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考古学概论

 念安own 2021-06-06

考古学复习资料:

考古学的定义:

考古学是通过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科学。

考古学作用、意义和局限性:

考古学意义和作用:

可以认识并科学的阐释人类自身的产生和发展史、人类早期社会的发展历史;

研究国家起源和早期国家发展,弥补文献史料的不足;

全面的了解历史时期的社会和历史,尤其是中下层人民的生活社会和历史;

在一系列关乎人类生存的研究领域发挥关键作用,研究、复原和重建人类历史上各时期的环境

考古学的局限性:

获取资料只是人类发展历史上的一小部分;

考古获取的资料都都是隐性的,需要专业知识对其进行解读,由此会产生一定的误差;

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考古学的研究对象都是实物资料

从宏观上归纳:考古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遗物和自然遗物、遗迹以及他们在空间上集合而成的遗址和区域。(包括自然遗存,人工遗存)

考古研究年代下限为1949年

人工遗存:

遗物。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具有可移动性的器物。

遗迹。古代人类活动所遗留下来的具有不可移动性的文化遗存。

遗址。古代某一社群居民日常生活、居住范围内遗留的连续分布的遗迹、遗物集合体。

自然遗存:自然遗物:人类遗骸、动物遗骸、植物遗骸、岩石;

自然遗迹:火山、洪水、地震、海侵

考古类型分类:(区域系统调查)

按研究对象分

田野考古

水下考古

航空考古

环境考古

按研究手段分:

聚落考古

模拟考古

区域系统调查:

揭开了聚落考古的序幕

准备工作:

确定调查区域

准备调查所需的工具和设备

实地调查

采集和记录

考古学的学科体系:

考古学学科分支:

史前考古(夏代之前),历史考古(夏商周),田野考古(野外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特殊考古(环境考古,动植物考古,古文字学和铭刻学,美术考古,宗教考古)

属于历史学科体系之一

考古学与文献史学

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人类对历史发展的研究;

考古学注重实物研究,文献史学以书籍为主

考古学与现代科学技术

现代科学技术协助考古学研究

考古学学科分支的一个标准:

年代范围,空间范围,研究对象和内容,采用技术和方法

考古学发展简史:

欧美考古发展

夏娃理论

非洲替代假说

萌芽:文艺复兴时期

汤姆森“三期说”:汤姆森第一个用实物证明三期说,创立了相对年代的思想及其理论基础,大大促进了古物学向考古学的转变

菲奥雷利:庞培古城发掘,层层揭露,保留原貌;严肃地对待每一件出土物,对于贫民和富人的居所都做同样认真的发掘和记录。目的为复原城的全貌,他科学的工作方法为考古工作者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谢里曼:地层学被引用到考古学中,首先是用来考察远古人类及其石器的年代。把地层学原则广泛地运用到考古学中,则是从19世纪70年代谢里曼在希沙立克发掘特洛伊城开始的。

里弗斯:强调地层观察的重要性。认为普通品在考古研究中比特殊品更重要;强调逐件记录器物发现的位置的必要性;要求发掘要做出准确的平面图和剖面图;把主要遗址复制成模型。

惠勒:方格、隔梁、关键柱;讲究发掘方法

要求发掘过程遵守纪律,使用小铲子 。

坚持详尽地记录并迅速的发表成果。

强调以剖面图形式记录地层序列。

皮特里:1889年提出发掘的原则:

第一,照顾到被发掘的古迹,尊重将来的考察者和发掘者的方便;

第二,谨慎小心的进行发掘,收集所有发现的东西,并作出说明;

第三,一切遗址古迹和发掘过程都要绘制准确的图纸;

第四,尽快地完整发表发掘报告。

是第一个使用严格科学方法在埃及进行田野发掘的考古学者

安特生:瑞典地质学家,1921年,安特生发现河南渑池仰韶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命名仰韶文化。

中国考古学发展

李济:主持过殷墟的考古发掘工作,并成为终身研究员;考古不收藏,收藏不考古。在中国做田野考古工作,必须与中国的学术团体合作。在中国掘出的古物,必须留在中国。

梁思永:梁思永加入史语所考古组,主持过安阳后冈遗址的第二次发掘。这次发掘最重要的成就是,结束了自安特生和李济以来在田野考古操作中采用地质学的水平层发掘方法,开启了按实际堆积情况划分文化层的新方法,发现了著名的“后岗三叠层”,真正意义上将考古地层学应用到发掘中,从而标志着中国考古学渡过了他的诞生期,开始步入一个较为成熟的新阶段。梁思永总结出小屯、龙山和仰韶文化层自上而下的叠压关系,由此推定了三者的早晚关系,成为“解开中国史前文化之谜的钥匙”。

