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族的未雨绸缪,要从娃娃抓起

 指间飞歌 2013-11-05

民族的未雨绸缪,要从娃娃抓起

[ 来源:重庆日报 | 发布日期:2013-11-04  ]

  作文中常常出现“9494”之类的网络语言;课程表上的书法课,被“掉包”成了语文课;曾经火热的书法兴趣班,如今却乏人问津……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市青少年的汉字书写水平并不乐观,而书法教育在学校中也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新买的毛笔一次也没用上

  今年9月,看到刚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课程表有了书法课,家住沙坪坝区的刘女士专程到书店给儿子买了毛笔和字帖。

  没想到,开学已经快两个月了,新买的毛笔却一次也没有用上。原来,儿子课程表里的书法课,在正式上课时,都变成了语文课。

  遭遇到类似情况的,并非只有刘女士一人。家住南岸区的李先生也向记者反映了同样的问题。据了解,在我市不少小学,书法课都被换成了语文课。

  据了解,去年8月,教育部就下发了《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三至六年级的语文课程中需每周安排一课时书法课。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市相当一部分小学,对书法课的重视程度仅仅停留在表面。而随着年级的增高、课程的加重,到了初中、高中阶段,书法课更是“绝迹”。

  书法教育得不到重视,学生的书写水平也并不理想。巴蜀中学语文老师蓝婷婷对记者说,现在的学生大多不太重视自己的书写,“他们不太明白什么叫‘字如其人’,觉得什么都可以用电脑解决。”

  对英语学习的重视超过母语

  “尽管‘提笔忘字’现在更多地发生在成年人身上,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全面普及,如果不在青少年中唤起他们对汉字的热爱,不重视汉字书写,我们终将会离我们美丽古老的文字越来越远。”重庆师范大学教授、市孔子儒学研究会会长鲜于煌对记者说,每次看到《听写大会》里“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这句宣传语时,他就特别有感触。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学部委员、中国辞书学会会长江蓝生教授指出,“目前,我们对外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理解发生了一些扭曲。一些家长对于孩子学习英语的重视超过了母语,有些地方从幼儿园开始就教外语,导致孩子们将英文字母和汉语拼音发生混淆,打破了孩子们母语认知的规律。”

  事实上,不仅仅是书法,在古代,“琴棋书画”都被认为是文人修身所必须掌握的技能。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都离孩子们越来越远。

  “在上世纪90年代,能写一笔好字是非常荣耀的事。当年的书法班十分火爆。比如市少年宫有30多个课外班、4000多名学生,我们的书法班学生最多时也达到1200多人。”硬笔书法家郭少强在市内一家大型培训机构教了近30年的书法课。

  郭少强说:“但从2000年以后,学写字的人就越来越少了。现在,他每周只教两个班的学生,人数还不到70个。

  让汉字教育重回课堂

  鲜于煌称,对汉字的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必须从娃娃抓起。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如今,我市西南大学等高等院校都开设了书法专业,从本科到硕士、博士都有,书法已见振兴的端倪。越来越多的成年人也对书法这门传统的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发练字、习字。

  

  但有专家表示,如果不能接上中、小学习字教育的“地气”,提高全民的汉字书写水平只能是良好的愿望。

  鲜于煌认为,抓好孩子的传统文化教育,就是抓民族的未来。他建议,应该把汉字书写作为中小学教育中的一项基本课程进行考核,要制定出书写考核标准,“像重视英语那样重视汉字书写。”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认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要让汉字教育重回家庭、重回课堂,成就一代代不仅敲击键盘,也会挥毫泼墨,不仅有科学精神,也有人文理念的中国君子,真正做到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