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症病人的自大幻想 作者:心境阳光 来源:http://www. 心理咨询 神经症病人的这些自大幻想,应该与正常人的自大幻想和精神病病人的自大幻想区分开。有时候,甚至正常人也会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因而赋予自己的所作所为以过分的、不适当的重要性,沉浸在幻想将来如何轰轰烈烈地干一番大事业之中;但这些幻想始终是点缀性的,他并不会对它过于认真。至于精神病患者的夸大妄想,则又是另一个极端。他深信自己是一位天才,是日本天皇,是拿破仑,是耶稣,并且本能地拒绝一切对这种妄想不利的现实证据;他完全不能接受任何局外人的提醒,拒不承认他事实上不过是一个可怜的看门人,是收容所里的病人,是他人轻视和嘲笑的对象。即便他最终意识到这种分裂和脱节,他也会按对他的自大妄想有利的方式作出决定,他会认为:别人绝不比他更聪明,他们不过是为了伤害他而故意对他加以轻视和侮辱。 神经症病人可以说介乎这两个极端之间。如果他最终意识到他这种夸张了的自我评价,他对此作出的自觉反应,就更接近于正常人的反应。如果在梦中,他把自己乔装打扮成王室成员的面目出现,他会认为这些梦十分有趣和可笑。但是,尽管在自觉意识中他会把这些夸张的幻想视为虚幻的不真实的幻想,但在情感上,这些幻想对于他,却有与精神病患者类似的现实价值。在这两种病例中,原因都只有一个,这就是:这些夸大的幻想具有重要的功能。不管是多么脆弱和不稳固,它们却是神经症病人的自尊心赖以支撑的台柱。正因为如此,所以神经症病人始终抓住这些幻想不放。 潜伏在这种功能中的危险,一旦在病人的自尊心遭到打击时,就会显露出来。这时候,随着这一支柱的崩溃,他就会从半空中跌下来,从此一蹶不振。例如,一个本来有充分理由相信别人爱她的姑娘,有一天却突然意识到,那个男子在是否与她结婚的问题上正犹豫不决。在一次谈知中,他对她说:他觉得自己还太年轻,还太缺乏结婚的准备和足够的经验,他认为比较明智的办法,是在把自己束缚于婚姻关系之前,更多地接触一些别的姑娘。她经受不住这一打击,变得消沉抑郁,开始感到自己的工作不安全,对失败产生了极大的恐惧;随之而来的是希望远离一切,既不愿见人也不愿工作。这种恐惧是如此强大,以致即使是令人振奋的事件,例如那个小伙子后来又决定愿意和她结婚,以及由于对她的能力表示高度的赞赏而给她一个更好的工作,都不足以使她感到安全。 与精神病患者不同,神经症患者老是禁不住要怀着痛苦的敏感,把现实生活中成千上万不符合他头脑中幻想的琐事放在心上。因此,他对自己的评价自然会摇摆不定,一会儿觉得自己无比伟大,一会儿又觉得自己一钱不值。他随时随地都可以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就在他最相信自己具有不同寻常的价值的同时,他又会惊奇于别人居然认为他十分重要。或者,就在他觉得自己十分可怜、十分低贱的同时,他又会因为别人居然认为他需要帮助而感到愤怒。他的这种敏感,可以比之于一个周身疼痛的人,任何一点最轻微的接触都会使他立即退缩。他很容易感到伤害、蔑视、冷落、渺小,并相应地报之以复仇般的憎恨心理。 这里,我们再一次看见“恶性循环”是如何发挥其作用的。这些夸大的幻想显然具有某种安慰价值,并且以想象的方式给人以某种支持,但与此同时,它们却不仅强化了逃避倾向,同时还以敏感为中介,产生出更大的愤怒,并因而产生出更大的焦虑。当然,这里所说的是严重的神经症,但是在较小的程度上,它们也同样见之于不那么严重的病例,在这些病例中,就是病人本人也往往难以察觉这种情形。然而另一方面,只要神经症病人能够从事某种建设性的工作,就可以建立起一种良性循环。通过这种方式,他的自信心会日益增长,因而他那些夸张的幻想就再没有什么存在的必要。 由于神经症病人往往缺乏成就,他在事业、婚姻、安全感和幸福感等一切方面都往往落后于他人,遂使他更加嫉妒他人并因而强化了由其它途径形成的嫉妒倾向。当然,有许多因素可以使他压抑自己的嫉妒倾向,例如性格中固有的高贵感,根深蒂固地相信自己没有权力为自己争取任何东西,或仅仅因为不能发现自己确实不幸福。但这种嫉妒倾向越是受到压抑,就越是可能投射到他人身上,因而产生一种有时近乎偏执狂似的恐惧,害怕他人会在一切事情上嫉妒自己。这处焦虑是如此强大,以致他总是感到不舒服,即使他遇到某些好事,例如新的工作、对自己的恭维、幸运的收获、交桃花运等,也同样如此。