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格律诗的章法——起、承、转、合

 一杯清水6 2023-03-13 发布于吉林

1




图片

今晚,我们重点对格律诗的章法——起,承,转,合作一总结,
先来看格律诗的章法——起、承、转、合。
一、要想弄明白这个章法,首先我们要先了解一个律诗的各种名称。
我们知道律诗是由八句组成的,这八句又可以分为四联
每联都是两句的。这四联分别叫做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具体一点讲就是:
第一、二句为第一联,也叫首联。像人的脑袋一样,所以叫它首联。
第三、四句为第二联也叫颔联。颔,就是下巴颏的意思。三四联就像一个人的下巴颏一样,所以叫它颔联。
第五、六句是第三联,也叫颈联。下巴颏下面是什么,脖子(颈),所以叫它颈联。
第七、八两句是第四联,也是最后一联,像动物身上的尾巴一样,所以叫它尾联。
格律诗的四联在诗中是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四联是缺一不可。

二、格律诗的章法及起、承、转、合的概念。
(一)格律诗的章法
什么是格律诗的章法?
章法,就是文章写作的段法,节法,是介乎句法与篇法之中的。刘勰云:“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为章,积章而成篇。”古人因而有句法、章法、篇法的称谓。句法是对字词的结构、组织、色彩的考察,篇法是对整篇起、承、转、结等结构的考察,而章法则是对某一节段内部或节段之间关系的考察。但汉代以来,章句并称,有所谓分章析句之学,是着重讲字法、句法、章法的。
那么格律诗中最主要的章法是什么呢?
格律诗中最主要的章法就是起、承、转、合。
(二)起、承、转、合的概念
1、什么是起?
所谓起,就是破题或对景兴起,或比起,或引事起,或就题起,就是把想要说的事情,想一个办法开个头。用这个话头,来引出下面想说的话来。破题要引人注目,这个是首要的,要使读者有看下去的欲望。
绝句的第一句为起句。格律诗的第一联也就是首联为起句联。
2、什么是乘?
所谓承,就是承接开头的话题,自然地按着顺序往下说。绝句的第二句为承句,格律诗的第二联也就是颔联为承句联。
3、什么是转?
所谓转,就是不能一味地自说自话,全是流水帐,要制造些波澜。表面意思是往远了扯,但内在的联系是紧密地含在里面的。绝句的第三句为转句。格律诗的第三联也就是颈联为转句联。
4、什么是合?
所谓合,就是不能把话题扯得过远,要结束了,总要回过头来,做个总结,才算完。
绝句的第四句为合句,格律诗的第四联,也就是尾联为合句联。
格律诗具体的起  承  转  合,我们还要在以后几节里分别阐述,这里就不再多说了。
总上所述,我们今天主要认识了一些格律诗写作方法上的概念。
三、起
“起”,诗的开头
“承”,接着开头的意思加以发展
“转”,是转折,开拓新意
“合”,是结束全篇
要求:
起 要扣题
承 要连贯、自然
转 要新颖、巧妙,多为结句作准备
合 要含蓄、深邃或铿锵有力,醒明本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所谓起,就是破题或对景兴起,或比起,或引事起,或就题起,就是把想要说的事情,想一个办法开个头。用这个话头,来引出下面想说的话来。破题要引人注目,这个是首要的,要使读者有看下去的欲望。绝句的第一句为起句。格律诗的第一联也就是首联为起句联。
那么起句都是有哪些写法呢?下面我们就重点介绍一下。
(一)兴起、赋起
在写作手法上看,起句有“兴起”,也有“赋起”
所谓兴起一般是以景物兴起,目的在于渲染氛围,这样的发起方式一般适合用于先景后情

