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岩林 “民族”思维对中国的第二害

 心住至善 2013-11-02

“民族”思维对中国的第二害

http://www./blog/Infor_detail/54401.html

 “民族”概念与思维,对中国的第二大害便是:其越来越会成为中华国、中华人、中华文明进一步大统合与大拓展的有形无形之枷锁。

  当我说“民族”概念与思维对中华文明会产生不良的制约与割裂时,许多人因为缘于中断传承、不明就里,总是感到有些虚幻,有些不以为然。今天,为了照顾思想与脚步尚不能跟上的人们 ,咱们不妨从中华国、中华人的角度,来讲讲其为羁绊、为枷锁之第二害。

  首先,我们必须按照中华之道及其道理体系的思路和原则,来重新界定和解读耳熟能详的“中华”一词。

  我更多时候不常用“中国”之概念,特别是在谈到我们自己发展出的另一种伟大文明及其大道、道理体系时,更是如此。为何?原因很多。其中基本的一条,便是觉得,仅以“中国”二字之 简称,似乎根本不足以反映悠久的中华文明、不足以反映49年诞生的新中国与自己原有伟大文明的一脉相承之关系,从而也不足以全员涵盖当今陆、台、港、澳、海外华人及一切拥戴中华之 道的地域和人们。

  “中华”,由“中”与“华”二字组成,其与大多数双音字组词一样,也同时具备着来自两个方面的含义。“中”者,中心、核心、中央、居中也,延伸后还可解读为主张和合、恪守自然洽 合之中道也。“华”者,华美、华彩、有文采、有华泽,似花儿般光鲜、繁华、艳丽与美好也。两个单音词,前一个侧重基本定位与总体框定,后一个则偏重气质与表现,二者相参相伴、相 得益彰,一同指向的,不是别的,统统都是“文明”------甚至还是自认为与事实上的主流文明、核心文明(中者为主、中道为大道也)、时代文明之道统高地、天下人类文明之翘楚中枢也 。

  难道不是吗?“中”者,于集群之列、周众之内,是独一无二的中心、核心也,是有着决定性、凝聚力、感召力和统摄力的中枢与中央也。此一“中”,绝非“之中”、“中间”之指也。简 单地推想一下便可知,昔日之以天下、以整个普天人世为怀的中华人,从来就不是将自身定位为千百个大小国家中的一员,而是将自己一直视为得大道、居高位、有着昭明教化责任的伟岸且 领先的文明中心,是故,其所自诩的“中”,便一定不会只是百国之中的、一民族国之意义上的“中国”。

  再联系到“华”来看,“华”,不仅仅是指外表的华丽、华美,她在中华人根深蒂固的认识中,更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气质、风貌、光泽与华彩,甚至还是该文明体生命活力之富有光泽、光华 的必然表现。对一个人来讲,“华”,姑且不仅仅是指华丽、华美的妆容与服饰;对一个国度、一个自诩为天下文明之中心、中央、中枢的中华文明来说,其怎能不与堪当“文以化之”重任 的物质精神文明、文化密切相连呢?俗话道:“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既然能以这样的方式看一个人,我们极具举联想思维的世代先人们,何尝又不是在以这相同的方式,来看待被称作中 国、中华的自身呢?所以,归结为一句话便是:“中华”之华,是我们这个伟大的文明,因“腹有诗书”、因首先得道,从而“气自华”地、由内而外地映射出的一种光泽与华彩。

  两词相并列、两义合一义,“中华”,无不与文明有关,无不与中华人的天下人类使命感和高超文明之优越感有关,无不与统合天下一切的站位与胸怀有关。这对众多民族国家中之一员的“ 中国”,这对死守着种族民族、区域疆界、主权国家等思维定势的固有之“中国”概念,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超越、替代与大包容。

  其次,为何要另提“中华国”而主张应弱化“中国”之简称提法?

