表》相似的记载。《元和姓纂》在周浚之后接着记有:“……,晋扬州刺史,生、嵩。,左仆射、安城候。六代孙,生捨。捨生弘正、弘让、弘直。弘正,陈左仆射,生坟。生若水。弘直,陈太常卿,有传。生确,陈都官尚书,孙翼,唐江王友,孙纳言,岷州刺史。”现将这些书中提到的人物依据《晋书》传记略为改编,并做一番介绍。

周浚,字开林,汝南安成人也”,“性果烈。以才理见知,有人伦鉴识。”曾仕于魏。入晋后随王浑伐吴,立有战功。后“代王浑为使持节、都督扬州诸军事、安东将军,卒于位。”其在招抚战后的吴人时,“宾礼故老,搜求俊乂,甚有威德,吴人悦服”。三子:顗、嵩、谟。本书评价:“周浚人伦鉴悟”,“开林才理,爰登贵仕,绩著折冲,化行江汜。” 

周顗,字伯仁,安东将军浚之子也少有重名,神彩秀彻,虽时辈亲狎,莫能媟也。”元帝时曾任尚书左仆射,吏部尚书等职。以雅望获海内盛名,然性喜饮酒,亦颇以酒失。曾被时人号为三日仆射王敦为乱期间,忠于皇室,获罪于王敦,后被杀。生前与王导多有交往,成语“空洞无物”及广为人知的王导名言“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都与两人有关。晋书评论为:“伯仁凝正,处腴能约。”“以高才雅道,参豫畴咨。及京室沦胥,抗言无挠,甘赴鼎而全操,盖事君而尽节者欤!” 

    除此之外,周浚家族比较有名的还有《晋书·周浚传》中所载的、周,周(周浚从父弟),及周馥二子:密、矫。及《晋书·周传》中三子:闵、恬、颐等人。

再往后传,有名的人物便为宋书》记载的有周朗。周朗,“字义利,汝南安成人。”“少而爱奇,雅有风”初为江夏王义恭太尉参军。孝武初,除建平王宏中军录事参军。上书陈述得失,多自矜夸,忤旨去职。后以居丧无礼,为有司所纠,诏付边郡,于道杀之。朗著有文集八卷。另,本传亦有其兄周峤的相关记载。 

周浚六孙周亦名震一时字彦伦。祖虎头,员外常侍,父恂,归乡相。周颙言辞婉丽,工隶书,兼善老、易,长于佛理。曾与宋明帝多次谈论玄理。“帝所为惨毒之事,颙不敢显谏,辄诵经中因缘罪福事帝亦为之小止。”曾山西筑隐舍著述。后转国子博士,兼著作。颙有文集二十卷,与三宗论、四声切韵,并行于世。本书评价为:“彦伦辞辩,苦节清韵”。二子:周捨、周宝始。周宝始三子:周弘正、周弘让、周弘直

    周弘正《陈书》有传。周弘正,字思行,汝南安城人生于齐明帝建武三年,卒于陈宣帝太建六年,七十九岁。年十岁,通老子、周易。”为周捨所称颂。“年十五,补国子生,于国学讲易,诸生传习其义。知玄象,善占候。预知侯景之乱。又善清谈,为梁末玄宗之冠。入陈,累官尚书右仆射。卒简子。著有周易讲疏十六卷,论语疏十一卷,庄子疏八卷,老子疏五卷,孝经疏二卷,及文集二十卷,并行于世弘正二弟:弘让,弘直。本传评价为:“梁元帝称士大夫中重汝南周弘正,信哉斯言也!观其雅量标举,尤善玄言,亦一代之国师矣。”之后有其弟弘让、弘直以及弘直子确的传记。

至此,从周浚(周浚父为周裴,祖父为周斐,因资料较少及年代较早,姑且不录)开始直至周确(其卒年已至陈末隋初)为止,通过上述记载,参考《南北史世系表》所列并对其进行些许改动,我们可以将这支贯通于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且声势显赫的汝南周氏家族,对其世系做表(有黑体标识的为有相对详细传记记载的人物)如下: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周浚

周闵

周琳

周文

周淳

周峤

周朗

周仁昭

周虎头

周恂

周颙

周捨

周宝始

周弘正

周坟

周弘让

周弘直

周确

周恬

周嵩

    