也是我们格律诗基础阶段的写法。
所谓赋起,一般适用于叙事或抒情一类的诗。 
这类发起方式的章法多是情景交融或者先情后景
当然还有的诗是用典故来起的。
但是,如果你对典故了解的不多,还是不要随意使用为好。
律诗的时间、地点通常也多放在起句,
很少见到把时间地点 放在起句以外的句子中。
所以起句一定要点明主题
不可东拉西扯乱书一通
如果是兴起类的发起方式
选取的景物 一定要适合主题

当然,并不是任何一件事物都适合做兴起的
再有就是,起句不可写的太满
若起高了
后面的颌联、颈联、合句就无法安排
一起句就到了颠峰,那后面就不用写了

所以,起句要有个度
不可以过高,要给后面留空白
(二)顺起和倒起
从句式上看,律诗的起句又有顺起和倒起两种。
1、顺起为诗常式,这里不做细论,仅稍举数例作为说明:

《病假中庞少尹携鱼酒相过》白居易
宦情牢落年将暮,病假联绵日渐深。
被老相催虽白首,与春无分未甘心
闲停茶碗从容语,醉把花枝取次吟。
劳动故人庞阁老,提鱼携酒远相寻。

2、倒起在经本植《中国古典诗歌写作学》中被称为“因果倒置式”。
如:“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倒戟而入,笔势轩昂
(三)以拗句起
从用韵来看,虽然格律诗格式严格,可是以拗句为首联的亦不是少数。
尤其是杜诗,有许多律都是以拗句起句的;在杜甫以后的一些诗人也尝试过拗句起句的做法。
(四)以破题起
杨载《诗法家数》论“破题”时说:“或对景起兴,或比起,或引事起,或就题起”
从内容看杨载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免有含混之处。
起句有多种表现方式,我们根据杨载的启示,将起句主要又可以为写景起、以引事起、前写景后引事、纯以议论起四类。
(五)以实笔和虚笔起

所谓实笔起,即是实写。直接就实际事点题兴起。
吴乔《围炉诗话》卷一曰:“起联以引起下文而虚做者,常道也。起联若实,次反虚,是为定法”。

而首联与颔联虚实相扣,诗不如同搭起了一个骨架,颈联与尾联就有了驰骋回旋的余地,诗也才能做到不伤于局促。因此,实写和虚笔就成为诗起句常用的两手法
所谓以虚笔起:就是避实就虚的写法。
在艺术风格上,古人在起句创作上亦有两不同的取向:
第一种:以为起句要不同凡响,铿锵有声,要有“突兀”的艺术效果。
第二种:以为起句平直自然,
(六)写起句应该注意的问题
所选的景物跟要表达的感情不可相隔太远
选的景物必须跟内容有密切的关系
格律诗就那么几个字
所以要字字如金
每个字都要用的恰当到不可代替
不要有多余的字
也不要有多余的其他物事
因此写完后要练字,
一首好诗是练字练出来的,

不是初稿就能写好的。

四、承
(一)承句的写法:
承--就是承接哈。承句不单要承接,还要扩展。
承接和扩展都很重要,要承得气脉相通,要扩的合乎情理,两者缺一不可。承接这联就是颌联,颌联是需要对仗\对偶的。
诗的承接之法,要点是紧接首联,写景色,写情绪,都要不松不紧,若即若离。与起句的气脉要连贯而不可断了。
接续起联,但不要和起联一样的平行描写,要有所递进,或者舒展。承联适宜匀称舒缓一些,尽量不要用很突兀很激昂的情绪表达。
基本原则是跟着起句走,注意这个“跟”字,要跟的住。说白了就是一个连贯性。
我们说后分句的功能是扩张,扩展,但是不能扩展的漫无边际,一下子把感情扩展完了,那么转句合句就没的写了。那就不是律诗,成了绝句了。自己要把握着,扩展到一个什么度。
不能不扩,也不能无边无际的扩,扩的自己都收不住了,扩展的时候要考虑着这个扩是为了和转之间有个过渡的,让转不要来的那么突然,那么出人意料,那么突兀。
当然,我们目前是要求的上景下情的章法,但实际上,大家都知道情景是不可能完全分割开的。之所以要求上景下情,是为了让不懂起承转合的朋友可以尽快的入门。如果在座的朋友中有觉得自己已经全然能够把握起承转合呢,那就没必要也被这个上景下情给限制死的。
刚才我们说的承句要紧密承接起句的景,这个是限制在上景下情这个框架里的。如果你不是按照上景下情来写的话,承句就不一定要写景,但是承接的功能一样是不变的。 