所以这种焦虑很可能极大地强化他的逃避倾向,使他不打算拥有任何事物,不打算取得任何成功。 撇开一切细节,由神经症病人对权力、名望和财富的病态追求所导致的“恶性循环”,其主要轮廓可大致表示如下:焦虑、敌意、受到伤害的自尊心->对权力或其它类似事物的追求->敌意和焦虑的增加->逃避竞争的倾向(伴随着自我贬低的倾向)->由此而导致的失败和在潜能与成就之间出现的差距->过分高涨的优越感(伴随着嫉妒心)->不断增多的自大幻想(伴随着对嫉妒的恐惧)->越来越敏感(伴随着新产生的逃避倾向)->越来越多的敌意和焦虑,由此而重新开始下一轮循环。 然而,为了充分理解嫉妒在神经症中发挥的作用,我们还必须从更广泛的角度来对它加以考察。神经症病人──不管他自己是否自觉地意识到这一点──不仅是一个非常不幸的人,而且他自己还看不到有任何机会可以逃避这种不幸。他为了获得安全感而作出的种种努力,被局外旁观者说成是一种恶性循环;在神经症患者本人看来,却是陷身于天罗地网中的一种绝望挣扎。正象我的一位病人所形容的那样,他感到自己掉进了一个有许多门的地下室里,但不管他打开哪一扇门,都只能是把他引入新的黑暗;而他自始至终都意识到此刻他人正在外面的阳光下散步。我认为,不认识到神经症中包含着这种令人瘫痪无力的绝望感,就不可能理解任何严重的神经症。这些神经症患者以毫不含糊的语言表达了他们这种恼怒,然而另一些神经症患者却用无可奈何的放弃或一种表面上的乐观主义深深地掩盖了这种恼怒。因此,我们可能很难发现,在所有那些古怪的虚荣、自负、要求和敌意后面,有一个正在受苦的人。他感到自己已被永远排除在一切使生活值得一过的欢乐和享受之外;他意识到即使他得到了他希望得到的一切,也不可能真正享受它。我们一旦发现了所有这些绝望感的存在,我们也就不难理解那些看不去显得如此富于攻击性,如此卑鄙无耻,如此难于以某种特殊情境为之解释的行为。一个象这样完全被关闭在幸福的大门大外,不可能获得任何欢乐的人,他要是不对那不属于他的世界充满仇恨,那他倒真的成了一个名符其实的天使了。 白日梦 - 原因及评价 1、疾病因素。 2、流程单调重复、枯燥。 3、对当前所做事情不感兴趣。 4、正在从事的活动不需要太多的脑力支持。如果这时候没有明确目标,脑力资源可以释放,形成白日梦。如走路、因病卧床等。 5、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如书籍、影视等。或者一些能引起情绪大幅波动的事情,如批评、受欺负、恋人或家庭成员的矛盾等。 6、自身修养。自控能力,注意力集中程度等。对学习工作生活的规划能力与白日梦频率成反比。 7、对社会或生活的不满。 8、药物影响。 人们一般都比较关注白日梦的危害。认为那纯粹是浪费时间。研究发现。白日梦是人的本能的休息和放松机制。这就是说,白日梦是健康的、安全的,不需要担忧,更不必有意抑制。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白日梦的大量出现更是正常的。只有在白日梦严重干扰日常实际生活时,才需要寻求治疗。但这种现象在因白日梦而咨询的患者的少数。而要消除白日梦,抑制并不是推荐的方法。只需要提高生活的丰富性,离开单调枯燥的流程,就可以改善。注意力转移训练也是很好的办法。至于真正成为疾患的白日梦,往往都有幻觉的出现。这时必须检查排除有无精神药物(包括毒品)的影响,鉴别是否存在癔病或精神分裂症的其它症状。 白日梦 - 心理学说 据《大公报》报道,美国《亚特兰大宪法报》称,科学家发现偶尔做“白日梦”有益身心健康。在心理学家看来,白日梦就是人在清醒状态下出现的、带有幻想情节的心理活动,如在工作间歇,幻想自己中了大奖,或正在向往已久的某地旅游。美国达特茅斯学院一项研究显示,当研究对象做白日梦时,他们的脑部看似“正在休息”,实际上却相当活跃。亚特兰大松河心理治疗协会的心理医生魏斯也表示,导向正确的白日梦有益身心健康,因此他有时会用这一方法诱导心理疾病患者走出眼前困境。从心理学角度看,白日梦对心理健康究竟有积极作用。 激发潜能。幻想的题材多为个人关心的事情,由于不受传统思维形式限制,往往会迸发出意料不到的解决方案。美国心理学家彼特说:“想象力是解决问题的钥匙,当人们百思不得其解时,‘白日梦’能为你提供答案”。在经典艺术创作过程中,人们也常常见到幻想的影子,文豪巴尔扎克就常与他小说中的人物对话;作曲家勃拉姆斯也不止一次地说,只有当他冥想时,乐思才会不间断地从脑海中跳出。 