地层学

地层学相关概念和术语:

考古地层学又称为层位学,是一种通过判定遗址中的堆积形成的先后过程或次序来研究遗存之间的相对年代早晚关系(在考古挖掘中判明地层和遗迹之间的相对年代关系)分为先后关系和共时关系

先后关系:叠压,打破

叠压:在一种堆积的表面形成另一种堆积,有直接叠压和间接叠压关系;

打破:一种堆积在形成过程中对原有堆积的破坏;

文化层:古代遗址中由于古代人类活动而留下来的痕迹、遗迹、有机物所形成的堆积层;

生土: 未经过人类活动扰乱的原生土壤,也称“死土”(熟土:经过人类翻动过的土壤,又称为“活土“)判断依据:可按照土壤的松软程度判断。

共时关系:指考古遗迹中在一定时间内具有同时并存关系,而且这种关系可以经过分析后确认。

分为:绝对共时(一年、两年),相对共时(永恒)

绝对共时:遗迹之间是同时形成并同时废弃的(跟时间尺度有关)

相对共时:遗迹之间在一个相对宽泛的时间内是共存关系;

属于不同时期的:尽管是同一活动地面上的遗迹,但由于年代的的互不衔接而属于不同的文化或者文化期,不属于同时并存的聚落遗迹。

堆积:因为人为原因或者自然原因而堆积形成的物质(地层堆积、遗迹堆积)

地层堆积:大面积的成分分布的堆积,有高于地表的堆积(墙,河堤等)和低于地表的堆积(沟,井);

遗迹堆积:相对于地层堆积是较小范围内的堆积;

层位与层位关系:

层位:单位在堆积先后次序中所处的特定位置;

层位关系: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叠压打破关系;

单位:每个地层堆积或每个遗迹堆积就叫一个单位。灰坑、墓葬、地层都是单位,它是一个代表时间和空间的量,是田野考古学所区分出来的最小量。

地层学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区分堆积:土质土色,依据堆积的土质土色包含物划分文化层和遗迹

判断早晚:叠压打破

平面图剖面图相结合,将文化堆积和遗迹置于立体空间内分析研究;(不同的土质土色,分属不同的文化层,刚开口的遗迹,在某一文化层或遗迹内夹杂少量的不同颜色、质地的土。

田野发掘操作必须遵循由晚到早的原则逐层揭露;

地层学的基本内容:

直接发生叠压或打破关系的堆积,在形成年代上被叠压打破的堆积一定早于叠压打破它的堆积;时间早晚

任何遗迹堆积是在某一时期的底层表面形成的,因此确定遗迹堆积的形成年代主要是看其基底或开口存在于哪个地层上。(低于地表-开口、高于地表-基底)开口,基底

有遗迹堆积的地方并不一定保留有同时期的地层堆积,即:历史上存在过的遗迹有可能因为自然力或者人为因素而遭到完全的破坏。因此现在发现的地层要比实际的少且薄,而且地层交界处也不一定是原来地层的地表,坑穴类遗迹的开口也不一定是原先开口层面。

同一时期的堆积可以处于不同的水平深度,而同一水平深度的堆积在时间上也可以相差甚远;

遗迹的建造使用废弃是三个不同的时间概念,因此同一遗迹的内部堆积有时候可以进一步区分出使用堆积和废弃堆积在形成时间上前者早于后者;(墓葬填土)使用早于废弃

晚期堆积可出早期遗物,早期堆积不能出晚期遗物;

堆积本身的年代是通过其中的包含物确定的,堆积中的包含物确定的,堆积中的包含物是确定其年代的根据,遗迹的年代由其中最晚年代的遗物决定;

堆积包括原生堆积和再生堆积,因此在区分堆积及其包含物的早晚时,一定要先判断堆积的性质;

原生堆积:指自从形成后便再也没有因为人为或自然原因作用而使其原来所处的先后位置关系发生变动的堆积;(我们研究的主要对象)