在气脉上,在意上要在承接起句的基础上做到层层递进。构思布局时,要从逻辑的角度,考虑事物的内在联系,气不中断,意不偏离。
其实,为什么把起承转合分为四个课时来讲,是为了大家能够清楚明白的弄懂什么是起承转合,怎么来写起承转合,理论知识我们交流的少,更倾向于交流写诗的技巧。但是大家别忘了,写诗是个整体的过程,整体美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写诗的步骤。
我们以命题诗为例,比如我们命题为《春》, 第一步要做的不是想怎么起,怎么承啊 这一点切切记得,如果拿起笔来就写,起也起了,承也承了,但是转却不知道往哪儿转了。
为什么,因为你没有立意,没有想好通过写春这个题目,你到底想表达什么感情,只是为写而写,这是写诗,甚至是写任何文章的大忌。写一步想一步,写一步凑一步,最后的结果就是你的文字没有灵魂。没有灵魂的文字,就如同没有个性的人,让人觉得索然无味,甚至连读都懒得读。
我们写出来的文字,是为了表达一些我们心中所想表达的东西,或为感情,或为道理,或为疑惑,或为无奈,或为抨击。诗言志,词言情,其他文体亦然。一般的来讲,首联点出个意象,或是景,或是情,颔联呢,就是铺展这个意象,把这个意象铺的充分一些,铺足它。目的,就是为后面的“转”打下坚实的基础。
但是你要是铺的过分夸张了,突兀了,整大了,后面的“转”就不好处理了。如果后面再重新来描述景色,或铺垫情绪背景,则使诗意为之一顿。失之流畅,这就难看了。
说到这,我再强调一个观点,就是诗的每联每句甚至每个字,都要是要为主题服务的。不论是正写反写,不论是用赋、用比、用兴,你都要时刻想着“扣题”。
起和承是这样,转和结也一样。“承”的概念就说到这吧。

(二)承句的分类。
(一)按内容分
1、景承:
)起写景和承写景作用不大相同。
起写景主要是起到渲染气氛,烘托主题的作用,承写景则主要是对起的承接,是顺着首联自然而然延伸。
2、意承:就诗的首联之意而承接扩展的
3、点题  就是从诗脉发展上说,承具有点题作用。事实上点题和写意是分不开的。

(二)按写作手法分
1, 顺承:
按顺序说出连续的动作或相关的情况。沿上句所造之 “势”,顺势延伸。
是在 “起’’基础上的发展.
安排意象要在“起”的背景上展开
2、 递进式承接。
即承的第一句承接首句,而下句比上句的意思更进一层。
一般由轻到重,由小到大,由浅到深,由易到难。
在两个句子中,后句的意思在前句的基础上有明显的推进。
由不一定十分明确到比较明确,意思进了一层,两句间是递进关系
3、 并列承接:
指围绕一个中心主题,分叙有关联的两件事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即前后两个句子各反映一个相对独立的意思,但这两个意思成横向并列,也就是说明关系的前后两句共说一个意思,是一句说明另一句)。
各层次平行排列,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表述诠释或验证中心主题,使文章呈现出一种多管齐下、齐头并进的格局
4、一问一答:
这种设问的好处是一方面可引起悬念;二方面可使全诗跌岩起伏,避免单调、平铺直叙。
5、逆承:
是在承接起的时候,不是按起句出现的先后顺序,而正好作了颠倒。
这多出现在律诗中。清代著名学者金圣叹有过精辟的论述:“三四(笔者注:此指律诗的第三句和第四句。下同)自来只是承之一体,不必用力太过。若上文发笔意在起句,则三四可尽承起句。若发笔意在次句,则可尽承四句。若发笔起句次句尽有意,则三四必须双承之。双承之者,或是顺承,或是逆承。顺承则三承一,四承二;逆则三反先承二,四乃徐承一也。
无论律诗或绝句,承在诗中是四大台柱之一,作为一个要素存在,其地位决不可低估。

