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毕业就业创业(2)——写在又一个毕业季来临之际

 联合参谋学院 2013-10-23

不管怎么样,当我们走上一个工作岗位了,就要想办法把这份工作做好。

这第一份工作,可能是世界500强大企业里的职位,可能是某个私人老板开的不到10人的公司,还可能是某个政府单位里的一个科员,当然也有可能是某所学校、幼儿园里的老师或是大学里的助教,也可能是一名警察,或是一名军官。当我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就会遇到很多和以前在学校时完全不一样的问题。

这些问题里,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人际关系的处理。我们在一个组织里会有很多的同事。同事关系,将会是许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同学将要面临的新的社会关系。让我们想想,同事与我们之前所拥有的各种社会关系有什么不同?其实最大的不同就是,同事是一起做事情的人。在家里,我们也会与父母兄弟姐妹、叔叔阿姨舅舅等人一起做一些家务劳动,但在家里的人际关系,往往会很自然地根据血缘和年龄辈分分出上下,这时关于劳动的安排往往会比较取得大家的共识。此外由于是亲人的关系,往往会彼此抱有最大的宽容。在学校里的同学关系,虽然我们在一起都是为了要完成学习任务,但这个学习任务,说到底还是要靠自己来完成。然而同事就不同了,在我们进入一个单位之前,我们可能跟这个单位的同事八竿子打不着,但马上我们就要去一起完成一件一件的事情了。这一件一件的事情,通常情况下都是需要参与的人一起出力才能完成的。这时候,彼此之间如何相互了解对方的长处和短处,如何了解对方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如何相互配合,就是一个让很多人苦恼的问题。

同事和家人不同,因为家人是血亲或是姻亲,所以彼此日常了解多,包容度也高。同事和同学也不同,因为不管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的同学,我们都是在年少时认识的,彼此都还很纯真,而且有大把的空闲时间一起玩,彼此了解,因此很容易形成友谊。然而在踏上社会与他人共事成为同事之后,此时我们会发现可能最多就是把你介绍给所有老同事,然后向你介绍一下老同事的姓名以及职位,接下来你就要开始干活了。在处理同事关系中,我觉得很多同学都要面临一个新同事和老同事之间关系的问题。新人进入公司,可能很多时候就会发现有很多老同事会把一些活儿交给自己来做。这些活里除了工作上的一些小事和琐事之外,有时候可能会还会把午间订饭之类的事儿也交给了你。常见一些新同事,往往会以各种理由表示不满或是拒绝。这里我想说的是,个人面对这样的问题是有个人的处理方式,但我们想想,作为一个刚到单位报道的新人,你能做什么呢?马上把一个项目交给你管理?还是把一个能为公司带来数千万元订单的客户交给你?或是把一个大区的市场交给你?还是马上让你当一个科长,分管某项业务?年轻气盛时我们都恨不得马上就干出成绩,但就常理来说,刚毕业的新人很难做出什么成绩的。原因无它,新人需要了解的东西很多,就算你是从事所学专业的工作,但光是了解所在部门、公司或单位的组织架构、人事关系你就得花点时间吧?怎么报销你要知道吧?而这些了解,很多时候就是靠你的直接领导或是老同事来指点你的。那么在这个时候,你姿态放低一些不仅是一种适应环境和新角色的外在要求,而应该成为你的自觉行为——因为这样做对你是有好处的。一些项目的琐事交给了我们,我们会觉得自己大材小用了。但我们想想,一项工作要交给你,前提是要对你的能力和工作态度有所了解,在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除了把一些简单的、琐碎的事儿交给你,还能交给你什么呢?就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但以我的亲眼所见,很可惜很多人无法懂得,或者是不愿意去懂。再说午间订饭这个事儿,如果单位没有食堂或是没有办公室或综合服务部来干这事儿的话,一般就是一个办公室或是一个部门的人来订。这时候你自己订那会太另类,而如果是统一由一个人来订,那你想想哪个老同事又有义务为你服务?其实你不妨换个角度想想,如果由你来订饭,就相当于你让各位老同事多了一个了解你的机会。你也就多了一个跟老同事建立关系的渠道和机会。订饭也是一个工作,要了解不同人的口味和价格承受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你若表现得利索点或是方法得当,肯定能给同事和领导留下很好的印象。

