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啥林黛玉生日要选苏州“花朝节”?

 苏迷 2013-11-03
为啥林黛玉生日要选苏州“花朝节”?
全国知名专家论道“《红楼梦》与苏州”
曹雪芹祖父曹寅、舅公李煦都曾执掌过的苏州织造署(旧址),现为苏州十中。 记者施晓平摄

  □苏报记者 施晓平
  故事从苏州阊门开始,林黛玉又是苏州姑娘,行文中不但写到苏州工艺、苏州美食,还穿插了苏州方言……《红楼梦》和苏州缘分可谓不浅。昨天,由北京曹雪芹学会主办、苏大文学院和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联合承办的“曹寅、李煦、《红楼梦》与苏州学术研讨会”在苏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50余名知名专家、学者就曹雪芹祖父曹寅、舅公李煦、《红楼梦》 三者与苏州的关系,展开热烈研讨。研讨会上,诸如林黛玉生日为啥要选苏州“花朝节”等一批新发现、新成果公布于众。

  李煦《虚白斋尺牍》在苏写就

  2011年,李煦《虚白斋尺牍》(抄件)由北京曹雪芹学会在李煦故里山东省昌邑市发现,由于内容为全球仅见,在学术界引起较大反响。昌邑市博物馆副馆长王伟波认为,《虚白斋尺牍》对苏州价值巨大。
  王伟波说,李煦自清朝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出任苏州织造(织造署即今苏州十中校址),到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卸任,前后整30年。随着红学、曹学研究的进展,“苏州织造李煦”、“苏州李家”已经成为苏州的一个文化符号。《虚白斋尺牍》所录320篇抄件均为李煦在苏州织造任内所撰,尺牍收件人涉及当时驻苏的各级官员、苏州府属或寓居苏州的名流,还涉及与苏州相关的政治经济,包括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苏州城内外水道清浚,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御稻在苏布种等。因此,该资料对苏州历史文化研究,尤其是织造文化研究,有重要意义。据了解,《虚白斋尺牍》将整理出版。

  苏州奠定《红楼梦》创作基础

  童年的人生体验生成并造就作家一生的心理结构和意向结构。天津外国语大学教授、北京曹雪芹学会副会长郑铁生认为,《红楼梦》主体章回全部描写的是以宝玉为中心的童年的生活,这正是曹雪芹童年人生体验的折射。而这段体验离不开苏州。
  郑铁生说,曹雪芹的童年,是苏州织造李煦在康熙的支持、眷顾和关切下,极力帮衬、辅助和照看曹家的一个特殊时期。当时曹雪芹祖父、父亲先后去世,奶奶李氏(李煦之妹)对独根苗孙子曹雪芹疼爱无以复加,还经常带着曹雪芹到苏州省亲,这一切给曹雪芹幼小的心灵上烙下永恒的记忆。因此可以说,苏州奠定了《红楼梦》的创作基础。

  曹寅苏州经历“感染”曹雪芹

  创作《红楼梦》,离不开良好的文学基础。曹雪芹的文学基础又是从哪来的?复旦大学文学博士、苏州博物馆馆员李军认为,这或多或少受到了曹寅藏书的“感染”。而曹寅的藏书,许多就来自苏州。原来,曹寅因任职关系,在苏州前后待过三年。这段时间里,正逢江南藏书世家如常熟汲古阁毛氏、昆山传是楼徐氏等几家的藏书散出,曹寅将部分世代保藏的孤本名钞揽入囊中,使自己的藏书在质和量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李军认为,不妨对曹寅藏书书目进行进一步考订,推动这一领域的研究。
  中国红学会理事董志新说,曹寅任苏州织造后,经常与苏州和江南文人尤侗、韩菼等唱和,这一榜样作用也影响了曹雪芹对诗词的爱好,《红楼梦》里也因此有众多高水准的诗词。

  两百年来苏州红学人物说不完

  苏州与《红楼梦》的缘分,还表现在两百多年来走出的众多红学人物。中国红楼梦学会副秘书长张云介绍,这些人物除大力搜罗《红楼梦》残稿遗篇、推动《红楼梦》出版的程伟元,从小在苏长大的俞平伯,新红学的创始人之一顾颉刚外,还包括石韫玉、陈钟麟、宋翔凤、黄人等。
  其中,石韫玉是1790年的状元,改编有《红楼梦传奇》。陈钟麟是1799年进士,创作有红楼戏中最长的八卷八十出的《红楼梦传奇》,还以集唐人诗句的形式撰写了七古《红楼梦曲》。宋翔凤则率先记载红楼梦的“明珠家事说”。近代黄人博学且具学术现代性,所写文章几乎将之前关乎《红楼梦》的杂说、短论、评点中的所涉内容、观点一网打尽。

  黛玉生日二月十二恰是苏州“花朝节”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教授张志则认为,曹雪芹通过显性和隐性的描写方式,赋予黛玉与苏州十分紧密的联系。比如说黛玉的籍贯是苏州,黛玉《葬花吟》中的“侬”是当时典型的苏州方言。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黛玉的生日也暗合苏州的“花朝节”。张志说,《红楼梦》 第六十二回探春在介绍众人的生日时说“二月没人”,袭人却说:“二月十二是林姑娘,怎么没人?”宝玉也笑指袭人道:“他和林妹妹是一日,所以他记的。”这个二月十二,是江南地区特别是苏州地区的特有节日“花朝节”。张志认为,作者之所以这样设计,除寓意“黛玉的身份应该是一位百花仙子”外,还希望在黛玉身上留下更多的苏州元素,强化她的苏州人身份。同时,也以此显示曹雪芹对苏州的关切,抒发他对苏州特殊的怀念之情。

  《红楼梦》还是苏州工艺大百科

  西安工业大学讲师颜彦统计发现,《红楼梦》 里有许多苏州工艺的相关记录,实现了文学作品与工艺文化的结缘,《红楼梦》也因此堪称苏州工艺的“大百科”。
  颜彦说,这些苏州工艺门类包括丝织品(刺绣、缂丝),漆器(洋漆、漆镶嵌、戗金、填漆、雕漆),家具(螺甸家具),灯彩(花灯、沙子灯),扇子(折叠扇、扇骨),泥塑(虎丘泥塑)、盆景等,大多保留到了今天。只是,如今这些工艺门类往往会被加上“苏式”、“苏派”等定语。
  颜彦认为,《红楼梦》 是一部汇聚了北方文化和江南文化的作品,就后者而言,苏州作为江南文化的典型代表,写进《红楼梦》中的工艺品不仅体现了苏州的地域特色,也拓宽了《红楼梦》的表现视域,提升了作品的美学意蕴。
  与会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曹雪芹研究》 编委胡文彬希望,通过这样的研讨会,引导更多人士投身《红楼梦》与苏州的关系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