再生堆积:指因自然或者人为作用使得某些堆积之间本来所处的先后位置关系在局部发生倒置现象;(包含物的早晚也发生颠倒)

地层学的局限性:

没有发生叠压打破关系的堆积无法判断它们之间的早晚关系;

地层学所确定的是遗物埋藏早晚关系并不能绝对准确的反映出遗物本身形成使用的先后关系;

一种堆积的内部往往也有其形成的先后顺序,但是在堆积成份不变的情况下就很难区分出更小的层次;

决定地层厚度的因素包括堆积时间、堆积速度以及受破坏程度,所以不能根据地层的薄厚来推测地层跨越的时间长度;

地层学不能确定堆积于堆积之间到底有多大的时间间隔;

地层学并不一定于历史上发展的各个时代一一对应,因为划分底层是根据堆积成份的变化,在相同历史发展时期,由于生活内容的变化导致垃圾成分的不同或取土来源发生变化都可能形成新的不同颜色或不同的质地的变化,所以处于不同的层位堆积也不一定有文化上的时代差异;

考古地层学中的几个问题:

文化层不一定是水平的,地表的崎岖不平

文化层形成的原因:一次形成和逐渐形成

次生堆积和断层

关于“扰乱层”的问题

遗迹本身有形成、使用、废弃三个年代

墓葬与陵寝

房屋与宫殿

窑穴与灰坑

关于层位关系

文化层与文化层之间

文化层与遗迹之间

遗迹与遗迹之间

最大限度收集各种资料,做好资料记录工作:

按最小单位采集并存放遗物;

采集内容:人工遗物,人体骨骼标本,动植物遗存,其他遗物

遗物记录:普通遗物、特殊遗物;文化层和遗迹记录:方法种类繁多;

类型学

类型学的适用范围和意义:

别名形态学、标型学;

类型学又叫器物形态学,是室内整理最常用的也是最基本的方法,适用于所有遗存;

类型学就是通过考古资料进行科学的归纳、分析、并加以分类,进而判断遗存的时空关系遗迹亲缘关系的一种方法。

类型学分类概念:

类型学开始于最简单的分类,即根据一村本身的客观属性(形态)进行多层次的分类,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类、形、式;

类:按用途分类遗存;

型:同一类遗存里共存或共有的集中样式;

式:同类同型遗存在时间上所表现出来的形态差异;在每个型中可以划分出具有年代早晚意义的式别,根据这些排列出他们的形态演化序列。

考古类型学的基本原理:

类型学研究的遗存必须是属于同一类别(质地、用途、外在形态形同或者相似;质地不同,但用途一致而且形态相近;注意时空关系)

考古遗存类型学研究应该从层位关系入手,最后要经过层位关系的检验(确定遗物的年代关系需要有多处层位关系的验证;每件遗物都有制作、使用、废弃的三个时间段;不同类别的低层单位在类型学分析中是有差别的,如突然废弃的作坊遗址、废弃的房屋或者墓葬、灰坑和水井等、文化层堆积)

考古遗迹的形态发展具有一定的逻辑序列(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双重制约和影响、渐变和突变、不是事物发展规律意义上的“规律”、纯类型学的的桥连法和横联法)

祖型和遗型(祖型:遗存生产时最初的形态;文化传播论;遗型:是一种退化体或者失效体,器物的某些部位因用途的变化或者技术原因,渐渐退化为附属品,失去了原有效用,只是象征性的保留原来的形状)

类型学的作用:

确定考古遗存的相对年代并进行遗址和文化的分期

探讨同一谱系考古学文化的产生、发展、消亡过程及其规律

研究不同谱系考古学诸文化之间的异同以及其相互关系

研究生产技术、生产工艺的发展过程,从而了解社会生产状况和社会关系

为古代社会研究奠定基础

类型学的应用:

以地层学为基础的类型学研究

根据地层学搞清楚一村之间的层位关系,然后分析他们形式上的不同,考察他们之间是否有逐渐过渡现象,根据其共存关系总结出形式演进序列,判断类型学上的早晚关系;

类型学研究一般步骤

确定出土遗物的共存关系,把层单位分组并排序,选择典型器物(出土数量多,易损器类,变化速率快、变化幅度大),对选定典型器物进行分型定式,分期和分段。

居址和墓葬的分期

墓葬分期:墓葬分组法,典型器物法

居址分期:出土遗物丰富,该地层单位堆积形成时间较短(出土遗物共时性强),工作做得比较准确的地层单位,层位关系明确)

