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罗大伦:中医的出路在于搞好学术建设和增加临床疗效

 壹事精致 2013-10-25

当我们谈论中医的时候,我们谈些什么?

网上有一篇关于“中医衰落”的贴子引发近千人的讨论,作为成长于80末期的一代人,对于国学,知之甚少,我们从小见到的也都是穿白大褂、带护士帽的一群人,拿着针筒往我们体类注射各种药水。中医之于我们,更多的是教科书上的概念,是历史遗留问题,是古老东方的科学。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忽略了很多东西,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很多璀璨的明珠被遗失了,中医学就是其中典型代表,可悲,可叹!

当我们谈论中医的时候,我们谈些什么呢?中医养生学?中医哲学?中医好还是西医好?...其实,归根到底,普罗大众最关心的无非是如何祛病保健,无关学术,不涉及派别,只关乎切身最基础的健康问题。

日前,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博士、中医新生代的领军人物罗大伦先生接受了凤凰网的独家专访,在谈到中医是否衰落问题时,罗博士表示,现在,中医的确是在衰落,这是不争的事实。中医几千年的文化没有很好的传承下来,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但,同时,现在也有一些中医复兴的苗头,从国内外来看,对中医的重视和研究都有一个前所未有的提高。

罗大伦博士说:“将来,中医可能还会复兴,但是,需要我们研究古代文化,把这个先继承下来,然后再去发展,现在继承的不够。”

点击进入下一页

罗大伦

以下为采访实录:

记者:罗博士,您好!首先,我想问的是,在传统医学的理论体系中,顺应自然是养生理念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养生保健,还是疾病的康复,所有的方法和机能,都体现着与自然相适应的特点,也充满辩证的观点。您认为,中国传统养生保健有哪些原理和特点?

罗大伦:中医养生保健有很多特别深刻的原理,这个原理可能我们现在才发现它的机制,以前还不大理解。中医一些基本观点,第一,中医的特点是充分体现人和自然一体。人要顺应自然,人是自然的一分子,要和自然充分保持协调;和四季相应,和每个季节里边节气都要进行调整,根据不同的地域调整,不同性格的人,不同体制的人,这些都是中国的天人合一的一种理念的,一种原理的体现。所以,中医是充分考虑到原理的支持下产生出来的一些资源,包括一些技术手段。

第二,中医是充分相信人体,人体是有很强的恢复能力。所以,中医调整往往是要借助人体来进行自我恢复。比如,一个大树,有一天土壤污染,有一千个树叶,你发现有一百个树叶变黄了,一个树叶一个树叶研究它为什么变黄。人就像这一颗树一样,一百个树叶同时变黄,一定有原因。什么原因呢?比如,树根水到水少了,把水浇足,或者水去掉了;或是自己把水运上去,树叶慢慢变绿了。

有的时候有一些失调往往身体有障碍,有瘀血了,阻碍气血以后你身体没法恢复,这个时候中医把瘀血化掉,自己身体就好了。所以,古代中国往往碰到一些外感病的时候,不一定直接对抗外观的东西,不让抗生素直接杀,中医是障碍去掉,比如说这个夏天舒适感冒,湿气感冒,湿气感冒我们用“三仁汤”,没有任何抗病毒的成分,薏仁、杏仁都是行气去水湿的。这个水湿一去掉后,发烧就好了,感冒好了。所以,没有抗病毒,是自己消灭它的,这是中医的理念。养生理念也是充分相信自己,所以就是尽量去调整,自己恢复,很多失调自己会消失的。

中医养生保健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取材于生活,用之于生活。依靠生活中的方法调整,比如说食料,中医有一本书叫《伊尹汤液经》,伊尹既是厨师的老祖宗,又是中医汤药的老祖宗。他去传授给商王做菜的时候往里面加药,就是汤药。

记者:既是汤又是药。

罗大伦:对,药食同源。中国现在养生很多都是靠这种生活中随便用的食材。外国人都不懂,外国人跟中国人在学。比如,枸杞子,可以吃,调整滋补肝肾的作用特别好,这种比比皆是。莲藕也是,莲藕一般就是一个食物,但是中国人认为莲藕有止血、良血、补大肠、充脾的作用等。所以,当进入某种身体失调的时候,使用某种事物有可能就能调整过来,不用用到药物,这是中医养生的特点。

