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儿科大医周大博

 红豆居士 2013-10-27


WWW.YZRB.COM
返回扬州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晚报博客
2013年10月27日 星期日上一期  下一期
朗读(男声 女声)    放大 缩小 默认
扬州西医儿科创始人之一,临床问诊60年,扬州家喻户晓的儿科名医——
儿科大医周大博

    周大博早年间拍摄的肖像照。

    【人物名片】

    周大博,1924年出生,23岁即通过医师考试,在上海开设诊所。上世纪50年代初,响应国家号召,从上海来到扬州,支援医疗卫生事业,成为扬州西医儿科创始人之一。60年来坚持在临床一线,出诊记录超50万人次,医德高尚、医术精湛,被省医师协会、医学会授予“医师终身荣誉奖”称号。

    周大博,这位90岁的老医生,在古城扬州,可谓家喻户晓。

    作为扬州西医儿科的创始人之一,不少扬州人一家四代人都请他看过病。

    从23岁在上海开设诊所,直到83岁才回家休养,周大博60年坚持在临床一线,用自己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抒写了大医情怀。

    23岁拿到正式医师执照

    上海滩开设私人诊所

    1924年,周大博出生于古城苏州,年幼丧父,为了生活,他只能跟着母亲投奔上海的舅舅。

    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1934年,年仅11岁的周大博跟着舅舅的一位医生朋友开始学徒,小小年纪不仅要看着师傅如何治病,还要照料师傅的生活起居。“那时候年纪小,师傅说什么就做什么。”这是周大博回忆学徒时期讲的最多的一句话。

    尽管年幼,但看着师傅救人治病很受人尊敬,一股强烈的荣誉感让周大博开始有了想法——自己开诊所当医生。自己读书不多文化基础弱,周大博知道要达到目标,必须比常人付出更多的努力。白天在诊所帮忙,晚上读夜校,散学后再点灯看书。天道酬勤,十二年如一日的辛苦付出,周大博终于在23岁那年顺利通过了上海市卫生局考试,取得正式医师资格。

    拿到执照的周大博,成为上海滩为数不多开诊所的医生,尽管如此,他还是时常到师傅的诊所里走动。“一方面,闲暇的时候我去帮着做些护理工作,师傅给些补贴;另一方面,我还能继续学到些临床经验。”

    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苏北

    关闭诊所,举家来到扬州

    有自己的诊所,并持有正式的医师资格证书,作为不可多得的医疗行业人才,当时的广慈医院(现上海瑞金医院)、四民医院(上海六院)等不少大医院纷纷向其伸出橄榄枝。“那时候已经有两个孩子了,我是非常希望他进医院的,收入又好又稳定不说,以后的发展肯定也不差。”周大博的妻子孙巧秀回忆,“但他把那些邀请全部回绝了,而且态度很坚决,当时我非常不能理解、不愿意,但家里是他作主,我们都听他的。”

    原来,1952年的新中国正是百废待兴,一天,周大博路过上海火车站时,广场上“支援苏北医疗”宣传横幅突然让他一时间热血沸腾。“1952年,我听说苏北地区急需要组织医生来支援医疗的时候,感觉这是个无比光荣的任务。那时候,听说党需要我们,顿时就觉得自己特别有价值,到苏北来为人民服务就是一种非我不可的使命。”

    只跟家人交代了一句“我要去苏北,那里需要我。”周大博便关闭了上海的诊所,举家来到扬州。想起当时情景,周大博显得有些激动,“刚到扬州那会,感觉跟上海的繁华完全不同,心里还是落差挺大,好在那时候年轻,浑身是劲,一觉睡醒又充满激情。”

    筚路蓝缕着手“分科”

    创建起扬州首个西医儿科

    初到扬州,最先让周大博感到不方便的是语言沟通,一口夹杂着上海腔的苏州话,不少扬州患者都不大听得懂。“语言不通,只能跟患者不停地重复、比手势,所以看一个病人要比别人花更多的时间。”语言不通尚可解决,但医疗条件的落后,让周大博颇为烦恼。

    “医疗设备很缺乏,当时整个医院就只有一个X光机,巧妇还难为无米之炊,何况很多疾病是必须靠辅助检查的,没办法改变现状,只能学习、翻医书,通过提高医术来满足老百姓看病的需求。”周大博感慨。

    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周大博发现扬州的医院,儿科、妇科的疾病都是并入内科治疗,患者不仅要辗转于领域擅长的医生间,最重要的是容易耽误病情。“医疗资源有限,如果不有效利用,浪费的不只是医生的时间,病人更是耗不起。所以就跟何天禄前辈和几个擅长儿科的医生同时着手‘分科’”。

    1956年,在政府的支持下,扬州苏北妇幼保健院(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前身)终于创建起了儿内科。“科室是有了,但不能光有空壳子吧,要运作起来,可是医生只有四五个,白天正常上班,晚上轮流值班,在医院的时间要远远超过在家。”

    救治病重患儿常亲自献血

    “救人三部曲”让人感动

    三年困难时期,青紫病患儿多。“水煮菜常常就是一家人的午饭,苦一点的人家只能吃些烂菜、腌菜、野菜。这些东西吃多了,人就会出现面部甚至全身皮肤青紫的现象。”

    医院只有两三个儿科医生,患儿却蜂拥而来。仔细分析病情,周大博发现,青紫病与吃青菜并无关系,只是因为腌菜、烂菜中含有大量的亚硝酸盐,而这种物质会引起人中毒,从而出现皮肤青紫的现象。于是,他用美蓝液来治疗青紫病患者。“效果非常好,但是当时生活条件有限,我只能治疗这种病,却没有办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尽可能地说服人们要吃新鲜的菜、多喝干净的水。”

