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談樹石藝術

 悟道参禅学习 2013-10-27

漫談樹石藝術

一 、樹石藝術之由來

人類原本生存于大自然,愛好大自然是其本性,而隨科學進步,從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尤其在都市者,平日接觸大自然之機會越來越少。但是人們對於大自然懂潰之心情,永遠潛在心內,因此百忙當中總想抽出時間作旅遊活動,如到烏來觀瀑,上陽明山賞花,遊日月潭,或登阿里山看神木、雲海、日出晨曦,登合歡山賞雪,到野柳觀賞海邊奇岩等,以償懷念大自然之情緒。

另一方面,採集奇岩怪石創造假山水,或種植樹木花卉等;於住宅邊可供平日欣賞,此乃庭園。規模較大供大眾遊覽的,乃是公園。選美觀之矮小老樹種植於盆中者是盆景。採形態優美。型之自然石,置于水盤或鑲台座,供觀賞者乃是雅石。兩者合稱而為樹石藝術,可以說樹石藝術是自然景觀演進的精華。

自然景觀弓庭園景觀+室內觀賞樹石(盆景與雅石)

二 、中國是樹石藝術之先進國

我國之樹石藝術,早于隋唐時開始;(1)山樹之觀賞:將松竹梅蘭菊牡丹等種植于盆中觀賞,元朝時稱為些子景,即今之──盆景。(2)石之觀賞:文人墨客選奇異之山形石置于室內之几上供觀賞,宋朝時稱──研山,即今之──雅石。玩石之藝術,唐宋元明歷代盛行,愛石文化史上留下許多石譜,及有關詩文等之文獻。可說中國是樹石藝術之先進國,而至清代日趨式微,誠可憾嘆。

三 、日本之樹石藝術發展

樹石藝術於唐宋時代傳至日本,頗受喜愛,且發達之速大有青出於藍之勢。(1)樹藝方面,將松竹梅等種植于盆中供觀賞,稱缽之木,經日人熱心研究栽培,將奇形狀之樹姿改為自然老樹姿態種植于淺盆,益顯自然美觀,稱盆栽。(2)石藝方面,由中國傳至日本時稱唐石,頗受上大夫及高僧愛好,許多名石現收藏于寺院。大約三十年前,玩石之風氣彌滿全日本,掀起探石熱潮,到溪流或海域搜取或從上中挖出可觀之石不少。尤其山水景石最受愛好,因此以水石稱之。

戰後樹石藝術由日本傳至歐美各國,成為國際性藝術之一。

四 、台灣之自然景觀與盆景藝術

在本省各地最常見的是榕樹:村莊之古老大榕樹,道路兩傍的榕樹,莫不枝葉茂盛,氣根發達,樹姿雄偉,四季成蔭,這是亞熱帶的自然景觀。楓之老樹散長於、平地、或生于山丘成林,晚秋變為鮮艷紅葉,呈現「霜葉紅於二月花」之美景。櫸至冬季全樹落成棵樹,而其纖細密梢之樹姿叫做寒樹,別具韻味,令人有時光流轉之季節感之景觀。槭樹生于氣候清涼之地,紅葉比楓更鮮艷可觀。

(1)榕樹之盆景一一 榕樹在本省盆景界,盆養歷史悠久且最普遍,盆養年數超過百年者不少。唯過去的榕樹盆景,樹姿多偏于奇形怪狀,因過于加工造形反成呆板,卻失去樹種特徵,與自然迥異,但自從第三屆全國樹石展,在台中中山堂舉行,藉著展覽之機會,相互觀摩研究榕樹之應有造形,加以改進自然形態的樹姿後,大大改進榕樹盆景的品格。

榕樹是闊葉常綠樹,創作者,應在適當時期(五~八月)摘去老葉,促使其發出小枝細葉,美化樹枝。但在冬季不應摘葉,變成棵樹,失去常綠樹之本性,往往在展覽會場,看見此種,棵體之常綠樹,不合自然的現象!

(2)雜木盆景,櫸、偷、朴、楓、械等雜木類,屬于落葉闊葉樹,本省各地自然生長的古老矮小,形態甚佳之盆景素材比比皆是,可就地取材山採創作。約三十年前由新竹地方盆栽家,開始山採培植創作,其成績優異,現已普及全省。雜木尤其落葉樹很容易種活,因是山採老樹作素材,得在短期培養整枝,即可成為可觀盆景。落葉樹隨四季變化:由淺綠、濃綠、黃褐、紅色,及至冬季落葉表現寒樹雅觀的景色。但是有人末明樹性,與觀賞目標,在展覽會時常可看見,因初秋摘葉,竟在冬季發出新葉之怪現象,無法表現落葉之寒樹姿態的季節感,應留意摘葉適期。

(3)松柏盆景,松柏類屬於針葉樹,週年常綠且不怕風雪,是盆景界之寵物。唯在本省種木採取不容易。黑松:從日本引進已久,種植於庭園供觀賞。五葉松、杜怕、檜木等生於高山寒地成自然林。高山柏、剌柏、台灣雲杉等自生於高山雪地,因積雪生長受阻,自然形成老矮之盆景形態,惟氣候關係在平地很難種活。在山採未有種活方法以前,優秀的松柏盆景多由日本進口的,但盆景界對松柏盆景之需求與評譽卻很高,日後應積極研究方法栽培發展。

