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个人能力不等于领导能力——项羽失败的启示

 太阳下的森林 2013-11-01

 纵观“楚汉之争”,弱小的刘邦取得了胜利,而看似强大的项羽却最终失败。关于失败的原因,项羽总结为“时不利兮骓不逝”和“天要亡我”,而刘邦说项羽输在人才的使用上:“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吾擒也。”(《史记·高祖本纪》)当然,项羽的失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其历史的必然,但其中显示出项羽与刘邦领导能力上的差距,值得我们}人真研究,也能带给我们更多启示。

 

    一个成功的团队需要领导者自身能力强、水平高,但更重要的是领导者能够让更多能力强、水平高的人才为团队服务。比较项羽、刘邦二人,一个出身贵族,“恭敬爱人”“廉节好礼”“力拔山兮气盖世”;另一个出身卑微,“贪酒好色”,文不成武不就。如果单从两位领导者个人能力比较,刘邦远不及项羽。但看似“百无一能”的刘邦却能让张良、萧何、韩信等能力强、水平高的人才为其所用,足见其领导能力之强、水平之高。

 

    韩信曾这样评价项羽:“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认为,大家都觉得项羽有两个最大的优点,其实这也是其最大缺点所在。其一是勇,项羽作战总是身先士卒,勇猛无敌,大喝一声也会使敌军魂飞魄散。但项羽不懂得任用贤能,不会分权,不会合理使用人才,取胜完全靠一己之力,此勇也只是匹夫之勇,是典型的个人英雄主义,这是作为一个领导者的大忌。其二是仁,项羽待人接物恭敬有礼、说话温和,对待病人感同身受、关爱有加,将自己的饮食分给他,但是等到有人立下战功,应该加封晋爵时,却把刻好的大印放在手里把玩,以至于磨得失去了棱角也舍不得给人,所以此仁也只是妇人之仁。

 

    韩信对项羽个人能力充满辩证意味的分析,其实也是对项羽领导能力的精辟评价。因此,项羽的失败,不是个人能力超群的项羽输给了个人能力较弱的刘邦,而是领导能力不强的项羽输给了领导能力超群的刘邦。

 

    一、片面的人才标准,缩小了人才挑选的范围

 

    项羽的个人能力超强,崇尚武力,是“勇战派”的代表,古人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项羽出于对个人能力的超强自信,认为难以选出比自己更强的人才。也正是因为此,项羽挑选人才的范围相对缩小。而且,项羽出身于楚国没落贵族,从小接触的多为士大夫,因循了旧的道德标准体系,项羽选择人才更多是以“亲”“尊”为重要标准。这样任人唯亲的用人态度,自然缩小了挑选人才的空间。先为项羽小吏后为刘邦丞相的陈平曾言:“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史记·陈丞相世家》)查阅史料可以看出,虽楚军中并不完全是“非项氏莫得用事”,但项氏诸将确实多数得到了重用,项佗为魏相,项伯为左尹,项冠、项庄、项声和项悍均为将军。项羽表面上对于人才的尊重,一开始确实吸引了诸如韩信、陈平等贤能,但当大家认识到项羽实际的用人政策还是任人唯亲时,最终又都弃他而去了。

 

    反观刘邦,虽出身卑微,没有受过系统的礼法教育,这种“非有上下礼节”的作风,在某种程度上更能认识到贤能的过人之处,真正把“贤”“能”作为选择人才的标准。为了招募人才,刘邦本着“英雄莫问出处”的原则,只要是人才,都能收而用之,包括贵族张良、小吏萧何、游士陈平、屠夫樊哙、“流氓”韩信、“强盗”彭越等。尤其是对项羽旧部将领韩信和陈平的任用,更体现了刘邦过人的领导才能。一时间“天下之士归于汉王”“豪杰英才皆为之用”。

 

