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长城古今考辨

 五马山麓 2013-10-25

赵长城古今考辨

梦--子 等级:狐之王者 送礼物 发消息

楼主

不管任何时代,战争的攻防都离不开一定的设施。在冷兵器时代,建筑环形或条形的墙体是抵御敌人进攻的必备设施。古代的城镇周围大多都建有环形的墙体,形成城墙。为防敌国的进攻,古代某些国家在边境地带建有连续不断的墙体,形成长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相互争霸,各自设防,先后修筑长城以互相防卫。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拥有今河北省西南部、山西省中部和陕西省东北隅地区,东面与齐、中山为邻,南面与韩、魏相连,西与秦、林胡接壤,北与楼烦、东胡、燕国相接,中山国在其腹心,四面列国环抱,诸侯压境,胡骑骚扰,八面受敌,为“四战之国”,形势相当险恶。在这种形势下,赵国分别在其南部和北部边境修筑了长城,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赵国南长城、北长城。这两道长城何时因何而建,方位如何,现状何如,与当时燕、秦两国的长城,相继的秦始皇长城及今所见的明长城的关系怎样?这都是人们比较关注的问题,现对这些问题试作考证、辨析。

只看楼主 回复

发表于 07-05-19 16:17:04
梦--子的签名档
梦--子 等级:狐之王者 送礼物 发消息

沙发

一、赵长城的修筑、方位及现状

赵国南长城的修筑要早于北长城。赵国南境在今河北、河南两省交界之地,从赵敬侯四年到肃侯十七年这五十一年间,赵、魏之间大小战争达13次之多,赵败了九次。为防魏,赵在此处修筑长城。据《史记?赵世家》记载,赵肃侯“十七年围魏黄,不克。筑长城”。肃侯十七年为公元前333年,是年赵国因对魏、齐两国联合互尊为王一事不满,派军攻魏,包围魏北部军事重镇黄城(河南内黄西),久攻不下,被迫撤军。为防魏、齐两国的报复,赵在漳水和滏水之间修筑一道长城。该长城由漳水、滏水的堤防连接而成,大体从今武安西南起,向东南延伸至今磁县西南,折而东北行,沿漳水到今肥乡西南[1](P37),形成一个向南凸起的弓形。这道长城至今在河北临漳、磁县一带尚有遗迹可寻,全长约二百公里。

赵国北长城为赵肃侯的儿子赵武灵王所筑。赵武灵王赵雍是一位敢于革新和极力推进民族文化交流的君主。他不顾贵族官僚的反对,推行“胡服骑射”,引进了有利于生活和武备的胡人方式,使国力、军力大大增强,取得了一系列战争的胜利。公元前306年,他亲自统率部队,首先攻灭了中山国,接着又出兵攻破了北方强敌林胡、楼烦,迫使他们向北迁移。武灵王24年(公元前302年),赵国的疆土已经扩展到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和九原(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占有今河套一带地区,并且移民从事开垦,进行农种活动。为了加强北方边防,在公元前300年开始修筑长城,这就是赵国的北长城。对此,《史记?匈奴列传》曾这样记载:“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因记载过于简略,对后人推断其具体走向造成了很大困难。经过学者们的实地调查和研究,其在内蒙古自治区内的走向现已查明,由兴和往西,经卓资县、旗下营,沿大青山南麓过呼和浩特市北、包头市的石拐弯矿区、兴胜乡,越昆都仑沟口,断续延伸到巴彦花镇北面的山脚下[2](P60)。《史记?匈奴列传》说赵长城起自代地,即今河北省蔚县境内,但其河北境内的走向不见史书记载。郑绍宗先生经实地考察,发现了自张家口市区经怀安入内蒙古兴和的一段长城[3]。此长城正与内蒙古境内赵长城相接,当为赵武灵王所筑的赵长城。总的来说,赵长城起自河北蔚县,沿洋河入内蒙古境,在阴山山脉南麓迤逦向西,至乌拉特前旗乌拉山南麓止
发表于 07-05-19 16:17:28 只看此用户   回复
梦--子的签名档
梦--子 等级:狐之王者 送礼物 发消息