五 、台灣之雅石藝術

雅石是自然景觀之象徵,而可連想大自然景觀。是中國固有文化之一。在台灣盆景藝術之復興,同時盆景界人士對於雅石漸漸發生興趣,民國六十年三月,宜蘭市愛石人士出版,「冬山石集錦」,繼之同年十月,竹東地區愛石人士籌印,「竹東地區水石圖鑑」,分別致贈全省盆景界人士,並將雅石與盆景同時展出,獲得觀眾之莫大興趣。冬山石是從羅東鎮一座山之土中挖出的。竹東地區之黑石及藍閃石是鳳山溪、頭前溪、峨眉溪上游之流域,探採的,形色質均佳。爾來由于愛石人熱心探採,於各地發現雅石產地,產出不少佳石。雅石是室內觀賞自然石,大型的可置于大禮堂,中型的可置於書齋,極小型的可以放於掌上供觀賞,雅石與工藝石不同,不需施于加工漆色,自然雅觀為貴。

鄭麟書
台灣省新竹縣竹東鎮人
樹石之中見性靈

一簣功盈尺,三峰意出群,望中疑在野,
幽處欲生雲,慈竹春陰覆,香爐曉勢分,
惟宙將獻壽,佳氣日氨氯。
──唐.杜甫──

愛北凌霄幹.,移來獨占春 ,貞心初得地 ,勁節始依人 ;
晚月煙初落 ,當軒色轉新 ,枝低無宿羽 ,葉淨不留塵 ;
每與芝蘭靜 ,常慚雨露勻 ,幸因逢顧盼 ,生植及茲辰 。
──唐.錢眾件──

樹石藝術之在我國,源遠流長,其來有自。故諸其本質,無論石之結構,樹之創意,究諸其實效,無論怡情養性,美化人生,皆骸備我國固有之傳統文化,以及完美之藝術思想,實與今日復興中華文化運動之宏旨不謀而合。

仲尼嘗言:「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此一道、德、仁、藝,實同源而異流。而樹石藝術亦道藝之一,與書畫、琴棋、詩歌、金石同道,以之增美生活,轉移社會風氣,其效則一,其情趣抑且過之、何則?蓋書畫之表出限於平面,詩歌之吟詠亦止於意態。末若樹石之情緻盎然,一如立體之山水展現,既婆婆而虹屈,亦疊愕而秀峰。一旦置身其間,頓享物外之情趣,無怪詩人詠嘆為「栽成小樹連盆活,縮得孤峰入座新」。誠哉斯言…

時至今日,社會由農業而轉入工業,物質生活雖見充裕,然精神生活則時感空虛。於是人欲橫流,暴戾時起,精神無所寄託,性靈不得抒發,生活陷於貧乏而不能自拔。如此,則社會之進化,恐將趨於沈淪毀滅之途。何若業餘課後,寄意於盆栽之上,神遊於頑石之間,賞心悅目,樂趣無窮。頑石貞固,則生人廉立之心,蒼松清冷,則滌人污濁之念。

今有倡「藝非止於術,而實通於道」者,其故何哉?蓋盆栽樹石雖屬休閒寄情之舉,然亦無不一一與性靈道術攸關。故「一簣功盈盡,三峰意出群」祇要下得功夫,移諸案頭,都成佳構,「貞心初得地,勁節始依人」,為愛凌霄枝幹,製為盆景,朝夕顧盼,益勵人堅貞氣節,是則物為勁松貞石,人乃君子完人,樹石不僅可以提高品德,變化氣質,且亦可以調劑生活,陶冶,阻清,故今日樹石藝術之倡導,其可緩邪?其不可緩也!


放射天地能量之美的石頭

就「石之美」的發現與欣賞,中國人可謂是富有特異秉賦的民族。自傳說中,我們知道有上古神女一女蝸採五色石補天的故事。石器時代,則終日與石為伍,與其他民族並無二致,但石器製品雖屬生活工具之一,亦可象徵人類文明開始演進的第一步。到了虞舜時代,石頭開始跳越了實用價值的範疇而回歸於代表自然的意義;孟子說:「舜之居於深山之中,與木石居之」的真意,乃是讚美他崇尚自然的化育,而藉以陶情冶性而言。至於古人「和氏之壁」的故事,以寶石象徵貞士之情操的比喻,對石頭的認識,更昇華了一層境界。到漢代,玉石則成為當世所珍重的物品,舉凡祭祀,分別官階、裝飾等,莫不慎用之。石頭普遍成為玩賞的珍物,應該是在唐末時代。南唐後主,酷嗜天然精巧而具形山水的雅石,放在文房用具硯台旁邊,稱之為華架山,放在硯台後面叫硯山,成為後日收集山水雅石的典範。此外更搜羅了玲瓏剔透,奇形怪狀的石頭,放在几案上,稱為奇石。此後,愛石者代出奇人。但是玩賞石頭的精微理論,卻在宋代大放異彩。宋代大書畫家米芾(米元章)愛石成癖,據說他看見一顆奇醜的石頭,就穿戴整齊衣冠敬拜它,口中還呼它為「石丈」,人家都叫他「米癲」。

