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基础知识里有人这样说

 悟道修行慧能 2013-11-03

我看了些书法家的讲座有关,每个人的特点不同,讲的话不尽相同,但字都会写,写的结构不同,揣摩中:

以下是转载:

行书的特点与写法

行书早在我国汉朝末年就产生并流行了。相传是后汉时期颍川(在河南,颍yǐng)人叫刘德升所创。行书既不像草书那样难于辨认,又不像楷书那样严肃工整,它比草书通俗而且易识,又比楷书流畅而不拘束。行书还可以分为两种:写得规矩一些,接近于楷书的叫“真行”(也可称为“行楷”);写得放纵一点,草书成分多些的叫“行草”。

由于行书写起来简易随便,又通俗易识,所以自从行书产生形成以后,一直盛行于书坛,是人们最喜用乐见的书体。怎样练习行书呢?前面我们已经了解楷书的写法,那么就让我们来看一看行书与楷书有什么不同吧。在字形上行书与楷书大致上相同,只是一些笔画和笔顺有所变化。这是由于在行书中出现了“连笔”和“省笔”,有些笔画在楷书中要用两笔、三笔甚至四笔写成的,而在行书中,连笔书写右以一笔完成,如:“王”“反”有些楷书中要两笔、三笔甚至四笔的点画,在行书中可以省某些点画,变化为一笔写成。如:“村”“点”“红”。在笔法上行书与楷书也很相近,但写行书时,要注意笔意相连、行笔流动,所以圆转的笔画要多于楷书,粗细变化也多于楷书。两笔之间,笔意连接的带笔叫“游丝”或“牵丝”。另外在用墨上,行书是浓淡、干湿并用,楷书则要浓润为主。

下面介绍行书的“连笔”与“省笔”。

连笔,所谓连笔就是把字的笔画之间的运笔过程连起来书写(即前一笔画的收笔与下一笔画的起笔相连接)。连笔的原则是按照汉字书写的笔顺,除了个别的笔顺变化以外,大体上与楷书的笔顺是相同的。例如:“一横的连法:根据“一”横的下一笔的位置,连笔时可以分为“上连”与“下连”两种方法。

省笔,所谓省笔是指在行书中,有的笔画可以省来不写,或与别的笔画连起来一笔写成。在省写的过程中,有的笔画改变了楷书的形态,楷书中一笔、二笔、甚至三、四笔的点画,在行书中可以一笔写成,其中大部分在偏旁部首上应用。

推荐几种行书范本

行书作为一种书体,自后汉形成、发展、流传至今,已经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了,经过了许多朝代,出现了许多以行书见长的大书法家:如三国时期的锺繇,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南北朝时期的智永,唐朝的欧阳询、颜真卿,宋代的苏东坡、黄庭坚,元朝的赵孟頫(fǔ),以至明、清诸家,可以说是书家如林,举不胜举。他们各具风格,给我们留下了宝贵而丰厚的遗产。

下面我们推荐几种常见的范本,供同学们学习参考之用:王羲之:《兰亭序》、《丧乱帖》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王珣:《伯远帖》李邕:《云麾将军碑》、《麓山寺碑》陆柬之:《文赋》颜真卿:《祭侄文稿》、《争座位帖》苏东坡:《寒食诗》黄庭坚:《松风阁诗》米芾:《蜀素帖》、《苕溪诗》赵孟頫:《烟江叠嶂图诗》、《洛神赋》、《天冠山诗》、《三门记》。文徵明:《滕王阁序》、《赤壁赋》。
推荐几种行书范本

行书作为一种书体,自后汉形成、发展、流传至今,已经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了,经过了许多朝代,出现了许多以行书见长的大书法家:如三国时期的锺繇,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南北朝时期的智永,唐朝的欧阳询、颜真卿,宋代的苏东坡、黄庭坚,元朝的赵孟頫(fǔ),以至明、清诸家,可以说是书家如林,举不胜举。他们各具风格,给我们留下了宝贵而丰厚的遗产。

下面我们推荐几种常见的范本,供同学们学习参考之用:王羲之:《兰亭序》、《丧乱帖》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王珣:《伯远帖》李邕:《云麾将军碑》、《麓山寺碑》陆柬之:《文赋》颜真卿:《祭侄文稿》、《争座位帖》苏东坡:《寒食诗》黄庭坚:《松风阁诗》米芾:《蜀素帖》、《苕溪诗》赵孟頫:《烟江叠嶂图诗》、《洛神赋》、《天冠山诗》、《三门记》。文徵明:《滕王阁序》、《赤壁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