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学研究:作文指导课的价值选择

 风雨山 2013-10-26

 

作文指导课的价值选择

 

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作文指导是衡量一个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标准。传统的作文教学依照着“教师出题――学生写作――教师评改”的模式,导致学生不住地喊“难”,教师一个劲地叫“苦”,作文指导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与随意性。那么如何提高作文指导课的实效呢?

一、引导思维过程比评价思维结果更重要

传统的作文教学重结论、轻过程,作文评价,都是以学生的文章为对象,注重结果性评价。比如,主题(中心)是否明确、集中,观点是否正确、鲜明,情感是否真挚、丰富,材料是否鲜活、典型;结构是否严谨,层次是否清楚,语言是否通顺,标点符号是否正确等。

对写作结果的评价诚然是必要的。但是,如果我们审视一下,这种评价对学生的帮助并不大,因为它忽略了学生文章生成前的思维和构思过程。

作文与思维的关系非常密切,写作是一个由感知外物——内部思考——外部语言呈现的心理过程。既然写作是思维的外化,那思维首先必须是清晰而深刻的。思维的清晰,在文中的直接体现是语言的清晰和行文的有条理;思维的深刻,在文中体现的是语言的缜密与分析推理的深入。但学生在作文过程中,存在着比较突出的思维障碍。比如,思维空白——觉得没有东西可写;思维浑浊——不知如何谋篇布局;思维单一——不知如何变通和求新等。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思维障碍,加强思维训练,显得尤为重要。作文审题不应该只是为了完成立意,还应该是思维训练的过程;我们不但需要思维的结果,更需要清晰地再现引出这个结果的思维流程。

在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时,特别要重视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的训练。发散思维的特点在于思维围绕一个具体的点展开联想,形成一种辐射状或网络状。发散性思维以其独特性、变通性及流畅性使学生在作文构思时获得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并不落俗套的效果。收敛思维是与发散思维相对应的,收敛思维是以某个思考对象为中心,从不同方向将思维收束到这个中心,以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

我们以“呼唤”为话题,来演示一下思维的“放”与“收”。

“放”是指构思时将思维的触角向四面八方散开,可以在中心词“呼唤”前后加上施动或受动对象,来实现思维的“放”。

添加主语──

秋风乍起树叶飘落,那是大地在呼唤;江河奔涌顺流东下,那是大海在呼唤;台湾回归举国同盼,那是祖国在呼唤;游子远行父母思念,那是亲情在呼唤;荷西魂去眼泪包裹,那是三毛在呼唤;桑提亚哥历经艰难回到岸上,那是硬汉精神在呼唤……

呼唤的的主体从大地到大海,从祖国母亲到普通父母,从现实生活中的人到文学作品中的人。每一个呼唤的主体都是具体的,选择其中适合自己的材料进行写作,就不会出现思维混乱的现象。

添加宾语──

维克多雨果呼唤平等与博爱,于是有了传世经典《巴黎圣母院》;梭罗呼唤回归自然,于是有了在湖畔树荫下酝酿的《瓦尔登湖》;乔治奥威尔呼唤民主政治,于是有了名列世界三大反乌托邦小说的《1984》。

呼唤的对象既可以是物质层面的,也可以是精神层面的;既可以是个体的价值取向,也可以是社会的政治理想。

有了这样的“放”,就能保证思维有广阔的视野。但要写好一篇文章,要避免意多乱文的现象,思维就要由“放”趋于“收”。思维的 “收” 是一个逐渐聚拢的过程,可以在众多与“呼唤”相关的话题中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话题,并通过增加修饰语,逐步丰富这个话题的内涵。例如“呼唤是一种自我觉醒,是自己与自己的真诚对话”;“呼唤不是一厢情愿的呐喊,而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

思维先放而后收,既保证写作有充分的选择余地,又能保证行文的笔力集中。如果我们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让学生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思维,就能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写出富有新意的文章来。