米芾在玩味石頭之餘,更重要的是,他研創了一系玩賞鑑定「美」石的學理。這番微妙的創思,可以說也揭示了中國山水畫、雕塑、造園等藝術特質的表現方法。米芾論石:「日瘦、日縐、日透」,以後有人又加了一個「秀」,成為後人賞石所崇尚的四原則:瘦、縐、透、秀。所謂瘦,則線條鮮明、生動、簡單有力、質地密緻。所謂縐者,是表面粗糙自然,自由奔放。透則是結構漏有空間,或窪洞或縫隙,疏而有秩,富有變化。秀則是蘊有自然靈秀之氣。這四原則的建立,遂成為後世的鑑石經典,千古不易。而且更影響到繪畫、雕刻、建築等的造型與結構。米市愛石之深,鑑石之誠,以致有此偉大精闢的創見,與其說他是品石家,勿寧說他是藝術家來得恰當。「瘦」、「縐」、「透」三字,簡直是道破雅石藝術精奧的妙處。三個字所給人的印象也許是一個「醜」字,正如蘇東坡對雅石的玩賞又創一史無前例的「醜」字,以醜觀其變化,故曰「醜而雅,醜而秀」學說。石之醜即為石之美,綜此等意念的擴大,可以滲透應用到其他任何藝術的欣賞上。這三個字把我們欣賞外物的能力,引發並推進到更深更自在的境界;不但看到外物的形,更透視了它的質,與「形」「質」交互所生的變化。在這變化中,我們可以看到天生俱來的美,不經人工造作的美,純樸坦率的美,這些美都是我們如不經提示都將逐漸淡忘的自然特質。在瘦、縐、透變化的小世界中間,我們看到的不再是寸土石頭,而是由一支天地之骨所撐開的全然開放的大自然。在其間臥遊山水百態捉摸清冷貞固的氣韻,讓緊縮窄隘的情感得到舒放,呆板疲乏的「人性」得以活潑生動起來。

就研究雕塑而言,特別是中國雕塑,首先該學的就是認識石頭。鑑石四原則也可以運用在雕塑。懂得把握這四原則,自然能創造一個活有生機的作品,而展示廣大豐實的內涵。已故的英國雕塑大師享利.摩爾,其作品簡單有力的造型,透漏虛無的空洞,粗糙留有紋路的表面,再再顯示他徹悟了瘦、縐、透的自然美學,而在作品中得以表現出一內在蘊積的能力,與不息的生命力,與自然環境產生微妙調和

石頭的品質,導產地不同而各異其趣。這是因為石頭本是大自然的產物,外在環境不同的影響,將使之產生不同的變化。以東西而言,東方石頭色彩較雅純,含蓄,圖案沈定。西方石頭色彩較鮮明、朗麗,圖案較顯明。從這些迴然不同的特質上我們可以聯想到東西民族性的差異,也大致與石頭表徵上的差異相同。從這個角度看,我們就不難瞭解東西方民族對石頭,甚至對於其代藝術的欣賞與處理方法不同的原因了。在西方世界,我們很難想像一個王侯將相在靜靜欣賞一塊奇醜的石頭。可是我們卻隨處可見他們用大理石蓋成的宮殿或雕刻的裸體石像。他們用石頭表達了許多形象世界的美麗,如殿堂的雄偉聖潔,人體的優柔溫潤,正如他們民族的天性,對直接、實際、明朗效用的講求一般,石頭本身,不過是一種材料而已,不經過人工的改造就難以成其為「美」。這是在西方環境下人文藝術發展的必然結果。因此,從石頭的認識,可透視民族文化的差異,可分別各民族文化的特質。

正如眾所週知,中國人欣賞樹石盆景,就等於在欣賞大自然。當他觀想玩味一顆石頭或盆景中的枝啞時,就形同悠遊於山水雲霧及秀巒翠林之中。人與自然之間,就藉著這小小一方景緻的媒介關係互相溝通,甚至是合而為一了。

這是由小見大、體會宇宙生命的偉大,進而轉化對小我的執著而為大我胸臆之擴張,因為在小縮影中闢見大天地。亦是由形而下的觀其形質躍昇為形而上的思索之美,有限的形質遂隨思緒的演化帶來臨高遠眺的回首千年以及綿延未來的跨越時空之感動。

我是一個雕塑工作者,在我多年從事的景觀塑造工作中,常常喜歡用到石頭的砌造,在吊起、堆置種種形態各具的石頭時,無不感受到它千萬年所結晶出來的力量的震盪。而我將它們一一安置在恰當的位置上時,看它們彼此相倚相依,亦或是峭然獨立,更是宣透著一股難以形容的巨大「能量」,支撐起景觀的壯碩架式,藉著自然石塊之力,我才能塑造景觀的自然之美。因此,我之愛石,是既久且深的。甚至我有許多作品,亦是感動於壯大的石山石壁而創作出來的;諸如花蓮的太魯閣到天祥沿途,奇石景觀雄渾壯麗,石峰峻拔,巖谷幽深,令人讚嘆不已!收攝其偉奇的氣勢於作品的造型線條中,委實是一項自我超越的挑戰、

有人問我:一顆石頭,看不出它像什麼,有什麼美?美在哪理?

我說:欣賞一朵花,難道花要像什麼嗎?賞花就是愛賞花本身之美啊。

晨曦日出是那麼美,難道日出該像什麼嗎?日出本身的光芒和色彩是一種美,不是嗎?

所以,石頭本身就能傳達出美(不必一定要像什麼才算數),它是含蓄的、沈定的美,是樸實的、堅執的美,是刻劃著大自然生命變替、歲月痕跡之美,是隱射著宇宙撞擊壓力迸發的能量之美。

中國人懂得欣賞石頭,珍視這一脈承傳的雅好,乃是建立起一條通往自然的捷路,發掘出天地大美之無限、力之永恆。這是中國人富有哲思的文化生活之一端,我們今天保有它、傳揚它,是我們的驕傲,更是我們的責任。


盆栽之觀賞

我們家庭中應有幾盆盆栽以資美化環境及觀賞。但盆栽之觀賞應注重其樹姿、根、幹、枝、葉及花盆之綜合美為之。

(一)樹姿:樹姿即指樹勢之美。樹形有直幹、斜幹、曲幹、懸崖、半懸崖、露根、連根、多幹(叢林)堆石及畫意木等。由於樹姿之變化而多采多姿,令人聯想大自然之美,可引人入勝。

