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农业——二论加速推进湖北工业化

 一杯红酒 2013-11-03

湖北日报评论员胡思勇

省委省政府强调,要坚持用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理论和经验都表明,这既是工业化的客观要求,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近些年来,我们花的力气并不小,但农业似乎越抓越难抓。比如,通过提价来提高农民收益,这个措施已走到死胡同。因为一些农产品价格已高于国际市场。单纯靠提高单位面积产出来增加农民收入作用也不大。因为市场早已“过剩”。通过分离农业内部产业结构来减少农民对传统种植业的依赖效果也不明显。因为无论畜牧业还是养殖业,都既受土地资源稀缺的制约,又受市场“消化”难的约束。所以,仅仅在农业内部做文章,或仅仅在农业生产上做文章,解决不了“三农”问题;必须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传统思维定势,寻找支撑农业发展的外部因素。

用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农业,之所以说为湖北农业发展和推进工业化昭示了新的路向,是因为它告诉我们:应该把农业发展直接纳入到工业体系和工业化进程中来。

经验表明,当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必然出现日益增长的农产品供给与市场对初级品有限需求之间的矛盾;只有加工转化,农产品才能开拓更广阔的消费领域,扩大利润空间。美国是农产品加工强国,农产品加工值与农产品生产值之比为9:1。因此,农业成为美国六大出口产业之一。其肉类产品的出口总值多于钢铁,玉米多于化妆品,小麦多于煤炭,水果蔬菜多于家用电器。在我国,河南省农副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经济增长点,其总值占整个工业总值的35%。所以,把农业纳入到工业体系中来,实现由传统农业向包括加工、贸易在内的大农业转变,有足够的理论和经验支撑。

应该用现代经济的眼光来重新审视农业。要告别“饥饿情结”。农业生产的目的并不仅仅是饱肚子。要跳出传统的“弱质论”。农业固然具有自然、市场双重风险,但也有“强质”的一面:它是“万岁产业”,衣食任何时候都是人类生活必需品,无可替代;它像矿藏资源一样,在精细加工后具有高利润贡献率。比如玉米可以加工2000多种产品,通常加工增值在20倍以上。现在,玉米淀粉的市场平均价是每吨1400-1800元,玉米油每吨3500元。当今世界最大的制造业不是汽车,也不是电子产品,而是食品工业,年营业额16500亿美元,高于我国2002年的GDP。

除食品加工外,农产品还有其他加工用途。比如,德国从油菜籽中提炼化工原料和植物柴油,替代矿物柴油做动力燃料;美国从粮油及其副产品中提取生物活性物质,用作生物制剂,等等。

因此,农产品加工业被誉为“1.5个产业”。意即它介于工业和农业之间,属新型边缘产业。这种产业特性说明:工业和农业这两个国民经济最主要的生产部门之间不仅存在着最优比例、协调发展的问题,而且有着不可割断的内在联系。农业是原材料“供给源”,工业是“消化力”,二者可以相互依托、共同发展。

那么,现代工业理念的内涵是什么呢?让我们看看现代工业文明的代表汽车。其生产方式是,一个拥有核心部件生产能力的汽车商,把2万多个零部件分发给世界各地的生产商,然后收购组装。因此,现代工业理念是这样一种经营思维:它以供需关系为基础,以契约关系为纽带,通过分工与协作实现各自利益最大化。用公式表达就是:经营主体+供应商。

湖北农业普遍存在着两种经营形式:“政府+农户”和“市场+农户”。前者是政府叫种什么农民就种什么。这在一定条件下是有意义的,但应该看到,政府有自己的社会分工,它的职能是公共服务。因而这种“加法”只能是暂时的,终究不是市场经济所要求的运作模式。当政府不能有效把握市场的时候,也难免使“政府+农户”失灵,甚至好心办“坏事”。而“市场+农户”也面对着无法克服的矛盾:单个农户与广阔的市场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难以进入市场;单个农户即使进入市场,也仍然是分散、落后的小商品生产者。所以,这两种形式与现代工业理念都大相径庭。

应该把“汽车模式”拿来。一是农工一体化。工业资本直接进入农业,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纳入到一个统一的经营体内,使农业“内化”为企业第一车间。二是供求契约关系。即加工企业和农户建立严格的经济责任和稳定的业务关系,从而保障一体化经营正常运行。

至此,我们对“公司+农户”的含义就有更清晰的理解了。在这里,公司就是工业企业。它好比汽车核心部件生产商,是经营主体。农户则是零部件供应商。而“+”,就是一种联结机制。所以,用现代工业理念谋划湖北农业,要义之一是一个经营主体用现代工业的思维和方法,把农民纳入到工业企业的生产体系中来。