开阔视野,放松心情。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言谈举止大都中规中矩,心理学称此现象为“人格面具”。而幻想往往超越现实,伴有一定的欣快感,让人们的心绪变得更宽广。当人们沉浸其中时,现实世界变得很遥远,也不由自主地进入了一种梦幻般的陶醉状态。 改变自己的机会。幻想能使人们从更广泛的角度审视自己。在清醒意识层面,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是抽象的、概括的,观察事物也有选择性。而在幻想中,对内心的体察要细致全面得多。另外,平时由于受自尊、面子的影响,人常常会欺骗自己,但在幻想中却会直面现实。因此幻想可以提供一个全方位看待自己心理、人格的机会。你可以根据幻想的提示,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行为方法。但幻想毕竟不是现实,如果把大把时间都用来幻想,并以此作为逃避现实的手段,则显然是心理障碍的表现了。所以,还应面对现实,把幻想作为辅助手段,发挥其积极作用。 白日梦 - 与梦区别 梦是所有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梦境中的一切也许令你如痴如醉,也许令人惊心动魄,真是回味无穷。然而,什么是白日梦,是否也经常做白日梦。回答也许绝大多数是肯定的。既然如此,就一起来探讨一下究竟白日梦何以称之为梦,又是否属于五彩缤纷的梦的世界中的成员。其实,白日梦是个很普遍的现象,无论健康或患病的人都会有,它是当人们沉迷于幻想或空想时,现实世界的影响变得很稀薄,形成了一种如做梦般的陶醉状态,产生强烈的视觉性质的思想。大家可以看到这里强调的是一种思想性,也就是说,白日梦是“幻想”的产物,白日梦者心有所思,而目无所视,尽管做白日梦者仿佛看到了参加某项活动(如舞会、运动会等)的每个细节,然而这些都是想出来的,绝不是象人们在梦境中真正地看到各种精彩纷呈的视觉效果,而有幻觉经验乃做梦的一大特性,从这一点来说,白日梦并不具备称之为梦的资格。 在弗洛伊德看来,做梦的又一大特性是梦乃愿望的实现,就此点而言,白日梦却简直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白日梦的内容直接受到明显的动机的支配。白日梦里的情境或事件,都是用来满足做白日梦者的某种野心或欲望,包括性欲、情欲、权力欲、自私野心等。年轻的男性,大多数做野心的幻想或宣泄占有的欲望,而年轻的女性的野心则集中于恋爱的成功、各种英雄事迹或功业成就等,并以此幻想博得异性的青睐及同性的赞美和爱慕。可以说,白日梦满足愿望的趋势比做梦还要强烈。梦境中的情节通常较为零散、杂乱,跳跃性很大,逻辑性不强,甚至荒诞可笑,一个梦虽然可以重复出现,但持续时间并不可能非常长。而白日梦虽内容各异,命运不同,但总的来说,逻辑性要强的多。有些白日梦经过短暂的时间后便被另一种新的幻想所代替,有些白日梦则就象长篇故事一样,与时并进反复,仿佛贴上了“日期标签”,随时间而改变,随人生情境而改变,而这些却是梦所鞭长莫及的。 做梦乃睡眠周期的最后一个阶段,几乎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而白日梦并非睡眠的一部分,而经常出现在睡前的迷糊状态,此时健康的白日梦者尚有意识存在,意志仍在支配着幻想的进程;梦境的主人公可以是自己、亲朋、陌生人,甚至是一些乱七八糟的怪物,而白日梦的主角却往往是梦者本身,或直接出现,或暗中以他人作为自己的写照,这些都是此二者的区别。白日梦之所以称为梦,也许是因其和实际情境的关系犹如梦一般,也许是因为其内容也有与梦相似的心理特征。然而名同实不同,白日梦称为梦,确有其牵强之处。 白日梦 - 相关病因 年轻健康的人们在做白日梦的时候用到的大脑区域即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发病部位,研究者们报告说。这项研究将来可能有助于预防或诊断这种疾病。结果发表在《神经科学杂志》上。