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彩画廊——陈忠康书法创作笔谈

 悟道修行慧能 2013-10-30
陈忠康书法创作笔谈

  忠康书法以二王为底,上溯秦汉,下逮宋元明清,其优点在于他平常虽也在写徐渭、傅山、倪元璐、何绍基等家的字,但没有把格调降下来,依然还是二王的气息。这在同辈人中是出类拔萃的。一分汗水,一分收获,他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绩:一是下了比别人更多的苦功。他在浙美读书时,无论唐楷、魏碑,还是阁帖,无一不临,而且他是活学活用,能抓住传统中的最精华部分。二是心态好。他虽有足疾,但从不自暴自弃,平常能保持一种豁达开朗的心境,不琐碎,也不斤斤计较,人缘很好。有了成绩也不骄傲,也不盲从“时风”,能静下心来写字做人,在这方面他比别人要好得多。三是爱读书,肯钻研学问,笔头也很勤,文章也写得不错,这种追求全面发展的素质是他今后能继续进步的关键。忠康还很年轻,希望以后多加努力,时常检查自己,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林剑丹(浙江省书协副主席、全国展评委)


  陈忠康近几年在全国大型书展中屡次获奖,而且他的作品几乎每次都有新面目,令人生羡。忠康学书以二王为主,不蹈时风,出了成绩后也不飘飘然,这是殊为可贵的。他在美院上学时,在阁帖、孙过庭《书谱》、米芾诸法帖上花了很多精力,进步很快。临毕业时,他一手飘洒的行草书,令人侧目。毕业后,分到温州博物馆工作,有机会接触古代法书墨迹,眼界大开,对书法艺术的理解比在校时有了更深的认识。在这期间,他又研究了明清谙贤如人大山人、王锋、傅山、何绍基等家的书法,作品表现手法丰富,面目多样,但这正反映出他楔而不合的探索精神。沙孟海先生一直提倡书法家不要过早地定型结壳,在这点上,忠康是非常出色的。董其吕曾认为作书结字最须留意,观忠康的字·结字布局别出心裁,有新意,不落俗套。这是他的作品中比较突出的一个方面。陈忠康还很年轻,若能持之以恒,更滋以学养,前程是不可限量的。
——金鉴才(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书协副主席)


  忠康很年轻,但他在书法艺术上已有颇深造诣,特别是行书写得隽永雅致,别人见了一定会很惊讶,我却觉得在情理之中的。忠康的成绩是靠平常的刻苦和他的才华。一九八八年,因冬龄去美国把这个班托给我而认识了他。刚开始,我担心他的足疾会耽误学习。事实上,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在校期间,忠康比别人更加刻苦,心态平静。在我的记忆里,他总是呆在教室里练字。即使一个人在寝室里,也总是拿着笔在废纸上涂抹。别人或以为是他是无心式的“涂鸦”,但他是很用心的。正因为这样,他的作业成绩在班里常常名列前茅,尤其在阁帖、行草书方面有惊人的表现。据我所知,他学习书法是用分解式,先拆开来再组合,效果非常好。记得当时我还特地将他一件行书创作带给沙老看,沙老看了后,说:难得难得,现在青年人能在传统上下如此功夫,不错。四年下来,忠康以优异的成绩跨出校门回到温州。而我则时常惦记他,他的生活是否顺利?学王书的道路是否有阻碍……忠康一有机会到杭州,也常来看我,拿作品给我看,我感到十分欣慰!忠康在书法以二王晋唐为“本垒”,其成就超过了实际年龄的限制。他写字用笔细腻,表现自然,在传统的基础上,发挥了其中的精华的美妙的东西。没有受“时风”干扰是他胜人之处。通过几年的观察,他的书法道路还是按着我原来理想的方向发展,没有陷入为技法而技法的误区。在二届全浙书展上,忠康的书法用笔更见果断,对书法的思考愈趋成熟,符合“重学养、重品格、重基础、重个性”的原则,得“沙孟海”奖是名副其实的。我希望忠康今后还要努力,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吸收营养,继续在传统中那些精华美妙的方面上发展表现能力,切勿为了风格而风格。我的意见不知忠康以为如何?
——祝遂之(中国美院教授)