在诗中,如果将起承转合划分为两个小组,
承理所当然地应归到诗的前半部分,和起联手,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部分,为转合提供一个坚固稳定的平台,好让转合在其上演绎出撼人心魄的诗情。
在这里,我们把首联和颔联称为上半章,颈联和合联称为下半章。

(三)、如何写好颔联
1、 它是承接首联的句子,一般是两个对仗\对偶的句子。对仗的句子除平仄相对外,还要区别词性,使词性相对。
2、要紧承首联,一浪接一浪,稳健顺承,紧接起的立意,要气脉相通,意境相连。
除了一些的咏怀诗外,不能首联写电闪雷鸣,第二联写星转斗移;
首联写阳光灿烂,第二联写肝肠寸断;第一联写冰川熔化,第二联写鲜花凋谢…… 不能主题要表达哀伤,而承的描写却写的很欢快 .这样就走题了。
3、 “起”的形态各异,“承”的方式也摇曳多姿。
有分承;有明顺,有暗接等等方式。无论那种方法,依据承在构思布局,考虑事物的内在联系,气不中断,意不偏离。
4、在描写时,和起的描写有所不同。因为起是要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甚至人物在做什么的,所以对景色的描写就有了限制

5、诗在一联两句之间衔接问题。如果说起靠的是物事(名词),那么承靠的就是动词。
而承的物事,必须要承起而展开,要和转有关联,这是必须的。
更为重要的是,必须使其动起来,生动而不呆板。
6、 承的讲究,重视律诗的层次与结构。哪一句该承接哪一句或哪几个字,都有严格的章法,须得一丝不苟。

7、 注意起如果是急的起,那么承宜纡缓,起如果是缓的,那么承宜坚挺赴之。
其中或景生情,或情生景。或抒情,或写景,或叙事,均须以虚实螺旋式描述之。
景为实,情为虚,前实者后虚,前虚者后实。俱实者板滞,俱虚者浮滑。若专写情或专写景,则难收生动空灵之致,渊永超迈之妙。
8、一般颌联后分句的最后三个字要为颈联做铺垫和准备。
特别说明一点,起和承是相同意境或话题下的两个步骤或环节。不能割裂开来。承的任务就是对起的意境或话题进行扩展、提升与深入,并以之突出起的意境或话题,使得起的意境或话题更有力度。因此,承,绝不能脱离起的话题而另起一个话题。

