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 鄉 的 鷺 鷥

 老沔城人 2013-11-03

故  鄉  的  鷺  鷥

       鷺鷥又稱白鷺、鸕鶿,也叫魚鷹,在中國古代也稱“絲禽”,屬鳥綱鶴鸛形目鷺科,是世界上受保護的珍禽鳥類之一。也是一種非常美麗的水鳥。它們天生麗質,渾身潔白,身材修長,繁殖期間,頭上會生出两根10余厘米長的羽毛,胸背處也會生出絲狀的長羽毛,隨風起舞時,非常好看。鷺鷥分布較廣,歐洲南部、非洲、亞洲中部和南部、澳大利亞等地都有它們的蹤跡。它們經常一只腳獨立在水中,靠靈活的脖子和魚叉一樣的尖嘴覓食。它們會將河蚌往石頭上甩,直到河蚌被震開。 
    鷺鷥喜歡棲息在湖泊、沼澤地和潮濕的森林裏,屬涉鳥類。主要食小的魚類、哺乳動物、爬行動物、兩棲動物和淺水中的甲殼類動物。它們把大而不大講究的窩築在樹上、灌木叢或地面上。 
    比較常見的鷺鷥在新舊大陸都能看到,它們身長約90厘米,只有背上長羽毛。 
         上世紀江漢平原一帶,有的漁民是用魚鷹來捕魚的。魚鷹大多是從洞庭湖等地買入,一只好的魚鷹價格在好幾百元。漁民也要經過師傳了解掌握魚鷹的生活習性,學會如何飼養,如何跟魚鷹交流,如何用魚鷹捕魚,等等,才能帶著魚鷹到河裏湖裏捕魚。
         
魚鷹是一種生活在湖泊、濕地、池塘上以淡水魚為生的候鳥,因為它們渾身長有黑羽,眼睛賊亮,喙長帶鉤,貌似烏鴉,故俗稱“水老哇”。春季,魚鷹的頭上出現白色的毛便進入交配期,雌魚鷹一年可產六至二十枚的魚鷹蛋,孵化期為三十天,雄魚鷹和雌魚鷹輪流著來孵化小魚鷹,成活率極低。從孵化出來長到八個月經人工訓化後就可以下水抓魚了。魚鷹的脖子皮膚寬松,老是一鼓一鼓地蠕動,恐怕是再大的魚也有可能被其吞食掉,漁民用細細的繩圈綰著魚鷹脖子的根部,使它們能將抓到的魚銜在嘴裏,吞在寬大的口腔裏卻不能咽下,只好把魚乖乖地交到船上來。
         
我的家鄉位於沙湖沔陽州,那裏湖汊叢多,人們依賴著原生態資源過著靠水吃水的生活。水鄉的小船,鴨劃子是最為常見。它無帆,無舵,無蓬,無槳,光溜溜一條船身,鄉間的男女老少,都能用一根竹篙將它使喚得神出鬼沒,在河汊裏拐彎抹角地串。倘若在船的兩舷挑出幾根樹枝來,讓每根樹枝上棲一、二只魚鷹,這就成為鸕鶿船了。
         漁民們根據季節,在離家不遠的湖邊河裏捕些草魚,鯉魚或鯽魚賣了過日子。到了冬季,漁民買些小魚餵魚鷹。每次放魚鷹捕魚前,漁民們先紮住魚鷹的脖子,魚鷹到了水裏,在水面上遊來遊去尋找獵物,一旦有魚從它身邊遊過,它便一個猛子紮入水中,專啄魚的眼睛和鰓窩,死死咬住不放,魚拼命地撲騰,這時水面上就會泛起層層波紋,漁民便知它在水裏捉到了魚。有時一只魚鷹在水裏抓到了大魚,幾只魚鷹便會一起下去,齊心協力將大魚擡上來。 
         當魚鷹咬著蹦跳的魚兒躍出水面,岸上的人們會投去稱羨的目光。小時候,我常看漁民放鷺鷥抓魚,平靜的水面上忽地泛起一片漣漪,幾只魚鷹在水中歡快地遊弋,它們時而鉆入水中,時而又躍出水面,將一條條捉來的魚送到船上漁民的手中。生活在這裏的人們一半靠種田,一半靠捕魚為生,魚鷹成為他們生產生活中的忠實伴侶。
         
