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事不宜急缓则圆 2013-11-05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行走后腿痛——下肢动脉硬化的征兆

相当一部分老年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行走一段路程后出现一侧或双侧小腿肚的疼痛,以至被迫停下来,休息片刻后,疼痛消失,还可继续行走;症状重复出现,以至一段路程中要停下来休息数次。这种症状常被认为是年老腿脚不便,其实这是下肢动脉硬化的征兆,在医学上称之为间歇性跛行。

下肢动脉硬化是全身动脉硬化的一部分,当血中的脂质成分沉积在通往下肢的动脉内膜下,或内膜下的平滑肌细胞增殖,导致内膜面向管腔内突起,造成管腔狭窄,通往下肢的血流减少。随着病变的进展,管腔越来越狭窄,当血流供应不能满足肢体运动时对氧和营养的需求时就会出现相应的症状。最初表现为肢体发凉、发麻,行走时下肢肌肉对氧的需求增加,而病变的血管不能提供足够的含氧丰富的动脉血,迫使肌肉细胞进行乏氧代谢,由此而产生大量酸性代谢废物,进而引起疼痛。当活动停止,代谢废物被血流带走清除,疼痛感消失,这种症状重复出现。从开始行走到出现疼痛被迫停下来的距离叫跛行距离。随着病变的进展跛行距离逐渐缩短。当动脉干发生狭窄或闭塞时,远侧动脉局部低血压,释放血管活性物质,导致侧枝小动脉扩张,通过微血管扩张代偿维持营养血流。病变进一步发展,当侧枝代偿也不足以维持肢体的需求时,血供最差的趾端部分出现昼夜不停的疼痛,称为静息痛。最终肢端出现坏疽。

发生间歇性跛行的症状后,应尽早到医院诊治。医生给病人查体时可能会发现一侧或双侧肢体无脉,肢端发凉、发紫或苍白,根据病人的情况医生会建议病人行超声检查、动脉节段性测压、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或血管造影检查。前三者属于无创检查,超声花费较少,但准确性与操作者的经验有关,且不能提供临床医师所熟悉的影像;节段性测压可用于对病情粗略的定性和定位;核磁血管成像可提供动脉的整体影像,但其准确性与核磁共振机的功能和操作者的经验密不可分;最准确的方法当属血管造影检查,属有创检查,需住院进行,造影过程中需从腹股沟或上肢进行动脉穿刺,插入导管,将导管放于动脉内注射造影剂,下肢穿刺造影后须卧床24小时,上肢穿刺部位也要加压包扎24小时。

下肢动脉硬化的治疗包括:内科保守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

内科治疗适用于轻症或不能耐受手术的病人,包括戒烟、保暖、适当锻炼、高压氧疗、以及各种扩血管、抗凝、活血化淤药物等。

外科治疗包括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治疗方式,局麻下通过动脉穿刺,引入导管,对狭窄部位行扩张或支架术,优点是创伤小,病人恢复快,适用于较大血管,近年出现的弹簧支架甚至可以用于膝关节附近的狭窄动脉。介入治疗虽好但价格昂贵、且不适用于长段血管病变的患者。

手术治疗要因人而异,主要有硬化内膜剥脱和搭桥两类。如果病变较局限,可采用局部硬化内膜剥脱,否则就须行搭桥术。采用自体大隐静脉或人工血管在狭窄闭塞段的两端分别与正常动脉吻合,从而越过狭窄段向远端肢体供血。相对于介入治疗,搭桥手术的创伤较大,一般需全麻或半身麻醉,术后须卧床5-7天,2周方可拆线。

无论是介入治疗还是外科手术治疗,术后都有血栓形成再栓塞的可能,所以要继续采用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最终还是选择了内科保守治疗:石家庄同宝周围血管病研究所采用纯中药内服、外洗、外敷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效果特别好,治愈率高达98%.

