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邮遗韵今犹在——由“高邮中国画十家邀请展”看高邮中国画创作

 红豆居士 2013-10-24


WWW.YZRB.COM
返回扬州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3年10月24日 星期四上一期  下一期
朗读(男声 女声)    放大 缩小 默认
秦邮遗韵今犹在
——由“高邮中国画十家邀请展”看高邮中国画创作

    偶客烟台梦蓬莱 倪金宝

    花鸟 宋佳林

    万壑云雾图 龚定煜

    枇杷双禽 庄启福

    溪山消夏图 周杏生

    玉堂春晓 吕居荣

    春风二月 王健

    甘南记行 赵飞

    晴雪 周春华

    溪山清夏 房林

    上周,在扬州文联美术馆亮相的“秦邮清韵——高邮中国画十家邀请展”上,50余幅新作,将近年来高邮美术工作者的创作状态呈现在扬州观众的面前。对于周边县市的文化艺术,我们并不陌生,相同的文化根脉孕育了相似的文化样貌,高邮的展览证明了这一点。不过,集体的呈现,却也让人看到了一些“不一样”,是心性的不一样?还是状态的不一样?或者是其他……本版借“高邮中国画十家邀请展”开展的机会,再次打造“县市书画”栏目,通过对相邻县市书画创作状态的展现,来进行一次相互之间的“照镜子”。

    无论是龚定煜的水墨气质、吕居荣的笔墨格调、倪金宝的山水趣味,还是房林的笔势、周杏生的墨韵、周春华的气息,或者是宋佳林的跳脱、王建的放逸、庄启福的劲健、赵飞的恬静……毋庸置疑,“高邮中国画十家邀请展”向人们展示了高邮中国画创作的整体风貌——保持着中国画传统价值、语言和气质的笔墨书写。在人们感叹丰富资讯冲淡了地域特点的今天,高邮中国画集体呈现的传统气质,不能不说是一种鲜明的地域特色。

    高邮中国画创作呈现出这个创作群体一些共同的特性。第一就是对高邮这方文化土壤中文化气息的自觉传承。高邮多名家,无论是宋代长于抒情“文丽而思深”的秦少游,还是现代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的汪曾祺,都为这个地域渲染出一种文气。以情命笔、以文载道的文人情怀一直堪称高邮的精神核心。前不久在扬州文联美术馆举行的“江南三老画展”上,初次与世人“见面”的高邮已故画家熊纬书先生,依然以其精到的笔墨、宽广的胸怀、开阔的视野、深厚的涵养,定义中国的山水哲思和文化风范。文气,在此次高邮十人展上仍可清晰感觉。这种传统气质应该就是高邮书画创作的一种先决底气。

    第二个共同点就是淡然与安定的心态。为艺、为文或者致力于学术,都需要一颗淡泊之心。不知是前贤的淡泊已成后辈前行的参照与风景,还是地偏心自远的缘故,抑或是当下浮躁之风的反衬,高邮中国画家们都显现出一种淡然与安定的状态,这一点从他们似有坚守的作品里透出。据山水画家龚定煜介绍,高邮画家的创作氛围很好,大家相处团结、融洽,都愿意以笔墨语言彼此传递一份勉励和宽慰。

    第三,他们的笔底都留下了一份执著和认真。无论是意笔还是工笔,无论是山水还是花鸟,每一个笔触的认真以待都反映了这个群体对艺术的自觉和真诚。

    不过,从这个群体的作品中,也能看到一个问题,就是,在这个艺术话语权集中的年代,画家集体的“不自信”。这种“不自信”是现在许多中国画家共同存在的问题。有的因为“盲信”,有的因为身处主流之外而希望跻身主流的“偏信”。总之,曾经有着深厚文化渊源,现在日渐落寞的城市或地区的画家们,尤其会对自身的文化价值“不自信”。高邮是这样的状况,扬州也不乏这样的例子。高邮画家们的“不自信”就在于对主流的“偏信”。例如,主流重造型,就会引起绘画群体对主体心性和内在意味关注的削弱。

    “自信”不仅来源于底气,更来自对自己身处世界的深刻感知和热爱。高邮画家熊纬书先生因为时代意识和家国情怀,而笔底笃实、个性分明。而以大淖风情为创作源泉并矗立成当代文学高峰的汪曾祺先生,更给我们一个启示:家乡的山水,身边的人文,自身的真情,就是文艺创作的核心。汪曾祺先生的中国画更是绝好的例子,无论是一朵小花还是一棵小草,他用自家的笔墨挥写自家性情,收获一种水与墨的交汇、笔与情的融合、心与手的畅达。中国画要的就是这份情意与自信。李蓉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