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试论科技投入与产出

 ybt326 2013-11-02

试论科技投入与产出

研究科技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寻求最佳投入途径,是提高科技活动与创新能力的方法,是依靠科技发展经济至关重要的一环。为此,本文将对科技投入的状况与类别,科技投入与产出的评估及措施进行一些肤浅的论述,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功效。

一、科技投入的意义与指导思想

(一)科技投入的意义

科技投入是指各个投入主体,包括国家、党政、企事业、以及每一个公民(农户),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有关产业政策、技术政策投入一定量的资金、物资、劳力于一定的地区、部门或项目上,改善社会生产条件,提高社会再生产能力,以获得预期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行为。在任何社会形态下,都不是为投入而投入。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动态的“经济活动”,是一个不断运动的“经济过程”,投入都是为了推动经济发展。马克思指出:“资金是发动整个经济过程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是社会形成发展的条件和发展一切生产力即物质生产力的主动轮”,为我们阐明了投入的重要性。

科技投入是支持发展生产力的投入,也是生产性的投入。在国际上,一般把科技投入经费(即科技研究开发经费R&D)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即R&D/GNP)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投入相对强度的重要指标。由于这一指标是把科技投入与经济产出相联系,又不受各国通货膨胀的影响,比起那些绝对的增长来,更能准确地反映科技投入的强度。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在其经济起飞的关键时期,都是提高科技投入(科研开发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来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

(二)科技投入的指导思想

科技投入的方向从静态来看,无论地区之间、各部门之间,以及各项措施之间,没有固定的模式。从动态来看,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投入方向相应发生变化。因此,必须正确确定科技投入的指导思想。

1、要服从于国家计划,符合产业政策。无论国家财政、银行信贷、企业自筹,还是集体、个人集资入股,所进行的基础性、开发性研究,都必须服从于国家计划,符合产业政策。无论是国内国外,还是先进、落后的地区,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都有其发展的先后产业,科技投入也要引导到这个计划政策上来,才能做到全盘一致发展经济。每一个国家,在相隔一定的时间后,都要制定产业政策,支持鼓励发展什么产业?限制发展什么产业?有的国家甚至对发展的产品、性能、规模都有所规定,任何企业、集体、个人都必须遵守。

2、遵循综合平衡的原则,合理确定科技投入规模。一般来说,一定时期的科技投入规模,基本上取决于当时的劳动力资源、物资资源和资金三者的有机配合程度,配合适当,经济有较快的发展,配合不当,经济发展必然缓慢甚至停滞不前。因此,必须遵循综合平衡的原则,根据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财力、物力 、人力情况,确定适度的科技投入规模,不仅要当年平衡,而且要瞻前顾后,前后衔接,注意以后若干年的平衡,这样使科技研究、开发规模既不大于能够投入的资金、物资和劳力的最大能量,又不小于资金、物资积压、劳动力闲置的最小浪费量。在最大可能量和最小浪费量的范围内去确定适度的投入规模,以避免陡升陡降,造成损失。

3、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确定科技投入的方向。按照“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逐步建立起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精干高效的科研开发体系。要放开搞活一大批技术开发型和技术服务型机构,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的科技型企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民营科技型企业,大力发展星火科技产业,大力发展与科技进步相关的新兴第三产业,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增强企业技术开发和吸收能力,逐步形成企业追求技术进步的内在机制,使科技投入重点应放在生产潜力大、开发性强,对整个国民经济有举足轻重的项目上,对那些生产主导部门承担的扩大再生产和改造生产条件、广开生产门路,投资少、见效快、商品率高、收益大的项目要优先安排。但由于地区之间形成的资源不同、交通不同以及劳力等的差异,要因地制宜确定科技投入方向和项目。

4、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建立多元投入体系。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要求,对科技投入的领域大体上应按非竞争性领域和竞争性领域、政策性投入和经营性投入来划分投入范围,建立起它们各自的投入机制。根据国家的社会经济职能范围,明确政府对科技投入的领域,主要限于体现国家产业方向,对国民经济发展长期起作用的非经营性、非营利性项目,如改善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环境、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军工武器研究等,所实现的是宏观社会效益与国家名誉地位;而对于大量的、有竞争能力的、有广阔市场的工业产品、农业产品和其它一些行业,应逐步使企业、集体、个人、农户成为投入的主体,国家给予引导,银行、税务、工商给予支持。这样逐步形成多元投入格局,控制投入规模,改善投入结构。

二、科技投入概况

(一)世界科技投入概况

美、原苏联、日、德、法、英六国的科技投入经费约占世界的80%,其中以美国为最多。近些年,美国科技经费一直等于日、德、英、法、加五国科技经费投入的总和,所以它有最庞大的科技事业和最广泛的研究开发活动。美国八十年代的研究开发强度(即科技投入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R&D/GNP)呈上升趋势,1982年以来一直在2.5%以上,1990年美国的科技研究开发经费突破1500亿美元,强度为2.74%1992年国会批准的联邦科技研究开发经费为1746亿美元,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后,比1991年增长6.8%1993年为1766亿美元,比92年增长约3%。由于国家科技研究开发所占比例下降,而民用科技研究开发就增长了7%

日本是一个靠科技立国的国家,十分重视科技发展。日本科技研究开发经费约为美国的一半,但它现在的研究开发强度超过了美国,是世界最高的。八十年代,日本的年度研究开发经费总额和研究开发强度都直线上升,从1981年到1990年这10年内,年经费从5.9万亿日元增加到13万亿日元,增加了一倍多,强度为2.30%上升到2.99%,已非常接近政府提出的3%的目标。在这10年内,美、英、法三国的科技研究开发经费也增加一倍以上,原西德增长87%,可见这几个工业化大国对科技发展的重视。

德、法、英三国是西欧的科技研究开发经费投入的大户。德国的开发强度已达2.9%,法国的研究开发强度在八十年代起也逐步提高,1990年达2.38%,英国长期徘徊在2.2%左右。

韩国1989年科技研究开发经费为27051亿韩国圆,比上年度增长28.1%1990年研究开发强度达2.51%1993年已达3.4%,韩国政府计划到2001年提高到5%。台湾1988年科技研究开发经费为15.56亿美元,比上年度增长19.2%,强度为1.22%1992年已达1.50%。新加坡也计划将科技研究开发强度从1987年的0.7%提高到2000年的3%。这三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仍高速增长,所以它们今后的科技投入量将增长更大。