    除此之外,汝南周氏见于诸正史记载的人物还有周洽、周炅等人。《南史·卷七十·列传第六十》载周洽:“汝南周洽,历句容、曲阿、上虞、吴令,廉约无私,卒于都水使者。周炅,据《陈书·卷十三·列传第七》记载:“字文昭,汝南安人也。祖强,齐太子舍人、梁州刺史。父灵起,梁通直散骑常侍、庐、桂二州刺史,保城县侯。……”但周洽、周炅等人,并不见于周浚家族世系之中,想必是汝南周氏的另外的支脉吧。而《新表》所载人物周表、周才卿诸人,在这些正史中却不见记载,可能与其发迹年代较晚(可能在隋唐)有关。

    下面接着分析周氏其它郡望。因其影响力相对于汝南周氏较低,姑且从简。只对其中的相关有名人物略作介绍。先来看在《元和姓纂》中被称为“旧八望”的其它诸郡望(每郡望之后的源流世系及相关情况介绍均以《元和姓纂》文字)。
    沛国:“赧王之后,汉汾阴侯周昌,从父兄苛,御史大夫。子武(汉书为:“成”),高景候。又蒯成候周,与昌并沛人。”沛国,在今苏北等地。此支周氏,其开基始祖为汉代汾阴侯周昌。此郡人物见于相关正史中记载中的主要为《宋书·卷八十三列传·第四十三》记载的周宁民。宁民主要以军功显,而其父祖子孙等并无介绍。其影响力不是很大。

陈留:“陈留、汝南同宗。晋周震。”陈留郡秦始皇置陈留县,汉代改置陈留郡。在今天河南省开封地区。此支既与汝南同宗,当为汉代周仁后,其开基始祖为晋代的周震。 但此时期相关正史并无周震的记载,亦无此郡其它人物的记载。

浔阳:“晋梁州刺史周访生建成公抚,生楚,益州刺史。生虓,五代孙罗周罗睺,右武大将军……”浔阳,今江西省九江市。汉朝,设置寻阳县,属庐江郡,所以有些史传称“庐江寻阳”。晋朝,新置寻阳郡,又置寻阳县。唐朝时,郡名县名均改为浔阳。浔阳周氏,以东晋梁州刺史周访为开派的祖先。

周访,《晋书有传。“周访字士达,本汝南安城人也。汉末避地江南,至访四世。吴平,因家庐江寻阳焉……访少沉毅,谦而能让,果于断割,周穷振乏,家无余财。”与陶侃相友善。“及元帝渡江,命参镇东军事”,后平定江州。后又征伐杜弢,有功,帝又进访龙骧将军。“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智勇过人,为中兴名将。性谦虚,未尝论功伐。”因其声名显赫,“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以周访为始,其子抚、光,抚子楚、楚子琼、琼子虓等均有传记载。其后世子孙亦大都闻名于当时。周抚,字道和,周访长子。周抚任益州刺史有30多年。周楚,字元孙,周抚之子。少年随父入川,任鹰扬将军、犍为太守。监梁州、益州。周琼,为周楚之子,有将略,任梁州刺史、建武将军、领西戎校尉。周虓,字孟威,周琼之子。东晋孝武帝宁康初年(373),任梓植郡太守。周光,为周访的次子,东晋成帝咸和年间,在平定苏峻叛乱中立有战功,赐爵曲江男,卒于官。周仲孙,周光之子,亦以军功闻。由此可见其家族声势显赫,《晋书》对此描述为:“自访以下,三世为益州四十一年。”“周访器兼文武,任在折冲,戡定湘、罗,克清江、汉,谋孙翼子,杖节拥旄,西蜀仰其威风,中兴推为名将,功成名立,不亦美乎!孟威陷迹虏廷,抗辞伪主,虽图史所载,何以加焉!这支周氏家族领导今四川地区军政长达四十之久而在《南北史世系表》亦对其世系有载。

    临川状云本汝南人,徙临川。宋临海太守周毅,玄孙宝玉,唐中州刺史……”临川,三国吴国所置,郡治在今江西省临川县,隋唐改置抚州。周毅不见正史记载,这个郡见于正史记载的有周敷。其人“为郡豪族。”以扶危助困和侯景之乱期间能保境安民闻名一时。“敷兄彖,共敷据本乡,亦授临川太守。”而其家族势力十分强大。迪素无簿阀,恐失众心,倚敷族望,深求交结。

    庐江:“状称仁之后。陈周士衡,桂阳王谘议……”庐江,西汉所置郡,西汉郡治在今安徽省庐江县西南。三国魏、吴于境内各置庐江郡。西晋合而为一,移治舒县(今安徽舒城县)开派祖先为陈朝的周士衡。考三国名将周瑜(周瑜为庐江郡舒县人亦是此地之人,并且《南北史世系表》亦载有周瑜世系,然八望之一的庐江周氏,没有包括东汉末年周瑜的家族。究其原因恐怕在于,虽然周公瑾显赫一时,但其后世不昌之故。不过周士衡正史却无传。