一种典型器物的谱系研究

调查该种器物的出土地点、数量和分布范围,搞清楚他们在各出土地点的层位关系和年代,进行类型学的分析和排比(中心扩散原则,产生区域消失较早,地区传播导致部分样式发生变化),综合分析其产生、发展、消亡以及向分布区域之外传播的过程。

遗物的演变趋势可以表述为石刀,无论长方形还是半月形,均表现为由单孔发展为双孔,陶碗由平底到圈足,陶钵由浅腹到深腹。

注意:在一个遗址中根据曾为关系结合类型学研究所总结出来的某类或某积累遗存的早晚序列还需要在其他的遗址中得到进一步的验证,才能更加精确可靠。一旦某一型式的早晚序列被确认,那么这种认识就可以发挥很大作用。

纯类型学研究:先确定极端型式,然后分析中间过渡的逻辑序列

可以分析处于同一遗址中没有层位关系的各单位的相对年代(判断同一遗址中的相对年代关系)

可以把无明确层位关系的资料纳入所确定的时间框架中(无层位关系的纳入时间框架中)

可以串联不同遗址中没有叠压打破关系单位彼此的早晚关系(串联单位之间早晚关系)

分类标准要明确可观具有可比性

分类要有目的

分类中名称不等于事物本身

地层学与类型学的关系:

1.就考古学的发展过程来说,最初引导人们去总结类型学原理,主要是因为受到了不同堆积中出土物形态有别的启发。所以在地层学与类型学的关系上,归根结底地层学是有决定性意义的。

2.有了地层学才可能科学的取得古代遗存的资料,而有了类型学才能够真正准确地认识发掘品的共存关系和变化过程,从而把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认识清楚。相反,没有地层学,类型学就无法开端,也无法得到证实。而没有类型学,地层学也无法真正认识不同堆积中在文化内涵上的区别与联系

3. 对于考古学来说,地层学和类型学互相依赖,缺一不可,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

文化因素分析法:

文化因素分析法的基本内容:

人群的交往和交流表现为不同规模的文化共同体中,出现由来源不同的多种文化因素构成的现象

考古学文化是一个基本的认识单位,它是由同一时期、同一地域内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群遗存所构成的,既对历史传统继承和自身发展中的创新,也有对不同地区文化的吸收借鉴。

分析对象应该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

一个分析单位文化因素的构成,从来源和性质性质方面主要考虑两大类(自身文化因素、外来文化因素)

文化因素分析要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尽可能的采用定量分析法;

文化因素分析应该和文化分期相结合

文化因素分析法应具备的条件:

被分析单位资料相对丰富,所属文化类型以及前身文化要有全面认识;

对周围地区文化(同期文化及其前身以及周围地区文化)要有较为深入了解

文化因素分析法的意义和作用

确定考古遗存的文化性质

划分地方类型和探讨文化的中心区问题

追寻考古学文化的源流

探讨不同文化之间的文化交流、传播、融合和人口迁徙

探讨考古学文化在个大区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遗迹分类原则:

动植物遗存

人类遗存

田野考古:(实践)

调查

广义:考古调查的任务是发现、确认和研究文化遗存,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依据。

狭义:田野调查、考古勘探

普查:是指对某一地区各个时代、各种性质的遗存进行普遍调查。

自然地理or行政区划全面了解某一地区古代遗存的分布与现状,立足于抢救保护,建立和完善遗存档案和信息管理系统,为科学研究和保护创造条件

区域系统调查:又称全覆盖调查法。

以聚落形态为研究目的的考古调查方法

重点或专题调查:为了解决某个学术问题或者基于其他专门目的而进行的调查。

一般调查方法: 地面调查法、地表调查;踏查:实地步行调查。 观察、辨别、测绘、照相等方式来记录遗址的情况。

钻探:地表露出的文化层或遗迹现象不多,或不足以了解有关地下埋藏情况时,就需要进行考古钻探。

是了解地下遗存的一种更加高效率的办法,迅速且易行,是中国特有的土办法,是古代盗墓人发明的,特别适用于我过得土木建筑,所使用的工具叫洛阳铲or探铲

钻探的利与弊

利:钻探作为发现遗址和遗址发掘前的侦查手段,用以确认遗址有无发掘价值,帮助选择发掘地点,从而使发掘工作提高效率,做到心中有数,特别是了解遗址分布、层位堆积的厚度,以及各种堆积的形状、平面布局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优越性。