发展中国家的科技研究开发经费很少,强度很低。第三世界120个国家的科技研究开发经费加在一起,才占世界科技研究开发经费的2%,它们大多数的研究开发强度都在0.5%以下。巴西1991年国内生产总值出现零增长,但研究开发经费比上年增长52.7%。印度30年来科技研究开发经费每年增长5%,强度从1958年的0.2%提高到1989年的1.13%,这个强度目前在发展的大国中是最高的。

综上所述,发达国家的科技投入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R&D/GNP)一般都在2%以上,日本、德国、美国、韩国已接近或超过了3%

(二)中国科技投入概况

国家科委综合计划司,从1989年至1992年对24个省、市、自治区和10个计划单列市,开展了全社会科技投入的调查与研究,调研结果表明:1990年全国投入科技活动的总经费为301亿元,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GNP)的1.7%1990年全国投入科技研究开发(R&D)经费121亿元,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0.68%,这一比值不仅远远低于美、日、英、法、德等发达国家,而且低于韩国、印度、巴西等几个发展中国家的投入强度。显然,我国科技投入只相当发展中国家的中等水平。

1985年到1990年,虽然我国科技研究开发经费年平均增长率为13.9%,但由于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达15.6%,其结果是投入强度反而从0.74%不断下降为0.68%1991年、1992年和1993年,我国科技研究开发经费分别占国民生产总值(即R&D/GNP)的0.72%0.71%0.62%

从总体上看,我国科技投入的强度逐年下降,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越来越大,因此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在去年通过的科技进步法中,写进了要提高全国科技研究开发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即R&D/GNP)这一内容,国务院将这一比例具体规定为:到2000年,全国科技研究开发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不低于1.5%

(三)射洪科技投入概况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出台后,我县按照决定要求,改革了科技拨款制度,“按照不同类型科学技术活动的特点,实行经费的分类管理”,建立起了射洪县科技开发基金,县财政按上级拨款实行12的匹配,建立了重点投入,定期回收,滚动发展,积累壮大的管理办法,经10年努力,科技基金累计达27万余元。科技体制改革决定要求:“中央和地方财政的科学技术拨款,在今后一定时期内应以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的速度逐步增长。同时,广开经费来源,鼓励部门、企业和社会集团向科学技术投资。”从而改变了科技投入主要依靠财政拨款的单一渠道,使全社会对科技的投入明显增加。

射洪县近10年科技投入情况

单位:万元、%

国民生产总值

(现价)

财政收入

企业挖革改资金和科技三项费

占国民生产总值(%

占财政收入

%

1985

36200

2712

0.89

0.002

0.03

1986

41102

3357

107.72

0.26

3.21

1987

48515

3429

163.40

0.34

4.76

1988

62417

4242

194.79

0.31

4.59

1989

67548

5339

66.00

0.10

1.24

1990

75735

5903

11.60

0.02

0.20

1991

85994

6105

100.00

0.12

1.64

1992

95529

6380

195.00

0.20

3.01

1993

103250

9018

369.00

0.36

4.09

从上述射洪近10年科技投入的情况表中可以看出,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增加甚微,1986年至1993年的8年时间,增长了242.55%,如扣除物价上涨,投入增加几乎为零。如按国际惯例采用科技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R&D/GNP)的比例计算,其比例由0.26%0.34%而徘徊在0.20%0.36%之间。如按财政收入年递增率计算,从1986年到1993年的8年时间年递增率为13.15%,而科技投入的年递增为16.64%。从表中看中,1993年科技投入比1992年陡增89.23%,促进了全县的经济发展,使财政收入比1992年增长达41.35%,超过了历史上各年增长速度。从总体上讲,射洪科技投入的强度还是不足。但是,通过科技体制改革措施的落实,实行了一套引导企业、金融部门成为科技投入主体的办法。从1986年以来,我县实施了一大批国家、省、市星火计划,争取到位资金2400余万元,同时各企业从当年销售收入中提取13%,建立了技术开发基金,常年稳定在3000万元左右,从而大大地增加了全社会对科技投入的总量。

三、科技投入的类别

(一)按科技投入的目的分

1、基础研究投入。这是科学发展的基础和后盾,是着眼于国家或世界更长远的发展,对推动全球科技、经济和社会持续进步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纯学术性的,没有特定的商业目的,以创新探索知识为目标的研究,成功率约510%左右。其投入应占整个科技研究开发经费(R&D)的1015%为宜。“要稳住这一头”精干的科研队伍。

2、应用研究投入。它是运用基础研究成果和有关知识,为创造新产品、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所进行的有计划、有目标的研究,它是连接科学与生产的桥梁,一方面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直接生产力,另一方面将生产的信息反馈给科学,促进科学向前发展。所研究取得的成果能够应用于相同性能的产品,有商业开发价值,一般成功率可达5060%。其投入应占整个科技研究开发经费(R&D)的2025%为宜。

3、开发研究投入。是将应用研究的成果变成具体的产品,以便投入生产。其特点是具有广泛的综合性,将多种应用研究成果进行有机结合,发挥其整体效能;开发研究并直接为本国、本地区、本企业生产和经济建设服务,一般成功率可达90%以上。其投入应占整个科技研究开发经费(R&D)的6070%

在近期内为了尽快地发展生产力,急需加强开发研究的投入,而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投入只能保持一定的比例并有所增长。笔者认为,其基础研究投入应占10%,应用研究投入应占20%,开发研究投入应占70%为宜。对那些需投资较大的科研项目,只能经充分评估论证后,量力而行,择优支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这一比例关系将进一步调整,使之符合科技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按投入的形式分

1、资金投入。要想把科技变成现实生产力,把科技成果转化为有竞争能力的商品,必须有资金的投入,资金就是能量,资金是社会、科技发展的基础。特别是在高技术领域,资金与科技的结合具有决定性意义。高技术产业常常是技术密集型同时也是资金密集型产业。据统计,在“七五”期间中国工商银行开办的科技开发贷款业务,累计发放66.4亿元,共支持2.1万个科技开发项目,按期投产的有1.7万个项目,新增产值173.6亿元,新增税利31.4亿元,创(节)汇18.1亿美元。其中有1280多个项目的产品和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400多个项目的产品和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创国优、部优、省优的产品2000多个,一大批产品和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有不少产品和技术获国际金奖、银奖和发明奖,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物资投入。人类一切活动都要消耗物资,消耗物资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更多、更新的物资。工农业生产、社会活动、科学研究都要有一定量的物资投入,要促进社会科技进步,就要满足其最低需要量的物资投入。如工业生产中需要的水、电、气、煤、油、钢铁、化工原料等,农业生产中需要的种子、化肥、农药、农膜等生产资料,科研中需要的仪器设备。物资的投入是最基础的投入。