中医养生保健还有其他方法,比如跟其他结合,像体育等。像练太极这些都是跟体育运动充分结合,在古代的发展过程中发现很多运动对身体有好处,跟外国发展不一样,外国人讲究竞技。中国是充分利用经络发展了一些拉伸经络,通胀经络的方法,刮沙、拔罐等,目的是疏通经络。中国人发展了以经络为依托的方法,这是一个鲜明的特点。

记者:练柔韧性。

罗大伦:对,这是中医方法,整个的方法特点就是充满了辨证。每个人不同,每个地方的人不同,男女不少,老少不同,都随时随地,所以中医养生方法是一个动态的、双向调解的,随时进行微调的方法。月满月亏都不一样,白天晚上也不一样。中国古人是要求人要充分的理解自然界、观察自然界、提供自然界。

记者:您有一个观点就是“国学中的身心双修之道”,这句话怎么来理解?国学中的儒、释、道在心理治疗方面的体现同西方现代心理学相比有哪些特点?

罗大伦:现在经济生活压力太大了,太频繁了,中国人进入一个焦虑状态。生活不错,吃的不错,但是精神焦虑,那么导致什么结果呢?我们现在所碰内科疾病可能绝大多数是情绪不好引起的,或者说与情绪不好密切相关。这叫“身心疾病”,现在这种疾病越来越多,甚至很多一般医院解决不了的疑难杂症,都是与情绪不好相关,这是现在社会的特点。现在绝大多数的企业文化,基本上是没有文化,都是焦虑的文化,经济驱动。

因为大多数时间人都在工作,工作里面要是关系搞不好,吵架、焦虑、互相竞争,极度,互相拆牌,就会不快乐,就得病。所以,要有一个好的心态面对它,那么这个心态从哪儿来,就是从国学中来,国学中很多智慧,就是我们职场的智慧、生活的智慧。

儒、释、道其实讲的道都是一个“道”,只不过描述不同。道家,老子道德经讲的是道德原理;孔子,儒家讲的是德,就是根据原理制定出来的行为法则叫德。那么佛家是另外一个平台,就是讲的道和德。就是告诉人们要尽量放下自己的私利,私欲,尽量为他人工作,这样心态就宽了。

但是,儒、释、道稍微会有一点不同。“道”是让人悟道,明白这个原理之后,心彻底坦然了。儒家在行为规范方面,会有一些规则来规范人的行为,也能达到悟道的目的。佛家是让人通透,放下一切,然后慈悲。先慈悲后放下,就是“慈悲喜舍”。所以,儒家比较通透,道家是让人从根源上知道怎么回事。儒家、道家和佛家完全是相通。

西方心理学,绝大多数的工作人员是放在消极情绪上,如何消除消极情绪。有一部分人刚刚又开始研究积极心理学,如何让人快乐起来,但是这个学说不成熟。没有我们儒道几千年稳固,我们是一个大体系。西方心理学往往讲的是表面的结果,我要快乐,我只要快乐工作就好了。但是,为什么会快乐,怎么能快乐,快乐从哪儿来?快乐从悟道来,必须明白放下自己的利益。现在西方也在学习儒、释、道的内容,尤其是佛家,西方传播特别厉害,现在整个世界的各大公司都是在学习佛家的思想,我觉得体系很大,很成熟。

我现在做的工作是把国学的儒、释、道统一起来,贯通来讲,然后在跟西方心理学对照,互相验证。实际上,在中国的道家,庄子的《逍遥游》是一个很好的验证,庄子就是一个快乐的人。儒家也讲快乐,孔子讲的是快乐,在快乐中学习工作,提升境界。儒家是一个挺快乐的学说,只是背后被人误解了。孔子的人生志愿是很开心的,这个跟西方积极学是一样,我们希望在快乐中做事,然后会达到成功,得到更高层次的快乐,这两者都通的。

现在看,我不悲观,因为老百姓太需要中医了,大量的病治不好,大量的患者不知道什么病,或者无从医治,现在需要中医,中医是一个根治于民间的,很多老百姓都需要的这么一个学科。很多老太太都会一点,如果中医好好发展,能解决很多问题。让老百姓不至于病到严重阶段,或者是不至于非到大医院,有可能自己通过一些小方法解决,那是好事,所以中医还是大有前途的。

好多人说,中医有前途吗?学完中医有前途吗?我的感觉是,患者太多了,治不完的,老百姓的病痛太多了。所以,中医人要努力,这是我们的责任,就这样了。

记者:好的,非常感谢罗博士接受我们的采访,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