板凳

。《史记?匈奴列传》说赵长城的西至终点为高阙,但高阙的具体位置是个充满争议的问题。传统观点认为是内蒙古乌拉特中旗石兰计乡乌拉山与狼山之间的缺口,但沈长云等著的《赵国史稿》却对此提出质疑,认为高阙塞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开拓边疆后设置的军事要塞,而赵武灵王向西北进军最远只达云中、九原,此后再无向九原以北以西进军的记载。九原遗址即今乌拉特前旗东、乌拉山南麓四公里、哈业胡同三顶账房的古城,管辖地方不会超过乌拉山西端的西山嘴。西山嘴下就是当时黄河由北向南的拐弯处,是当时赵国西北最大限度的边界。狼山口在此西部二百公里以上的狼山中段,赵国疆域没有到达这里,不可能在此设置军事要塞。虽然现在的阴山山脉包括狼山,但战国时期只包括大青山和乌拉山,并不包括狼山,狼山当时叫阳山。史载高阙在阴山而不在阳山,故狼山口不可能是高阙塞。高阙塞只能在乌拉山西段寻定,其具体位置尚有待考古界重新调查确定[4](P361—362)。经过2000多年风雨侵蚀,赵长城已残破不堪,只保留有一些遗迹。从保留的遗迹看,比较完好的一段在包头至石拐公路10公里处,此处有包头市文物管理社于1980年7月11日立的“战国长城遗址”石碑。登上高山,站在碑旁远眺,可以清晰地看到蜿蜒盘绕、跨山越水的赵长城和长城烽火隧的遗址,这一段长城用土夯筑,层次清晰,残存城基宽约3.5—4米,高出地面l一1.8米。沿长城遗址,经常可以发现战国时代的陶片等遗物,还可采集到“半两”钱、板瓦、陶罐、四月复碗、铜链等标本[5]。

应注意的是,除南北长城外,赵国还从代郡南起,向西南入今山西省,沿恒山、芦芽山北麓到黄河支岸一线修筑过一段长城[6]。这段长城其他关于长城的论著不见论述,只刘金柱先生所著的《万里长城》一 书曾简单论及,故人多不知其存在。
发表于 07-05-19 16:17:44 只看此用户   回复
梦--子的签名档
梦--子 等级:狐之王者 送礼物 发消息

3楼

二、赵国北长城与同世及后世长城的关系

赵国南长城在赵国灭亡后即失去军事价值,逐渐荒废。但赵国北长城曾被秦始皇利用修建万里长城,其与当时燕、秦两国的长城,相继的秦始皇长城及今所见的明长城的关系比较复杂,后世多有误解,现特加考证、辨析。

众所周知,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就派大将蒙恬驻守北方边境,抵御匈奴的入侵。公元前215年,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向匈奴大举进攻,攻占了河南(今内蒙古西南角黄河套以南地区),并渡过黄河攻取了高阙(今内蒙古河套临河县)、阴山、北殷(今内蒙古乌加河以北地方),设立四十四个县。这时秦国军队已把匈奴逐出了赵长城以北的地方。这次战争,解除了匈奴对北部边境的威胁,巩固了北方边防。同时,秦始皇看到燕、赵、秦三国北方的长城,彼此没有联系在一起,敌人很容易乘隙侵扰,长城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便于公元前213年,派蒙恬的军队与征用的长城附近的民伕及大量战俘、有罪官吏近二百万人,对长城进行修筑。对未曾连在一起的进行了补筑,对年久失修的也进行了整修。由于疆土向北扩大了,因而又进行了新增修筑。经过近十年的时间,把燕、赵、秦三国原来的长城修复并连在一起,西起临洮(今甘肃省岷县),向东经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直到陕西绥德黄河边,与从河套高阙西来的赵北长城连在一起,渡黄河到山西省、河北省北境;再利用赵长城,从今天的独不口起沿燕山山脉北支而东去,南包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直到今朝鲜平壤大同江附近的碣石山为止。这条长城,比现在所见的明长城略偏北,更长。
发表于 07-05-19 16:17:56 只看此用户   回复
梦--子的签名档
梦--子 等级:狐之王者 送礼物 发消息

