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江千户苗寨(2)

 春晖草堂健堃 2013-10-31

西江千户苗寨。被誉为苗族之都,西江苗族最早是西汉汉文帝时迁徙到这里的,距今有1800多年了。千户苗寨现已有1285户人家,接近6000余人生活在这里,这是中国最大的苗寨。

西江千户苗寨。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西江苗寨的原生态保留完整,大家可以感受到原汁原味的民族风俗文化。西江千户苗寨整体轮廓像一对牛角,苗族崇拜牛,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这样的建筑群落。 

西江苗寨建筑都是吊脚楼。木质结构不用一钉一铆,房顶全是青瓦,第一层关养牲畜;第二层住人:中间是客厅,两侧为卧房;第三层用来儲存粮食等生活资料。2005年苗族吊脚楼和银饰锻造技艺入选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健堃

《天下西江》是竖立在“西江千户苗寨观景台”入口处的一块石碑,很多游客都在此拍照留影。

西江千户苗寨。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

从观景台,俯视西江千户苗寨。

西江千户苗寨是国家AAAA級旅游景区。

穿着苗族服装的青年人。

穿着苗族服装的游客,乘兴在此留下难忘的合影。

穿着苗家服装、头顶银花冠、佩带银项圈、银锁的游客。租用苗族服饰每照一張像片收费10元;不租服饰照一张像片收费5元。

贵州是一个山川秀丽、气候宜人、民族众多、资源富集有巨大潛力的省份。

贵州高原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

苗族以农业为主、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腊染、剪纸、首饰制作工艺美术瑰丽多彩。

西江千户苗寨,整体轮廓像一对牛角。苗族崇拜牛,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这样的牛角建筑群落。

苗族经历了五次迁徙,第五次才来到西江。

西江千户苗寨俯视全景。

吊脚楼。是山地条件下富有特色的创造,属于歇山式、穿斗、挑梁、木架干栏式楼房。

考古发现苗族祖先蚩尤的九黎部落,参与了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创造,苗族先民的民居就是干栏式建筑。

吊脚楼。苗族生活在山区,平整地基不容易;天气阴雨、潮湿多雾、底层不宜居住。苗族建造了通风性能良好、干爽的吊脚木楼。

俯视苗寨的层层梯田。

西江千户苗寨观景台,摄影的经典场景。

观景台上的商店。

穿戴苗族服饰的美女。

穿戴苗族服饰的美女。

商店销售的苗族服装、头巾等。

九月的原野,广阔的田园风光。一层层梯田,拒絕外来的喧哗。

这个较小的苗寨,在我们返程的路旁。匾额上写着“山里人家”。

“贵州十二怪”:1、石板当瓦盖。石板3-4厘米厚,铺于屋顶。2、东边下雨西边晒。天气变化快,时晴,时雨。3、老太太上山比车快。贵州山多,车辆绕行,故不及老太太快。

“贵州十二怪”:4、厕所隨身带。妇女穿百折裙,田间劳作,“解手”时蹲下即可。5、背着孩子谈恋爱,背娃背篼竹篓带。6、两片衣服前后盖,白裤瑶妇女夏天的服饰。

“贵州十二怪”:7、婚葬哭唱三天赖。婚丧红白喜事都要哭三天。8、十斤银饰姑娘带。传说苗族姑娘全身银饰统计为16公斤。9、三只竹鼠一麻袋。竹鼠每只20-30厘米,可食用。

“贵州十二怪”:10、草根当青菜。魚腥草(折儿根)当菜吃。11、树皮当药卖。杜仲皮。12、没有辣椒不成菜。四川麻辣、辣不怕;贵州酸辣、不怕辣。

风雨桥。意为遮风避雨的桥,即可行人,也是给人乗凉休息的地方。风雨桥以杉木为主要建筑材料,不用一钉一铆,全是木料凿榫衔接。

风雨桥。

风雨桥。

风雨桥。

又一个苗族村。据说吊脚楼傍山而建,可以少占用平整的耕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