3、智力投入。毛泽东曾告诫我们:“世界一切事物中,只要有了人,一切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毛泽东说的人,不是低智商的人,不是有浑身发达肌肉的人;要创造人间奇迹,必须是高智商有创造力的人。常言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抓智力投入,必须从人抓起,从我们的下一代教育抓起。据射洪县第四次人口普查表明,全县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人口为672529人,占总人口的70.8%,其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的有2664人,高中(含中专)文化的35964人,初中文化的215368人,小学文化的418533人。与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相比,每千人拥有大学文化的由0.9人上升到为2.8人,增长2.11倍;高中文化的24.4人上升为37.9人,增长55.33%;初中文化的155.8人上升为266.7人,增长45.51%;小学文化的由416.3人上升为440.6人,增长5.84%。我县人口的文化素质虽有很大的提高,但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远,总文化水平仍比全省低1.06个百分点,全县15周岁以上文盲、半文盲仍有159350人,占总人口的16.77%,高出全省0.27个百分点。在文教科学的投入上,全县“六五”期间累计为4387.17万元,占财政累计总支出的45.34%,“七五”期间累计为8493.08万元,比“六五”增长93.59%,但是只占财政累计总支出的38.13%,“七五”比“六五”下降了7.21个百分点。为此,我们不可放松基础教育工作,不可放松在职职工干部的培训和科技人员的继续工程教育。抓智力投入是利在当今、功在下一代的长远投入。

4、劳力投入。劳力是存在于人体中的劳动能力,是人所具有的运用于物质生产过程中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力投入需要具备有智力要素,有健全的大脑机能,通过其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和思维力的有机配合,正确指挥自己的活动;还要具备体力要素,有从事各种生产活动的基本体力。在工农业生产中、科学研究与社会活动中,都需要一定量的劳动投入,劳力也是一种资源,我们要合理地开发它,正确的引导它,通过培训、办职业技术学校、以师带徒、自学成才等多种形式提高劳动力素质,增强劳力投入的力度。

(三)按投入的方面分

1、农业方面投入:

1)选育优良农作物、林果、畜禽鱼新品种的投入。这是获得高产、优质、高效商品农副产品的前提,这个方面的投入是由国家财政包干支出。同时也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个人投入。

2)研究良法耕作技术的投入。这是探索优良品种在什么样的环境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的效益,这个方面的投入一般是由科研部门、农业推广部门和科技管理部门,以下达安排科研项目的办法共同解决。

3)改良农业生态环境的投入。这是一项宏大的、长远的社会系统工程,要求全社会参与投入,如我县承担并实施的“中低产田土改造工程”、“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建设工程”、“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工程”等项目,采取国家、集体、个人三结合的办法解决投入。

4)推广农业增产增收新技术的投入。是将优良品种与科学的栽培、饲养技术进行组装配套,获得较高的生产效益,其投入以农户为主体,采取谁受益,谁投入的办法解决;农技推广部门和农副产品收购部门要加强农业增产增收新技术的培训与推广工作。

2、工业方面的投入

1)挖潜技改;

2)购先进生产设备;

3)进行多项技术的组装配套;

4)开发新产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企业的一切行为将脱离行政“长官”意识和干扰,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国家只制定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进行宏观调控,企业的“法人”们将按照企业转机条例和国家的宏观政策,立足现有基础,调整产品结构,进行技术改造,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更新老旧设备,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产品,降低物质消耗,增强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能力,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这一切行为的投入,都由企业负责,采取从银行信贷、当年销售收入中提取、集资、发行股票、债券等形式增加投入。

3、科技发展投入:

1)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投入。国家从1983年起,选择一批对国民经济具有重大经济效益的科研课题,集中各方面的力量进行重点突破,“六五”、“七五”安排的项目90%以上都完成,大部分成果已用于重点建设、技术改造和工农业生产。“八五”期间农业科技攻关重点抓好农作物及畜禽良种的选育,中低产区域的综合治理;工业科技攻关重点抓好新兴技术在传统工业中的应用,重点抓好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计算机软件等领域的开发。其投入由国家统筹安排。

2)星火计划投入。是国家从1986年开始实施促进农村发展的科技计划,目的在于推广适用科技成果,建立科技先导型企业,培训农村专业人才,搞好农村综合开发。其投入以自筹为主,争取国家科技贷款为辅。“八五”期间星火计划的安排将以支柱产业和区域综合开发为重点,引导发展规模经济,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科技保障。

3)火炬计划投入。国家从1988年开始提出并实施的促进高、新技术研究成果商品化,高技术商品产业化,高技术产业国际化的科技计划。其主要内容以微电子、计算机、信息、激光、新型材料、生物工程、机电一体化等技术产品为目标的高、新技术项目开发。其投入以科技贷款、企业自筹、财政支持相结合。

4)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投入。该计划又称“863”计划,是19863月国家提出,着眼于本世纪末下世纪初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的科技计划,选择对我国今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的一些领域作为突破重点,各领域到2000年凡拿出目标产品的项目,一定要突破关键技术;对需要继续跟踪研究的项目,要缩短与世界水平的差距。其投入由国家统筹。

5)基础性研究计划投入。目前全国投入基础性研究的科技人员10余万人,课题2万多项。从1984年以来,国家已投入4亿多元人民币7600多万美元,建设了64个重点实验室,各部门还建设了近100个开放试验室。国家还投入7亿多元建设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合肥同步辐射装置等,使我国基础研究部分装备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八五”期间着重抓好自选课题、重点课题和重大项目的统筹安排和纵深配置。其投入由国家统筹安排实施。

6)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投入。国家从1990年开始实施,为科技成果的生产转移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有组织、有计划地将先进、成熟的科技成果推入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力量在农村、工矿企业中大范围、大面积组织实施,形成规模效益,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水平的提高,促进农业规模经济的增长。在“八五”期间农业重点推广粮、棉、油大面积丰产和猪、蚕养殖技术提高;工业重点推广节能、降耗、提高产品质量、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的项目。其投入是采取谁受益谁投入与国家扶持相结合的办法。