(二)根:注重根盤,要四方發達,最忌片根,賞其寄生在岩石上,或蟠據於盆面上其狀能表示年代,其景古雅可觀。

(三)幹:高矮適宜,幹形丸有力者為上,以樹皮古老龜裂者為佳,如雙幹者其主幹高而粗,副幹低而細,其分歧點,角度巧於配合,兩相呼應方有藝術點。三幹、五幹等亦準此。如懸崖者之主幹由高處向斜下垂播曲其奇觀別有風趣 。

(四)枝:樹枝構成樹姿美之一要素,其疏密得宜,影響美觀至大,故應特別注意修剪紮枝等使其平均發展有藝術的自然美。

(五)葉:葉與花或果幾具同樣之觀賞價值,欲求盆栽之優美,則必須選其葉小、而厚具有光澤色彩優美者為佳,並須經常注意管理施肥等以求美觀。

(六)花盆:花盆之形、質、顏色、與盆栽樹姿勢之調和等亦不可忽視。


朽木篇

木若以朽稱,就不能稱之為木矣。所謂朽木者,是其末朽而先言朽也,故此文所稱之朽木,乃指朽其膚,而不朽其骨之奇木是也。膚雖朽而精華之體聚於內者,如君子行於外,外圓內方。內在之原則堅如金石,故君子之喻良材。上等之材往往既是不朽之木,以朽本而言,若仔細觀之,其自然的形態,有的如萬馬奔騰、有的如行雲流水、有的雍容華貴、有的纖柔細語、更有傲骨天生、也有柔情如水,千變萬化,富麗堂皇,線條之流暢分明,決非筆墨所能形容。若是經過藝術的眼光,敏銳的觀察力,加上細膩之手工後,可使一件不起眼的朽木,重賦生命,觀之、玩之、賞之皆相宜。

若以朽木整理加工而言,一塊朽木往往是古時伐木留下之殘骸,在河床。或荒山野嶺,尋找而來,幾乎全是烏漆抹黑,野苔叢生附滿表面。此時首先要清洗,殺曳、蔭乾後再經過特殊的工具,把腐爛的表皮慢慢刮除,詳加揣摩,整形打磨,一件作品的形成,往往不以時間來計算。當作品完工時那種成就感,決非局外人所能體會的。當人們正在大河、小溝找雅石,覺得一石難求之時,不妨重新調整一下您的腳步,換一下興趣,或許您會驚覺,樂山也好,樂水也罷,永遠都是屬於仁者,或智者。


冬山石集錦

盆景、水石,足以令人怡情養性,開闊人生境界,而我雅好此道,條忽已有二十餘載。今逢本社授證三十周年發行特刊之際,特略述一、二,以與賞玩同道共享其中樂趣矣!

盆景,因為每年須換土,每季要整枝、剪定、殺蟲,而每天又需要灌水一至三、四次不等,工作繁複,時間又多,常有照料呵護不周之情事發生。因此,已將原有一百多盆的盆景,全部贈送與樂愛此道的好友,以免暴珍天物。

目前,我所擁有的水石,約有百餘座,都是二十多年來,親自檢拾、整理、以及親手影刻台座而成的。每座水石,各具神韻,賞玩之餘,也賦予豐富的感情。

在我所擁有的水石中,以本縣冬山鄉出產的雅石居多,也有少部份的日本水石。冬山石以冬山鄉所產最具特色,因此,小弟取其名稱為冬山石,乃以產地而命名也。

猶憶二十多年前,每逢周日下午,駕著機車,從南方澳開始,北至福隆,在河川中去尋找值得欣賞的水石,但遍及各處,所見著大都是圓圓的砂岩石,滿懷希望,但結果往往是令人悵然。正在踏破鐵鞋無覓處,忽然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冬山鄉順安發現形狀怪異,而且富有變化以及硬度高達四、五度的水石,真是皇天不負苦心人,欣喜若狂,取其名曰:「冬山石」,冬山石名氣居然因此遠播中外,成為水石界中的珍品。當時,撿拾和賞玩水有的風氣,尚未打開,樂愛者也寥寥無幾,所以每逢假日,只有三、四名志趣相投的朋友,投身河川山谷之中,去覓找那些未經發現的奇石。直到我的水石成品,有四、五次在日本的愛石專門雜誌上刊登介紹以後,撿拾水石的雅好者才急遽的增加,現在,在宜蘭縣就有上百人樂此而不疲了。在水石界中,本人是拓荒者和發現者之一,而且將欣賞水石、製作石座的方法,傳授給年輕的一代。所以年青輩中的朋友,也就以「先覺者」或「發現者」來稱呼我,他們的好意,真是愧不敢當,我僅僅是比他們早一步去發現這神工天成的自然珍物吧了。

冬山石是屬於土中石,它的形狀屬於山水景石。可能在生物尚未發生於地球時代,而由火山活動的產物,經過數佰萬、數千萬,甚至數億年前埋在土中受地下水的浸蝕,變成似國畫上所表現的山水景石。此種欣賞石只在宜蘭縣冬山鄉出產,台灣的其他地方是沒有的。所以,非常有價值。其他縣市的愛石家來本縣割愛時,就要花幾千元,甚至幾萬元。花蓮的石頭是屬於「美石」之類,經加工,研磨之後,去欣賞它的色彩。冬山石表面絕對沒有加工,是天生自然的,只當底面不平時,加於切斷。譬如說,美石是用照相機照的天然色相片,而冬山石卻是一幅國畫,各有個性而無同樣景狀之石頭。