很好的印象意味着什么呢?我们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常常会抱怨没有机会显身手,抱怨一有重要的工作领导总是交给别人。但换位思考一下,领导为何要把重要的工作、容易出彩儿的工作交给别人不交给你呢?领导在交代工作的时候,除了衡量一个人的能力是否胜任之外,还要看一个人的工作态度。而你要做的首先是要让领导在心里琢磨人选时,能想到你!这同样是一个不深奥的道理,但同样很多人不明白!也就是说,如果你经常在一些你看起来没有意义的事情中认真去做,热情去做,不断琢磨着怎么改进以做得更好地去做,不用担心你的表现没人看在眼里,你的同事和领导都是会看在眼里的。假如你很努力,把领导或同事交代给你做的事情做好,那么再有事情的时候,就会想到你而继续交给你做。逐渐逐渐,就会形成一种依赖。那么,当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容易出彩儿的事情了,领导出于这种惯性,就会第一个想起你来!明白了这点的话,我们就不奇怪为什么从政的人里,担任过秘书职务的人往往都会在仕途上发展比较顺利,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担任秘书的人整天与首长在一起,首长有很多事都交给他去办,当遇到某个职务要调整时,首长首先想起他的秘书或是给他担任过秘书的人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而在公司里,我所见过和知道的,有不止一个人从原先给老板开车的司机后来一路当到副总的。原因就是身为老板的司机,常常会去完成一些老板交代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与老板的感情就培养出来了,而且老板也在这个过程中对司机的家庭情况、能力、性格啥的都有所了解了。然后一般就是办公室缺个主任或副主任的时候,就会想到把跟了多年的司机调整上去。这是因为办公室的工作跟司机为老板办的很多事情都差不多的,有很多迎来送往的工作。而走上了办公室主任的位子,就有机会参与公司高层的很多会议以及有机会全面了解公司运作,再然后往往就有机会走上分管市场或是办公室的副总,等等等等。你可能会觉得一个开车的司机能当到副总,这里面肯定有很多不可告人的操作,但其实道理就在我上面所说的,主要就在于司机能有很多机会被领导了解,有很多机会让领导考察他的办事能力和工作态度。

所以我想说的是,走上第一个工作岗位的时候,努力做好交给你的每一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常看见有不少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工作中动不动就说:“这不是我的做人、做事原则!”“这不是我的风格!”等等。我想说的是,刚走上社会的人,先别忙着说这样的话。走上工作岗位,只要不是叫你去杀人放火,不是叫你去打家劫舍、偷人钱财,等等伤天害理或是直接违反法律的事情,那么你都别动不动就说这样的话来拒绝或是抱怨。工作就是工作,无所谓你喜欢或是不喜欢,也无所谓符合不符合你的原则、风格。其实,中国古人早就说过三十而立,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说人到了30岁时就一定得要成家立业了,而是说人到了30岁才能确定自己立身的原则。因此刚出社会的人,动不动就把我的原则、我的风格挂在嘴上,其实说的都不是原则、风格,往往就是不配合或是不想工作。根据我的观察,往往就是这样的。

这里还要说一个问题,那就是很多刚毕业的人,常常会直接在嘴上说:“我现在干的工作不符合我的职业规划。”或者嘴上不说,但心里也这么想,然后表现在行动上就是工作不太积极了。这里我想说说所谓的职业规划。根据我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很多人的职业规划其实是职业设限或者是自我设限。为什么这么说呢?所谓规划,前提是你能对这个事情的方方面面都了解的非常清楚了,然后才能规划得出来。比如我们要从甲地到乙地,在通过查阅地图或是我们走过多次非常了解的前提下,我们才可能做出精确到几点几分的路程规划。越是复杂的事情,我们就越难做出精确的长远的规划,你不信看看中央政府做的五年计划。中央政府做五年计划的时候,动用国家政权,投入那么多人力物力财力搞调研,然后反复研讨反复做计划,但也只能做出未来5年的规划来,而且我们去看看那些5年计划,很多都是比较宽广范围内的计划,不会做得太细太死。为什么?因为中国太大,社会太复杂,面临的国际国内不可控不可测的因素太多。因此动用那么多人力物力财力做的计划才管5年,这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一种做法。想想我们自己,在如今变化很快的社会,我们能精确地预计到3、40年后退休时我们的样子嘛?我们能精确地预测出我们每一年都能做什么吗?如果你非要做这样的计划,那么其实你就等于把你的人生给削减成了那一串串的数字和简单的词语所构成的计划。这就排除了很多发展的机会,自我限定了你职业道路上更丰富的发展,同时也是限定了你身心的发展机会。坦白地说,在今天的社会,很多时候不是我们要改变我们的职业发展轨迹,而是所在环境要求或是迫使我们做的,比如整个所在行业不景气,各企业纷纷作出业务调整。业务调整最后肯定要落实到一个一个的员工身上的。或者是调整岗位,或者是学习新的技术以搞出新的产品,或是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以作出更好的服务。有的时候,你可能要调离你所生活多年的城市到别地的分支机构去,有的时候,这种调整还包括裁员落到了你的头上,有的时候还可能是所在企业倒闭。这些都是我们不可抗拒的因素,是会对我们职业发展生涯产生重要影响的,我们做职业规划时能完全预计到未来5年、10年里这些可能出现的因素吗?当然,有的时候还可能是猎头公司找到了你,给你提供更好的待遇。我就遇到过不止一个猎头公司打我的电话,还有客户在我当时所在公司的会议室里洽谈时,直接向我开出3倍于我薪水的条件邀请我的。各种情况都有,很难一一列举。那么,是不是说我们就不要职业规划了呢?不是的。我的建议是,我们要做职业规划,但每次职业规划的时间段要短一些。一般来说,在如今的环境下,做未来一年左右的职业规划是比较适宜的。更重要的,是要常常审视自己的职业规划,不断调整以及不断做出新的规划。这才是比较恰当的做法。