四、科技投入与产出的效益评估

分析研究科技投入与产出的效益关系,寻求比较准确、简便、适用的方法与体系,是评估科技投入与产出的目的。在科技投入的项目中,不同的项目、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其投入的费用和产出的效益是各不相同的;就其一特定项目来说,其投入与产出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化和综合性的。因而,对科技投入与产出的效益评估,必须针对不同性质和特征的具体项目,采用动态经济理论、投资经济理论、系统工程方法和电子计算机等科学手段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分析和评估。在此,笔者只对农业科技投入与产出、工业科技投入与产出的效益进行评估探讨。

(一)农业科技投入与产出的效益评估

1、静态分析法

五十年代以前,国外对农业投入的经济效果,只作简单的评价,进行静态分析,不考虑时间因素,只分析投资效益率和投资回收期。静态分析的最大特点是计算简便、直观,非经济专业人员容易理解,在初步可行性研究中,这一方法还是比较适用;其缺点是不能准确反映项目整个有效使用期的全面情况,这与有偿使用投资,力争有较多盈余的要求有些不一致。静态分析法主要分析以下四个指标:

1)单位投资农产品增长率(Y

                    Q

计算公式为:Y=————×100%

                  CQt

式中:Q——平均每年农产品增长量(以标准粮食计算)

      CQt——投资总额(或国家投资总额)

2)单位投资产值(或总收入)增长率(Z

 

                CI

计算公式为:Z=———×100%

               CQt

式中:CI ——平均每年农业产值(或总收入)增长量

3)投资效益率(IR

 

                DI

计算公式为:IR=———×100%

                CQt

式中:DI ——平均每年新增纯收入(盈利)。

4)投资回收期[P(t)],按平均每年新增纯收入计算能收回投资总额的年数。

 

                    I   CQt

计算公式为:P(t)=—— = ———(年)

                   IR   DI

从静态分析的四个指标中可以看出:在投入相当的情况下,单位投资农产品增长率大为优,单位投资产值增长率大为优,投资效益率高为优,投资回收期短为优。

2、动态分析法

到六十年代后,国外对农业投入的经济效果有了新的评价,从农业生产过程是一个动态的生物工程出发,开始采用析现法进行动态分析。动态分析的特点是考虑了项目整个有效使用期内资金的时间价值,既在不同时间上的资金以某一时点为基础,把不同时间上的资金流动量换算为同一时点上的实际值。研究不同性质的农业投资项目,采用动态分析法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可切实保障运行中的有效性。

动态分析法是对农业投入与产出效益评估较好的方法,一般包括:A财务评价、B国民经济评价、C项目的不确定性分析、D社会效益评价等四个方面。

A财务评价:

财务评价就是站在企业或地区(县域经济)的立场上,在国家现行税制和价格条件下,研究和预测农业投资项目在建成投产以后所能给企业或地区带来的经济效益。评价的主要目的,是要弄清楚投资项目在整个寿命期(即从开始建设到建成投产后的整个生产时期)内,可能为投资者提供的年净财务效果或总的净财力效果,其着眼点在于农业投资项目建成后每年是否有钱可赚和能赚多少这个问题上。

农业投资项目的财务评价主要对项目投资、生产成本和收益进行现金流量的动态分析,并测算净现值、净现值率、益本比、内部收益率等四项评估指标。

1)净现值(FNPV

计算公式:

           n  CIt-COt      CI1+CO1      CI2-CO2

FNPV= ———— = ————— + —————

           t=1 1+it        1+i1       1+i2

 

                      CIt-COt

+……+ —————

                     1+it

           n    CIt      n  COt

FNPV  = ———— -————

           t=1 1+i     t=1 1+it

式中:CIt——第t年现金流入

COt——第t年现金流出

n——开发建设和生产服务年限之和

i——设定的年贴现率(国家规定当前种植业项目i=8%,

    畜牧业、林果业等生产周期长的项目可适当降低。)

2)净现值率(FNPVR

                     FNPV

计算公式:FNPVR=————

                       IP

式中:IP——各年度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占用)的现值之和。

3)收益费用比(益本比)(B/C

计算公式:

           n   CIt     n   COt

B/C =   ———÷∑  ——

           t=11+it    t=1 1+it

 

    符号意义同前。

4)内部收益率(FIRR

计算公式:

         n   CIt -COt    

FIRR = —————=0 

         t=1   1+it  

 

           n    CIt     n    COt

  ————= —————

           t=1 1+it     t=1  1+it

 

    符号意义同前。

内部收益率是指项目在计算期内各年净现金增量流量现值累计等于零时的贴现率。如果按这一贴现率进行贴现,项目产生的效益,正好能够补偿花费在该项目上的全部费用支出。那么内部收益就是该项目所使用资源能够支付的最大利率。

B、国民经济评价

国民经济评价是把农业投资项目置于整个国民经济这个大系统中,站在国家的立场上来考察、研究和预测项目在建成投产以后给国家或全民所能够做出的贡献大小,并据以判别农业投资项目的经济合理性。

农业投资项目的国民经济评价是把增加国民收入作为经济分析意义上的效益,把减少国民收入作为经济意义上的成本。由于国民收入的增长是以全社会最终产品总量的增长为依据的,因而,凡是导致国民经济中最终产品增加的均属项目的经济效益;凡是导致国民经济的最终产品减少的均属项目的经济成本。所以象补贴、税金、贷款的利息等,在国民经济中不涉及真实资源的增减,故不把这些指标作为农业投资项目国民经济评价中的成本与效益。

农业投资项目国民经济评价运用的主要指标应包括经济净现值、经济净现值率、经济内部收益率等三大指标。

1)经济净现值(ENPV

计算公式:

           n   CIt-COt 

ENPV= ————— 

           t=1  1+iSt     

式中:CIt——第t年现金流入

COt——第t年现金流出(不含税金、利息、租金等属于国家收入的费用支出)

iS——社会贴现率(当前国家规定iS=10%

2)经济净现值率(ENPVR

                     ENPV

计算公式:ENPVR=————

                      P(i)

式中:P(i)——项目投资的现值之和。

3)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

计算公式:

     n    CIt - COt

—————— = 0

     t=1  1+EIRRt

 