雅石淺談

雅石原係中國固有的精緻文化,歷經各朝各代大師們之玩論,使其在藝術領域或文學著作上,有崇高無比的地位,當今享受物質豐盛而匱乏精神生活的今天,雅石能為鄰近之東亞及歐美諸國所大力推廣,實有其先決之條件。它給予人類精神的享受和心靈的滋潤、及其穩重與安定感,絕非目前其他藝術所能相提並論的。

百十年來我國受內憂外患的影響,此一精緻藝術漸漸式微,筆者有感於先賢們留給子孫如此珍貴之財產,未能受到應有的維護,以及我國雅石藝術推廣和振興工作上應有所作為,乃聯合國內已經在各層面的專家、碩彥、石友一起來拋磚引王,藉以引起廣大的迴響。

雅石之玩賞大致分為三大原則與十一要點,又分類為山水石、紋樣石、形象石、抽象石、色彩石、化石等種類。三大原則為色、質、形,色:以越深越好,如黑色、墨綠、臘黃、朱赤等穩重色感則優,灰白顏色較劣。質:四度以上為優,其石質堅硬,不易風化變形,能常久流傳而顯安定感。形:講求有形似無形的至高境界。十一要點:瘦、皺、漏、透、醜、奇、雄、秀、破、缺、實。

今日面對時空距離之短縮,藝術已無國際之分,外來美好的應該盡情去吸收它,屬於我們傳統文化固有超俗優美的色彩,更應該竭力的去維護和發揚,身為炎黃子孫有責任略盡綿薄之力,共同使我國雅石文化在歷史上重現光輝的一頁,進而踞身國際領導地位。


中國雅石藝術

雅石為我國固有之傳統藝術,特別與文人高士有著極深厚之淵源。稽之史乘,可謂遠自唐宋以上。如唐衛國公李德祿採天下怪石,聚之平泉別墅,遺戒後昆日:「有以平泉石輕與人者,非佳子弟也。」內一醒酒石,尤珍愛之,醉則踞焉。名園記:「河南府城有李德裕平泉莊,中多怪石,醒酒石尤奇。」唐書:「白居易使杭州,得天竺石;蘇州,得太湖石,具置於里第。」再如宋米元章有愛石奇癖,嘗袍笏而拜石丈,故稱米顱,傳為千古佳話。又宣和良賞之六十五石,其形其名,尚有傳入圖籍者。其他如宋蘇東坡;明之米萬鍾、陳眉公;清之阮元、沈三白…等,具有愛石癖。

雅石之名,近世所出,古人有稱奇石或異石者,但其名雖異,而義實同。然天下隨處皆石,究竟何者為雅石?依古今愛石名賢之論斷,可概括作如下定義:所謂雅石者,凡石本身之質地、形態、色澤、紋絡具有藝術水準,可供玩賞,能登大雅之堂,使人愛不忍釋者均可謂之雅石。米元章論石:「曰瘦、曰縐、曰漏、曰透、」具此四者,方能盡石之妙。而東坡居士論石則主石文而醜,著一醜字,則石之千態萬狀,躍然而出矣。清鄭雙論石,對醜字更是著意發揮,故其曰:「醜而雄、醜而秀。」真是更上一層樓。總之,雅石需具備瘦、縐、漏、透、醜、奇、雄、秀各項條件,否則平凡無奇,何雅之有?

吾中華地大物博,出產雅石種類,不下數千百種,就雲林石譜所載,其著者亦百數十種,而其中最為人稱道者,如靈璧石,太湖石、青州石、無為軍石、臨安石、崑山石、江華石、常山石、開化石、瀅州石、英石、江州石、平泉石、克州石、永康石、來陽石、襄陽石、鎮江石、排衙石、仇池石、清溪石、品石、永州石、峰山石、涵碧石、吉州石、金州石、何君石、魚龍石、登州石、松化石、穿心石、東化石、金華石、松滋石、菩薩石、黃州石、桃花石、小湘石、鵬武石、紅絲石、建州石、鐘乳石、墨玉石、琅汗石、雲浪石、大理石、龍牙石…等,真可謂洋洋大觀。近台灣省所出各種雅石,頗有可供觀賞者,其著者如玫瑰石、大理石、海膽石、貝化石、木化石、蛇紋石、石膽、藍寶石、豐田玉、金瓜石、墨玉石、文石、水晶石、瑪瑙石…等,為中國雅石啟一新猷。雅石之種類雖多,而對雅石之鑑賞卻因各人之秉性,學養,見聞之程度不同而有異。蓋有人以石質之好壞為欣賞標準者;有以色澤紋絡之美惡為欣賞之尺度;而又有人則以石之形態定好意。近以歐風東漸,現代藝術之觀點較前大變,所謂抽象、印象、具象等等,各異其趣,故對雅石之欣賞觀念亦深具影響。總之,無論以何種觀點與角度去鑑賞,而石之本身必須具備有藝術之條件,方能列入雅石之林,否則天下皆石,凡石皆雅,寧乎可?