鷹抓魚,多在夕陽西下的傍晚。落日余輝中,河水彌漫著水草與陽光的氣息,碧清的水面上,鳥飛魚躍,輕舟蕩漾,岸邊長滿了蘆草,頭頂上是藍天白雲,純樸厚重的鄉風民俗,一切都讓人感覺自己正置身於一幅水墨畫中。幾個赤腳的漁人駛著劃子飄然而來,手中的竹篙插入水中,攪起滿河漣漪。他們將船停放在河道的開闊處,三五條鷺鷥船便圍成一個圈。領頭人一聲令下,“噢—荷—荷—”眾人一齊響應起來,同時跺響船板,嘭嘭如鼓。這種粗獷咬喝著的漁家祖傳號子,既可以驚懵水下的魚,又能激發魚鷹的鬥誌。魚鷹紛紛下水,一個猛子紮入水中,開始捕魚了,一旦發現有魚鷹叼著魚兒浮出水面,放鷹人便眼疾手快地一手用竹篙是的倒鉤鉤住魚鷹的腳,抓住鷹,一手掐住魚鷹的吼管把魚扔進艙內。
         每每此時,村裏的男女老少便擠滿了河岸,像看戲似的。魚鷹愈戰愈勇,圍觀的人群歡呼不已,有些村婦正好趁機買上幾條魚。每次我都是看到太陽落山,直到魚鷹凱旋歸隊的時候,才興致盎然的離去。
         
住我家不遠村莊的馬大伯是當年放魚鷹抓魚的能手。據說,馬大伯是漢王陳友諒的後裔,被迫將陳姓改為馬姓,就像稀水聞氏是由江西吉安文姓而來一樣;還有人說馬大伯是從千島湖搬回來的,是“九姓漁民”的後代。提到“九姓漁民”,我對其緣由知之甚少,也聽老人們講過壹二。所謂“九姓漁民”,是生長在新安江上以打漁為業的“陳、錢、許、葉、林、李、袁、孫、何”如此九個姓氏。說起這“九姓漁民”的緣起,必須追溯到1363年,朱元璋與陳友諒兩支反元的起義軍之間的一場殊死決戰——“鄱陽湖水戰”。
         陳友諒,漁家子,沔陽(今湖北仙桃)人。初為縣小吏,順帝時徐壽輝起義,友諒投奔起義軍。至正二十年(1360)友諒殺徐壽輝,後並其軍自立為帝,國號漢,年號“大漢”,盡有江西、湖廣之地。友諒約朱元璋東西並舉,攻打建康(今南京),兵敗退回江州。朱元璋乘勝追擊,友諒只得退回武昌。不久,友諒整修樓船東下,與朱元璋決戰於鄱陽湖,導致全軍覆沒,漢王友諒本人則死於亂箭之下。俗話說,“勝者為王,敗者為寇”。被俘獲的陳友諒部將便被朱元璋流放到新安江上,並且立下規定:不準上岸,不準穿鞋,不準穿長衫,不準讀書,不準應試,不準與岸上住戶通婚。直到清同治五年,嚴州知府為他們頒發“改賤為良”為止,他們足足活受罪了五百年!“九姓漁民”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歧視和冷漠。明太祖朱元璋專制獨裁和毫無人性,終因史誌不載,很難說一個所以然。對於“九姓漁民”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今天我們也無從去挖根究底。 
         
扯遠了。想起來馬大伯也沒有死去多年,上世紀八十年代,我還看到過他老人家放鸕鶿。不過我是很少買他的魚吃的,我嫌經鷺鷥口的魚兒味短。如今,河道汙染嚴重,這種捕魚的方式已幾乎滅絕,魚鷹更是少見了。可是,那種火辣辣的風情卻造就了一方的水土,那種水盈盈的韻味實在是能滋養人心的。為了自己的一點點利益,人類滅絕了許多物種!我們同情漁夫,我們同情鷺鷥,我們同情野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