  记得在二届全浙书展后,忠康与我有过一次长谈,其中对如何纯化学书动机、保持平静心态的话题我俩看法一致,这或是出于性情相近的缘故,抑或是出于时风愈演愈炽的缘故。忠康与我知交多年,对我帮助很大,从他身上我学到了好多东西。同时,我对他学书过程中的甘苦也了解较多。除去机缘幸运外,我觉得他的成功与他坚持信念,不为他人左右是分不开的。在这个带有诸多“后现代”特征的社会情境中,不人云亦云,给自己留有一块清净地是相当可贵的,也是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前提。忠康自述自己的艺术思想从过去的较“现代”到目前的“民族主义抬头”,这是真心的实话,绝人伪饰。是什么东西使忠康与过去的先锋姿态告别?我想,是民族文化的精神。其实,自八十年代以来,“现代”与“先锋”一直是我国许多艺术家所崇拜的对象,是未经论证的亦未经任何融合过程的一厢情愿式的“投靠”行为,结果是使各艺术家之间思想日趋单调雷同。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大家对现代主义有所反思,渐渐告别过去的迷信态度,在我看来,这是艺术界走向理性、成熟、有序、深度的标志。
——戴家妙(浙江省书协常务理事)


  沙孟海先生生前想对陈忠康的字颇为赞许,认为“这个小年轻的字很有前途”。忠康应该是没有辜负老一辈书家的厚望,最近几年一系列重大国展、省展的频频折桂,既显示了他的实力,更显示了他的潜力。我觉得忠康的书法技巧是一流的,即使与现今名声大噪的中年书家相比也并不逊色,所以无论在何时何地,无论写大字小字,他的发挥总是异常沉稳,极少有败笔影响全局的水准,正是借助此优势,他所搞的现代色彩的书法也好、传统意味的书法也好均能殊途同归--中国书法精神的灵魂始终荡漾在他的笔下。也许仅仅说一个书法家的技巧是一流的,还并不能证明该书法家的书法即属一流。忠康书法的宝贵还在于他能通过一流的技巧书写出有“境界”的书法来。至于“境界”的创造还需要其他什么因素起作用,那只好间忠康本人了。
——蔡树农(浙江省书协理事) 


  面对陈忠康先生的字,有一种古气逼人的感觉。从他的书法形式特别是精致灵动的用笔中,可以看出他对历代书法古典精华的尽情吮吸,从王羲之、颜真卿、米芾、徐渭、八大一路下来直至近现代名家的形式典型,都把握得十分准确到位,这些差异性极大的形式特征,到了他的笔下而得以调和,而且没有明显的凑搭散乱等情况,因此,他的作品格调转换无常,但一些基本的内涵非常稳定。能够自由转换是他创新机制灵活的体现,持守典型是他伸张书法价值的支撑,道中之士都有体会,要臻造这种轻松的境地,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需要娴熟的技巧,更需要精神的感悟。忠康先生仿佛是在书法历史上各个大跨度重镇之间奔波不息的驿使,用他的笔迹,联络与积集起了很多原始性真实性的信息,传递给人们,再回馈给历史。
——胡小罕(浙江省书协理事)

 
  陈忠康的作品我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耐看,能经得起细品,可以说他的创作是建立在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之上的。他对笔法的关注,对线条形质的把握是十分令人佩眼的。他的作品讲究形式,但不一味玩形式,在追求视觉大效果的同时,更能在细节上做到不马虎,这一点在用笔上尤能体现。其实,对书法的理解不能仅停滞在形式的层面上。创作更不能不注重细节而只在大效果上做文章,书法创作当建立在真正理解书法艺术的基础之上,对书法艺术吃透多少,作品也只会停留在相应的层面之上,因为作品只不过是“心灵的物化”。所以,任何自恃聪明,投机取巧的想法,往往只能成为自己创作的束缚。而陈忠康的聪明就在于他懂得务实、懂得创作是靠积累支撑的,而不自恃聪明。在当今书坛越来越浮躁的背景下,忠康能矻矻于传统,潜心于书艺实在是难能可贵。忠康的作品,虽没有别意强调个性,但从作品中,我们显然能够看到他对书法是有其自我的观照和理解。其实真正的个性,并不是为了不同而不同,它是作者天性、才情在学习和创作中的自然流露,所以不同的人,即使是对同样的作品,也会有不同的解读方式,和取舍标准。而创作也同样含在个自个性的指导下、按照各自的审美理想来进行。忠康的作品能有个性,而又少做作与狂怪,可能原因就在于此。
  陈忠康的成功不是偶然的,而这种成功本身,对于我们来说,难道不是一种启示吗?
——李彤(浙江省全浙书法展评委)

                                                               (转载自1999年第4期《书法之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