雅石可供久房清供、庭園點綴,庭園如無雅石點綴,則不成其為庭園矣。故雅石對人性之陶冶大有裨益。尤其對中國繪畫藝術更是深具影響,大凡古今畫家,莫不以先究石法是務。宋馬遠論書目:「石乃天地之骨,凡學者宜先作石,蓋用筆之法,莫難於石亦莫備於石,能於石法精明,推而致之裕如矣。」於此可見雅石對中國繪畫影響之一般。


茶與盆栽

盆栽是我平生的嗜好,每逢栽種疲倦的時候,休息下來,一杯香茗沁入心脾,一邊欣賞工作的成果,精神為之一振,就這樣,茶與盆栽,和我深結不解緣了。

盆栽藝術,已有許多方家報導,我不必多所饒舌,倒是茶,對我來說,與盆栽竟如此不可分,不妨一談。

我們中國人最懂得喝茶的藝術,而且有湛深的研究,不少關於茶的著述流傳下來,像唐代陸羽的茶經、茶述釋咬然的茶訣,溫飛卿的採茶錄;宋代丁謂北苑茶錄,蔡襄的茶錄;明代許然明的茶疏,陳繼儒的茶董補;清代陸廷燦的續茶經,萬邦寧的茗史。論水的有蘇厘十六湯品,張又新的煎茶水記。煮法有明田藝術的煮泉小品,高濂的遵生八棧,不下數十種,對茶的製法、煮法、選水以至用具都有詳細的記述,古今茶事,真是洋洋大觀。在日本叫做茶道,(指飲而論,即閔南所謂「小種茶」,粵省潮州所謂「工夫茶」),非常講究,貴客駕臨,同享一杯,是一大禮遇。

茶對人生,是不可少的飲料,因此文人騷客寫下不知幾多好句:「新詩酌茗論」,「松花滿院試新茶」,「燒竹煎茶夜臥遲」,「茶煙輕颱落花風」,「烹茶鶴避煙」,「細雨茶煙清畫遲」,「石爐敲火試新茶」,「茗熟獨成斟」,「茶罷焚香獨坐時」,「時有茶煙出薛蘿」,「詩清都為飲茶多」,「寒夜客來茶當酒」等等。我不是詩人,卻仍認為持贓品茗,夜賞盆景,是另一種清高的享受。

作者對盆景的製作,不惜花費時間與精力,但亦得到無比的享受,庭院中不下百數十盆,其中賞心稱意者不在少數,輪選三五盆,置廳堂中,延為座上客,如晤良朋。每當夜闌人靜,華燈高耀之下,盡態極妍,或秋林疏枝,或幹橫斜,或平林遠景,或一柱擎天,百景紛陳,清標絕俗,佐以一壺清茗,低斟棧酌,神遊物外,陶然忘我。此種境界,非深得此道者,不能贊一言!

有人喻泡茶,第一泡如十二三歲幼女,第二泡如二八佳人,第三泡如少婦,其實第三泡,品茶家認為不可復飲,應該喻為老婦了。吾以為廳堂中盆景,或如隱士,或如雅人,或如名士,或如英雄…,無次序之分,但絕無槍夫走卒,混摻跡其間,因此,茶香洋溢之餘,更體會出「座上客」之高雅絕俗了!


楓Liquidambar formosana Hce簡介

楓:金屬科,楓屬,生於山野,落葉喬木,幹高可二三丈,葉掌狀三裂,緣有細鋸齒與械樹同類,秋季變紅色,頗美觀,春月隨新葉而生雌雄花,呈黃褐色,聚集如頭狀,有總苞,果實圓球形,有軟刺,供觀賞用,樹肌芳香可代蘇合香,名見群芳譜:有「香楓」「攝攝」「楓香樹」等名,日本稱械樹亦為楓。稱大陸產之楓為:「唐楓」又稱:「三角楓」。台灣產之香楓(樹肌芳香,台灣通呼杳楓與群芳譜所載:古稱:「香楓」吻合,故名「香楓」於大正末年由台灣移植日本東京初期稱之為「台灣楓」嗣由清水利悅氏以原木發現於:「伏見宮家」遂命名為:「宮樣楓」等稱。楓之品種繁多,唐楓有:大葉種,(葉疏枝大)小葉種,(葉細枝小),青楓(葉不變紅),丹楓,(葉珠砂紅,不變黃),粗樹皮楓,等種。此外:砂糖楓,(北美產)常盤綠,(葉常綠)板屋楓,(又名蔓械)葉扇楓,(又名,明月楓)小葉扇楓(又名板屋明月)棺楓(鬼械)野楓,(品種不明)。其中有赤皮,黑皮,白皮等不同。台灣香楓,係大陸唐楓之變種有:龜甲,岩石,赤色橫斑,荒皮,灰錦等五種不同皮性之分,葉性互異。以上各品種均可為盆栽材料,第以目前國際盆栽藝壇,以「唐楓」為普遍,台灣「杳楓」最具名貴,因「香楓」皮性粗糙蒼老,秋月葉色多變鮮美,可與「錦木」匹敵,駕呼各楓種之上,被譽為楓樹盆栽之王者。(詳參閱本期楓樹盆栽一文)(本會資料室)

福建茶簡介 Carmona MicrophyIIa

福建茶,山茶科(亦作厚皮香料),常綠權木,高五六尺,葉長棉圓形,春夏開白花,五瓣,果實扁圓,三角形,初綠後紅,成熟則裂開,種子三粒,散落妮上,經三、四月之久,播出樹苗,高僅盈寸,經多年培植,始克成材。原產福建,有大,中,細葉三種。以細葉為佳,三者皆可植盆栽觀賞素為粵人珍視。(本會資料室)

櫸:Zelkoua AcUminata Pl簡介
榆科亦作「蕁麻科」櫸屬,落葉喬木,高可數丈,皮堅硬灰褐色,有粗皺紋,與許多細小突起。老木皮如鱗片而剝落,葉互生廣披針形,或長卵形而尖,緣有鋸齒,春隨新葉開淡黃綠色小花,花後有三角形小果,單性,雌雄同株。雌花柱位於子房頂上中央之外。嫩木之材,黃白堅韌,供建築造船及器具之用。老木之材,暗褐色堅硬,木質有淡黃、黃、赤褐等色品種;淡黃性皮馬色,葉長卵形,往往形凹狀,葉弧顯著,新芽不紅秋葉淺黃色,葉疏枝細,多類生於海拔六百至一千公尺山野。黃性之葉較淡黃性為小,密而平薄,枝易生,皮灰色略帶赤味。赤褐性之葉最小密生,卵形平。 (本會資料室)