经济内部收益率就是指项目在计算其内各年净现金增量流量现值累计等于零时的贴现率。

C、项目的不确定性分析

当我们对农业投资项目进行效益评估时,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必要要反映到项目评估中来,比如一些具体的参数、指标和某些具体的假设,大都是以对未来的观测为基础,并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特别是农业投资项目相关性强,与自然、社会等外界环境联系紧密,投资和效益大多来自预测和估算。为了减少预测项目可能承担的风险,确定项目在财务、经济上的可靠性,必须要计算产品价格、生产规模、成本、贴现率、投资等各个因素变化对盈利大小的影响,估算出对评价指标有重大影响的敏感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变化范围。

不确定分析的方法很多,应用得比较普遍的有盈亏平衡分析的敏感性分析。敏感性分析一般是在假定其它因素相对不变的情况下,使某一些因素或几个因素增减一定幅度,再看投资项目的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净现值或其它指标数值发生多大的变化,然后再与原方案比较,如果因为某一因素的变动而使其它有关指标值大大增加或下降,则该因素对项目经济效益的影响便是敏感的,反之则是不敏感。

D、社会效益评价

农业投资项目的社会效益评价,就是对投资项目给社会所产生的各种社会效应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分析,辩识投资项目对社会的影响因素,确定各种效应及影响因素的质与量,从而判别投资项目优劣的一个方法。因此,农业投资项目的社会效益评估,不仅包括财务、国民经济评价中定量研究的直接增量效益,也包括不易定量的非经济的生态环境、技术进步、劳动就业效果、贫困地区的改善等。

3、有无项目比较法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习惯于用“前后对比法”(Before and After Approach)来识别项目所带来的净效益的方法。它是将项目投资后的生产成果与投资前的生产情况进行对比,用生产发展速度或增长速度表明成绩。这种方法将项目前的生产经营状态看成是静止不变的,忽视了无项目情况下生产经营效果方面可能发生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常常造成人们对项目新增效益的错误估价和判断。

对农业项目的投入与产出效益评估,也常采用“有无项目比较法”(With and Without Approach)进行评价。即将有项目时所产生的项目成本与效益同无项目时的成本与效益逐年进行比较,得出的增量净效益才是项目的真正效益。所谓增量净效益,是指有项目的净效益同无项目的净效益相比较的增加部分,即比较项目实施后的净资产流量与无项目的净资产流量,其差额就是农业投资项目所产生的效益。当然,“有无项目比较法”要在不同性质和特征的农业投资项目上准确地计算增量效益,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必需借助计算机的帮助才能实现。

4、科技投资收益法

对农业科技成果项目进行投入与产出的经济效果评价,可以设立产量指标、产值指标和科技投资收益率指标等来度量。产量指标和产值指标是单项科技成果经济效益评价的总量指标。产量指标是以实物形态来反应农业科技项目的经济效果,它反映农业科技项目在推广使用年限内为社会新增的实物总量。产值指标是反映农业科技项目在推广使用年限内为社会新增的纯收益指标。研究农业科技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只有把实物形态指标和价值形态指标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反映投入与产出的效果,这是由于实物指标反映了社会需要的满足,价值指标反映了经济成果的大小。如果只强调实物指标社会出现只讲产量不讲成本,如果只强调价值指标又会造成只讲利润不讲需要。利用科技投资收益法来评价农业科技项目的社会纯收益与投入的关系,是比较妥当的。它表明了单位科技投资所带来的利润额,它从增产和节约两个方面来反映了农业科技项目的经济效果。这一方法即可以用于某一项农业科技项目的投入产出分析,也可用于整个农业科技投资的效益分析。

1)新增社会总产量(值)(Q

Q=m·q     Q=mC1CK

     q=CCK

    式中:Q——新增社会总产量(值)

          m——计算期累计推广面积

          q——单位面积新增产量(值)

          C1——新项目(成果)单位产量(值)

          CK——对照单产量(值),(对照是指原有当家技术中经济效果最好的)

2)新增社会纯收益(B

B=Q ± I1I2I3

式中:B——新增社会纯收益

      Q——新增社会总产值

      I1——新增生产费

I2——项目推广费

I3——项目研究费

3)科技投资收益率(A

             B

A= —————— ×100%

          I3 + I2 ±I1

  

     式中符号同上。

如果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农业科技项目进行比较,科技投资收益率越大越好,反之则低。

综上所述,对农业科技投入与产出效益的评估准确性,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农业投资项目与自然、社会等外界环境联系紧密,投入与产出大多来自预测和估算。为了提高预测估算的准确性,应考虑以下各方面的影响因素:①全社会物价上涨幅度;②特别是项目所需的生产资料上涨幅度;③银行利率的提高以及贴现率的变幅;④农副产品(项目实施后的产品)的上涨幅度;⑤劳动力的变化;⑥政策性调价影响;⑦光、热、水资源的利用率及其变动幅度;⑧旱涝灾害面积指数及其变动幅度;⑨森林覆盖率及其变动幅度;⑩水土流失量及其变化幅度。

例如:射洪县在进行农业区域综合开发规划地,蚕桑、水果、水产等方面的开发项目,进行了静态的投入产出评价,见表如下:

     

 

 

水产品

单位投资产品增长率

115.80

502.67

175

单位投资产值增长率

128.58

450.28

188

投资收益率

46.83

246.76

48

投资回收期(年)

2.1

8

2

即:单位投资产品增长率,是以百元投资平均每年新增的产品数量。单位投资产值增长率,是每百元投资平均增长的农业产值。投资收益率,是每百元投资,平均每年所得的纯收入。投资回收期,按平均每年新增纯收入计算,能收回投资总额的年数。

(二)工业科技投入与产出的效益评估

1、内涵估算法

企业中科技投入(新产品、新设备、新工艺)的产出报酬并不完全是内涵的,因为投入要转移为生产资料与劳动者所得,因此,它也是一种外延的形式。通常科技投入的报酬率高于单纯规模扩大性质的投入报酬率,其高出的部分是技术进步的表现。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产值增加就是科技投入的内涵效果。

要正确估算科技投入的内涵效果,必须准确确定出所投入项目中是纯属规模性扩大项目的投入和推动企业技术进步项目的投入。求出科技投入在总投入中的比例X与科技投入所增加的产值在总投入增加产值中的比例Y

 

        C—∑Ci

X  = —————— ×100%

C

 

