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志

 岫棠云露 2013-11-01

    上次课咱们讲到律诗八句的写法时,提到了“起承转合”,并强调初学者要写好起承转合,最快的捷径:是什么?大家还记得吗?请大家告诉我。先景后情,不错,我们继续。初学者要写好起承转合,最快的捷径:是先学“先景后情”。我们还引了渔姐姐的一段话:“起、承写景,目的是给后面的情做铺垫。后面的情快乐则前面的景要晴朗,后面的情悲伤,则前面的景要阴暗些。转的时候要跟承句不断裂并自然地转到情,合句要下足了功夫,叫人感觉笔尽意不尽。。。。读完后还在想那个诗里面的滋味。”
    凌雪希望大家要记熟这段话,并且会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那么,我们今晚就开始交流“起承转合”。“起承转合”是写格律诗必学的重要课题,从这一讲起,我们将会用五次课的时间,来给大家讲这个问题,今天先作整体介绍。
    《红楼梦》中香菱学诗一段,香菱拜黛玉为师时,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可见,起、承、转、合,是很关键的。
    起承转合可以说是格律诗的基本骨架,这里特别说明一下“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黛玉这最后一句话,意思是指,你的句子的意境绝对能让读者一见由衷惊赞,注意:是“奇句”,不然咱们还是要按照格律来写。这样,我们写出来的才是律诗而不是自由诗或别的什么诗。
    好,我们回到起承转合这个问题上来。格律诗讲究起承转合,律诗如此,绝句也一样。写一首诗,也就是做一篇文章,必须是先有写作的目的,想好要写什么,怎么样去写,主题(也就是宗旨)是什么,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写作思路要完整,脉络要清晰,要让读者读着明白,那就要安排好先交代什么,后交代什么,顺序不能乱。如果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是很容易乱的。作者写不明白,读者又怎么能读明白呢?有时,作者写的东西,作者自己心里很清楚,读者却把握不住作者的思路,这样的情况,可能就是起承转合没有安排好。
    那么,起承转合是怎样的呢?所谓起、承、转、合:就律诗言,第一二句是起联,也叫首联;第三四句是承联,叫次联或颔联;第五六句为转联,也叫颈联或三联;第七八句为结联或称末联(尾联)。对于绝句,则首句为起句,次句为承句,第三句为转句,第四句为结句(也就是合句)。其法各有不同。

    起,也就是开头,或由事起,或就题起,或以景兴起,或比起(比拟),总之要突兀峥嵘,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或如闲云出岫轻逸自在。明谢榛【四溟诗话】云:“凡起者当如爆竹,骤响易彻”。说白了,起,就是把想要说的事情,想办法来一个好的开头,用这个话头,引出下面想说的话来。起笔来势突兀,有银瓶乍破的感觉,才能在开头就很好地抓住人的眼睛,吸引读者往下读。

    承,承接,就是承接开头的话题,自然地按着顺序往下说。其主要作用是将起句提出的话题进一步深化、扩展。应注意与题目相扣,并紧接起句之立意,或写景,或抒情,或引事列证,不可松泛,也不可肆放,要尽量做到一气贯注,要与起笔衔接,不能脱节。古人曾云:“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又如草蛇灰线,不即不离方称佳妙”,这就是承接之要领。承联要大体根据起联的缓急而承接,要注意匀称协调。起联急,那么承联应使之纡缓;起联缓,那么承联宜坚挺跟上。其中或景生情,或情生景。或抒情,或写景,或叙事,均须以虚实相融。景为实,情为虚,前者写实的,后者就要写虚;前者写虚的,那后者就要写实。如果都写实就会显得呆板,如果都写虚也会显得浮滑。若是专写情或专写景,就很难达到生动空灵、渊永超迈的效果。

    转,转折,在第三联,又称颈联。为什么称其 “颈联”呢?我们在第三讲中,讲“先景后情”的写法时,讲到起承二句写景,是为后面的情做铺垫,也就说到转联,要转情了。那么,转联既要照顾前面的景,不能转得离了谱,还要转到欲表达的情上,不能随意乱转。也就是要俯仰上下,照顾前后。所以转联又称为“颈联”。在绝句中,转句在第三句,转句在一首诗中占极重要之地位,必须转得有精神,有变化,又要与起承相揖让,更要如疾雷破山,是读者之前想象不到的,要使读者惊愕。要灵活,又不可离题太远,要能与前后相照应,才算转得到位。

    结,或说合,结束,又称合句。在绝句中为第四句,在绝句中为第四句,律诗中则为第四联。结句之意,即是将前面三句或三联,作一总结以收笔。古人云:“合处要风回气聚,渊永含蓄,如剡溪之棹,自去自回,且须言有尽而意无穷”。指的就是结句要做到言尽意不尽,要把作者引到你句号之后无穷无尽的回味。
    诗的起承转合,《诗法家数》云:“绝句之法,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承接有实接,有虚接,承接之间,开与合相关,反与正相依,顺与逆相应,一呼一吸,宫商自谐。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从容承之为是。至于宛转变化之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这就是说一首诗写得好与不好,起承的铺垫固然不容易,但转上更需要功夫,转得好,合句顺势而来,若转得不好,合句就很难处理好,也很容易成为败笔。这里说明一下:《诗法家数》中,提到了一句"宫商自谐"这是以后五音部分的知识,这里大家先知道就行,学到后面会明白的。

 