雀梅簡介 Sageratia Theezans
註一:根據中華書局之辭海、商務印書館之植物學大辭典、台灣大光圖書公司之植物學辭典云:多葉郁李:薔薇科,落葉灌木,高四五尺,葉廣披針形,有鋸齒,春末先葉開花,花小,五瓣,色淡紅,花後結果,為核果,形小而圓,熟時成紫赤色,味甘酸,帶苦,供盆栽觀賞,名見本草經,又有奧李,車下李,爵李,郁李,當棣茶名,爾雅常棣即此,或以為唐棣,誤矣。又爾雅釋木,時英梅」注謂即雀梅,是英梅亦郁李也,日本名庭侮,原產中國。

註二:廣洲植物誌云:雀梅:鼠李科,雀梅藤屬,其別名廣州稱酸味,梅縣稱酸桐子,蕉嶺稱酸色子,攀援狀灌木,具針刺狀短枝,幼枝略披茸毛,葉革質在上部的對生,下部的互生,卵形,邊沿有小鋸齒面光亮而綠,花瓣極狹,匙形,短於萼,核果盤狀,有闊翅,稍披毛,頂平,花期,夏月。以上二說,各有所本,特並錄出,供讀者參考。(本會資料室)

山桔簡介 AtaIantia BuxifoIia
山桔:芸香科,金橘屬,常綠灌木,高丈許,莖有刺,葉為長卵形,先端尖,葉柄有翼,初夏開花,五瓣,色白,花後結實,由青而紫,至冬成熟,閩省福州產者為最著名,其實倍大,稱為福橘,產於中國各地。(本會資料室)

月橘 Murraya exotica,L.簡介
芸香科,月橘屬,常綠灌木,葉對生,卵狀,花白芳香,鐘形五瓣,長棉圓形,漿果卵狀初期綠色後變紅,皮灰白木材淺黃色,質細密堅重,名見中山傳信錄,又名「十里香」「四時橘」「石柃」「石芬」「七星香」「千里香」「九里香」等,嶺南派盆栽奉為珍品,此植物性畏寒,移作盆栽,在冬季嚴寒近零度天氣須避冷,並切忌剪枝,山採原木或移植,換土,宜在夏季四月,立夏後至六月間為之,立秋後便不宜進行,山採原木,培養時期,宜用深盆,排水良好,壤土厚培,置於東陽通風之處,每日噴霧水二、三次,三個月內不可施肥。俟其生長茂盛二年後進行換土。其他培養方法可參照櫸樹方法。
──本會資料室──

黑松簡介 Pinus Thunbergii (Black Pine)
屬松柏科,生於山地,常綠喬木,樹皮帶黑色,老樹變成荒皮,葉針狀,二葉叢生,與赤相似,惟較粗硬,花單性,四月頃自新芽發生,雌花生於頂端,雄花位於下部,花後結球果,至翌年秋成熟,裂開而飛散種子,木材供建築及器具之用,或自莖取松脂,用途頗廣,名見說鈴,產於中國,日本各地。


本省野生種盆栽植物(雜木類 )概說

本省野生種盆栽,以針葉樹松柏類為宗,此外雜木類包括常綠榕樹、月橘等,落葉樹櫸、愉、楓、棚等,也所在多有,其中以榕樹流行甚早,有另立一類之趨勢,本文除略舉各類盆栽外,偏重雜木類盆栽之敘述。

 

三、本省盆栽界之現階段:
(一)榕樹盆栽:榕樹為本省歷史最久之盆栽植物,屬於熱帶之常綠樹,樹性堅強容易栽培,樹幹氣根垂下,姿態富于變化,栽培達五十年百年以上古樹名本常見,可以播種,插木、接木等方法、繁殖,或採取山野 (恆春、綠島等地)自生古老矮木育成之。榕樹可說是本省盆栽數量最多者,惟在寒地無法栽培,將來之發展受到限制。

(二)松、怕盆栽:松柏類為常綠樹之代表,在日本盆栽樹種松柏類佔半數以上(在香港則僅佔三成),惟在本省,松柏類多自生于高山採取不易,且因氣溫關係,平地生育困難。目前本省之松柏盆栽 1.黑松盆栽採自造林林場或庭園樹之苗木以為盆栽材料 ,樹之幹枝徒長,且盆植年數不久,生長姿態欠自然,可觀者不多。2.松柏盆栽之成品:黑松、五葉松、真柏等,乃自日本輸入者,高價而逸品少見,可說目前松柏盆栽尚需加以研究,方能大眾化。

(三)雜木盆栽:櫸愉楓械等落葉樹盆栽 ,四季富于變化 ,且在本省山野易于採取幼苗或古樹種木育成盆栽。(雜木盆栽在日本佔三成,在香港則佔六成以上)。在本省盆栽愛好者,自採原木栽培頗眾多,環境不許者亦可以廉價購得原木或盆栽成品,今後如多研究栽培方法與發現新品種,並加以推廣,則雜木盆栽雖提倡未久,因得天時地利之優厚條件,其前途無限量。

四、雜木盆栽之重要樹種:

(一)櫸(Zelkova serrata Mak)
榆科、落葉喬木,高達三十公尺,枝啞分歧細密,葉剛硬而薄,無毛卵形至脂圓形,邊緣鋸齒,新枝梢之葉腋著生細小單性或雜性花,果實細小,為不規則之斜菱形,晚秋熟,自生于本省各地山野,採取幼苗或矮古樹作種木,育成各種樹形之盆栽。

