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十四节气

 大白兔奶奶 2013-10-24

概论二十四节气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春是蠢动,是植物开始有生气的意思。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太阳黄经为330度。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太阳黄经为345度。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季三个月九十天的一半,叫春分。这一天昼夜平分。太阳黄经为零度。

 

    清明:天气晴朗,明洁,这一天起草木繁茂。太阳黄经为15度。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这一天起雨水加多,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太阳黄经为30度。

 

    立夏:夏季的开始,植物渐将借温暖的气候而生长。太阳黄经为45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植物即呈欣欣向荣的景象。太阳黄经为60度。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谷、黍、稷等作物播种最忙的季节。太阳黄经为75度。

 

    夏至:至是极,是日影长至终极的意思。这天起炎热的夏天来临。太阳黄经为90度。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还没有热到极点。太阳黄经为105度。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进入雨水最多季节,要注意防汛、防涝。太阳黄经为120度。

 

    立秋:秋季的开始。也是秋植物快成熟的意思。太阳黄经为135度。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气候变凉的象征。太阳黄经150度。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白天气温高,晚上气温低形成露水。太阳黄经165度。

 

    秋分:昼夜平分,也是秋季三个月九十天的一半。太阳黄经180度。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寒是露之气,是气候逐渐转冷的意思。太阳黄经为195度。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正是三秋农忙季节。太阳黄经210度。

 

    立冬:冬季的开始,应采取过冬防寒措施。太阳黄经225度。

 

     小雪:开始下雪但降雪还不多。太阳黄经240度。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气温继续下降,北方河塘开始冰封。太阳黄经

255度。

 

    冬至:日影已短至终极,开始日长。寒冷的冬天来临。太阳黄经为270度。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太阳黄经为285度。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太阳黄经300度。

===================================

二十四节气是农历历法对四季寒暑变化的计算法。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这八个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后来到了《淮南子》一书的时候,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这是中国历史上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最早的记录。从考古中发现的出土文物考证,中国西汉时期就已经采取节气注历了。汉代著作《周髀算经》一书,就有八节二十四节气的记载。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因此,当时从八节二十四节气上就可以掌握季节的变化,决定对农作物的适时播种与收割了。

按一年中气候的变化过程,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的计算方法,将十二个月分为“二十四节气”。

从冬至日起,太阳黄经每增加30度,大约历时三十天,便开始过到另一个“中气”,从小寒日起,太阳黄经每增加30度,亦大约历时30天,便开始过到另一个“节气”。

农历一年中共有十二个“中气”:冬至、大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共有十二个“节气”:小寒、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中气”与“节气”相间排,便构成农历所排列的“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大暑、小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歌》对节气做了简洁的概括:“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有的二十四节令歌,更将节令与当地的气候变化、农事生产一并记述出来。如辽宁省开原县的《二十四节气歌》,就记述了二十四节气同东北气候的变化关系:“打春(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重(指风小了),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一说“芒种五月节”),夏至不纳棉(指不穿棉衣)。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白露忙割地(一说“白露烟上架”),秋分无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河叉上(一说“大雪河封上”),冬至不行船。小寒杀年猪,大寒过后又一年。”

一年二十四节气中,有八个标志阴阳四时始末的重要时令节日,即“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在旧时,这八个节令日,各地都有一些大同小异的祭祀、游乐习俗活动。

各地的农谚形象地反映了二十四节气的生产生活习俗。如:正月:“岁朝蒙黑四边天,大雪纷纷是旱年,但得立春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耕田。”二月:“惊蛰闻雷米似泥,春分有雨病人稀,月中但得逢三卯,到处棉花豆麦佳。”三月:“风雨相逢初一头,沿村瘟疫万民忧,清明风若从南起,预报丰年大有收。”四月:“立夏东风少病遭,时逢初八果生多,雷鸣甲子庚辰日,定主蝗虫损稻禾。”五月:“端阳有雨是丰年,芒种闻雷美亦然,夏至风从西北起,瓜蔬园内受熬煎。”六月:“三伏之中逢酷热,五谷田禾多不结,此时若不见灾危,定主三冬多雨雪。”七月:“立秋无雨甚堪忧,万物从来一半收,处暑若逢天下雨,纵然结实也难留。”八月:“秋分天气白云多,到处欢歌好晚禾,最怕此时雷电闪,冬来米价道如何。”九月:“初一飞霜侵损民,重阳无雨一天晴,月中火色人多病,若遇雷声菜价高。”十月:“立冬之日怕逢壬,来岁高田枉费心,此日更逢壬子日,灾殃预报损人民。”十一月:“初一有风多疾病,更兼大雪有灾魔,冬至天晴无雨色,明年定唱太平歌。”十二月:“初一东风六畜灾,倘逢大雪旱年来,若然此日天晴好,下岁农夫大发财。”再如:“雨浇上元灯,日晒清明种。”上元若下雨,清明定放晴。 “立春落雨至清明。”立春日若下雨,则直至清明这段期间雨量较多。 “早春晚播田。”立春日如上年十二月内谓之早春,若播种莫过早也不过迟,按季节行事也。 “四月芒种雨,五月无干土,六月火烧埔。”芒种日若下雨,则五月少有晴天,而六月则干旱无雨,酷热异常。 “小暑怕东风,大暑怕红霞。”小暑前后十天内,若吹东风,则有台风来袭。大暑前后早晚泛出红霞,表将有台风。 “雷打秋,冬半收。”立秋雷鸣,则迟禾少收之报。“大寒不寒,人马不安。”大寒日不冷,可卜人畜多疾之情。

二十四节气按照所反应的现象不同可划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反映季节的。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和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表明季节,划分一年为四季的。二分、二至是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因为是从天文角度上来划分的,所以适用于中国全部地区。四立便不尽然。尽管也从天文上反映季节的开始,由于中国地域辽阔,气候的季风性和大陆性都极为显著,各地气候悬殊,因此各地四季开始日期和其持续时间并不相同,有些地区四季分明,有些地区不甚明显,甚至某一整个季节都不出现。例如黑龙江省瑷珲以北和青藏高原的高寒地带便没有夏季。青藏高原上流传着:“六月暑天犹着棉,终年多半是寒天”。华南福州以南没有冬季,有些地区几乎全年都是夏季,真是“草经冬不枯,花非春亦放”,“四时皆是夏,一雨便成秋”。云贵等高原又是一番景象,冬短而无夏,昆明就有“四季如春”之称。所以四立虽是从天文上划分得来,却有很强的地区性,它不能适应于全国。

第二类是反映气候特征的。直接反映热量状况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它们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暑的程度以及暑热即将过去等都很确切。直接反映降水现象的有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此外,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虽说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也反映出温度逐渐下降的过程,和每个节气温度下降的程度。先是温度开始降低,水汽凝露较多;以后温度下降更甚,不仅露更多,而且凉起来,但还未结冰;最后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从农业生产上看,这三个节气的热量意义大于它们的水分意义,具体而生动。

第三类是反映物候现象的。小满、芒种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的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向天地万物通报春回大地的信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