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趣的打油诗

 昵称5017928 2013-11-04
相传打油诗最早起源于唐代民间。有一个叫张打油的人,是个普通的农民。有一天,他早晨开门,发现正下大雪,到处一片白。于是即兴把看到的景象描述了一番:“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虽然句句都是大白话,但却妙趣横生。通篇说雪,而不着一「雪」字。遣词用字,也十分贴切、生动、传神。用语俚俗,本色拙朴,风致别然,格调诙谐幽默,轻松悦人。由此,一个崭新的诗体,开始广为传播。张打油也作为打油诗的创始人,一鸣惊人,名垂千古。此后各种各样的打油诗,则不断涌现。
当年苏东坡得了个儿子,高兴之余写诗打趣:“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儿子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有愿意儿子又傻又笨的吗?没有。又希望儿子“愚且鲁”,又盼着儿子“到公卿”,这不是自相矛盾吗?看来,苏东坡也是一时得意忘形。
大才子唐伯虎因生活困顿不堪,到了除夕年货还没置办齐全。为此他作诗以咏:“柴米油盐酱醋茶,般般都在别人家。岁暮清闲无一事,竹量寺里看梅花。”该过年了,却什么都还没有。那就到寺里去看免费的梅花吧。看花过年,不也很快乐吗?
明代县令徐九经,曾写过一首打油诗:“头戴纱帽儿,当官不省劲儿;平事儿我不管,专管不平事儿。”这就是说,他专门过问损害百姓利益的不公。这也正应了他那句座右铭:“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张英是清朝康熙年间的文华殿大学士,安徽桐城人。其老家宅旁有一块空地,与吴姓为邻。一次,吴家修房越界,张家与吴家为界墙争执不休。张家遂驰书赴京,要张英出面干涉。可是,张英并未干预,只是寄回一首打油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见诗明理,撤让三尺。吴家深受感动,亦让三尺。互让之地,后人称为六尺巷。
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自幼目睹鸦片之害,遂在二十五岁那年写下一首劝人们戒毒的打油诗:“烟枪即炮枪,自打自受伤;多少英雄汉,弹死在高床。”此诗语言明白如话,比喻生动形象,读来幽默风趣,发人深省。
一九二七年,鲁迅写了一首打油诗嘲笑蒋介石的要员:“大家去谒陵,强盗装正经;静默十分钟,各自想拳经。”这些人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却勾心斗角,争权夺利。他们谒陵是假,排挤他人是真。尤其是二、三两句,可谓神来之笔,读来令人深思。
一九三七年二月一日,是革命老人徐特立的六十寿辰,延安根据地为徐老祝寿。作家丁玲即席赋打油诗一首,活跃了现场气氛。诗云:“长征二万五,衣服自己补。马儿跟着跑,生活最艰苦。闲暇爱读书,年老心不古。遵纪是模范,谦逊与人处。革命主义真,名利当粪土。大家贺徐老,共撰英雄谱。”几句话,把徐老的风范情操,描绘得惟妙惟肖。
一九六四年十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时任外交部长的陈毅元帅激动万分,兴奋不已。吟了一首《咏原子弹》的打油诗:“你有原子弹,我有原子弹,大家都有弹,协议不放弹。”这首诗寓庄于谐,风趣地表达了中国政府的原则立场。
启功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经历坎坷,性情旷达,幽默潇洒。六十六岁时,他曾自吟《墓志铭》一首:“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起臭。”谦慎的性格,豁达的胸怀,让人一目了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