        CO—∑COi

Y  = ———————— ×100%

CO

式中:X——科技投入在总投入中的比例(%

C—所估算项目的总投入

Ci—纯规模扩大性项目投入

Y—科技投入所增加的产值在总产值中的比例(%

CO—估算项目所增加的总产值

COi—纯规模扩大性项目增加的产值

利用估算公式,计算科技投入的内涵效果Z

 

        XX2Y          Y

Z  = ———————— ×(—— - 1)×100%

Y2+X2XY         X

 

式中符号同上。

例如:某厂在19901995年内要新上下列项目,估算其科技投入的内涵效果。

 

序号

规划项目

新增产值

(万元)

新增利润

(万元)

需要投入

(万元)

  

1

扩大生产能力

1504

183.4

480

包括土建200万元,设备280万元

2

开发新产品1

540

60

120

 

3

开发新产品2

300

30

 

4

开发新产品3

450

30

 

5

改造工艺流程

 

18

10

 

6

购设备提高产量

1426

173.6

120

 

7

开展科研

 

 

20

 

    

4220

495

750

 

从上述表中可以看出,所有七项内容,只有第一项纯属规模扩大,其余六项应列为企业的技术进步,其投入应属于企业的科技投入。

因此,科技投入在总投入中的比例X应为:

 

        C—∑Ci             750-480

X  = —————— ×100%= ——————×100%=36%

C                  750

科技投入所增加的产值在总投入增加的产值中的比例Y应为:

 

       CO—∑COi           4220-1504

Y  = ———————×100%=——————×100%=64.4%

CO                 4220

科技投入的内涵效果Z应为:

 

        XX2Y          Y

Z  = ———————— ×(—— - 1)×100%

Y2+X2XY         X

    = 37.63%

X=0.36Y=0.644代入求得科技投入的内涵效果为37.63%。如两个以上的企业项目进行比较,内涵效果越大的技术含量越高。反之则低。

2、生产函数法

测量生产要素投入量与实际产出量之间的关系,可用生产函数的方法进行计算。生产函数有多种类型,应用较多的是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另外还有CESVES等生产函数形式。

1)一般生产函数

Y=A·fKL

这个假定投入只包括资金和劳动两个生产要素的一般形式。

式中:Y——总产值(或净产值,或国民收入)

      A——技术进步水平

      f——常数

      K——资金投入量

      L——劳动投入量

2)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Y=A·Kα·Lβ

     符号同上。

α——资金产出弹性系数

β——劳动产出弹性系数

可进一步写为随时间t变化的函数

Y(t)=A(t) Kα(t)·Lβ(t)

式中:Y(t)为第t年的产值,可用不变价总产值(或净产值)来计算。

      A(t)为第t年的技术进步水平;

      K(t)为第t年的资金数,可用固定资产原值和流动资金年平均余额之和来计算;

L(t)为第t年的活劳动量,可用职工年平均人数来计算。

α和β分别为资金和劳动力产出弹性,一般α取值范围是0.2~0.3,β取值范围是0.8~0.7,α+β=1

t年内,产值平均增长率eY,资金平均增长率eK,劳动平均增长率eL,按水平法计算:

 

       t-1   Y(t)

eY  =    ———— - 1

 Y(1)

 

       t-1   K(t)

eK  =    ———— - 1

 K(1)

 

       t-1   L(t)

eL  =    ———— - 1

 L(1)

求在t年内,资金、劳动力对产值平均增长率的贡献分别为:

         αK(t)

EK  = —————×100%

Y(t)

 

         βL(t)

EL  = —————×100%

Y(t)

式中:EK——经济增长中资金投入的贡献

EL——经济增长中劳动力投入的贡献

3CES生产函数

Y= r [δK-P+1-δ)L-P] -1/P

(不作详细介绍)

3、技术进步法

在分析资金、劳动力的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时,这里含有技术进步的因素。著名经济学家索洛(R·M·Solou)提出,无需假设生产函数的具体形式,把技术进步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分离出来,对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进行进一步推导,形成了著名的索洛增长速度方程。其推导如下:

Y=A·Kα·Lβ       (α+β=1

随时间t变化

Y(t)      A(t)Kα(t)Lβ(t)

——— = ————————

Y(0)      A(0)Kα(0)Lβ(0)

取对数为:

Y(t)       A(t)       K(t)       L(t)

ln——— = ln———+αln———+βln———

Y(0)       A(0)      K(0)       L(0)

经数字变换为:

lnY = lnA +αln K+βln L

自然对数的差异就是百分数的差异,近似地等于

Y     A      K     L

———= ———+α———+β———

  Y       A        K       L

可进一步把各生产要素投入量增长速度与产出量增长速度的关系写为:

Y=a+αK+βL          a = Y αK βL

即得著名的索洛增长速度方程。该工程不仅可以反映资金、劳力投入量对产出量增长速度的贡献,也可以反映技术进步对产出量增长速度的贡献。该方程反映了技术进步、资金投入、劳动力投入与产出量之间的关系,常常用来计算技术进步的速度,并受到各国的首肯,去年国家科委、省科委向全国、全省推荐了这一计算公式。

计算YKL的公式为:

 

       t-1   Yt

Y  = (    ——— - 1) ×100%

 Y1

 

       t-1   Kt

K  = (    ——— - 1)×100%

 K1

 

       t-1   Lt

L  = (    ——— - 1)×100%

 L1

 

计算资金投入量对产出量增长速度的贡献

 

        αK

EK  = ———×100%

Y

计算劳动力投入量对产出量增长速度的贡献

 

        βL

EL  = ———×100%

Y

计算技术进步对产出量增长速度的贡献

 

         α

Ea  = ———×100%

Y

式中:Y—产出量增长速度

      K—资金投入增长速度

      L—劳动力投入增长速度

      a—技术进步增长速度

EK—资金投入贡献份额

EL—劳动力投入贡献份额

Ea—技术进步贡献份额

α—资金投入弹性系数(0.2~0.3

β—劳动力投入弹性系数(0.8~0.7

综上所述,影响工业科技投入与产出效益评估准确性的因素很多:①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②国家技术政策的限制;③技改的失误;④新产品开发的重复与失败;⑤原材料、能源等上涨;⑥银行信贷的紧缩与利息的提高;⑦劳动力的不足与浪费;⑧统计口径不统一与失误等。仅管影响的因素很多,采取技术进步法来反映一个地区、一个企业的资金投入、劳动力投入与技术进步和产出的关系还是比较简单、易行、较为准确的方法。