五、转
【一】转句的要求是:
1.转的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这就要求到转句的时候就不能继续停留在景语上面,而要从景语干脆利落的转入情语,不可拖泥带水,不可还在景语上徘徊不前。
以我们目前的水平尚不能熟练的驾驭好景语情语之间的各种关系,最简单也最快捷的方法就是先掌握好从景到情的写法。
如果现在就都讲景,那么起承转合更难一下子搞的明白的。当然,等以后大家通过不断的练习熟练了章法之后,就要注意不要被这个景情给局限住,在读诗的时候要注意学习古人是怎么驾驭景语和情语的,特别是情景是如何交融的。
如果承句是写景的,转句就是写对起句和承句所产生的思考或者感受;前者是直观的,客观的,后者是一种主观上的反应,然后结句再概括一下整个诗的主题,全诗就这样的下来了。
如果说起句是见,承句是看,这是一个从外到内的过程,通过眼睛获得的,再进入内心。那么转句便是由内向外的过程,通过内心去解读这些景一外一内。
2.不断裂。这一点要求大家不要光顾着转,而不顾衔接性了。
这一点也是转句中最难的一点了。起承转合一般有两个难点,一是转的断裂了,二是合的无力。
3.形转而意不转。这里的转,只是形上的转,并不是指意上的转啊,不是说从这个主题转到另一个主题哈。
诗的“转”非常重要。转本身就是一个小的跳跃,从景到情的跳跃,从量到质的跳跃,从平铺直叙到诗意的高潮。
所谓的转,就是要有一个变化,要有一个提升。转的概念好理解,转的处理却需谨慎。转要转得使诗为之一振,精神起来,又不能转的脱离了主题。
转的基础是前面的铺垫。没有前面两联充足的描写做铺垫,也很难转出精彩来。
这就相当于跳远。跳远比赛时我们看到运动员都需要有个助跑,跑的目的是起步,提速,为这一跳而提供能量。
跑的慢了,跳的就不远了。助跑速度快了,跃起时在空中的时间就长,还可以潇洒的空中漫步几下呢!起承转合中的转,就相当于这一跃。而起联和承联,就相当于助跑了。   
所以,“转”是诗意的一种“提升”(跃起),但又不能是没有准备的提升。
诗本身是个一整体,是句及联的有机组合,哪一部分都很重要,各联各句,各司其职。
在转这里,担当的就是要出头露脸的角色,所以,我们要好好“包装”它,让它精彩亮相。
律诗的特点,讲究的是工典之美,其中二联是要求对仗的。
形式上看这两联有统一协调性。但如果你真的把两联写成一个模子,那就失败了。
因为,颔联和颈联是需要有个变化,在对仗的形式上,在句式的组织上,在意的表达上,都要有个落差,要有变化。
所以,在律诗中,诗意的转是相对平稳的,有框架下的转。转的比较斯文。

图片

【二】、转的方式方法
转的方法有很多种哈,例如:景入情转法、反转法、直抒扩转法、进一层转法、地点转法、写意转法、抒情转法 转笔呼应法等等。
这么多的方法我们不能一一的讲哈,下面用写意转法、抒情转法和转笔呼应法各举一例:
(一)写意转法
就是指转在意义上与承相对或者相反的,在意义表达上有所转折

(二)抒情转法

就在承的基础上激发起来的思想感情为特征,这个特征是可侧重直抒胸臆,借景抒情。
当我们写作时候就要在第二联承接得自然,写景或运事都必须顺势而下。
第三联需要起伏,否则尾联难以妙合。
若以承带转,以转为进,起波澜而唤尾联,则有起伏顿挫之妙。
谢榛说:“重在对偶,妙在虚实。”承转难不在对偶,而在灵活。
中间二联灵活了,全诗如龙,放得开收得住,活动自如。在承转的层次上,可以从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时空交错。
(三)转笔呼应法 转句前后分句转者,就承笔之意,总以能与前后相呼应活而不板者为佳。
【三】、如何写好转句
我们在实际写作中如何落笔呢?这就是我要提示的几个问题:

1、如果颔联是风景,颈联最好离风景远一点,否则就原地踏步,不能给读者更多的信息,浪费笔墨。
2、如果非要继续写景的话,要安排一下次序,
比如:
颔联写远的,颈联写近的。
颔联写现在,颈联写过去。
颔联写虚的,颈联写实的。
颔联写辽阔的、粗犷的,颈联写具体的细致的。
颔联如果是面,颈联则可以精确到点。
颔联写实实在在的景色,颈联写由眼前景色产生的联想或者心理体验等等。总之,必须要有明显的区别才好。