  我之多用“中华”、另提“中华国”之概念,主要还不是因我个人对“中国”之简称,有什么特别地不认同。而是,作为一个高远思考者、一个在历史与未来的高峰间探路的“归来人”,我 清楚地看到,“中国”之简称,其实,只是夹在几千年过去之中华与今后数百上千年之东方重生文明、人类新文明时代之间的,一个相对比较短暂时期之过渡性的用词或概念罢了。

  为什么有此一说呢?从大处看,中华几千上万年的历史与人类未来时代的大势,都没有给其足够大的存在空间,都不允许其长久地被这样称呼下去。因为,“中国”之简称,往前,不能通联 起被遮蔽和埋没了的中华文明之宝藏;向后,其在全人类时代需要统合思维与合之道文明的时候,又无法顺时而动地提供一种新站位、新视界,无法自觉、卓有成效地做出一番革命性的贡献 来。

  往小里说,或者从更加现实的层面上看,以“中国”为始终不变的固定简称,其必然会在台湾统一、港澳与海外归心、东南亚甚至世界更多地区人们的基本认同上,成为羁绊和枷锁。这是一 个不需多久,便很可能要遇到的大难题。

  “中国”,虽说在许多人眼里,就是中华民族从过去直到现今的大陆中国与台港澳之华族区域。可问题是,“中国”一词,许多时候也同时被用作“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这样一来,特 别是当两岸进入到和平统一的实质性阶段时,便不可避免地会在国名的统一与表述上,形成理解歧义,表述不一,从而导致各执一词、难以统合的尴尬僵局。

  之所以终究会如此,原因其实很简单:任何一个台湾领导人或执政党,终究都会尤其介意“和平统一”被视作是“收回”、“收归”。这牵扯到该地区或部分的基本权利与地位。可以预言, 他们毫无例外地都会在这最基本的国名与最常用的简称上,极力避免采用难以与新中国、大陆中国明确切割的“中国”一词的。如此一来,不论争执多久,也不论大陆一方处于多么强势主导 或有力有利的位置,最终,要想破局,唯一的出路,便只能是另寻他词或推出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简称来。

  此时,“中华”,便会是首选;“中华国”之简称,便极有可能同时在两岸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若果真如此,可算是现实的脚步与统一的阻绊,无意中帮了中华文明及其未来复兴重生的一 个大忙!因为,面对“中华国”,我们已经比面对“中国”,更多地与昔日的文明建立起了联系来,也更多地偏重于以文明或文明史的视野、而非民族主权国家的僵硬西式教条来看待我们自 己与这个世界了。

  再往后,还有一个更加强盛的“中华国”或“大中华文明圈”,如何重启重构固有文明、如何构建自身话语体系和感召引领世界的问题。在你不是足够强大的时候,在你的新体系与影响力尚 不足以主导整个世界的时候,能不能揭示、贡献出一种发展大道、系统体系及全盘话语来,还不是最最急迫的。可当不远的将来,当西方越来越自顾不暇、捉襟见肘,中国越来越自尊自信、 阔步发展和被寄予厚望之时,那就不是你想不想推出一套的问题了,而是大势逼着你不得不去做自身文明复兴所最该做的大事、系统事、根本之事了。

  第三,已有“中华民族”的提法,还有必要再提一个“中华人”的概念吗?

  我个人以为,这也是必须走的一步,甚至还是更应必须向前迈上的一个大台阶。固然,“中华民族”的提法,的确已经给了“中华”一席之地,可不可否认的是,她却拖了个“民族”的烂尾 巴。“民族”,在昔日抗战、之前团结海内外华人之时,还是个可以拿来一用的好东西,可从现在开始、到未来的“中华国”时期,特别是当我们已经大到需要引导世界上更多的人而不非仅 仅是中国人、中华族之人们的时候,到了需要向全世界传播人类新文明火种的时候,“中华民族”的站位、视野与提法,便会成为新的羁绊与障碍。这是一种站在高层的高瞻远瞩、未雨绸缪 。

  谁可为我“中华人”?不是我们56个民族之中的,难道他再怎么倾慕、践履中华文明与文化,再怎样为中华文明的复兴发展做出重大及标志性的贡献,再怎么以中华文明的得道者、传承者、 传播者、拓展者自居(比如李约瑟等),我们是不是一直都要硬生生地将其拒之门外呢?愿为我们文明传承添砖加瓦的,愿意跟随我们文明复兴的脚步一道向前的,愿意将我们的中华之道传 播到世界各地、各族中去的,难道我们只因其是不同的蓝眼睛、黑皮肤,便剥夺其闻道、得道、履道的权利吗?这可不是孔圣人“有教无类”与中华人传统的教化八方的思维方式啊!

  我相信,总有一天,“中华国”的体量与地位,将会使重拾文明立场、重回海纳八方四夷的宽广胸怀,成为自然而然的大势所趋的。我知道这一天迟早会到来。甚至,到更远的某一天,也许 我们最终还会放弃掉直接标志着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中华人”之称谓的。不过,那时,一定是中华之道及其道理体系,想必已经基本覆盖着与主导着全世界的大多数人类了。那时,我们 中华,已经对人类做出了自己最大的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