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茹月峰:薄胎“将军罐”夺冠的幕后故事

 苏迷 2013-11-03
关键的半个月,心爱的羽毛球他一碰都没碰
 
茹月峰:薄胎“将军罐”夺冠的幕后故事
如果说,创新是发展的原动力,那么,精益求精也不失为取胜之道。落户于光福中国工艺文化城3区6幢的“德玉堂”的主人、玉雕师茹月峰,就通过不懈的努力,创造了一件又一件精品。在9月份举办的’2013中国(苏州)子冈杯玉石雕精品博览会上,他的薄胎玉雕“将军罐”摘得金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在备战阶段的关键半个月里,他最爱打的羽毛球硬是连碰都没碰一下。
  随波逐流,玉器制作难成名

  在苏州玉雕界,说起茹月峰,知道的人也许不多,但说起“薄胎阿四”,却几乎无人不知。这个“薄胎阿四”就是茹月峰,吴中区光福镇人氏,今年38岁。
  茹月峰从小就是画画的好手,绘画成绩总是在年级里名列前茅,还经常参加素描、写生活动,这对他审美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正是较强的审美能力,为他日后的玉雕创作打好了基础。
  1993年,茹月峰拜师学艺,开始吃起了玉雕饭。因为是师傅的第四个徒弟,他因此被呼为“阿四”。两年后,茹月峰创办了自己的玉雕作坊,开始独立加工玉器,产品主要为仿古玉器,一开始仿战国,后来又仿明清,品种包括花瓶、香炉、牛角杯等。其中仿明清玉器为薄胎产品,胎壁厚度只有1毫米左右,主要是照着明清时期的玉雕纹饰、造型制作玉器。
  茹月峰介绍,随着最近一二十年苏州玉雕行业的复兴,制作仿古玉器的工匠队伍不断壮大,他随波逐流,虽然制作了大量的产品,却没有功成名就,尤其是制作仿明清的薄胎玉器,基本都只做半成品,买家根本不知道他这个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茹月峰越看越感觉到,再这样下去不是个办法。
  就在茹月峰一筹莫展的时候,一次参观同行的作品,他惊讶地发现:也在做薄胎产品的同行成功了。
  想想也是。薄胎玉器起源于宋元时期,成熟于明代,在江浙一带颇为盛行,其中最有名气的当数苏作薄胎玉器,怎么会没有市场呢?茹月峰经过反复研究、最终悟出了一个道理:要想成功,关键要做成品,同时要形成自己的特色。

  胎薄如翼,成如容易却艰辛

  薄胎玉雕光泽晶莹、亮如玻璃、轻若浮云,通透细腻,被誉为“西昆玉工巧无比,水磨磨玉薄如纸”、“鬼斧神工”,茹月峰的薄胎仿瓷玉雕更是如此。但制作起来的艰辛,却只有内行们才清楚。
  茹月峰说,加工这种玉器,需要经过选材、图案设计到掏膛、雕刻、抛光打磨等过程。其中最难的是掏膛,掏到后期,胎壁已经很薄,哪怕手稍微抖一抖,都有可能弄破,不但前功尽弃,而且还造成重大损失。所以刚开始时,他这种有基础的人,成品率也只有60%左右。
  针对这一情况,茹月峰采用三步走的方式。第一步是“初掏”,让玉器壁的厚度变为3毫米左右;第二步是在壁上加工出 纹饰;最后一步是“细掏”,一方面把壁的厚度降低到1毫米左右,薄如蝉翼,另一方面还要使厚度均匀,经过这一步,玉器才能最后成型,轻巧、秀丽,做工精致,透光性好。
  这三个步骤,越到后面越要小心,速度越要慢下来,所以非常耗时。茹月峰说,一只普通的小碗,初掏膛、细掏膛就要花上半个月。为了防止制作中手抖,他每做一刻钟左右就要歇一歇。尽管如此,他的成品率还是只有80%左右。

  转型升级,精美瓷器当模特

  2007年,茹月峰决心开始制作属于自己的薄胎玉雕作品。
  但到底做什么呢?茹月峰反复翻阅图片,苦苦寻找答案。当看到一件件外表光滑、制作精美、赏心悦目的瓷器时,他的眼睛顿时一亮。
  茹月峰知道,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在英文中,“瓷器”与中国都是“Chi-na”,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欧美人士结婚时,特别喜欢赠送高级瓷器茶具。但同行中仿照瓷器制作薄胎玉器的却闻所未闻。一个大胆的念头在他脑海闪过:既然如此,自己何不试一试?
  说干就干,茹月峰开始了他的“转型升级”实践。他先后买了五六本瓷器图册,其中有流失海外的精品瓷器图,也有当代瓷器制作大师的作品图,贵的一本就要五六百元。通过反复观看,他对瓷器的造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加工中他发现,瓷器和玉器有着较大的区别,比如瓷器毕竟是烧制出来的,可以做得口子很小、肚子很大,但玉器是靠雕出来的,很难雕到那样的程度。另外,部分古代瓷器纹饰比较繁复,造型不够圆润,不太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
  既然玉雕作品是针对玉雕的,是面向现代市场的,那就必须顺应玉雕的特点,顺应现代人的需求。于是,茹月峰在制作薄胎仿瓷玉雕的时候,一方面尽量按“模特”的模样加工,同时又进行了大胆的改进,让作品简洁而圆润,偏向现代瓷器的风格。
  这一招果然有效。短短两三年时间,茹月峰制作的薄胎玉器就开始受瞩目,他本人也从众多的玉雕工匠中脱颖而出,被人们称为“薄胎阿四”。这种技法跟小名的捆绑,正是对茹月峰技艺的高度肯定。

  精雕细琢,百炼成钢罐将军

  随着薄胎器皿的闻名,茹月峰产业也越做越大。如今,他已拥有集设计、制作、生产于一体的工厂,建筑面积达400平方米,手下也增加到了30多名。茹月峰的主要精力,也转移到了设计领域。但他那低调、执着的秉性,却始终没有改变。
  对于“子冈杯”这样的全国性大型赛事,他更是不敢掉以轻心。早在1年前,他就开始酝酿制作参赛作品。经过反复推敲,他决定亲手制作一只将军罐,并选择了一块重约100公斤、没有裂缝、瑕疵的青海碧玉,然后用大型机器切方、初步磨圆,再用专业机器拉钻出一个最大的圆柱体,开始初步掏膛。
  因为这一器皿体量较大,初步掏膛后的胎壁厚度比普通器皿略大,当然并没有超过4毫米。茹月峰回忆,接下来是画外壁的纹饰,单是这一步,他就用了一个星期。接下来就是精雕细琢,雕出浅浮雕的效果,再细掏膛,打磨。
  由于体量大,打磨的时候震动也大,茹月峰虽然加工过难以计数的作品,但加工将军罐时,一向以沉稳著称的他还是感受到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担心磨不出理想的厚度,特别是底部。他唯一的办法是磨一磨就对着光照一照,看看是否通透,不知道反复了多少次,
  感觉还是厚,又磨了几天才终于成功。最关键的那段时间里,他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平时最喜欢打的羽毛球,硬是半个月没碰过,伙伴来约他,他都直接回绝了。
  之前,茹月峰制作的碧玉大碗获得过“子冈杯”银奖,今年获得金奖,从一个角度证明了他技艺的进一步提高。面对取得的成绩,茹月峰并没有沾沾自喜,他说,今后他要进一步努力,争取让薄胎仿瓷作品更接近瓷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