太山:“太山燕,子忠,为太山太守,因家焉。”西汉所置郡,郡治在今山东省泰安县东南。泰山周氏也是汉代汝南周氏的分支。正史中亦无此地著名周姓人物。

淮南周仁之后”,唐代置淮南道,治所在今江苏省扬州市。淮南周氏,也是汉代汝南周氏的分支,其他不详。亦无过多记载。

以上八郡为周氏旧望,被称为“旧八望”。考其源流,大部分源于汝南周氏,只沛郡一支是周赧王之后,亦于秦汉之际迁居至此。周氏的这些郡望有的势力强大,如汝南、浔阳、临川等。有的却无显赫周姓人物出现,究其原因,其一是由于与南北地域有关,位置在北方的如泰山、陈留、沛国诸郡,因多为少数民族统治,汉姓周氏发挥较小作用亦属正常。二是由于本身子孙繁衍以及政治原因等造成的,如庐江等。

三、新十望及其它

诚如胡阿祥文中所指出的,“郡望郡姓的意义,在每个时期并不都是一致的,而是有所流变。”以及其在文中对郡望郡姓作分期研究所揭露的情况那样,郡姓郡望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政治变动等原因而改变。周姓的郡望情况亦是如此。《元和姓纂》在旧八望之后紧接着列出了永安、文安等诸多新望。
    永安周氏新望,永安郡居首位。“永安,状称仁之后,代居黄州。梁保成候周虚超(《唐表》作灵超),生法僧、法尚、法明……”其后子孙繁盛,但已超出本文所论范围,姑且不赘。《唐表》曰:“永安周氏亦出自决掾曹燕。九世孙访,访十三世孙灵超,其先避西晋之乱,南徙居永安黄冈。”而《古今姓氏书辩证》却说“永安周氏,亦出自决曹掾燕。九世孙灵起,梁桂州刺史,褒城候,……”其后文字相似。考《北史·卷七十六·列传第六十四》周法尚传中云其“祖灵起,梁庐、桂二州刺史。父炅,定州刺史、平北将军。”与《古今》一书合,故当为灵起。这与上文提到的《陈书》周炅正好衔接上。可见《唐表》与《元和姓纂》记载有误,实际当为灵起生炅,炅生发僧、法尚等。其世系《唐表》有载,但因多超出本文论述时期之外,不再赘述。《南北史世系表》亦有载。可见其作为新起郡望的势力之大。

河间文安县状云仁之后,后周右仆射、文安公惠达,孙恩,晋州刺史”。河间文安今属河北地。文安周氏是北朝周氏的望族。其代表人物周惠达,《周书·卷二十二列传·第十四》有传。在西魏初显赫一时。西魏文帝时为大将军、大行台。以他为行台尚书、大将军司马,封文安县子。当时战乱频繁,生产遭到破坏,他整顿军备,储备粮食,以济军国之务,为当时人所称道。西魏文帝大统四年(538),任中书令,进爵为公,兼尚书右仆射,职位相当于宰相。当时西魏政权草创,礼法缺乏。他对旧制度予以增减,使朝廷礼制法度基本具备。

由于之后的诸多郡望记载较为简略,正史中亦无较为出名人物(周摇虽较为有名,但其已主要活动于北朝末及隋初,故从略),故今以《元和姓纂》只对其一一列出,不做过多介绍。

    临汝周仁之后……”

    华阴状称十代祖,自丹阳随朱龄石入关,遂居华阴……

    河东汾阴状称周仁之后……

    清河唐凤阁舍人周茂祯,辉州参军……”

    江陵金部郎中周行暮,陇西人,生姒娣,安西都护……

    长安:“本姬氏,赧王之后,先天中,避玄宗嫌名,改姓周氏。后周太子太仆願,弟威,生权……

    河南:“后魏《官氏志》:献帝次兄普氏,改为周氏。西魏幽州总管济北周摇,赐姓车非氏,隋复本姓……”

