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考古时如何判断遗址和出土文物的年代?

 梦泽赤子 2013-11-05
考古时如何判断遗址和出土文物的年代?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张弛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也是在考古工作中首先会遇见的。总的来说,如果出土物上有铭文等判断年代的依据,那较为简单,而对于没有这些信息的考古发现,我们需要做两种年代判断 :一种是相对年代,即要解决同一处遗址的出土物谁在前、谁在后的问题 ;另一种是绝对年代,即要搞清楚出土物距今多少年。

  相对年代的判断,我们通常使用“类型学”和“地层学”两种方法。在中国,这些工作都是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的。1934 年,中国考古学的一代大师苏秉琦先生,在陕西省渭河边的斗鸡台遗址参与发掘了一批重要墓葬,他从出土数量最多的陶器入手,将陶器各部位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极为详细的分类,例如 “瓦鬲(lì)”研究,即先秦时期关中地区最常见的食器——陶鬲,他将陶鬲按照形状、质地的差别区分为不同的类型,在每一个类型里又对其口沿、领部、腹部、足部等细部特征进行分别的归纳和对比,由于器物的造型及其材质变化是有着一定的历史规律和发展顺序的,通过对统计材料的分析,找到合理的变化顺序,就可以推导出它们之间相对年代关系,这就是被学者形容为“拉动考古学发展的两架马车”之一的考古类型学。
  
20110520122624133.jpg 
  苏秉琦先生总结陶鬲的特征,发现其整体和领部高度不断变低矮,足部从乳突状的袋足形态变为瘦高的锥状足,然后足跟变矮至基本消失,这是一种符合渐变原理的推论。由A到B、由B到C的演变虽然不太明显,但积累起来,由A到D的差别却非常大、不易混淆。

  这就是考古学由形式演变研究中所得到的年代学的证据。左图为陕西省凤翔县南指挥西村商周墓地出土陶鬲 ,它是右图中C时期的 典型 。供图/罗汝鹏
  
20110520122635999.jpg 

  谈到考古类型学,科林·伦福儒先生在他与保罗·巴恩先生合写的《考古学 :理论、方法与实践》一书中有一幅有趣的图释,他们将大家所熟知的汽车发展史按图排列,由图可见,事物都是渐变的,随着技术的发展,制作工艺的精美程度与复杂程度都有了明显变化,同样的渐变过程也可以反映在史前人类所广泛使用的石斧上,时代越晚的石斧,越为精美与实用,而如果有一天出现了同样形状的铜质的斧,那可能就表示了更高水平的生产力出现,是人类社会的一次巨大的进步。当然,这只是一个单线发展的类型学推理,真实的考古遗存分析要考虑各种各样的扰动因素,那就复杂的多了。
  
20110520122650964.jpg 

  非考古专业的人看到上图这些石斧,会觉得它们都差不多模样,而专家对其年代、使用方法、技术进步等方面进行研究之后却发现,这些看似大同小异的石斧却代表着早期人类一步一步迈向文明的坚实步伐,其间的差距,就像从简易马车发展到奔驰车那样巨大。

  地层学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知道不论是因为地球的沉积作用还是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堆积物,都会形成早晚关系明确的地层或堆积物,其实这就好比演员上台前,总要一层一层的往脸上涂抹各种不同化妆品。叠压在下面地层中的出土遗物,时代上一般会早于上层出土的遗物,将地层中出土的遗物进行由早到晚的排列,就可以对相对年代做出准确的判断。1931 年,梁思永先生等在河南安阳后岗遗址进行发掘,清理了自下而上叠压关系明确的三个地层,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后岗三叠层”。梁思永发现,最底下的一层填土中出土了大量的红色陶片;第二层中却包含大量黑色的陶片;而第三层包含的陶片更多的是灰色。根据以往工作经验,红色陶是在陕西、山西、甘肃等北方西部地区多见的仰韶文化遗存 ;黑色陶为北方东部地区龙山文化的典型器物;而灰色陶则与已发现的安阳商代陶器特征是一致的。上世纪 30 年代,由于地域差异等原因,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谁早谁晚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学者们,导致很多推测性的错误认识, 而“后岗三叠层”的发现明确地表明了,至少在河南地区,仰韶文化是早于龙山文化的。正是这一重要的地层学发现,为之后的中原地区史前考古建立了可靠的标尺,成为了一把打开史前文化研究的钥匙。
  
20110520122703756.jpg 
  ◎推测出土物的绝对年代需要运用碳14测年法等多种科学手段。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产生于大气中的14C是怎样一步步进入人和动物的骨骼。动植物遗骸中的14C在生命结束的时候开始衰变为12C,它们的比例最终会成为考古测年的有力证据。
  绝对年代的判断或测定,可以精准地给出土物一个确定的日历年代。早期考古学中绝对年代的断定还只能是来自历史时期的铭文等信息。随着科技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精妙的科学方法加入了考古年代学研究的队伍中,名气最为响亮的当属诞生于上个世纪 40 年代末的“碳十四(14C)测年技术”。

  也许大家还记得中学的课本上讲过,最常见的、稳定的碳元素是 12C,而 14C也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碳的同位素。14C 产生于大气并通过 CO2 被植物吸收,通过食用植物或其他动物又被动物所吸收,一旦植物或动物死亡,这种吸收会停止, 14C 以一定速度(每 5730 年减少一半)衰减为普通的 12C。那么测量样品中剩余 14C的量就可推导出生物死亡的年代,我们就可以将之换算成日历年代。

  现在,考古工作中还经常使用热释光、光释光、年轮测年、钾 - 氩测年等一系列绝对年代测年技术。可以说,对于人类两百万年以来的历史中的考古发现,我们都有科学的方法可以测得其绝对年代。不过“科学测年”,给出的年代定点在原理上都是有一些不确定性的,因为考古工作中提取的样品类型、保存环境、埋藏过程等等条件都将决定其测年结果的可靠性,所以也要求我们在田野考古工作中更多注意现场分析和科学提取。

  我相信,不断完善“相对年代”、“绝对年代”的年代学理论与实践操作,必将更好、更科学的揭开古代人类与社会的神秘面纱,构建更加准确的人类历史。

出土文物, 断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