研究提示人们利用大脑的方式可能导致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也许是大脑的正常认知功能造成了晚年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此种联系是人们所未讨论过的,”RandyBuckner说,他是来自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HowardHughes医学研究所的一们研究人员,他负责了这项研究。这种关系尚不明了,也不意味着白日梦是危险的,但进一步的研究可能有助于对此联系的深入了解,研究者们说。研究发现,阿尔茨海默病最常侵袭大脑的“默认状态”区-在冥想或白日梦时所应用的区域。 “看来,我们经常在默认区域应用记忆系统,”Buckner说。“这可能帮助我们计划和解决问题。也许这使得我们富有创造性。但这也可能会有代谢的不良后果。”在他们的研究中,Buckner和同事们应用了5种不同的成像技术,包括: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和核磁共振成像(MRI),来研究764名自愿者的大脑活动,其中包括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将会发生痴呆的人和健康人。最近发现这些扫描成像技术可提示阿尔茨海默病的存在并可能诊断此病。虽然某些认知试验可带来很好的暗示,而医生只有在患者死后的尸检中才会有100%把握诊断此病。当人们在集中精力做某事时,如阅读、交谈或解决问题,大脑应用一组区域,而休息时它却转入默认模式。“年轻时大脑默认状态应用的区域与老年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斑块形成区域非常相似,”Buckner说。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大脑破坏性疾病,至今无治愈方法,也没有持久的治疗方法。据估计,在美国有450万人患有此病。它以大脑中两种蛋白,β淀粉样蛋白和tau,的杂乱组合和脑细胞死亡为特点,但其精确机制尚不明了。锻炼、智力和社交活动可能有助于预防某些人发生此病。 研究者们说他们的影像研究还显示患痴呆前的患者其大脑中与阿尔茨海默病发病区域相同的区域已发生损害,这就支持了大脑成像技术可应用于诊断和跟踪此病的说法。做白日梦是每个人都有过的经历,它能让人们暂时从不太美好的现实生活中解脱出来,能让人们摆脱一时的抑郁心理。然后近日,脑神经科学家在研究老年痴呆患者脑活动变化时惊异的发现,做白日梦可能引发老年痴呆。华盛顿大学的一项新研究显示,人脑中用于管理做白日梦的区域与老年痴呆病发区域相同。这暗示常做白日梦容易使人逐渐丧失语言,记忆和思考能力,进而患上老年痴呆症。这形研究成果被登在了这周美国的神经系统科学学报上。美联社于8月24日对这项研究作了报道。这项研究的带头人,心理学副教授兰迪。巴克纳说:“这虽然是一个投机性说法,但是年轻人脑部类似于白日梦的脑活动模式和老年痴呆症的症状十分相似。这种脑活动模式使人逐渐的产生部分大脑能力丧失,最终患上老年痴呆。”同时他还说“这项研究发现开创了新的脑神经研究探索方法,但是并不代表已经完全肯定了这种说法的精确性。” 美国约有450万人受到老年痴呆症的折磨。这种疾病的特点就是大脑部分区域受损,伴有神经细胞之间出现通信障碍,直至最终细胞死亡。其外在的表现症状就是记忆力衰退,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逐渐丧失。华盛顿大学和匹兹堡大学的研究者将764个人分成三组,一组20岁左右,另外两组都不同程度的患有老年痴呆或者出现了老年痴呆的症状,对他们的脑活动进行研究。研究者用五种成像技术绘制出这764个人的脑电图,发现人脑中用来冥思和做白日梦的区域也是老年痴呆症患者有异于正常人大脑的区域。美国国家老人学研究院的老龄痴呆问题部门负责人,这项研究的发起人尼尔。巴克霍尔兹说:“尽管这个结论中有猜测部分,但是很有趣。研究老年痴呆症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弄明白为什么患病者的脑中只有一部份神经细胞坏死,而其他部分完好无损。这项研究发现很好的回答了这个问题。”目前,白日梦是否真的会引发老年痴呆还在进一步的研究求证当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