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玉雕界,有一门绝技惊艳世人,堪称鬼斧神工,就是薄胎工艺,亦称“水上漂”。因其轻巧秀丽,薄如蝉翼,轻若鸿毛,亮似琉璃,成为玉雕行业中最高深的技艺,乾隆曾赋诗称赞“在手疑无物,定睛知有形”。 工艺历史 薄胎玉器早在唐朝时就已出现,清朝乾隆时期开始鼎盛。工艺技术吸收了西部番作“痕玉”(“痕都斯坦玉”)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薄胎工艺,如“薄胎鼻烟壶”、“薄胎龙纹玉雕瓶”、“白玉簋”等,都是历史上享有盛誉的玉雕薄胎作品。 乾隆对此情有独钟,新疆叶而羌地区为博乾隆欢心,特地招收了苏州玉工制作薄胎器皿。但是薄胎器皿很难做,要做成一件就得坏几件,所以每成功一件,乾隆就赋诗一首。据统计,乾隆曾作了赞“痕玉”诗三十余首。乾隆去世后,由于国力衰退,薄胎工艺也日渐式微。 近年来,玉料的价格昂贵,为薄胎玉器制作更增加了难度,那种如履薄冰般的琢玉过程充满了悬念、激情与刺激。目前,薄胎玉器制作仍以苏州为代表。 ![]() 工艺要领 ![]() 薄胎玉器玉材多选择碧玉、青玉,作品主要以盘碗杯居多,其次是瓶、壶之类。 ![]() 工艺技术要求主要有三点: ① 胎壁厚薄一致,薄到什么程度则依玉质、玉色和造型而定; ② 掏内膛不能留死角; ③ 器外的刻花点缀要与器具的轻盈特色相符,和谐一致。 ![]() ![]() ![]() 制作技巧 ![]() 薄胎玉器制作技巧包括设计造型、开料、开胚、掏膛、抛光等。 ![]() ![]() 设计造型须根据玉色、玉质而定,还要考虑有利于工艺的施用,如青玉越近白色胎体要厚一些。图案通常设计花草图纹。 ![]() ![]() 薄胎器皿都要掏膛,一般的做法是待器身、器盖的外型确定之后,才开始打钻掏膛,并逐渐掏空,其技术要求是膛壁厚薄均匀,不宜太厚,厚了显得笨重,厚薄要恰到好处。 ![]() ![]() 打磨是薄胎玉器制作的关键工艺之一,打磨者需要胆大心细,有很强的心理素质。打磨通常是用粗细油石打磨的方法,先粗后细,掌握分寸。经过打磨后的薄胎器皿,就会呈现出晶莹通透,圆润光滑的艺术效果。 ![]() 薄胎工艺作为中国玉雕技艺的骄傲,放眼世界,它都是雕刻艺术史上的一座丰碑。但即便在是玉雕技术和工具都获得了长足发展的今天,薄胎工艺依然面临着失传的处境,因为它实在太难雕刻了。因此,做薄胎玉器的人并不多,须艺高胆大者方能为之,这就需要玉雕师的继承和发扬了。 ![]() ![]() 资料来源:网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