回到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同学如何面对职业规划这个问题上来。要做好职业规划,离不开你所从事的行当和具体岗位,哪怕你计划要跳槽,那么也离不开对你想进入的行业和具体岗位的了解。除非一个行业或是一个岗位是那种几十年、几百年来都没有太大变化的相对稳定的,那么这种情况下,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倒是有可能这时候就能做出一辈子的职业规划。但一般情况而言,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是无法对所从事工作做出全面的、深刻的判断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越是那些做出很完美的职业规划并表现出“职业自信”的同学,往往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发现很痛苦,当初越是完美的职业规划往往到了最后就会发现越是离谱。当然,我不排除有些组织是可以做出较长远规划的。比如从政,或是从军。从管理学的角度而言,政府部门和军队都是官僚型的组织,这种组织的特点就是等级森严,各种规章制度包括晋升制度很严密。因此你基本上可以对照各种制度以及周围人的情况八九不离十地(依然不可能是十成)估摸出未来3、5年或是8、9年你在职业道路上大体能走到哪里。但在商业组织里,在今天的商业社会里,恐怕很难能看到那么长远的发展,因此做那么长远的规划没太大意义。所以,刚毕业的同学恐怕不要把符合不符合你的职业规划这种话挂在嘴上,包括你自己做职业规划时也要考虑到上述问题。以我的看法,刚毕业时最重要的就是做好交给你的每一件事。在做成每一件事情的基础上,努力把事情做得更好。以做成和做得更好这两个标准来看看自己需要学习什么,然后根据自己的财力、时间和精力安排自己的充电计划,这样的计划可能意义更大。另外就是通过跟老同事交谈来多了解业内的各种事情,以及阅读业内报刊、多跟其他单位的同行交流等方式来了解,逐渐逐渐地你就会对你所在行业和岗位有更加深入的了解。然后逐渐逐渐地,你也就会有了对你下一步职业发展的想法。等这些想法自然而然地形成比较有条理的模样时,这时候或许就是一个比较靠谱的职业规划了。