    对于人才,项羽更多是以亲疏贵贱为标准,而刘邦则真正以能拙贤佞来要求,因此,众多有真才实学之士才会投奔到刘邦帐下。这些人在项羽手下无足轻重,但在刘邦手下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韩信曾言:“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羽超强的个人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讲,缩小了挑选人才的空间,而刘邦自认个人能力较弱,无形中扩大了自己选择人才的空间。由于项羽个人能力超强,凭一己之力便可以取得诸多胜利,因此战争初期这种人才流动的变化带来的影响并不十分明显。随着双方争霸局面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才弃楚归汉,使刘邦的力量不断壮大,而项羽的力量则持续削弱,战争便朝着越来越有利于刘邦的方向发展,项羽的失败便在所难免。

 

    二、忽视人才培养,限制了人才发挥作用的空间

 

    由于自己骁勇善战,各类战场,项羽皆亲自率军作战,“而不能任属贤将”。从推翻秦朝以及楚汉争霸的战争中可以发现,在项羽的率领下,其帐下将领都能屡战屡胜,而一旦失去项羽的统率,几乎是屡战屡败。这种现象一方面说明了项羽个人能力太强,不注重培养其手下其他将领独当一面的能力,使属下产生依赖心理,丧失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另一方面由于项羽的超强个人能力,使其对士兵有着巨大的精神感召力,项羽的军队有项羽在就如下山猛虎,而失去项羽就如失去灵魂的行尸走肉一样。当所有事情领导者都亲力亲为才能取得胜利时,一方面说明领导者个人能力超强,另一方面则显示了领导者领导能力的缺失,对于整个团队而言则是陷入危险境地的信号。

 

    孙子曰,“将能而君不御者胜”,讲的是将帅具有指挥才能而且国君不干预牵制,就会取得胜利。这一点,刘邦就做得非常好。他能够大胆使用在某些方面比自己高明的部下,创造让人才施展才华的良好环境。刘邦的领导能力充分体现在他能主动让贤,给予贤者充分施展才华的空间。当初,韩信等人都是先投靠项羽,但没有得到重用,遂改投了刘邦,后一一被委以重任,这些人各施所长,助刘邦终成大业。刘邦真正做到了“将能而君不御”,给人才提供施展才能最广阔的空间,自然也会收到最好的效果。

 

    三、刚愎自用的性格,导致人才遭到迫害

 

    项羽作为楚国贵族的后裔,相较他人有极强的优越感,伴随优越感的是十足的自信,但自信的极致便是自负。正是由于对自身能力的超强自信,项羽难免自命不凡,政治上听不进反对意见,甚至对人才进行迫害。蔡生劝其在关中称王,不合其意,竟被鼎烹。反观刘邦,对自身个人能力则颇具自知之明:当张良问“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刘邦老实回答“固不如也”。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才使得刘邦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重用比自己高明的人才。刘邦在关键时刻知道如何汇集众人智慧,集思广益,从而权衡利弊,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这是大智慧,也是其超强领导能力的体现。

    

    项羽缺乏领导必备的驭才之术。一方面,他无识人之慧眼。项伯曾几次成功帮刘邦化解危险。鸿门宴时他不仅泄露消息,还拔剑起舞,掩护刘邦。

在项羽要杀刘邦的父亲与吕后时,又是项伯进行劝阻。这些串敌行为,项羽竟然都没有识破,足见其识人眼力之差。另一方面,项羽还缺乏容人雅量。刘邦用不同的待遇招待项羽与其亚父范增的使客,就使项羽相信范增与汉有私,从此“大疑亚父”,进而“稍夺之权”。陈平又在楚军中散播谣言,“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史记·陈丞相世家》)。项羽对待自己属下尚且如此,对待来降的将士更是大肆杀戮,很少重用。而刘邦不仅对待自己属下能人尽其用,就是对待投降的将士,也是优待处之,对贤能者更是破格提拔任用。作为领导者,既要容人超越自己,又要容人不如自己;既要容人优点,又要容人缺点;既要容人成功,更要容人失败;既要有识人之术,更要有容人之量。项羽没有认识到这些,失败在所难免。

 

    从个人能力讲,项羽是位举世无双的将军,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但从领导能力来看,项羽并不算是一个合格的领导者。个人能力与领导能力并不是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人能力与领导能力之间的关系,使两者和谐统一,才能保证团队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很显然,项羽并没有做到这一点。项羽虽然具有超强的个人能力,但在选择人才、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等领导能力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正是他领导能力的缺失,导致了整个团队的失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