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毕节市探索村民自治同步小康新路

 茂盛旺 2013-11-05

2013年11月04日09:07    来源:贵州日报    

1200多外出务工人员有超过一半人员纷纷返乡创业;3个村民组群众自发集资30多万元硬化连户路;80高龄的老人冒正先无偿捐地修垃圾池;贫困户邓广军把6袋救济大米送4袋归还,说母亲和大哥有人照看自己吃不完……

1200多外出务工人员有超过一半人员纷纷返乡创业;3个村民组群众自发集资30多万元硬化连户路;80高龄的老人冒正先无偿捐地修垃圾池;贫困户邓广军把6袋救济大米送4袋归还,说母亲和大哥有人照看自己吃不完……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朱昌镇双堰村,民顺心安新风扑面,这是毕节市历经半年探索社会管理创新收获的成果之一。

如何解民怨、聚民心,凝聚发展正能量,破解同步小康工作中的发展难题,从今年5月下旬开始,毕节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省委领导的重要讲话精神,集成贵阳社会管理体制、遵义“四在农家”建设、铜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余庆基层矛盾化解等省内先进经验,选择朱昌镇开展社会管理创新试点探索。朱昌镇立足于“点上试验、面上推开、边干边总结推广”的思路,以问题和矛盾突出的双堰村作为“解剖麻雀”的典型,通过市、区相关部门进行指导,镇党委政府以织牢基层民主政权网底为抓手,围绕解决诉求、服务民生、搞好监督三项内容,推进村民自治工作的有效开展。

推进村民自治,朱昌镇首先从织牢基层网底和制定村规民约开始。在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重新调配了双堰村党支部书记,配齐配强村两委班子,民主推选村民组长、自然村寨的中心户长和民生监督员。以法律和道德为准绳,根据群众意愿制定了村规民约。建立奖励考核机制,激发村组干部的内生动力和群众参与的主动性。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均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作出决定,充分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这样一来,13个“红白喜事总管”成了村民组长,地方寨老和能人成了中心户长,敢说话、爱“挑刺”的群众成了民生监督员,村规民约规范了大家的行为,各种事务在村组就能及时有效化解,爱提意见的村民转化成了“正能量”。

双堰村主要在解决诉求、服务民生、搞好监督三个方面展开工作。在解决诉求方面,在构建市、区、镇、村四级联动视频接访,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在服务民生方面,针对群众反映办事难的问题,在镇里设立便民利民服务中心实行“场天服务日”和村级“代办受理日”制度,在村里由村干部、驻村干部轮流坐班使用公章办理各种事务,并采取上门服务、预约服务、事务代办等办法,实现“民有所求,我有所应”,彻底改变过去群众办事难状况。在民生监督方面,建立民生建设“三公开”、“三统一”、“五不准”、“五必须”制度,设立镇、村、组三级监督机构,由镇党委统一聘任的干部和村民选出的3名村民担任民生监督员,对重大事项、民生工作、群众诉求、镇村组干部工作情况等开展监督,发现问题及时向镇党委政府提出建议,党委政府必须件件答复,及时整改。

通过不断探索和努力,双堰村展现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村民自治新气象,促进了产业发展、新村建设、平安工程、精神文明等齐头并进的可喜局面。以双堰村的成功经验为模本,朱昌镇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社会管理创新实践,初步形成了“尊重民意—把群众诉求兑现好、民主自治—把社会事务管理好、织牢网底—把基层堡垒建设好、转变职能—把政府服务优化好、绩效挂钩—把干部作用发挥好、民主优先—把科学发展落实好”为主要内容的试点经验。目前,云南省和省内各市州先后前来考察取经,毕节市正着手全面推行朱昌镇的先进经验。(张锋 刘 莹 马 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