弊:钻探不能了解遗址的细节,也不能取得丰富的遗物,而且对地下的遗迹和遗物有一定程度的破坏,需要加以控制的使用。

试掘法:对于重要遗址,刻在适当部位进行小面积试掘,目的是为了了解文化堆积及其内涵特征。

探沟法

探方法

特殊调查法:

航空调查:指使用飞机、遥感卫星、或其他飞行器才从空中向地面摄影,通过对所得照片的观察、分析,判定遗迹和遗物的形状、种类及它们的分布情形。

水下调查:水下考古是对淹没于水下的遗物和遗迹进行调查、勘测、发掘及摄影记录的考古学分支,是田野考古学在水域的延伸。

物探与化探:

地球物理勘探:

电阻率法、电磁法、地面透射雷达法

优点:速度快、劳动强度低、不损伤遗存、在各种条件下都可以操作。

缺点:间接测量遗存的方法,有时会出现偏差,必须与其他田野考古方法配合使用,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地球化学勘探:

磷酸盐勘探法

杨晶 《科调查的基本要求

记录、采集标本

记录:调查者必须详细记录自己的调查路线,对发现的遗址要做好其所处地理位置的文字记录,并绘制相对位置示意图,使别人将来做进一步调查时可以凭借你的记录找到该遗址。遗址的地貌要有照片,遗址情况要有调查登记表,每天写好调查日记。

采集标本:要求选择标本时要全面,并且具有代表性,不同地点和不同堆积中采集到的遗物要分开放置,并分别做好记录,写好标签。

技考古》,科学出版社。

调查路线要确定、分组调查

调查技巧:有水处、高台处、群众调查

宣传保护意识

调查本身也是研究

发掘

发掘的基本程序:布方;发掘;取物;记录

探方的结构:一个探方是由主体、隔梁、关键柱三个部分组成。主体在中间,隔梁位于北面和东面,关键柱位于东、北隔梁的交接处。

探方的方向:一般要求为正方向,即磁北方向-南北向,因为这样既便于测量也便于记录。

探方的规格: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探方的规格为边长5m,面积为5×5m,若遗址下的遗迹较复杂,则尽量采用较小的探方。需要指出的是,探方的规格不是固定不变的,在多大多数情况下为5×5m,但有时可根据实际情况放大或缩小,如10×10.

坐标基点一律不变,即以西南角作为探方测量记录的坐标基点。

布方

按发掘时间顺序:

此种编号方法比较原始,有很大的随意性,探方的顺序可横向亦可纵向,方与方之间的编号顺序往往缺乏一定的规律,这种编号方法,在今天看来仅适用于规模较小或一次性的发掘工作,使用得已经越来越少。

按发掘区编号:

此方法较适合于大规模发掘,特别是为了弄清遗址中各类不同性质的遗存面貌的时候。优点是,可以直接从探方号上辨别出它所处的区域,但在各区编号排列上仍然具有很大随意性。

按坐标编号:此种方法比较适合对遗址进行全面揭露,因为按照此法布方,无论布几次,无论什么时候发掘的探方的分布位置和编号都始终能保持井然有序。

按象限和坐标编号:此法既适合于全面揭露一次性布方,也适合于随时随地发掘,应该推广这种布方方式。

新规程规定的发掘基点和探方编号田野考古发掘探方的编号系统

田野考古发掘探方编号与遗址三维测绘坐标系统建立关联,在遗址发掘前即可在遗址地形图上预设探方、编号,计算探方四角平面坐标,据此使用全站仪在遗址上采用放样测量的方式布设探方。

比如,探方IT3528的四角坐标为:

田野考古发掘中探方的编号系统应与遗址的分区和三维测绘坐标系统建立关联。

编号方式应简捷,便于查阅。

编号系统有两种方式:

T+南北向编号+东西向编号,如TS08W06

遗址分区号+探方号(南北向+东西向),如ⅢT7274

根据探方的编号系统应该很容易地计算出探方在遗址上的位置。

横向发掘

就探方的平面结构而言,应先挖主体部分,留下隔梁和关键柱后挖,关键柱可以不挖

※打隔梁前一定要绘制好剖面线图

主体→隔梁→关键柱

纵向发掘

就探方的纵向关系而言,按照土质土色区分堆积,并且在正确判断诸堆积先后早晚关系的基础上,自上而下,由晚及早进行揭露,挖到生土为止

发掘的基本原则

遗址的发掘总体要求是能够根据搜集到的标本和实物资料,恢复发掘对象在发掘前的原貌,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遵循一下四个基本原则:

1. 根据土质土色,区分各种堆积,依据叠压打破判定堆积早晚。

2. 由上及下、由晚及早进行揭露(层位相同的堆积可以任选)

3. 按单位归放遗物

4. 按照实际情况,及时客观、准确、全面的地做好拍照、绘图及文字记录工作

取物;搜集的原则

A 按单位搜集遗物

由于遗物总是包含在一定的堆积当中,每一个堆积都是一个单位,因此遗物的收集必须按单位存放,每一个堆积出土的遗物都应放在一起,切忌与其他单位出土的遗物混淆。

B 遗物按单位编号

对搜集到的遗物,除按单位进行归放以外,还应按单位编号。

编号方法:按遗物在该单位出土的先后顺序进行编排。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遗物都要编号,只有那些保存完好或者能够复原的器物才进行统一编号,此种器物俗称小件(标本),而各种质地的碎片则统一放在一起,装入实现准备好的袋子中(小件盒、陶片袋),写好标签。

整理时,对小件和陶片进行拼对和统计,小件有专门的小件登记表,登记后装入事先准备好的盒子里,不能与遗物碎片混放。

C 单位的编号

分为两种,地层编号、遗迹编号。

地层编号安探方进行编号,具体的说就是把每个探方的地层按照叠压关系,从上到下按发掘顺序进行编号,以表示

遗迹则是按发掘顺序进行编号的,有专人负责,一般是主持发掘的队长。首先,按类分开,每类则按出土的先后顺序进行编号,编号方法不尽相同,有的按阿拉伯数字从1开始,有的在前面加区号,有的加年号,有的加象限号。需要注意的是,工地负责人在发表自己的报告时,一般都应该对自己的编号加以说明,供研究者掌握。

总之,地层以探方为单位编号,遗迹以工地为单位编号,遗物按单位编号

遗迹编号是由工地负责人按类统一编号,每类遗迹编号的次序是按给号的先后编排的。遗迹号由遗迹名称的第一个大写的拼音字母和序号组成。常见遗迹符号固定如下房屋—F,墓葬—M,灰坑—H,沟—G,窑—Y,井—J。

在田野发掘实践中,有时发掘的结果与最初判断不符,导致遗迹编号出现重号、错号,需要在登记本中消号、改号。

4)记录

记录手段: 多种多样,各有所长,相互补充,灵活运用,全面真实准确

文字记录

绘图记录

照相记录

摄像、录音……

记录内容

文字记述

照相记录

工地全景

遗迹照

遗物照

以及其他所有文字、绘图无法表现的现象

记录的存放

按探方存放各种资料,即每一个探方的资料装在同一个档案袋里,包括该探方的所有文字记录,图表、照片,封皮上应注明资料名称及份数

整理:

整理的目的

(1)使收集到的资料条理化、系统化,将其公布于学术界,使人们都能够来使用这批资料,进而开展各方面的研究工作。

(2)细致地考察遗存的客观属性,为正确判定遗存的发生过程、转变过程,自身功能及其所反映的人类行为提供坚实的根据

(3)根据已有的资料,构建一定的时间框架和空间框架,对遗存进行时空两方面的研究,从而确定各种遗存在这种时空框架中应有的位置。

ps:回到室内整理前,应把陶片洗完

技术整理

对出土遗物进行加固、修复、写号,及其他保护性措施

对器物进行照相、绘图和分类制作卡片,并登记造册

对原始记录进行分类归档,核对遗物或遗迹与记录是否存在出入

对照片进行编号归档

3. 鉴定与分析

石器鉴定:通过石料加以鉴定,可以了解制造各种遗物的原料和产地,以及人们对石料的软硬程度的认识情况。通过对石器表面痕迹的观察,可以帮助判断石器的用途。

陶器鉴定:陶片成分分析,烧成温度

自然遗存

文字考释

发表:

收集到的资料要经过整理和分析,形成文字将其发表,以便更多的人能利用这批资料进行研究。一种是发掘报告,一种是发掘简报。

发掘报告(终结报告)