二、唤醒情感体验比指导技法更重要

作文应该是人生一场别具魅力的对话,但就目前情况来看,绝大多数教师把写作看作是应试的需要。为应试而作文,作文指导就容易陷入空洞的说教,就会过多关注技巧层面而忽视学生的敏感心灵。比如开篇要点题,观点要明确,内容要充实,结构要完整等。让学生套着技法去作文,学生的作文热情不高,作文水平也得不到提高。梁启超在《学问之趣味》中说:“小孩子为什么游戏?为游戏而游戏。为游戏而游戏,游戏便有趣;为体操分数而游戏,游戏便无趣。”套用梁先生的话说,为生活而写作,写作便有趣;为分数而写作,写作便无趣。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写作课堂上,不是写作知识的讲解和学习,不是方法和技巧的传授,教师不是传道、授业的工具,而是道和业的本身。教师所教的不是他所懂的,而是他所有的;不是外在于他的,而是内在于他的,是从他心里流出来的。教师要带着作文的种子走进课堂,然后师生互动,使这粒种子萌芽破土。

在人教版教材必修一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中,我没有作所谓的技法指导,因为叙述“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是不需要多少技巧的。作文指导就是要用真情触到学生心灵的柔软处。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明白,学生不喜欢夸夸其谈的老师,而喜欢言传身教的老师;学生喜欢会写文章的老师,学生喜欢读老师的文章。

于是,我向学生介绍自己为亡父写过的系列散文,兹援引两段:

二十年前,我在一所山区中学读书。……一个风雪交加的傍晚,父亲给我送米来了,晚上就住在我们的寝室里。我从教室回来,父亲已睡倒,当我钻进被父亲焐热的被窝,立刻就感到一种特别的温暖。因为怕冷脚碰着父亲,我竭力地屈膝弓身。可是,待我睡安稳之后,父亲却轻轻地拉过我的双腿,把我那一双红肿的小脚放到他那厚大温热的掌心里,摩挲着,摩挲着……一股热流从我的脚趾注入,漫向全身。过后,父亲的手也渐渐地凉了,他又把我的双脚移向他的腋窝,他的胸口。我像一只温驯的羊羔听从他的摆布。许久,冻石似的双脚才苏活了。那一夜,我睡得特别香甜,那份温暖的感觉常常出现在以后的梦境里。也许是受着这亲情的感染,童心里曾萌发过这样的热望――回报父亲。可是,父亲未能等到这天,就撒手离开了我。

(《冻脚的时候》)

父亲的一生是苦难的一生。九岁丧父,十岁丧母,靠着邻人的引荐,十几岁便给人家打短工。“清晨挑水午劈柴,白天放牛夜舂米”,构成了他全部的童年生活。……父亲有四个儿子,他后半生的全部精力就耗费在我们身上。二十年前,在我们那个落后的山村,凭一双手养活一家老小,是很不容易的事。因此,父亲除了精打细算外,便靠着自己的俭省节约了。父亲食量很大,可是,在那个粮食不够吃的年代,他常常处于半饥饿的状态,只有在山芋等粗粮上市的季节才可以吃饱肚子;父亲烟瘾很大,他抽的是劣质的烟,小时候,常常见到他将一根吸了半截的香烟掐灭,留到饭后工余再接着吸。现在想来,那是怎样的一种无奈啊!

……

父亲去世二十年了。这二十年,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是“出有车,食有鱼”;兄弟们既成了家,又立了业。父亲地下有灵,定会欣悦无比的。……而今,父亲静卧在故乡的小山坡上,离我很近,又很远很远。他能接受我的,只能是清明时节,我在他坟顶上培上的一抔新土。

(《父在天涯》)

这些文章是我饱和着情感去写的,读到痛处,我的声音哽咽。我注意到,许多学生的眼中闪着泪光。也许,这就是用真情唤醒了真情。于是,我让学生以 “亲情”为话题写作。让我欣喜的是,出现也许多情真意切的好文章。

其中有一篇叫《奶奶的秋天》:

今年年初,奶奶有一些干咳,妈妈便要带她去县医院看看,平日温和的奶奶这时却很倔,硬是不愿去。爸爸只好买些止咳糖浆,让奶奶服用。大家也没当回事。……真正当回事时是奶奶被强行送进医院,是那个可怕的检查报告出来后!然而我们已没有了解决这回事的权利。奶奶抱怨了一辈子自己是个文盲,殊不知文盲也有她自己的幸运。正是因为不识字,奶奶不知道病房住的是“肿瘤”区;也是因为不识字,她不知道诊断书上写着“晚期”二字!眼圈红肿的爸爸总在背地里哽咽,“就是能做手术也好啊!”妈妈也常在背地里唉声叹气。然而善意的谎言却还是要一撒到底的。病,得和奶奶说是肺炎,过几天便好的;化疗,就说成挂葡萄糖。

……

窗外仍是漆黑一片,只是少了虫鸣。奶奶的屋里又响起了一阵阵咳嗽。隐隐的干咳蕴藏着万千愁绪,声音不大却足以穿透这片夜空,震颤着一个个尚未闭眼的人们的心。奶奶的秋天来了,谁能再给她一个春天呢?

