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德林医生的养生三宝——学医50周年和老同学等同龄人侃侃我的养生之道(8)

 王德林医生 2013-11-01

王德林医生的养生三宝

——学医50周年和老同学等同龄人侃侃我的养生之道(8

    我的“养生三宝”之一:健康密码一二三八(5):

健康密码一二三八的“一”是一个根本,以健康为本;“二”是两个为主,防主和非主;“三”是三个促进:促进身体健康、促进心理健康、促进仁文健康。

一个根本、两个为主已如前述,三个促进是一个根本和两个为主的进一步延伸,或者说三个促进是实现一个根本和两个为主的必由之路。

宗教,例如佛教和基督教,认为人的健康是由身、心、灵三个方面或是三个层次组成的,对此,虽然既非佛教徒亦非基督徒的我,却是深为折服。

不但是我对身、心、灵三位一体健康观深为折服,连世界卫生组织也不例外。

    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作了新的定义,即: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 

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应当看做是对“灵的健康”的具体诠释。

至于世界卫生组织为什么没有直呼“灵的健康”,可能和世界卫生组织不止面对佛教徒和基督徒而是面对全人类有关。

在养生之道上力试图独树一帜的我,在参考了宗教身心灵三位一体的健康观和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之后,在健康密码一二三八中,提出了“三个促进”或曰“促进三个健康”: 

促进身体健康、促进心理健康、促进仁文健康。

为什么提出促进身体健康、促进心理健康就无需赘言了。

关于“促进仁文健康”的问题,需要解释或说明一下。

一、我认为“灵”、“心灵”或“社会适应性及道德健康”的问题,属于“人文”方面的问题;

二、我还认为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层面看来,“人文”的核心、中心,应当是“仁文”——“仁、义、礼、智、信”的仁,“仁者爱人”的仁;

三、我认为,宗教信仰者,信奉“灵”的健康,和宗教信仰有一定距离的人,用“仁文健康”代替“灵的健康”最恰如其分了。

四、“仁者爱人”的最高诉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者爱人的坐低诉求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点已求得世界宗教大会的认同并写入相关文件中。

五、“仁文健康”的仁,并不局限于“仁者爱人”,更在于“仁者爱己”:

何为“仁者爱己”?

成书于2000多年前的《孝经》(孔子的高徒曾子著)开篇即曰: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损,孝之始也。”

《孝经》上的这个第一句话,就是警醒人们要站在孝的高度来呵护自己的身心健康;或者说,仁,首先应当是仁自己的生命、仁自己的身体、仁自己的健康!否则,这个仁——最起码在一般情况下,是令人生疑的。

为什么说在一般情况下,因为还有特殊情况:

仁的最高表现从呵护自己的身体、呵护自己的健康转为:杀身成仁(孔子语)、舍生取义(孟子语)了!

看,谁说儒学充满了迂腐和懦弱?

如果孔孟之后的儒学确实起到了“懦弱”中华民族的作用,我想那也无非是些别有用心之辈存心“错念经文”的缘故。

 

(未完待续:郑重承诺每周至少发1篇,谨供各位参考,敬请不吝赐教;目的无他:愿我们、你们、他们、咱们大家,同学们、同事们、同龄们、网友们共同健康!尽享天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