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十八)鼓 胀

 学中医书馆 2013-10-26
例一林左。年近花甲,思虑伤脾,脾阳不运,浊湿凝
聚,以致大腹胀满,鼓之如鼓,小溲清白,脉象沉细,脾为
太阴,湿为阴邪,当以温运分消。
    熟附子块3克淡干姜2.4克生白术9克陈皮3克
制川朴3克大腹皮6克鸡金炭4.5克炒谷芽12克
陈葫芦瓢12克清炙草1.5克
    二诊:前进温运分消之剂,脐腹胀满略松。纳谷减少,
形瘦神疲。小瘦清长,腑行不实,脉沉细,良由火衰不能生
土,中阳不运,浊阴凝聚,鼓之如鼓,中空无物,即无形之
虚气散逆,而为满为胀也,乃拟益火消阴,补虚运脾,亦经
胄塞因塞用之意。
    炒潞党参9克“熟附子4.5克淡干姜2.4克清炙
草1.5克陈广皮3克大砂仁(研)2.4克葫芦巴4. 5
克炒补骨脂4.5克煨益智4.5克陈葫芦瓢u克
      (丁济万整理:思补山房丁甘仁医案续肿胀门,
                      《中医杂志》16:22,  1925)
    例二高××、女,  55岁。
    初诊:肝肿硬半载,近日气郁不达,面色晦黯,面浮足
肿,肝痛气逆,喘促,大腹膨胀如鼓,按之绷急而痛,肢胀
已成,治为难矣。

    甜葶苈1.5克龙胆草3克老苏梗9克青陈皮各6
克茯苓皮15克干蟾皮9克九香虫9克大腹皮9克
鸡金9克砂仁1.5克麦芽9克车前子12克(包)川
椒目3克7剂另小温中丸120克,早晚各服6克
    二诊:药后,膨胀明显缩小,按之腹软而平,大便解下
畅通,面晦转黄,惟近有低热。拟再疏肝调气,清热化湿。
    广霍香9克防己风各9克自薇前各9克白芍15
克陈皮6克茯苓皮15克砂寇壳各1.5克泽泻9克
车前子12克(包)川桂枝3克焦茅术5克7剂。
                      (《黄一峰医案医话集》)
    例三关姓,男
    肝郁已久,邪气内逆,气运闭塞,使脾土受湿而不能制
水,小溲极少而赤,大便溏秘不匀,肤色黯黑,目白睛浑黄,
唇紫而焦,舌苔白腻,形冷,痞满膨胀,四肢微肿,气机不
畅,俯时尤甚,右侧胸膺胁际环引腰肢均感刺痛。西医诊谓
“肝硬化”“脾脏肿大”,治之数月未效。近呈膨胀之象,腹
隆起而腰挺直不能俯仰,脉弦滑而数,亟宜柔肝化瘀、和中
利水、化湿清热以建中央,而兼顾肾气治之。
    荆三棱15克蓬莪木15克炒二丑各9克北细辛
1.5克川椒目1.5克生桃仁9克赤小豆(布包煎)30
克干百合(苏叶2.1 克同水煨)15克瞿麦12克锐蓄
12克云苓皮9克旋复花(布包煎)12克代储石12克
川萆粟12克生知柏各9克汉防己9克煨木香4.5克
犀黄丸9克(冲服)禹余粮丸9克(冲)金匮肾气丸(布
包煎)3克水煎温服,早晚各一次
      共诊30余次,服药114次,所患基本痊愈,后经医院
检查,脾大已消,肝脏功能恢复正常。
          (孔嗣伯介绍:孔伯华先生学术经验简介,
                        《中医杂志》715,1962)
      例四段××,男,37岁,住院号:  165437。
    1975年5月初诊:××总医院诊为“乳糜胸水、腹水”
一年余,兼有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心功能代偿期”。
曾用中西药治疗,未见减退。现症:胸腹胀满,气短不舒,
纳呆食少,苔白腻,脉缓。证属脾运失职,水湿停聚。拟胃
苓汤治之。方药
      苍白术各1O克川朴5克陈皮10克茯苓皮10克
泽泻6克猪苓10克大腹皮10克桂枝3克生姜皮2
克甘草5克每日1 剂。
      二诊:上方服20余剂,胸腹胀满减轻,惟尿量尚少。拟
宗原方去苍术、川朴、甘草,加桑白皮,每日1 剂。
      三诊:患者服药40余剂,诸症均减,乳糜胸水已痊,乳
糜腹水明显好转,脉细退,舌苔自,阴阳皆虚,拟济生肾气
丸作汤出院服用。
      上方服40余剂,症状皆除。
            (段荣书整理:董德懋医疗经验琐谈,
                      《中医杂志》2:10,1981)
      【评按】鼓胀系指腹部膨胀如鼓而命名,又称“单腹
胀”。据其病机又有“气鼓”、“血鼓”、“水鼓”、“虫鼓”

别。西医所谓肝硬化腹水属于本证范围。例一脾阳不运,浊
湿凝聚以致腹胀如鼓,证属阳虚气鼓,治以温运分消之剂,
续以益火消阴、补虚运脾,亦即《内经》所谓之“塞因塞
用”。例二腹胀肢肿,面晦低热,湿热偏胜,故以清热利湿为
主,辅以化痰利水而获效。盖鼓胀之因,因水、因血、因湿
热均能导致肝脾损伤,气血凝滞,脉络瘀阻,水气泛滥遂成
鼓胀。其病虽一,其因则异,故立法遣方亦有区别。例三诊
为肝硬化,孔氏认为:“西医所谓肝硬化病之后期者,即中医
之膨胀病属也。……乃肝郁恚怒不节,气逆伤肝,渐蚀及脾,
损于胆胃是其国也,至于瘀滞久而‘肝硬化’者,是其果也。
盖肝伤则脾伤,气机滞阻,郁而为热,热留为湿,久之脾阴
大伤而运化失司,运化失司则血行乖戾而络塞,络塞则‘肝
可硬化’……渐至肝失所藏,脾失所统,水气泛滥遂成膨胀,
若以疏肝化瘀、理脾调气、和脉达络、通调水道,则可清热
化湿、逐瘀从(生)新,使腹膨消失,肝硬变软……”。孔氏
即按此法施治,获得基本痊愈。例四证属脾失健运,水湿停
聚。诊为乳糜胸水、腹水,又有心脏病,虽经中西药治疗而
未效。证情较为复杂,董氏谨严遵守中医辨证法规,拟以健
脾利湿为治。方用胃苓汤。本方原载《丹溪心法》,主治中暑
伤湿,停饮挟食,腹痛泄泻等证。本案从脾论治,药证十分
投契,并妙用桑白皮泻肺清热以推动水之上源,颇堪令人玩
味。后以主治肾虚腰重脚肿、小便不利之济生肾气丸方煎服
以治其本,确属高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