目前,我省农业生产状况也可以用两个公式来表达:“大量农民+少量土地=生产率低”,“分散经营+素质不一=市场化程度低”。这显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特别是加入WTO后的竞争需要。因此,用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农业,还要求我们引入现代工业的产业模式改造农业生产本身。主要是实现专业化条件下的分工与协作,规模基础上的标准化、优质化和管理上的组织化等,使农业生产由自然经济过渡到商品经济,由小生产过渡到社会化大生产。

这里从两个层次来分析。一是直接进入终端消费市场的农产品,应该专业化、品牌化。它主要表现为地域间的分工。

“小而全”不可能形成竞争力,也不利于发挥比较优势,因而影响交换。由于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的依赖,区域分工具有先天性和不可替代性。同时,专业化与规模经济和市场成熟效应密切相联。由于集中化,信息、中介、交通等各类相关服务都完善起来,这不仅扩大就业空间,而且大大减少交易费用,提高供求双方的福利剩余。此外,交换意味着农产品商品化,品牌化因此成为农产品参与市场竞争的必然要求。

二是作为工业原料的农产品,应该专用化、标准化。它主要表现为企业工序的分工。

专用化与专业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专业化是指一个区域专门生产什么;专用化是指生产的农产品具有专门用途。比如面粉,用途不同要求不一,面包需要含面筋高的“强筋粉”,饼干、蛋糕必须用“低筋粉”。专用化有利于农产品实现销售。

一辆汽车2万多个零部件分散生产后为什么能够组装?因为有严格的标准。把这一生产方式移植到农业上来,就是各种产品按一定的标准组织生产和运输。这能够克服传统农业生产分散、质量不一的弊端,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控度,保证产品质量的统一和稳定。

显然,专业化、品牌化、专用化、标准化有利于形成产业带、专业区,并推动区域间的贸易,提高工农结合度。它们是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的分野,是组织现代农业生产的基础性工作。从这里我们也可以加深对我省当前强势推进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意义的认识。

对湖北来说,用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农业,还要回答好四个关键问题。它们既关系湖北工业化的进程,也关系湖北农业的前途。

一是经营主体从哪里来?回答是,既靠农业内生,更靠城市工业“嵌入”。现在,一些城市工业企业拥有资金、技术、营销经验等优势,但拥挤在城市的狭窄空间里,苦于没有好的项目;而农村空间广阔,劳动力和原料都很丰富。城市工业企业下乡有利于自身,也有利于搞活湖北城乡经济全局。对农村而言,则要立足比较优势,搞好农业区划,确立主导产业;要把引进项目、资金与本地的农业资源加工结合起来,上一个项目,带动一片生产;还可以建立“农字号”工业园区,为工业企业“下乡务农”提供载体。

二是“公司+农户”谁来“加”?回答是,双方努力加政策驱动。发达国家对农业的补贴有直接和间接两种。间接方法之一是对“农字号”企业实行免税、减税等优惠政策,诱使工业企业把车间向农业延伸。另一方面,农户也应该通过发展农民协会、股份制农庄等新型经济组织,像工业企业一样,在国内外市场中为自己的产品寻找“婆家”,并依靠质量、价格、诚信等优势形成稳定的供求关系。三是组织部位在哪里?回答是:地级中等城市。我省农业产业化抓了这么多年,之所以成效不理想,一个原因就是缺乏明确的领导部位,缺乏一个具体规划、指挥战斗的集团军司令部。从先进经验看,中等城市比较恰当。首先,形成专业经济区、经济带需要一定的空间区域,中等城市一般管辖几个县(区),空间比较大;其次,中等城市是中观经济的载体,是国民经济体系中宏观与微观的结合部,是工农结合、城乡联动的纽带;第三,与县级城市比,中等城市具有科技、资金、市场、交通及现代工业的优势,能够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河南“农字号”工业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

四是湖北农产品加工业还有没有空间?回答是: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发达国家加工食品约占饮食消费的90%,我国仅为25%左右,市场潜力很大。总的看,我国农产品高级阶段的精细加工还没有破题,这又为湖北利用科技优势实现“后发”提供了可能。比如小麦,我们可以避开方便面等产品,重点发展高淀粉、高含油等品种。比如柑橘,可以重点提取柑橘香精油、色素等副产品。这种跳越,能帮助我省把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工业优势。

总之,用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就是要明确这样一种关系:农业对工业不仅仅是积累,还是依托,是第一车间;工业对农业,不仅仅是反哺,还是带动和提升力量。它要求我们在农村工业化过程中树立这样一种思路:围绕农业上工业,上了工业促农业,把湖北建成中部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区,从而在工农结合的部位上培育出湖北新的经济增长点,达到工农结合、城乡融合的新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