4、试分析射洪几个典型企业的投入与产出关系

1)关于投入、产出量的规定:

资金投入规定,固定资产原值和流动资金年平均余额之和。

劳动力投入规定,年末正式职工人数与临工人数按360天工时计一个算之和。

产出量规定,统一采用销售收入。

2)基础数据

 

年度

沱牌实业

富士电机

明珠电力

印刷厂

县丝厂

劳动力

投入量

(人)

1985

285

95

484

132

1178

1990

1253

130

801

432

2830

1993

2300

230

1421

537

3055

 

投入量

(万元)

1985

476.17

81.70

3266.58

217.57

854.33

1990

6563.92

246.69

4707.60

1022.99

2790.16

1993

9431.79

2135.4

24905.60

2796.77

5756.09

产出量

 

(万元)

1985

1044.32

40.50

791.31

248.48

599.93

1990

26070

137.32

2271.30

1122.74

3674.46

1993

38600

780.20

5112.80

2651.80

4267.87

3)试分析其资金、劳动力投入与技术进步的贡献份额。α取0.3,β取0.7

1993年比1985

 

沱牌实业

富士电机

明珠电力

印刷厂

县丝厂

Y        %

57.03

44.74

26.27

34.44

27.79

K        %

45.25

50.37

28.91

37.60

26.93

L        %

29.83

11.69

14.41

19.17

12.65

a        %

22.57

21.45

7.51

9.74

10.86

EK       %

23.80

33.78

33.01

32.75

29.07

EL      %

36.61

18.29

38.40

38.96

31.86

Ea       %

39.58

47.94

28.59

28.28

39.09

                  EK + EL + Ea = 100%

分析:对上述五个企业93年与85年相比,资金投入对产出贡献份额大的是富士电机达33.78%,更新了大量设备,小的是沱牌实业占23.80%;劳动力投入对产出贡献份额大的是印刷厂占38.96%,小的是富士电机18.29%;技术进步对产出贡献份额大的是富士电机达47.94%,小的是印刷厂占28.28%。说明了资金、劳力、技术对产出的贡献约各占三分之一左右。

1990年比1985

 

沱牌实业

富士电机

明珠电力

印刷厂

县丝厂

Y        %

123.53

27.66

30.16

35.21

43.69

K        %

92.68

24.73

9.57

36.29

26.71

L        %

44.80

6.47

13.42

26.76

19.16

a        %

64.37

15.71

17.89

5.59

21.96

EK       %

22.51

26.82

9.52

30.92

18.34

EL      %

25.39

16.37

31.15

53.20

30.70

Ea       %

52.11

56.79

59.32

15.88

50.26

                  EK + EL + Ea = 100%

分析:在“七五”期间,上述企业技术进步的贡献份额均有较大增长,明珠电力达59.32,其原因是电航工程尚未投入,资金的贡献最低为9.52%;而印刷厂仍以劳力投入为主占53.2%,科技进步较低为15.88%;沱牌、富士、丝厂技术进步占50%以上,据调查,沱牌、富士在此期间实施了一批星火项目,技术组装配套提高了产出量,而丝厂主要靠国际市场丝价回升、省财政补贴和减免税收使产量大增,从而使技术进步份额比重提高。

1993年比1990

 

沱牌实业

富士电机

明珠电力

印刷厂

县丝厂

Y        %

13.98

78.44

31.06

33.17

5.12

K        %

12.84

105.33

74.25

39.83

27.30

L        %

22.44

20.95

21.06

7.52

2.58

a        %

-5.58

32.18

-5.96

15.96

-4.88

EK       %

27.55

40.28

71.72

36.02

159.96

EL       %

112.36

18.70

47.46

15.87

35.27

Ea       %

-3.99

41.02

-19.19

48.12

-95.23

                  EK + EL + Ea = 100%

分析:在此期间(19901993年),沱牌实业主要靠劳力投入增加产出,份额达112.36%;而就使技术进步的贡献份额出现负值,为-3.99%,其原因是扩大规模,上了大批土地工,而产出的上升比重较小,产出量年增长速度为13.98%,劳力年增长速度为22.44%,高出8.46个百分点。富士电机稳步发展,资金投入(占40.28%)和技术进步(占41.02%)共分秋色,劳力投入的贡献份额占产出的18.70%。明珠电力主要靠资金投入增加产出,份额达71.72%,致使科技进步贡献份额出现负值为-19.19%,其原因是螺电投入了大量资金,与产出不成比例。印刷厂劳力投入减少,使技术进步大大提高,贡献份额达48.12%,居五个企业之首。县丝厂在此期间以资金投入为主,达159.96%,致使技术进步贡献份额呈负值,为-95.23%,其原因是丝价市场疲软,受市场经济冲击,加之技术跟不上,形成了贷款度日局面。

(以上分析仅供参考)

五、增强科技投入的力度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科技投入是由政府按计划经济的模式下达,其投入由政府负担。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科技投入的构成和趋势也发生了变化,企业和科研机构自筹经费所占比例逐年上升,金融部门科技贷款从无到有而且逐年增多,多形式、式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系正在形成。在本文的“科技投入的类别”之中,对科技投入的目的、形式、方向作了分类,其投入的形式有:资金投入、物资投入、智力投入、劳力投入。在此,笔者仅对资金投入作一粗浅分析。

(一)提高政府投入比重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规定:“国家逐步提高科学技术经费投入的总体水平。全国研究开发经费应当占国民生产总值适当的比例,并逐步提高,同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全国研究开发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具体比例,由国务院予以规定。”“国家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的经费的增长幅度,要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为此,国务院规定全国科研开发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R&D/GNP)到2000年不低于1.5%的指标,这个指标只相当于目前世界上发展中国家水平,这个指标要由我国目前的0.7%左右提高到1.5%,政府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2000R&D/GNP达到1.5%的调控,从现在起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如能控制在10%左右,而R&D/GNP每年至少以0.1个百分点递增,那么全国每年研究开发经费的增长数额,大约是在几十亿元人民币之间。由于这一投入主要来自政府拨款,其份额、增幅应控制在什么水平,这关键在于如何认识市场经济形式过程中科技活动的特点,如何把握这一进程中科技与经济的关系,简便地说,要使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在经济活动中得以体现,主要是通过科技成果商品化来完成。在我国市场经济正在形成的今天,我国技术市场的迅速发展,技术交易额的与日俱增,标志着我国科技成果商品化前景看好。但由于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的改革正在进行,企业扩大自主权还存在阻力,现代企业制度还处在探索阶段,科技成果的最大买主——企业,还受着改革阵痛的制约,就科技投入而言,政府拨款还要在相当一段时期里作为最大的来源。一方面,政府要预先“垫支”经费,形成科技成果商品化的良好环境,培育技术市场,创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科技园、密集区等;另一方面,基础性研究和科技服务要靠政府支持。一旦技术市场经济体系形成,“科学——技术——经济——科学”的良性循环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一种内在动力,政府拨款占全部投入的比例可以稳定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目前还要千方百计地提高政府对科技的投入比重,才能有效地推动全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加大企业投入力度