4楼

对于秦始皇长城与燕、赵、秦长城的关系,以往的史家只是根据文献记载推断,以为秦始皇长城是利用战国时期燕、赵、秦长城旧址稍加修缮而成,没有单独修建新城。其实,秦始皇所筑长城,虽然大部分是利用原燕、赵、秦北部长城的旧址加以修缮连接而成,但也有部分是新筑的,特别是一些城堡障塞。这是因为秦始皇修筑长城时的军事态势与战国时期的燕、赵、秦等国已大不相同,因击败了匈奴,与匈奴的战线北移,原先的长城有些地段已失去防御匈奴的作用,再修时,某些地段只得北移。秦始皇长城分为东、中、西三段,分别与燕、赵、秦长城相对应,现对其间关系试加辨析。

秦始皇所筑长城东段自东经113度30分的内蒙古化德县境,沿北纬42度往东,经河北康保县南,内蒙古太仆寺旗、多伦县南,河北丰宁、围场县北,内蒙古赤峰市北境及奈曼、库伦旗南境,进入辽宁阜新市北,这段长城基本上是沿着今内蒙古和河北交界处蜿蜒东行的。进入辽宁以后,折向东南,一直延伸到朝鲜境内的平壤大同江北岸。这段长城与燕北界长城相对应,方位大致相同。燕北界长城在赵国北长城的东面,经过史学、文物考古工作者多方考察认为,其西起今河北张家口、宣化一带,往东北方向经河北围场,内蒙古多伦、独石,再到辽宁朝阳,越医巫闾山,直至辽东。其遗迹在河北围场县边墙村向东,经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姜子湾村、敖汉旗土家营子至辽宁朝阳,断续保存的有300余公里。以往的史家只是根据文献记载推断,以为秦始皇的东段长城是利用战国时期燕国长城旧址稍加修缮而成,没有单独修建新城。1977年,河北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张家口、承德地区进行普查,获得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推翻了以往的观点。在张家口至承德一线,就保存有三道古长城遗迹:最北边的一道,又称康保三道边,由内蒙古化德和河北康保县东去,和赤峰市北边的一道长城衔接,是秦始皇时期所筑,现存高度l——3米,当地群众称之为“土龙”。
发表于 07-05-19 16:18:14 只看此用户   回复
梦--子的签名档
梦--子 等级:狐之王者 送礼物 发消息

5楼

因其顺山势起伏如长龙。这段长城在河北围场境内也有遗存。据《承德府志》载,1752年秋天,乾隆皇帝率领他的属下来到河北木兰围场打猎。他没有发现猎物,却发现了一段东西走向的古长城,长约400余里,可是他的属下却说这不是长城,是自然形成的。对此乾隆不以为然,经过仔细考证,乾隆皇帝认定这就是秦长城,遂在今围场县新拨乡岱尹梁北镌立《古长城说》石碑一通为证。全文284字,分别用汉、满、藏、蒙4种文字书写。第二道长城是战国燕长城遗迹,在第一道长城南大约20公里。还有一道长城,当地群众称为“成吉思汗长城”,显然是错误的。内蒙古赤峰地区的古长城也保存了三道遗迹:第一道,即赤北长城,今残长约30余公里,残高不足1米,当地群众用称之为“石龙”、“土龙”、“沙龙”或“赶牛道”,经昭乌达盟文物工作队调查,认为它是秦统一后所筑。第二道“赤南长城”在赤北长城南约50公里,是战国燕长城遗迹。第三道长城仅在敖汉旗南部边缘有发现,又称“老虎山长城”。因发现有秦代重要的遗址遗物,被认为是秦代长城内要塞之一,可能沿用了燕长城的一部分,但时代晚于第二道赤南长城。