    昭州:“唐乐州刺史周孝谏……

    以上新郡望共有十个,然在《古今姓氏书辩证》却引《元和姓纂》在其后曰:“以上九郡为新望”。考其原因,分歧产生于永安周氏唐代永安周氏,直接继承汉代汝南周氏《唐表》中所载永安周氏世系表中早期人物周灵超(实为“灵起”)以及表中不载的周炅等即出于汝南。邓名作《古今姓氏书辩证》一书承袭《唐表》所载。今依实际情形,将永安定为区别于汝南的新郡望,将周姓新郡望定为。这些新兴的郡望大都在魏晋南北朝之际不显,而隋唐时期逐渐发迹壮大,至唐中期时势力已经变得强大和闻名,故而能在《元和姓纂》中被列出,并被称为“新望”。

当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周姓名人不是出于上述之郡望的也有不少,如三国时周宣、周群,晋时周处、周该,刘宋时周续之,梁时周兴嗣等人。考之于相关正史,比较有影响力的周姓郡望还有义兴一地现对其略作介绍。

    义兴西汉时属会稽郡名阳羡县东汉顺帝分会稽郡为吴、会二郡阳羡属吴郡。晋之际,置义兴郡。义兴周氏是魏晋时期江东著名的武力强宗。可能是在东汉中后期自汝南迁居于此地的。义兴周氏的发迹与兴盛当始于三国时吴国的鲂。周鲂在《三国志·卷六十·吴书十五》有传。周鲂孝廉出身, 以军功累迁吴都阳太守。周舫之子为周处,其在历史上名声显赫。周处在《晋书》中有传周处,字子隐。年少时纵情肆欲,为祸乡里,为了改过自新去找名人陆机、陆云,后来浪子回头,改过自新,功业更胜乃父,留下周处除三害的传说。吴亡入晋后周处仕西晋,刚正不阿,得罪权贵,被派往西北讨伐氐羌叛乱,遇害于沙场。其“ 忠烈果毅”之行迹不仅赢得了朝廷的褒奖和时人的称赞为家族赢得了声名。周处三子,周玘、周靖、周札。周玘三定江南乱之功拜建威将军官吴兴太守并封侯周靖虽早卒,但其子周懋、周赞、周缙都得以封侯。周札亦以军功封侯。义兴周氏, 一门五侯, 并居显位但其后却阴谋武装反晋,周氏一门被王敦诛杀。在两晋之际动荡的江东局势中, 义兴周氏叱咤风云,三定江南, 又三次反晋, 对两晋之际的江东政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义兴周氏盛极一时,当时有“今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的说法。但却迅速覆亡。未产生持续影响。

至于胡文中提到的始平郡,因今《北史》、《魏书》、《周书》等对其无过多记载,就不再过多叙述。

以上即为《元和姓纂》中所载的周姓新旧十八郡望以及义兴郡、始平郡共二十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相关人物和家族基本情况的初步介绍与分析。通过这些,可以简单的看出一些问题或得出一些结论。首先,作为一个传统的大姓,周氏不但起源甚早,而且在后世的发展过程中,亦发挥过重要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周氏家族同其他世家大族一样,也深深的推动或影响了此期的政治、军事、社会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其次,后世的一些姓氏谱牒著述关于周姓的记载之间多有承袭之处,并且也有不少史实错误,我们不能轻易相信,需要对其加以考辨。而且,我想其它的许多姓氏的情况也是同样如此的。最后,通过上文的相关分析,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更好的此时期的历史。如通过对一些郡望周姓的人物或家族状况的分析,能够更详细更直观的看出世家大族在此时期的重大影响力。通过对郡望郡姓的变动情况考察,不但可以了解周氏的迁徙分布情况,也能更好的看出由此而反映出的社会变动情形。

参考文献:

[1](唐)林宝撰,岑仲勉点校.元和姓纂.北京:中华书局,2008

[2](宋)邓名世撰,王力平点校.古今姓氏书辩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

[3](清)周嘉猷.二十五史补编·南北史世系表.北京:中华书局,1955

[4](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

[5](晋)陈寿,(南朝宋)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1964

[6](唐)房玄龄.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

[7](梁)沈约.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

[8](梁)萧子显.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

[9](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

[10](唐)姚思廉.陈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

[11](唐)李延寿.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

[12](北齐)魏收.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

[13](唐)令狐德棻.周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 

[14](唐)李百药.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

[15](唐)李延寿.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

    [16]郑樵撰,王树民点校.通志二十略.北京:中华书局2008

[17] 姚薇元.北朝胡姓考北京: 中华书局,1962

[18] 胡阿祥.中古时期郡望郡姓地理分布考论.历史地理(第11辑)

[19] 周寅宾.周姓史话.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20] 许齐平.汝南县周姓溯源.中州统战.1997年第4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