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巷人物(下)--出过四位知名诗人的渡桥袁氏

 苏迷 2013-10-25
出过四位知名诗人的渡桥袁氏
渡桥袁氏因这座桥而得名
 明代尚书袁洪愈像
 明代进士袁一虬
袁水拍作品书影
年轻时的袁水拍
袁易诗集书影
  □施晓平
  从南宋定居今郭巷境内起,袁氏家族就代有才人,至少出过四位知名诗人,诸如元代隐逸诗人袁易、清末风俗诗人袁学澜、现代山歌诗人袁水拍等。根据家谱(已毁)的名字,这支袁氏且称之为“渡桥袁氏”。随着越来越多的资料的发现,该家族相关情况已基本摸清。

  袁易:抗元烈士后裔的隐逸人生

  渡桥袁氏本是河南人。宋代有个袁仲贤,以进士出身,官至龙图阁直学士,数传而至京西提刑使袁珦,跟随宋高宗南渡,去世后葬在长洲蛟龙浦之赭墩(今郭巷街道东部),袁珦之子袁琎在这里“买田筑室”(一说在墓地旁结庐建祠),于是世为长洲人了。袁琎之孙袁枢,娶濮安懿王八世孙女(一作系濮阳王之女),成为皇亲(郡马都尉)。后来元军南侵,袁枢与长子力战而亡,幼子、袁氏第五世袁易(1262—1306年)在仆人的掩护下幸免于难。
  从小受到良好教育的袁易才华出众,但因为父、兄为抗元而死,所以他不愿做元朝的官。著名画家赵孟頫曾画了一幅《袁安卧雪图》送给他,夸赞他气节高昂(按:袁安是东汉时期汝南人,有节气,家中三代出了四个公卿,极为显赫,袁氏多奉袁安为先祖)。赵孟頫还把袁易与郭祥卿、龚子敬合称为“吴中三高士”。
  袁易唯一一次任职,是担任了六七年的徽州路(今安徽黄山一带)石洞书院山长。山长是一种在书院中负责讲学、总领院务的职务,不是朝廷官吏。大德五年(1301年)他回到赭墩,此后便不再出门任职,而是修建起江南园林式的建筑静春堂,过起隐逸生活。他藏书万卷,并亲手校对。朋友来后,他与朋友们饮酒、畅谈,流连竟夕。
  袁易是元朝的知名诗人,著有《静春堂诗集》(四卷)及《静春词》(一卷)。《四库全书》评论袁易之诗说:“有元作者绮缛居多,袁易诗虽所传无几,而风骨遒上,故足以高步一时……”
  袁易次子袁泰(字仲长)、孙袁养福(字能伯),写诗也都颇有名气,而且精于书法。其中袁泰曾在苏州府学担任教授,袁养福在明朝洪武初担任湖广、福建宪副。

  袁洪愈:出入靠步行的清廉尚书

  袁氏传到第十二世,出了个袁洪愈(1516—1589年),他虽然不以写诗闻名,却是个十分清廉的高官。
  袁洪愈,字抑之,袁养福四世孙。从袁养福开始,袁氏就寓居苏州城里。袁洪愈明朝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以吴县籍考中第一名举人(解元),次年中进士。他性格耿直,并且坚守节操。《明史》记载,他擢升礼科给事中时,朝官梁绍儒依附权臣,勾结老贼严嵩,为非作歹;另有文选郎中白璧弄权卖官。袁洪愈不畏权贵,一并加以弹劾,结果嘉靖帝将白璧下诏狱,并贬斥梁绍儒,一时大快人心。但袁洪愈也因此得罪了严嵩,于是严嵩指使吏部尚书排斥他,让他担任福建佥事。以后他又先后任河南参议、山东提学副使、湖广参政等职,所到之处都以清廉著名。
  万历年间,袁洪愈担任了南京礼部尚书。这是个正二品的高官了,相当于今天的省部级官员,但他出入竟然还是靠步行。到他去世时,他住的地方没有增加一根椽子,家里也没钱办丧事,最后靠巡抚捐钱安葬。万历帝赠其太子太保(正一品)衔,谥“安节”(安贫守节之意),赐葬于赭墩祖坟旁。
  袁洪愈原配夫人申氏,系状元宰相申时行的姑母。侄儿袁一虬字汝化,号云江,隆庆戊辰(1568年)进士,做官也很清廉,耻于投机取巧、巴结权贵。