秦始皇长城的中段,经考察处于东经114度以西至106度之间。沿北纬41度左右,从东至西由内蒙古兴和县,经黄旗海北岸,绕过集宁市北境,顺大青山而西,经察右中旗,武川县南部的南乌不浪,固阳县北部的大庙、银号、西斗铺,然后北依阴山,南障黄河后套,经五原、杭锦后旗北境,西抵乌兰布和沙漠北缘。这是秦统一以后,蒙恬北逐匈奴,辟地数千里,利用战国时期赵长城的基础,加以重新修缮而成的。而阴山至贺兰山之间的广阔缺口当是秦统一以后新筑。另外,在连绵的山巅上,还发现了用石块垒成供传递军情用的烽火台,史称“烽燧”、“亭燧”。山谷间的通道则构成了一系列城堡,就是文献中提到的“障塞”。这便使秦统一以后的长城中段,形成纵深的防御体系。
发表于 07-05-19 16:18:29 只看此用户   回复
梦--子的签名档
梦--子 等级:狐之王者 送礼物 发消息

6楼

秦始皇长城的西段,曾利用了秦昭王时所筑的秦西北边地长城。秦昭王长城在赵长城的西南方,西起今甘肃省岷县,即秦时临洮,沿洮河东岸向北到今临洮县;然后再折向东南至渭源县境,再折向东北沿着弯弯曲曲的群山峻岭一路逶迤东去,穿过定西、静宁之间的华家岭地区而进入宁夏南境;跨过葫芦河、六盘山,经固原县城北至清水河畔石羊洼折向东南,经碉堡梁和长城梁,到固原与镇原间宁夏与甘肃两省的交界处复折向东北;再由甘肃的环县、长城源、营盘山进入陕西境内的吴旗县境;沿长城岭继续东北行,循陕西靖边、志丹、安塞等县境的横山山脉,向东北延伸至靖边县天赐湾与安塞垦镰刀湾之间的古塞门处,分作两支。南边一支沿大理河与淮宁河之间的分水岭继续向东方至绥德,然后傍无定河西岸北行,止于今榆林县南鱼河镇,即古上郡治所肤施县附近;北边一支转向东北经靖边、横山、榆林、神木县境,然后入内蒙古南境,经准格尔旗,直到托克托县南的黄河畔,长达千余里。秦始皇修筑长城时,因蒙恬收复了河南地,横贯甘肃、宁夏南部、陕北、内蒙古的秦昭王长城已失掉防御作用,西北边地已推进到黄河和贺兰山之间,故其西段是凭籍黄河天险而成,其中多修有障塞和城堡,它西起甘肃省岷县,循洮河东岸向北至临洮县、兰州,再东折至榆中,向北沿黄河东岸修筑了不少城塞,直到内蒙河套地区。

今天我们所见到的长城为明长城,它东起鸭绿江,西达嘉峪关,全长六千三百五十多公里(一万二千七百多里),从山海关到鸭绿江这一段,由于工程比较简单,毁坏较为严重,而从山海关到嘉峪关这一段工程较为坚固,保存较为完整,又有两个关城东西对峙,所以长期以来人们就把山海关误称为万里长城的东端起点了。现以其为坐标来说明一下秦始皇长城及燕、赵、秦长城的位置。在长城的东段和中段,秦始皇长城较其北移数百里。东段,燕北界长城居于秦始皇长城与明长城之间。中段,秦始皇长城与赵长城基本合一,而明长城则大大南移。但在西段,秦始皇长城在黄河河套西北端的狼山附近折向西南,而明长城则先向西南折至今景泰县后又折向西北而达嘉峪关,较秦始皇长城北移了很多。秦昭王长城西段与秦始皇长城相比,方向上都是折向西南,位置上某些地段合一,某些地段则东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