文章是孙儿献给奶奶的一曲生命悲歌。奶奶一生辛劳,一生节俭,对儿孙充满着慈爱,可是,好人却没有好报,不治之症将她一天天地逼向生命的边缘!奶奶得到善意谎言的安慰,可制造谎言的儿孙们每天却承受着心灵的煎熬!

作文是学生生命经历的叙述,是心灵需求的释放。作文指导课要从技术层面,深入到学生的精神内核。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三、激活素材比提供模式更重要

作文有一定的格式和规范,但是,外在的形式终究要服从内容表达的需要。许多老师在教学中过度看重了写作模式的传授。有一篇《作文写作指导之结构模式》的文章极具代表性——写文章要掌握几种现成的结构模式,并列举了常见的结构模式:1.并列式;2.对比式;3.层进式;4.综合式。并就“并列式”作了层层的演示:并列式的分类——(1)观点的并列;(2)材料的并列;(3)并列式的变体。……更有甚者,从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分层,甚至使用何种语气、运用哪种修辞手法等等都设定了模式。模式化的指导,很容易让学生掉进格式统一、言无新意的陷阱里。

写作是对学生生活积累和阅读积累的综合考查。按理说,学生读书十几年,直接或间接获取的知识应该是很可观的,但是,许多同学每到写作时,仍然搜肠刮肚下笔艰涩,主要原因是平时积累的素材不能被激活。因此,作文指导,要善于激活学生储备的作文素材。激活素材,需要借助于一定的形式。

1.以典型的生活激活生活

例如,我们给学生提供这样一则材料:

据报载:黑龙江的一位省委领导日前到农村调研,刚到一个村的村委会,便发现市县乡的领导站了满满一院,沿途遇到的以及安排座谈的“农民”大部分竟是乡镇干部。江苏省的一位领导下乡调研,也有类似现象。在这样的调研中,调研者往往身不由己,被动地接受;而被调研者则变成了导演,让领导的调研按照自己的思路有条不紊地进行。调研者与被调研者的角色发生了错位。

让我们从“错位”出发,激活与“错位”相关的事情。

职责上的错位──“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许多为官者在其位不谋其政却谋其利;影视人员本应为人类提供高品位的精神产品,有人却为利所逐而“走穴”。

角色上的错位──一位老师因为忙于教学而忽略了女儿生病,以致女儿双目失明,这是作为母亲角色的错位;一位演员为了参加一个重要的演出不能给自己的老父送终,这是作为子女角色的错位。

文化发展上的错位──作家冯骥才致力于保护民族文化,他到云贵一带考察,发现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富丽堂皇的小洋楼;富有民族特色的服饰不见了,青年人一律西装革履。丢弃了本民族的文化符号,这是民族文化发展的错位。

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错位”现象:学生迷恋游戏机,商家欺诈消费者,博物馆开起了音乐茶座,烈士陵园里有年轻人轻佻的举动……关于“错位”,我们真有说不完的话。

2.在阅读中内引外联

阅读是吸收知识的重要途径,对写作而言,阅读的另一功能是激活相应的写作素材,即以阅读为媒介,进行广泛联想,聚合相关素材。

比如,学习人教版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中的 “孟子专题”,我们可以借助这一组文章进行联想,先引出一条线:回顾初高中教材中孟子的文章──《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等,激活记忆中关于孟子的仁政思想、民本思想、性善论……再由这条纵线想到教材中孔子、庄子、荀子等作品,从横向上再铺成一个面,这样就能对先秦诸子散文有一个宏观上的把握,并有机地将诸子的思想植入到自己的文章中。

还可用课内阅读激活课外知识。读《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可以想到绘画中的“计白当黑”,想到京戏中的“虚拟写意”,想到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想到书法中的“笔断意连”,想到古典园林中的“借景生辉”……

阅读是学生每天都会进行的活动,读课本,读报刊,读试卷,一篇文章中明示的信息是有限的,但是,如果能由此及彼,激活相关素材,再通过分析,将这些素材和写作的话题充分对接,写作就会左右逢源。

 

【作者:安徽省舒城中学 何登保(231300)(原载《语文教学通讯》2013年第10A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