  袁学澜:留下诗歌三千首的风俗诗人

  明末清初,袁洪愈曾孙、袁氏第十五世袁有明(字见昇)鉴于时局动荡,就从苏州城里回迁老家。不过,他没有迁回赭墩,而是搬到了赭墩南面3里、靠近吴淞江的渡桥村(俗作大桥村,解放后属郭巷六浦行政村),后来袁氏子孙繁衍,这个村又被称为袁村。
  渡桥村环境优雅,动迁前保持着小桥流水、修竹绕宅的风貌。村中的河水由东向西流淌,很是独特。这里的袁氏大多家底殷实,以耕读传家。其中二十二世出了个诗人袁学澜(1804—1879年)。他不满足于优越的家境,而是勤奋苦读,22岁成为秀才。可是他的科举之路并不顺利,先后8次到金陵参加乡试,都没有中举,于是他打消了参加科举的念头,在老宅东隔壁营建“静春别墅”(亦名适园),过起自由自在的生活。平时他热心地方公益。苏州被太平军占领后,他寓居上海,直到战争结束,他才回到苏州。
  此前的咸丰二年(1852年),他已购下苏州城内官太尉桥西堍卢氏旧宅。此次回苏后,他对这一住宅进行了修葺,并于同治四年(1865年)奉母迁居这里。因为这一宅园邻近双塔,袁学澜就将这里命名为“双塔影园”,并写下《双塔影园记》,专门记述相关情况。
  袁学澜仕途不得意,就把精力投到诗歌创作中去。他24岁就倡议组织尹山吟社,还成立了“袁村锡祉庵惜字会”,与同时代文人殷兆镛、叶调生、潘钟瑞等酬唱,以能诗著声吴下。目前国内可见到他创作的诗词近3000首,其中1200多首是吟咏吴地风俗民情、节令时序、名胜掌故之作,故被人们誉为“风俗诗人”。他的《南宋宫词》、《姑苏竹枝词》、《苏台揽胜百咏》尤其被人传诵。另外如《田家四时绝句》、《游吴郡西山诗》、《吴郡岁华纪丽》等影响也颇深远。因袁学澜之诗能反映现实、针砭时弊,因此人们称其为“诗史”、“诗虎”。

  袁兰升:陆润庠之父的金兰之交

  袁学澜哥哥袁学潮的儿子袁兰升(约1827—1878年),字青士,也是个知名诗人。他早年成为秀才,气节高昂,曾作《高士赞》十九首以自况。他广交天下文人雅士,苏州“末代状元”陆润庠之父陆懋修(字九芝)就是他的结义兄长,两家交往很密切,后来陆润庠在为袁兰升作品《铜井山房类稿》作跋时,还提及自己幼时曾在渡桥村袁宅读过书。
  袁兰升拥有千亩良田,家中有农庆堂、铜井山房等建筑物。据《铜井山房类稿》记载,他藏书万卷,并藏有钱谦益使用过的砚台等古董。他又喜好游历和吟咏,凡经过的名山大川,都写诗进行歌咏。他留连光福铜井山一带的秀丽风光,因此自号铜井山人,并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铜井山房。太平天国战争期间,他的万卷藏书及早年所作诗文全部散失。在他去世十多年后,他的两个儿子与费树蔚一起,把他太平天国战争期间及以后所作的诗文结集出版,命名为《铜井山房类稿》。

  袁水拍:麻烦多的山歌诗人“马凡陀”

  民国时期,袁氏又出了个大诗人——袁水拍(1916—1982年)。他是袁兰升曾孙、袁氏第二十六世孙,原名光楣,字进修,小名寿官,父袁祖同有良田三百余亩,擅长书画,以教书为生。
  袁水拍身高1.82米,他自幼对美术感兴趣,经常出去写生,后来他曾凭美术专长担任过重庆美术出版社编辑。1934年,袁水拍从省立苏州高中毕业,次年考入上海沪江大学,无奈家道中落,三个月后报考上海中国银行,当了一名练习生。抗战爆发后,他随中国银行总账室撤退到武汉、香港,同时开展诗歌创作活动和参加文化界进步活动。
  1939年春,他首次用“袁水拍”这个名字发表了诗歌《我是一个田夸老》(后改名为《不能归他们》)。这个笔名是根据北宋梅尧臣的《送少卿张学士知洪州》诗而取的:“朱旗画舸一百尺,五月长江水拍天”。
  抗战胜利后,袁水拍回到上海,仍在中国银行工作,同时兼任《新民报》文艺副刊编辑。他用苏州话“麻烦多”的谐音“马凡陀”为笔名,用山歌体写了300多首政治讽刺诗——马凡陀山歌。
  笔名让袁水拍出了名。这个笔名,也是袁水拍麻烦多的真实写照——1948年秋,他被国民党反动派列入暗杀黑名单,11月由组织营救再次到香港,任《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建国后,袁水拍担任中宣部文艺处处长等职,“文革”期间受揪斗,下放贺兰山干校放牧;1976年江青点名要他担任文化部副部长,生性胆小的他虽不情愿却又无可奈何,只能担任这个职务。
  粉碎“四人帮”后,袁水拍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1982年10月29日,一代诗人因肺间质纤维化病逝世。追溯这个病的根源,在于“文革”期间他自杀未遂、医生抢救时插管伤及肺部。