应该对发掘中出土的全部遗存就时空两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如实报告,分析的客观依据以及遗存的客观属性等方面都要加以报道,这些报道应该以细致的观察、客观的测量和可能做到的技术鉴定为基础。所以,编写报告的过程基本上也是对遗存进行整理和分析的过程。

发掘简报(中期)

如果发掘工作要持续几年才能完成,然后再写正式报告,经过几年才能出版,则应该在每一次工作告一段落后先发表简报。简报主要是在弄清遗存的时空框架的基础上,报告主要发现和中大收获。

严格意义上讲,只有编写过报告或简报的人,才能懂得如何在田野发掘中做好各方面的资料收集工作,才能真正读懂报告,才会利用材料。

研究:

时间方面的研究

绝对年代研究方法:纪年材料、自然科学方法

常见纪年材料:碑刻、题记、墓志、各种器物铭文、钱币、甲骨文、陶文、封泥、玺印等

自然科学:碳十四、热释光

相对年代研究方法:地层学、类型学

空间方面的研究

以遗址为单位的空间研究→位置与布局的研究

每个探方、每个遗址都有确定同一时期的遗存的位置及布局问题,这也就是小范围的空间研究,这种研究往往要在整个发掘结束以后才能得到较清楚的了解,而且类型学往往比地层学更有效的判定一段时间内诸遗存之间的关系

以诸多遗址为单位的空间研究

考古学文化:

考古学文化的定义:

是考古学上的一个研究单位,指考古学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群遗存。

从地域上看,每一个文化都有一定的分布地域,只要进行调查,就不难找出它的范围;

从时间上看,每一个文化都属于某一个特定的时期,本身具有时间概念,在这段时间内,它所代表的人们共同体是相对稳定的。

考古学文化不仅有自己的分布地域和存在的时间,而且自身又可以根据地域性差异划分不同类型;

根据时间的不同划分为不同的期段,所以同一种文化内部往往还存在分型和分期问题。 考古学文化就是考古学上的一个研究单位

考古学文化的分期与类型:

在对器物的型式划分基础上,综合考查多种器物形态的发展变化。

如果多种器物在同一时间段内都发生了阶段性的变化,那么这就是一个新时期到来的提示。

划分期别的时间单位是长是短,决定于遗存的实际发展过程和研究目的。

在实际研究中,一般把年代跨度较小的时间段称为“段”,进而把若干段合并为一期,将若干期总和为一个大期或者发展阶段。单个遗址的分期与类型或考古学文化的分期之间,既是相通的也存在一定差别。

遗址的分期是类型或考古学文化分期的基础,而类型或考古学文化的分期又是对同一文化不同遗址分析结论的归纳和概括。

划分标准:

考古学文化的划分所使用的标准经历了一个由粗疏到精细的过程,在比较造的研究中,考古学文化的划分是根据一、二个文化特征来加以区别的。后来,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考古学文化,已经不再使用单独的文化特征,而是用一定数量的文化特征组合关系来界定考古学文化。总之,划分文化的标准越多,所划的范围就越小、越精细。目前我国有明确特征又经常伴出的类型品作为区分考古学文化的标志,不同历史时代,应该有不同的类型品。

陶器作为人们生活基本用具的时期,我国考古学界则基本采用陶器这种遗物作为区分考古学文化的标志。

聚落形态

墓葬形态

生产工具和武器

生活用具

装饰品、艺术品、 宗教用品

如何为考古学文化命名?

第一次发现的典型遗址的小地名

以地区或河流命名

以遗址中的某项内容来命名

用文献记载上的族名

目前我国考古界对先秦时期的考古学文化,一般使用遗址的名称来命名的,秦汉以降的考古学文化很少有加以命名的

考古学文化的易名

时、空、史、论

划分原则

目的性原则

典型性原则

稳定性原则

全局性原则

考古学文化的结构与特点

成分结构分析

层次结构分析

考古学文化与族共同体之间的关系

文化类型

主要表示因时间早晚而造成的差别。

反映地域性差异。即在考古学文化内部,因分布地域不同而形成的区域性特征,这种情况又多称为地方类型。

划分依据:

文化内涵上的地域性差异,即各个区域在文化上具有一定的自身特色。

对历史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自然地理位置的相对独立性,各自成为小的地理单元。

由于外来文化影响所产生的新文化因素。

古史传说中古国或古国群的分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