不得不说到跳槽。在职业发展这个问题上,不仅男怕入错行,女的也怕入错行。因此每一个同学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恐怕都会面临这个问题。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所谓入错行,其实很大程度上是指你与这个行当或是工作岗位是否相匹配。其实,所谓适合是双方面的,既要看你是否适合这个工作岗位,也要看工作岗位是否适合你。如果是适合,那就是两方面都适合,如果不适合,那往往是两方面都不适合。问题在于,我们很多人很难做到真正地认清自我,也就是说很难认识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喜欢什么,自己的能力结构是什么。所以,我的建议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不要太着急忙慌地下结论说这个行业适合还是不适合自己。不管因为什么原因,既然已经走上这个工作岗位了,就啥也不要想,努力调动自己的一切积累把工作干好。哪怕不能做到全心全意干好工作,也要做到在工作时间里集中精力干好工作。在工作中来认识所从事的工作,在工作中来认识我们自己。这样在努力工作一段时间后,恐怕我们才有资格和能力下结论我们是否入错了行,是否要跳槽。我们要认识到,当我们要跳槽的时候,下一个工作跟我们第一个工作就不一样了。第一个工作只能是看你大学时的简历来评估你,而以后的每一个工作,评估你的重要方面就是你前面工作的表现。因此,我们最好是在现有工作中干出成绩再跳槽。这样的跳槽,就是为了有更好的发展而跳槽,而不是在一个地方呆不下去了而跳槽。当然,我不排除有时候是个人不可抗拒的环境因素导致的跳槽,前面也说了一些。还有一些是家庭的原因。但对于刚出学校的大学生来说,现在的一个趋势是跳槽频繁。我的看法是,可以给自己一个硬性的指标,那就是一个工作至少要干一年才考虑跳槽与否。跳槽太频繁是不好的,在人力资源人员的眼里,在看一个人的简历的时候,他们往往都不会选一个跳槽太频繁的人。从一般规律来看,一个人在一个工作岗位上,只有持续地干一段时间才能够真正学到东西。而且在一个工作岗位上持续工作一段时间,还能够说明你有足够的耐性。要知道,工作与读书不太一样的地方就是,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使得我们很难达成一个一个的目标,能够把工作做好或者说能把事情办成的人,往往在于他有足够的韧性,能承受、耐受住很多无法说清楚的人和事。而跳槽频繁的人,往往就是在工作中缺乏这样的韧性。新的单位在看你跳槽频繁的简历时很容易就会得出结论:“这家伙到我们这来估计也是承担不了任何事情,估计也是干了两三个月就走了。”记住,我们常说培养这个能力那个能力,能力不仅仅是指你能把excel、word用得纯熟,也不仅仅是你掌握哪一门生产技术,能够装得下事,承受得住各种人和事的压力就是一种能力!而且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

对于从事技术工作的同学来说,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如果你真的喜欢从事技术工作,真的觉得你的能力结构里最强的就是从事技术工作所需要的,那么不要轻易转行。注意,这里说的是不要轻易转行。对于这样的同学,我的建议是跳槽可以,但换东家不要换行。因为技术工作是需要积累的。要立一个打算,就是毕业的最初10年,就一直干技术工作。要在日复一日的技术工作中,点滴积累,脚踏实地地攒自己的实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面对各种人事纷扰和各种压力,要养成平和的心态。事实上,我所接触过的从事各行各业技术工作并干得出色的人,他们都普遍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为人平和,说话办事都很平实。通俗地说就是整个人第一眼就给人靠谱的感觉。

对于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同学来说,在现在这个社会,真的很难说刚毕业就怎么怎么样。比如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刚毕业的人就买房子、买车。不是说没有这样的人,但就我的观察和我所知道的,一般这样的同学是家境较好,父母支援的。刚毕业的时候,只要自己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能满足,我觉得就可以了。最基本的生存条件是什么呢?有个地方住,住的地方能洗热水澡,有个厨房能开火做饭,不能做饭的话薪水足够每顿在外面吃,另外就是上下班的通勤所需要的钱,有了这些我们就不要去抱怨什么了,努力工作就是了。当然,工作了1年之后,你可以衡量一下,如果你的生活水准还是这样,这时候你再说别的恐怕比较合适。如果你很着急,想着23岁左右刚一毕业就结婚,那无妨,结就是了。如果你要说要结婚就要买房子、买车,就要考虑养孩子等等,从而对自己的生活水准很着急的话,那么我建议把你的情况跟你要结婚的对象说清楚。结婚,是两个人一起来面对生活和解决生活的各种问题,当然也包括买房买车和养孩子。如果你的结婚对象非要认为买房买车养孩子这些都只能是由你一人来负担的话,那么你可以认真考虑一下对方是否适合跟你结婚过生活了。婚姻的惟一意义只可能是双方彼此照顾、彼此分享对方生活中的喜悦和甜蜜、彼此分担对方生活中的压力和苦恼。我在上海认识和知道的很多人,都是结婚时租房子或是买个二手的很小很破的房子,然后慢慢努力才买自己真正中意的比较大的房子的。

还要说的是,刚毕业的同学们常常会纠结于我所获得的与我所付出的不成正比。这个问题要说起来就多了,但我这里想说的是,当我们衡量自己的得失时,眼光要放宽一些,放长远一些。在更广更大的范围来看待自己的得失,可能能够看得更加清楚。而要获得更广更大的眼光,这就要看个人了。有人是因为自己的家庭原因,比如父母就是这样的人所以从小受到熏陶,又或者是从小就见多识广的缘故,有人是因为博览群书从而胸怀宽广的缘故,有人是因为各种原因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多经历较为丰富的缘故,有人是因为自己善于总结的缘故,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匆匆而就,下面赶紧写(3)——创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