六、合
一、合句的写法:
合:就是诗之收尾了,也称为“结”。
结句又称“断句”或“落句”
在绝诗是第四句,在律诗则为第四联。结句之意,即是将前面三句或三联,作一总结以为收束也。
尾联往往是诗人表情达意的关键,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结”的重要性大家都很明白,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处理好的。
我认为,诗的结,最能体现作者的底蕴厚薄,以及他的写作风格了。
结有千种,毫无模式可言,所以我也举不出什么类型的代表作品为例。
但大体遵循的规律,还是要以扣题为主。收拢全篇,并发散诗思于诗外,使人读后留有余味为最佳。
于七律而言,因为经常起的比较平稳,所以结的也往往淡然而收。
余味淡雅,意境悠长。律的结基本是扣合全篇而做一整合得出的结论,或由此给读者展开联想。
有时,律诗的前几联都用来做铺垫性的描写,而把转放在了尾联上。对前面的描写做一总的意念上的提升。 
写合句有几个注意点:
1.前分句要稍微总结下前面六句。
2.前分句要在语气上,逻辑上,为后分句做准备,以利于前后分句的衔接。 
3.最好使用比,一般用比的时候都是用景结。当然,合句可以情结,可以景结。使用比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字尽意不尽的效果。 
4.要注意扣回起句。 
合笔结束法 
合者,结束全诗,俾有下落也。
或开一步,或放一句,总以言有尽而意无穷者为佳构。
5.要做到笔尽意不尽,笔尽情不尽,就是所谓的余味无穷,得行简书,闻欲下峡,先以诗寄。
律诗,前面可以平淡无奇。但是合句一定要出彩。那么即便你前面平淡,那也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
一首诗不必句句出彩,但是要是没一两句出彩的,你这诗也就失败。
结的种类:
1、以景作结
这种情形大多是前七句叙事或抒发感慨,尾句比较典型的景象作结 
2、首尾呼应式 
以扣题作结,重点突出诗在最后点题,强调前意,意境明了,收住全诗。
这种首尾呼应的章法,如果不是从诗的意境上去着眼,去掉中间两联,仍然是一首完整的绝句,这就是因为首尾两联在意思上呼应的缘故。
首尾照应并不是指首联与尾联句意相同,而是指的意义上的一致、相关或者相承、
3、点意式
即在结尾处点明诗的主题。
二、写结尾时要注意几点

1、要把握的是“速”字,这个速意思就是不要拖泥带水的、紧接转的内容,干净利落的关合全篇。不要继续还停留在转的意境上扭扭捏捏。以一字或两字紧接转,使其连接、不断裂地尽快进入合。

2、合,以意为上。这个意,可以明结,能体现作品畅快得意、神采飞扬的鲜活情态,也可暗示(喻),体现作者的感情、寄托与抱负。
可以是正意,也可以是反意。意,应为无尽之意,不要把意一下子写完、写尽,不能写得没有想象的空间,要留有余味,最好有潜移默化之意。
3、以景结情时,须要放开一步,不直说其意而又蕴含在景中。
4、以情作结时,要深化自己思想感情,用警句将强烈的情感表现出来。
5、以议作结时,在前面要写景、叙事的基础上,要直接议论,须要公开申明自己的观点。
6、以问作结时,用巧妙的疑问句作结,要避免平直浅露,需要耐人寻味。

7、要委婉含蓄,含蓄,就是蕴储不露的意思。诗不能把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盘托出,而要蕴含在形象和意境里,给人留下思索和想象的余地。
总之“合”是全诗关键的部分,古代诗人通常用“画龙点睛”来形容,结句写不好可以用“虎头鼠尾”四个字来形容,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处理好的。
诗的结,最能体现作者的底蕴厚薄,以及他独到精辟的结论、见解和写作风格了。
从种种结尾的效果来说,有的明快,催人觉醒;有的含蓄,使人思索,各擅胜场。
但不论采用何种结尾,都应根据诗前面交代的内容来确立一个中心,紧扣主题,收拢全篇,并发散诗思于诗外,使人读后留有余味为最佳。
关于起承转合的章法,写法就讲到这里。



图片



本文转载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