  其他袁氏:人丁兴旺足迹遍布海内外

  渡桥袁氏还出现过其他一大批人才。按辈分顺序择要简述如下:
  二十四世
  袁荣棣(字凤君),擅长写诗作词;妻金氏,对长辈十分孝顺,民国七年(1918年)总统府颁给“无间人言”匾额及褒词一轴、黄绶褒章一座。
  二十五世
  袁封百(1887—1953年),字礼贤,袁荣棣侄,出生不久父亲就去世,由祖母携带迁居苏城。在草桥小学读书时,与叶圣陶义结金兰。后入北京大学研究院学习,毕业后以教书为业,曾任东吴大学文牍。擅长书法篆刻,与著名画家吴湖帆友善。
  袁丕烈(1899—1999年),民族资本家,名雄生,号缵之,1916年苏州中学毕业,后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1924年留学美国康乃尔大学,后获硕士学位,曾任上海市黄浦区政协副主席等职,保留的部分家族史资料正由其外孙整理。
  二十六世
  袁光熙(1919—1986年),袁水拍长弟,高级工程师,原上海第十七漂染厂副总工程师。
  袁光斗(1922—1999年),袁水拍幼弟,北京鸭专家。1958年开始研究和选育北京鸭,1981年培养出北京鸭优质品种双桥Ⅰ系,被专家们认为是我国第一个专门化的北京鸭育成品系,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84年又选育成北京鸭双桥Ⅱ系,后荣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1年又培育成黑羽返祖鸭,这种鸭体型大,肉质好,成为宾馆餐饮业肉鸭的首选佳品。
  二十七世
  袁怀雨,袁水拍长子,北京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著有《矿产经济学》等书。
  袁以新,原平江区政协主席。
  二十八世
  袁宗蔚(1916年生),字深若,毕业于中央政治学校大学部,后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华敦财商研究院学习保险。历任台湾“国立”政治大学专任教授,“国立”台湾大学商学研究所兼任教授及私立逢甲大学保险学研究所客座教授。著有《保险学》、《保险法》等书。1987年退休,现定居美国洛杉矶。长子成宪(1946年生)、幼子铿(1947年生)均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研究院,分别获博士和硕士学位,任美商公司航空及电脑工程师。
  此外,袁伟民(1939年生)与郭巷袁氏亦有关联。他曾祖一代即从渡桥一带迁居葑门内龙船嘴种植蔬菜。袁伟民毕业于苏州中学,1976年起任中国女排主教练,培养出了郎平等一大批世界级著名运动员,并连续取得了世界级比赛“三联冠”的好成绩,后曾担任国家体育总局局长等职。
  《郭巷镇志》记载,2000年全镇袁姓共有663人,为全镇第13大姓。这些袁姓主要是“渡桥袁氏”。实际上,袁氏后人总数远不止上述数字,最迟从明代开始,袁氏子孙就陆续迁居苏城、吴江同里、上海等地。如今,渡桥袁氏子孙已遍布海内外,健在者至少有数千人。

  历史长河代不乏人英才多

  郭巷的其他姓氏也有不少人才。如明末的吴默(1554—1640年,字因之),祖籍吴江同里,住在郭巷汤堡村,万历二十年(1592年)中进士,因会试时考中第一名,因此被称为吴会元。历官至太仆寺卿,与文震孟、姚希孟等以文章气节名重乡里。鉴于汤堡村北面的湖天荡常常风大浪急,行船十分危险,吴默就带领百姓在湖内驳了一条新塘(堤岸),此后,湖天荡被分隔为独墅湖、黄天荡两个湖泊。
  明末官浦村人徐道登(字舆貌),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进士,曾官河间府(今河北沧州一带)知府。
  清末到民国的乡绅钱鼎(1889—1951年),字梓楚,尹山湖东北小牛桥村(后名浮桥村)人,民国《吴县志》编委、苏州电气公司创办人之一,“中国红十字会吴县分会”议事长、正会长;释放“七君子”中的沙千里的保人。抗日战争胜利后,吴县成立复员委员会,钱梓楚任主任委员,曾当选为国大代表。与朱德恩师、国民党元老李根源友善。李根源曾同钱梓楚一起到尹山,上钱家祖坟。孙庆曾,解放前参加地下党,福建省党校离休干部。
  此外,郭巷当代还有原安徽省电力公司总经理、国家电力公司人事董事部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程光杰(尹山村人),免疫专家、上海长征医院教授、博导仲人前(塘南村人),新海宜电信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创办人张亦斌(潦泾村人),清华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终身教授董良(郭巷集镇人),外交部政治处公使衔参赞、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荣鹰(汤堡村人)等知名人士。塘南村柴家浜曹氏据说祖上也官至知府,扁作梁大厅、砖雕门楼等已于近年拆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