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确定性的诅咒 | 科技评论主题站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成为亨特 2013-11-04

不确定性的诅咒

Ashie 2010-12-14 13:31

(文/Jonah Lehrer)前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任Christina Romer在《纽约时报》上分析了不确定性在经济问题中的角色:

“我们所面对的具有毁灭力的不确定性集中在总体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景上。与其他的战后衰退不同,最近的经济低迷不是来自紧缩的货币政策和高利率,而是房地产泡沫破裂和经济危机。由于我们已经进入了完全未知的领域,计算出经济何时复苏、怎样复苏就变得更加困难。

宏观经济学上不确定性增加的标志之一是专家们的预测各不相同。根据费城联邦储备银行对专业预报员的调查,在对一年后失业率的预测中,最高和最低预测的差值相当于危机前的两倍。而预报员对长期预报的准确性在过去一年中也没有提高。如果说专业预报员对未来都如此不肯定,那么商家和顾客肯定就更加迷茫了。”

为什么不确定性这么危险呢?为什么不确定性可以让我们不愿花钱、不愿投资,或者不愿雇佣新员工呢?加州理工神经经济学家Colin Camerer在《科学》杂志上的一篇有趣文章中揭示了这个问题的部分答案。Camerer的实验围绕着一个决策类游戏——埃尔斯伯格悖论展开。Camerer让玩家对20张牌中下一张是红还是黑下赌注,同时对他们的大脑进行成像。最初,玩家知道牌堆里有多少张是红色,多少张是黑色,因此它们可以计算下一张牌是某种颜色的概率。之后游戏变得更加棘手,玩家只知道牌堆的总张数,却不知道其中有多少张红色,多少张黑色。

第一次游戏的结果与假设相同,投资者面对着一系列已知风险,能够根据几次简单数学计算做出决定。一旦我们知道了哪些事情是未知的,就能够轻松地消除不确定性带来的不安。不出所料,这种赌博激活了大脑中有关奖赏预期的部分(例如纹状体),因为玩家计算了概率和预期收益,可惜真实的世界却不是这样。实际生活中,我们的赌博行为中遍布存在无知和模棱两可的迷雾,我们知道有些事可能发生,但却一知半解。当Camerer进行更实际的赌博游戏时,玩家的大脑反应与之前十分不同。由于得到的信息更少,玩家杏仁核(与恐惧调控有关的脑区)的活跃程度相应增加。换句话说,难以用知识跨越的鸿沟中填满了恐惧。正是这种难以言喻的恐惧,这种无知的非理性副作用让我们无法继续专注于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

对不确定的恐惧会在人类做出决定时产生深远影响。来看看经济学家Uri Gneezy、John List和George Wu在2006年所作的研究吧,他们展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现象,叫做“不确定效应”。基本观点是这样的:根据预期效用理论,人们在遇到风险时,会权衡各种可能结果而做出决定。比如说你正在扔硬币打赌,如果是正面,你会赢一块零五分,如果是背面,你要输掉一块钱。总的来说,预期效用对你有利,因此你应该接受这个打赌,因为可能的收益比可能的损失多五分钱。然而,就像Kahneman和Tversky几十年前所展示的那样,大部分人不会接受。损失的可能性(以及不确定性)大大超过了五分钱的诱惑。

Gneezy等人指出,不确定效应有时会让我们做出极可笑的决定。例如下面的假定:

“我们让参与者说明对以下Barnes and Noble代金券的付费意愿:50元代金券、100元代金券,以及五种抽奖券(分别能以不同的概率获得50元或100元代金券中的一种)。五种抽奖券获得100元代金券的概率分别是0.99、0.60、0.50、0.40,和0.01。参与者被告知代金券可以在两周内使用。”

不出所料,人们愿意为面值更大的代金券付更多的钱。他们对100元代金券的平均出价是45元,对50元代金券的平均出价是26.10元。目前为止,结果还很容易解释,这就是一个基本的Groupon模型。但是当经济学家引入了不确定性,也就是说人们需要考虑不确定的奖励时,参与者的行为就变得有些疯狂。例如,当某种抽奖券获得100元代金券与获得50元代金券的概率均为50%时,参与者只愿意为这种抽奖券付出16元。换句话说,他们对风险(在两种礼券中的50/50赌博)的估价甚至低于最低的可能收益,也就是获得50元代金券。仅仅是因为低价代金券与一丁点不确定性有联系(而且还是向好的方面不确定!),付费意愿就降低了38%。

可以想象,人们对于经济现状也有类似的偏向。没有人知道到底会发生什么,而那些假装知道的人又互不买账,由于每个决定都笼罩着不确定的阴影,预期的奖赏会大打折扣。未知的风险触发了杏仁核,这种令人厌恶的感觉让我们更不愿意在Barnes and Noble购物,哪怕手握代金券。这就是不确定性的诅咒,一切看起来都不那么吸引人了。

原文看这里

科技名博微博

看完文章来这里调查一下吧

博主介绍: Jonah Lehrer是Wired的特约编辑,是《我们如何决定》和《普鲁斯特是神经学家》的作者,同时也是New Yorker, NY Times Magazine和WNYC’s Radiolab的特约撰稿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