科技进步法规定“国家鼓励企业增加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投入,企业的技术开发经费按实际发生额计入成本费用”。省科教兴川五十条也要求,企业要逐步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所有的工业企业都要建立技术开发基金。工业盈利企业可按当年销售额的12%税前提取,工业亏损企业在不增加财政负担的前提下,可按不超过当年销售额的1%提取,高技术企业按当年销售额3%提取。企业提取的技术开发基金必须专款专用,以鼓励企业向科技研究开发投入。

企业在依靠科技进步的发展中,是最大的受益者,因此,企业理所当然应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更应如此。但从目前情况看,企业在研究开发的投入上,全国还不到三分之一。所以,要提高R&D/GNP比例,企业是一个潜力很大的源头,挖掘这种潜力,就是把企业发展引导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使企业为增强技术进步活力,逐步形成自觉追求技术进步的内在机制而不断增加投入。

(三)增加金融贷款份额

科技进步法规定:“国家金融机构应当在信贷方面支持科学技术成果商品化”。从1986年以来,中国工商银行首次与国家科委合作,在全国范围内针对“星火计划”项目、“火炬计划”项目和科技成果商品化项目开办了科技贷款业务,投入产出比达到了110~15,收到了显著成效。

我国是一个金融市场还不够发达的国家,扩大科技贷款以及发展风险投资事业,既有利于科技,也有利于金融自身,高科技、高技术投资的风险高,收益也高,正适合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也适合储蓄容量的不断扩大。金融机构应当抓住时机,扩大科技贷款规模,提高科技贷款在贷款总额中的份额比重,按照市场经济活动的总体需求,积极参与到科技活动中来,使有限的资金在推动全社会的科技进步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四)吸引社会闲散资金

增强科技投入的力度,不仅是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的事,也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推动全社会的科技进步涉及到各个地区、各个单位、企业以及每一个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为此我们可以采取集资、募捐、发行债券、股票,接受捐赠建立专项基金等,多渠道、多形式吸引社会闲散资金投向科技事业,达到推动经济建设全面振兴的目的。

(五)加强科技立法监督

国务院对全国R&D/GNP2000年不低于1.5%的规定,是按照全国人大通过的科技进步法授权,经过科学论证,反复推敲制定的。鉴于实施这一规定的重要性、时效性和定量性,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从监督的角度督促检查国务院的执行情况,并以适当形式公布其执行结果,各级人大机构,也可以依据科技进步法的有关规定,督促各级政府增加对科技的投入,把增强科技投入的力度纳入法制轨道。

六、提高投入产出效益

研究科技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其目的就是提高投入与产出之比例,即利用较小的投入量,获取较大的产出效益。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可提高投入产出效益。

(一)减少重复开发

在一个地区内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行业开发引导,行业内可建立专业技术协会或松散的联合集团,互通研究开发有无,把有限的资金集中分工用于急需开发攻关的项目上,从而达到提高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水平,就能有效地减少重复开发研究的资金浪费。在一个国家内应形成一种制度,在宏观统筹安排下,分别下达不同的开发攻关项目,对所获得的成果项目,可进入技术市场进行交流交易,这样就可以提高R&D/GNP的使用效果,使有限的科技开发研究经费取得更多的成果。

(二)加速成果推广

加速科技成果推广,迅速实现产业化,是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特征,也是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标志。我们鼓励、引导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企业和广大农村,加速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直接贡献,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如杂交水稻在全国推广,使水稻亩产由200来公斤提高到了500公斤左右,一下改变了人们的食物结构和缓解了粮食紧缺的问题。为此,加速科技成果的推广,是提高投入产出效益的有效办法。

(三)强化技术引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开放,打破了固步自封、闭关自守的僵局,促进了物资市场、资金市场、人才市场、技术市场等的逐步形成。国家加大了开放力度,从先进的国家引进了大量的技术项目和专利项目,形成了一大批的合资企业、独资企业,人们重视技术引进工作,这是一种最现代的“拿来主义”,花少许的资金代价就可以获得最新的、最前沿的,最有经济效益的高科技项目。日本的发展就是这种“拿来主义”的典范,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四)搞好挖潜技改

要使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提高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走以内涵为主的道路,调整产品结构,搞好挖潜技改,才能达到提高产品质量,扩大产品生产能力的目的。从射洪县1994年命名的五个科技先导型企业来看,美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印刷厂等都是走的这条路子,通过年年引进技术、年年改造设备、年年开发项目,才使企业年年上规模、上档次,不断发展壮大。搞好挖潜技改,也是提高投入产出效益的有效手段。

(五)加强信息交流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信息也成了生产力,特别是及时、准确、可靠、适用的信息更是如此。有的一个信息可以增加几万、几十万的收益。加强信息交流,就可以避免重复开发研究的投入;及时互通情报,可以加速成果的转化,可以紧跟时代潮流,把握住发展的命脉,获得更大的效益。比如浮法玻璃生产技术,早在1937年德国就研究成功申报了专利,而我国科技人员在七十年代才研究出来,专利保护也失效,完全可以直接引进技术,这就是情报信息交流的阻塞,增加了开发投入的一例。通过现代的传播媒介,有的信息在几小时内就传遍了世界,我们就要利用这些设备,加强信息的传递工作。目前全世界正在兴起建设信息高速公路,我们到2000年前计划在100个大中城市的2000多个科研单位、大型企业联网建成信息终端,到时全世界的有关信息将在5秒钟之内查找到并显示出来。可想而知,抓住了信息就抓住了机遇,就抓住了效益。

(该文在1995年《射洪农村经济》第3期以《提高科技投入与产出效益的对策》选登,并为科技兴县计算科技进步贡献份额提供了依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