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手三里治疗口腔溃疡效果不错

 蔡灸哥 2013-10-28

男同事口腔溃疡,问有什么方法,告诉他可以用吴茱萸掏碎,拌醋敷涌泉,或揉揉大肠经的温溜穴,因为温溜穴可以治疗口腔炎。但是摸摸他的左手,温溜穴,不酸痛,反而在上一寸的上廉酸痛,嘱他多揉揉。


第二天,我自己也口腔溃疡了,溃疡在口腔左下。摸摸大肠经的温溜、上下廉,都不太痛,可是手三里的位置按下去特别的酸痛。是这儿了,酸痛的地方,我就多揉揉。第二天,已经不太痛了。我再继续揉揉,第三天口腔已经完全不痛了。上班的时候,想起,问同事口腔溃疡好了没,说还没好,好了点儿。于是告诉他手三里也治口腔溃疡,我自己的口腔溃疡已经好了。并按他的手三里穴,果然酸痛酸痛,痛得他手都缩回去了。又嘱他多揉揉,下班路上也可以一边走一边揉。第二天,再问他,说已经不太痛了啦,第三天问他,已经完全不痛了。后来他说原来还特意买了两瓶喉风散,我没给他按手三里之前喷过。但按了手三里之后就没喷过了。



手三里
【标准定位】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
【取法】侧腕屈肘,在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曲池下2寸处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前臂筋膜、桡侧腕长、短伸肌、旋后肌。皮肤由前臂外侧皮神经分布。针由皮肤经皮下筋膜,穿前臂筋膜,入桡侧腕长、短伸肌,在桡神经深支的外侧,针可深低旋后肌。以上诸肌均由桡神经深支支配。
【功用】通经活络,清热明目,调理肠胃。
【主治病症】    
  1.运动系统疾病:腰痛,肩臂痛,上肢麻痹,半身不遂;    
  2.消化系统疾病;溃疡病,肠炎,消化不良,    
  3.五官科系统疾病:牙痛,口腔炎;    
  4.其它:颈淋巴结核,面神经麻痹,感冒,乳腺炎。    
  5.弹拨手三里对消除针刺不当引起的不适感有效。

“手阳明大肠经…….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所以治疗时一般是左病取右,右病取左。我和同事穴位的敏感性也反应了这一点。我是左口腔下侧溃疡,右手的手三里穴酸痛很明显,左手的手三里穴不痛。同事是右舌边中段溃疡,左手的手三里酸痛很明显,他说是按揉时是痛不可忍,当时给他按揉时手就缩回去了,右手的手三里穴按下去没有痛的感觉。

口腔溃疡好了以后,手三里穴,按压虽然还有丁点儿痛,但不是原来那样酸痛不可忍了。

大肠经的穴位均善于治疗头面疾病以及热症。可以治疗口腔炎的还有温溜穴。

温溜
【标准定位】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
【取法】侧腕屈肘,在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阳溪上5寸处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前臂筋膜、桡侧腕长、短伸肌。皮肤由前臂外侧皮神经分布。皮下筋膜内除上述神经还有头静脉经过。针入皮肤,在头静脉的后方经皮下筋膜,穿前臂筋膜,进桡侧腕长伸肌腱,达桡侧腕短伸肌腱,直抵桡骨骨膜。以上二肌(腱)由桡神经深支支配。
【特异性】手阳明经之郄穴。
【功用】清热理气。
【主治病症】    
  1.五官科系统疾病:口腔炎,舌炎,腮腺炎;    
  2.其它:扁桃体炎,面神经麻痹,下腹壁肌肉痉挛,前臂疼痛。
  3.本穴在消化道溃疡穿孔时常出现压痛,与它穴配合可做出进一步诊断。


曾经有网友调查统计发现口腔溃疡发作时,患者的大肠经上的温溜穴多是疼或酸的感觉。但此次,我和同事的温溜穴酸痛均不明显,反而是手三里穴酸痛非常明显。所以是否每个人口腔溃疡时手三里穴都很酸痛?暂时我还统计不到。不过我认为,离穴不离经,口腔溃疡时,不妨在大肠经的曲池至温溜段摸摸按按,哪个点儿特别酸痛就处理那个位置就行了,揉、刮痧、拔罐均可。

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是否在发作的时候手三里或温溜穴也会压痛明显呢?暂时也还没有病例给我观察到。我和同事都不是经常口腔溃疡。

如果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一般是中焦虚寒。治疗上要温中祛寒,治本。

口腔溃疡古时称为口疮、口糜,现代称为口腔炎、口腔溃疡。

口腔溃疡者,要辨清寒热虚实治疗,不要见疮而用凉药,而这正是现在大多数人的习惯,经常见口腔疡就自行服用清热药,导致口腔溃疡经常发作。

曾经,一女同事口腔溃疡,让她吃理中丸或附子理中丸,有理中丸,吃理中丸后口腔溃疡愈。她原来经常会口腔溃疡,自述每次都10来天才好,经常是因为咬到而口腔溃疡。每次都以为是上火,每次均用凉药治疗。那次我看她的口腔溃疡面,溃疡周围白白的一圈,而不是红,舌质淡暗有齿痕,苔薄白。自那次用理中丸后,已经近三个月没发作过了。


附上古代医书上关于口腔溃疡的一些记载给大家参考,不要见口腔溃疡就用凉药。

宋朝太医院编《圣济总录》:“口疮者,由心脾有热,气冲上焦 ,熏发口舌,故作疮 。又有胃气弱,谷气少,虚阳上发而为口疮者 。

元朝·朱丹溪《丹溪心法·口齿》:“口疮服凉药不愈者,因中焦土虚,且不能食,相火冲上无制,用理中汤。人、白术、甘草补土之虚,干姜散火之标。甚则加附子,或噙官桂,亦妙。”

明朝.龚廷贤《寿世保元·口舌》:“口疮,连年不愈者,此虚火也。”

清朝·齐秉慧《齐氏医案·口疮》:“口疮上焦实热,中焦虚寒,下焦阴火,各经传变所致,当分辨阴阳虚实寒热而治之”。

近代·郑钦安《医法圆通·辩认阴盛阳衰及阳脱病情》:“凡疮口久而不敛,多数元气大伤,不能化毒生肌,只宜大剂回阳,阳气回旺,其毒自消,其口自敛。切忌养阴清凉,见疮治疮。”(潜阳卦髓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