    在绝句中,起承转合,它是按照事物的发展顺序,感情波澜的自然起伏或事理的内在逻辑往下写的。这样往往表现为起、承、转、合在一首诗中四句的具体运用。“起”,诗的开头;“承”,接着开头的意思加以扩展;“转”,是转折,开拓新意;“合”,是结束全篇。要写好绝句,要求:起要扣题、突兀;承要连贯、自然;转要新颖、巧妙,多为结句作准备;结要含蓄、深邃或铿锵有力,醒明本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简单地说,起承转合要求:起要扣题,承要自然,转要新巧,合要点睛。我们来看例子:
    王维《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起句交代了送别朋友时的气候和地点,宣染了离别时的那种暗淡氛围;承句接着对起句不足之意的进行了补充,点明送别朋友的具体季节和景致;转句“劝君更尽一杯酒”,巧妙吧?笔锋一转,以劝酒方式,以诚挚的热情表达了对朋友的难舍之情;合句顺势而来,以再见无期,知音少,进一步表达难舍之情。多好的一首七绝啊。
    这里大家注意一下:这个例子转句和承句失粘。对于古人格律诗失粘的情况,有说法是可能顾及立意而忽略格律,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当时格律还没太完善,而我们今天所学的,是完善了格律诗.尤其是初学者,必须按格律来写。我们再举几个例子:
    黄巢《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我们来看看:飒飒西风满院栽,起句点明时令和主题。蕊寒香冷蝶难来,承句对起句的主要景色加以扩展了。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转句、合句正是起承两句感情的自然发展,转句照顾了起承,也为合句作了准备,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抒发了作者豪壮的思想感情。
    杜牧《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折戟沉沙铁未销,起句交代事件的起因,因为捡到一块废铁,一块埋藏于沙土下折断了的戟。自将磨洗认前朝,承句承接起句进一步交代,回去经过清洗打磨后,认出是古时留下的。但认出归认出,却没交代是什么时候的。那我们注意一下题目《赤壁》,我们就知道是三国时期的。东风不与周郎便,我们前面说,转要让读者之前想象不到,看看,就是这样的。咱们读此句之前能想到吗?不能吧。作者笔锋一转,做了一个假设,假如东风不帮助周郎会怎么样呢?看看尾句怎么结的?很有意思,铜雀春深锁二乔。作者不说战争的结局怎么样,不说战争怎么转化,说的却是二乔的命运。在此,其实二乔的结局也就代指了战争的结局。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的转,你读到东风句时,会感觉很意外,无法把东风与废戟联系到一起,但是,我们读完最后一句后,不想说妙都不行。这就是转折的妙处,这就是波澜。从捡拾废戟而磨洗,因磨洗而认前朝,进而想到东风,于是假设,最后妙结,技法高明。
    绝句还有很多很好例子,时间关系,就不再举了。

 

    对于律诗,起承转合,起联一般交代时间、地点,承联扩展起句的主要景色,转联巧妙转到情上,合联要收住前三联并扣题做到言尽意未尽。我们要注意的尤其是中间两联,出句与对句之间,要尽量说不同的方面,不要内容太近或相同,内容太近和相同就是合掌了。颈联在颔联的基础上要发展,要递进,避免说同一层面上的事情。只有递进一步,发展一步,结尾才好结出更有意义的思想或感受。
    比如我们写春游,首联可以写春游的目的或者是游览的地点或者是时间、原因等等。这时候人物可以出现,也可以不直接出现,而是通过下面的描写来暗中交代人物的出现。通过人物的眼睛,去观察眼前的景物,用笔把眼前的景物描写下来,可以是眼中看到的,也可以是耳朵听到的。开始交代了春游的时间、地点、目的等,接下来交代眼前景色,读者就可以自然地跟着作者的笔触,就象实地春游一样,如眼亲见。这样的承接就自然且脉络清晰。到了转折的时候,我们可以跳荡一下,或者把眼前的景物换个视角来表达,或者干脆写由眼前景物所产生的感慨、联想,似乎是离开了刚才的画面,但却和眼前的画面有很紧密的联系。到了结尾的时候,把这些感受通过某种办法强调一下,直接传递给读者,想办法回到开篇游览的内容,或者使全篇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需要注意的是,颈联和颔联一定要有所区别,如果颔联是风景,颈联最好离风景远一点,否则就原地踏步,不能给读者更多的信息,浪费笔墨。如果非要继续写景的话,也要安排一下次序,比如颔联写远的,颈联写近的。颔联写虚的,颈联写实的。颔联写辽阔的、粗犷的,颈联写具体的细致的。颔联如果是面,颈联则可以精确到点。颔联写实实在在的景色,颈联写由眼前景色产生的联想或者心理体验等等。总之,必须要有明显的区别才好。
    看看下面的例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因为题目里已经交代了地点钱塘湖,时间是春,所以下面对于时间和地点的交代就不是很重要了,而是以另一种方法出现。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首联接题目说话,先交代作者游览的地方是“孤山寺北,贾亭西”,这些都是钱塘湖的具体风景名胜,而且继续描写“水面初平云脚低”这样一个很自然美好的画面。接下来就是眼前具体的景色“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样的思路前后是连贯的,脉络是清晰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转句虽以景物为重点,但是作者把景色提高了一个档次,这细致的描写里,包含了一种宁静、恬淡的心情在里面,它和颔联的不同是很明显的。结尾,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在前面的细致入微的描写上,进行总结,“最爱”两字是作者行文的目的,写明作者对眼前景色的喜爱,最后一句再次对景色从另一个视角进行描绘,以景色做结,言尽意不尽。
    关于起承转合,这一讲就给大家介绍这些,大家下去读诗时好好体会。以后的四讲,凌雪会分别与大家一起交流起、承、转、合的具体做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