(二)榔榆、小葉愉(Ulmus parvi-folia Jacg)
輸科、落葉喬木,分佈本省中南部,樹高達三十公尺,樹皮光滑,小枝被薄毛,葉小,倒卵形或髓圓形,葉緣有鋸齒,上面光滑,夏秋之間",葉腋叢生小花,淡黃色,花後結扁圓形之翅果。秋季葉變紅色,在溫暖處冬季能保持常綠,常被栽培作盆栽。

(三)朴榆(Celtis sinensis Pers)
榆科、落葉喬木,自生于山野,幹高達十公尺左右,葉圓形先端尖銳,邊緣前部有鋸齒,初夏葉腋綴生小花,淡黃色,單性,雌雄同株,且生兩性花,花後結球狀小肉果,大如小豆,成熟時呈黃赤色。

(四)楓(Liguidambar formosana Hance)
又名楓香樹,屬金縷科,落葉喬木,山野自生,分佈全省,樹高十幾公尺,葉互生,具長柄,掌狀三裂,邊緣有細鋸齒,略似欄樹之葉,秋季變為紅色,春日隨新葉開花,黃褐色,單性呈頭狀,結圓形果實,有軟刺。與槭同為重要觀賞樹。
備註:日本楓(紅楓)屬欄科,與楓香不同科。

丙槭(Acer pal matum Thunb)
山槭,輔科,落葉喬木,幹平滑,葉對生,掌狀分裂,通常五裂,裂片尖銳,有鋸齒,四、五月開小花,暗紅色,果實為雙翅果小平面滑,其二翅展開成為鈍角,能藉風力以撒布種子,本省山地(海拔二00至二、三00公尺)自生,冬日紅葉美麗,可供觀賞,為珍貴之盆栽樹。

(五)偕(黃連木)(PistaciachinensisBge)
漆樹科,落葉喬木,幹高達二十公尺,小枝,略帶毛,葉為偶數羽狀複葉,小葉十片至十二片,有短柄,披針形,先端尖,基部斜形,幼時略有毛,旋光滑,秋季變黃色或朱紅色,四月開花,花小單性,雌雄同株,果實長圓卵形,紅色,自生于全省各地(海拔-00至五00公尺)。材為高貴之家具,裝飾材。

(六)胡頹子(Elaeagnus pungens Thunb)
屬于胡頹子科,落葉灌木,莖高三公尺,質剛堅,多分枝,葉為脂圓形,邊緣呈波狀,表面呈深綠色,有光澤,背面密佈褐色和銀色之鱗片,秋冬間葉腋開花帶白色,有合片芎,果實長髓圓形,至翌年初夏始成熟,呈紅色,生于山野。另一品種「秋胡頹」,高三、四公尺,葉長籟圓形,有銀色細鱗,嫩葉亦有細鱗,初夏葉腋生數花白色。後變黃色,秋日果實成熟,球形紅色,密佈白點(學名Elaeagnus umbellate Thunb)。"本省產品種有:高砂胡頹子(Elaeagnus Oldhami Max)臺灣秋胡頹子(Elaeagnus Thunbergiiserv)

(七)月橘石棟七里香(Murraya paniculata L)
芸香科,常綠灌木或喬木,全株平滑,葉互生,卵形,花白芳香,菁淺鐘形五裂,花冠亦作鐘形,雄蕊十本,子房二室,各具一胚球,漿果卵形熟時紅色種子二顆,半圓形,木材黃白色質密而堅重,常作手杖,印章,筷子等,又栽培供觀賞或植為籬藩,產於本島各地。

(八)榕樹正榕(Ficus retusa L)
桑科,常綠大喬木,氣根多叢生,自幹枝下垂,狀如馬尾,其長大及地者,每亭立如柱,全株平滑,葉有柄,革質倒卵形,深綠色,隱花果無梗,腋出雙生,球形,熟時黃紅褐色,樹根極壯,蔓延遠近,木材灰白帶黃紅色。園藝常作盆栽,但限于細葉或厚葉者,厚葉種自生于本省南部恆春,綠島等地

(九)雀榕大葉榕(Ficus wightiana Wall)
桑科,落葉喬木,樹高達十餘公尺,形態似榕樹,枝上垂生氣根,葉平滑,櫃圓形,全緣互生有長柄,夏日葉腋間生隱頭狀花序與無花果相似,形圓有白色斑點,花色淡紅,自生于本省各地。

(十)小果紫薇九芎樹(Lagerstfoemiasubcostat aKoehne)
桃金攘科,落葉喬木,莖高八、九公尺,幼枝生粗毛,葉楠圓卵形,無毛,稍滑澤,支脈顯著,夏日枝梢開花,花冠六瓣,淡紅色,形與紫薇相似,惟葉較大,果實較小,自生于本省各地,樹皮光澤,樹幹隆起叫結呈古樹狀者,可作園藝種紫薇(印度原產Lagerstroemia indica l)嫁接之臺木,此種古樹稍部易枯,為其唯一缺點。備註:「紫薇」,常被誤稱為紫荊「紫荊」;屬于豆科,開小蝶形花,紅紫色,花後結萊果,與紫薇毫無相似,特此闡明。

五 、雜木盆栽之姿態:
雜木類可視其植物本質,以園藝技術培養並整姿,使其成為直幹、曲幹多株寄植,連根,露根,附石懸崖等各種自然而優美姿態之盆栽。茲選攝雜木盆栽照片六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