    上世纪50年代末,周大博经常遇到一些“蚕豆病”的患儿,孩子发病时就会出现严重溶血,如不输血生命岌岌可危。而当年,人们对献血的认识还不够,作为医生,周大博并没有这些顾虑,在没有其他血源的情况下,伸胳膊、捋袖子、A型血50ml,成了“救人三部曲”,这一管管50ml鲜血救活了很多病重的儿童。

    “当时献血抽血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但医生不一样啊,我们知道适度献血不会对身体造成任何影响,再说看到那些小家伙痛苦的样子,真的很不忍心,我也是一个当父亲的人。”周大博说。

    阴错阳差填报医学院

    小女儿继承自己衣钵

    1957年3月9日,这一天是周大博最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小女儿周维克出世,自己也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来扬州就是响应党的号召支援苏北医疗,干了这些年,终于成为正式党员了,而且那天我夫人临盆,给我生了个女儿,为了纪念,当天我就给她起名为‘维克’,取意为‘布尔什维克’。”

    小女儿周维克1973年高中毕业后,因年龄不够无法分配工作,只能“闲”在家里。帮忙做家务之余,每天中午都去给父亲送饭。1973年到1975年,周维克送了两年饭,“有时候刚坐下来吃饭,就有小孩来看病,我就常常借收拾碗筷为由多赖一会儿,看看父亲如何替患儿看病。”

    对于小女儿的这点“伎俩”,周大博看在眼里,却不动声色:“说实话,我是希望子女中还有从医的。”而此时,整个医院的医生只有三四个,看着那么多病人需要治疗,周大博开始想让小女儿继承自己的衣钵,但妻子却坚决不同意:“你是男人,可以不顾家一心扑在工作上,但维克是女儿家,以后要嫁人的,当医生还要不要家?说什么也不行。”妻子从未对自己提出过任何要求,却对于女儿就业的态度很坚决,因此周大博也不好多说什么。直到1978年恢复高考,周维克参加高考,阴错阳差,女儿走上了从医道路。“说实话,我知道后心里还是偷着乐的,也许这就是缘分吧。”周大博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也不禁笑了起来。

    患儿家长敲锣打鼓来感谢

    走在街头常常被患者认出

    上世纪70年代,一个来自郊区的患儿,因急性肺炎合并严重心功能衰竭,已经被当地卫生院下了死亡通知单,并通知家长接回家办后事。但家长不忍心,想做最后努力,于是把小孩送到周大博这里。

    因为患儿病情严重,周大博代替护士亲自给患儿做静脉穿刺,从这名患儿入院起,周大博整夜都守在病房,一直在观察病情及治疗效果。“大概连续10多天吧,父亲都在医院过夜,一直等小孩转危为安,他才回来,脸都没洗就倒在床上睡了。”周大博的女儿周维克回忆。

    小孩奇迹般被救活,所有的医护人员都很高兴,其家人更不例外。出院的第二天,小孩所在大队,由大队干部带队,50多人敲锣打鼓到医院给周大博送锦旗,引来围观群众纷纷赞誉。“因为经历的救治太多,具体抢救过程已经不记得,但我忘不了那天的场面,我一个男子汉都激动得哭了。这对我以后的工作还是有很大促进作用的。”

    繁重的诊治工作之余,周大博开始了对急病、难治病、高发病进行研究,上世纪60年代,小儿急性肾炎和肾病综合征,常规的治疗方法常常会给孩子留下不育等后遗症,周大博经过精心研究,对小儿难治性肾病创造了新疗法,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对100多例治愈出院的患儿更是进行了长达10年的追踪观察,最终验证,这种疗法确实消除了患儿的不育隐患。

    高尚医德、精湛医术,周大博很快成为扬州儿科的名医,并先后获得“扬州市先进工作者”、江苏省“先进妇幼卫生工作者”的称号。值得一提的是,1960年,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团中央、中国保卫儿童委员会给周大博颁发了“先进儿童工作者”荣誉奖状,而这是当年全国仅有的两个名额。

    “当时挺有成就感的,不仅仅是这些荣誉,更重要的是偶尔走在街头,只要是经我治疗过的患者,都会热情地打招呼,我感觉那是对我的一种肯定,比任何物质上的奖励都更难得。”周大博说。

    退休后仍坚守临床17年
    被授予“医师终身荣誉奖”

    在扬州,不少人家一家三四代人,都曾找过周大夫看过病。“很小的时候一有头疼脑热,大人就带我找周大夫看病,一摸就好,所以有自己的孩子后,一生病就找他。有时候我跟周大夫说,真的要感谢他,那么大岁数了还坚持坐诊。”家住泰州路的老扬州钱伟,今年已经68岁了,“我们一家三代都是周大博医生治疗的。不仅是我们一家,上次去找周维克大夫看病时,一个患者就说自己一家四代人找她父亲看好的。”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1989年,达到退休年龄的周大博,却依旧坚守在儿科临床一线。“跟往常一样,他早上7时15分准时到病区查房,风雨无阻。每逢专家门诊,常常要到下午2-3点钟才能结束。”市一院儿科主任张融介绍,“时常能听到病房里他哄小患者的爽朗笑声,‘给小患者看病,是我一生最大的乐事’,这是他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2006年的一天,周大博在给患儿写病历的时候,发现自己写字的手总在抖,而且说话也变得不清晰。经确诊,是帕金森病。作为医院的儿科首席专家,院领导多次恳求周大博坚持在临床一线,周大博却说:“现在说话已经受到影响了,很快就会影响到工作,对患者一定要负责,我该回家了,而且年轻的一代也早就能挑大梁了。”

    今年6月,周大博被江苏省医师协会、江苏省医学会联合授予“医师终身荣誉奖”称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