下肢动脉硬化一般是节段性病变,大多有条件搭桥,但如果堵塞时间过长,远端血管内继发血栓形成,则将失去搭桥的机会,最终导致截肢。所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至关重要。


动脉硬化闭塞症属于肢体血管病也称周围血管病,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年龄的老龄化,饮食结构的不合理,气候的变化无常等原因,导致其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该类疾病致残、致死率较高,所以要了解此类疾病的早期症状,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是十分必要的。

生活中常见的肢体血管病有: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闭塞症、血栓性静脉炎等。因篇幅所限我只能给予简单介绍。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简称脉管炎,发病年龄一般在20~45岁之间,多发于小腿及足部,发病初期患肢明显发凉、怕冷、麻木或针刺样疼痛,行走时足底有垫物感。肢体易疲劳,行走一段距离后被迫停止行走,休息片刻,才能继续行走,该症状在临床上叫间歇性跛行。中期患肢疼痛加重,动脉搏动消失、表面皮肤粗糙且成红紫或变白、汗毛脱落、趾甲增厚变形、肌肉萎缩。后期出现感染溃疡,指(趾)坏死,形成“脱骨疽”。

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表现和脉管炎基本相同,该病多见于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平均年龄55.01岁,男性多于女性,通常发病急促,出现原因不明的肢端坏死(如未发现的糖尿病),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或脑血管疾病等。随着这些中老年性疾病发病率的升高,提醒患有以上疾病的中老年朋友,应多加注意防范。


动脉硬化闭塞症概括:

动脉硬化闭塞症是肢体动脉内粥样物质的不断扩大并继发血栓形成,引起动脉管壁狭窄、闭塞,使肢体出现慢性或急性缺血症状的一种疾病。下肢多于上肢,西方国家发病率较高,约10%左右。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以及饮食结构的改变等因素,目前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已成为中老年常见的周围血管闭塞性疾病。本病的症状表现类似于中医“脱疽”范畴。


动脉硬化闭塞症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现代医学对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除与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吸烟、肥胖、高甘油三脂血症、糖尿病、长期案牍工作、缺乏锻炼、以及紧张情绪和家族史等有一定的关系外,还可能与细菌、病毒感染造成的血管壁损伤有关。在上述诸多因素的作用下,血管内膜水肿,脂类物质在血管壁上沉积,促使血管内膜发生粥瘤,粥瘤钙化、崩裂后在血管壁上形成溃疡,继而血管硬化、挛缩,使管腔狭窄闭塞。


中医病机为:中老年脾肾多渐不足,致使“痰湿”内生,滞于脉络血道,造成气血闭阻,远端肌肤筋肉失养,或感湿、热之外邪日久发为本病。


足癣为湿热之邪,虽然不是直接致病原因,但足癣往往容易造成足趾湿糜溃破,感受气候变化加速发黑形成坏疽,严重者甚至截肢致残。


症状表现

症状表现 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人主要表现为下肢的各种缺血症状。初起时感觉足发冷,皮肤温度降低,随着病情加重,以上症状更明显,并出现特征性症状——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甚至在睡觉中痛醒,或抱膝而坐,彻夜难眠。


患足皮肤颜色苍白或紫绀,严重者出现足趾发黑溃破坏死,下肢的足背动脉、胫后动脉、腘动脉、股动脉的搏动减弱或消失,腹股沟处的股动脉或脐周的腹主动脉处听诊可闻及血管杂音,患足抬高苍白试验呈阳性。


在发病过程中可伴有出现足腿部皮肤营养障碍、麻木烧灼感、肌肉萎缩以及膝关节屈曲挛缩等情况。


病人大都同时伴有全身性动脉硬化性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病,眼底动脉硬化等病症。


多普勒超声血管检查,可发现动脉血管壁增厚,内膜粗糙,大、中动脉广泛性硬化斑块回声,彩色血流充盈缺损、变细,远端小动脉血流减慢,呈单相血流频谱等改变,踝动脉压≤50毫米汞柱,踝/肱指数<1。CT、磁共振或动脉造影能直观地显示出,动脉多节段的狭窄、闭塞的。


临床分期 本病在临床上可分为急性活动期和慢性稳定期。


急性期

痰湿阻络证 主要表现为病人患肢各种缺血症状进行性加重,足冰冷、苍白、紫绀、静息痛剧烈,坏疽组织分界不清并向近端浸润发展,抬高苍白试验阳性,舌苔薄腻,脉弦滑。

慢性期

气虚血瘀证 主要表现为病人患肢的缺血症状缓解,下肢皮温虽低,但逐步回暖,皮色淡红,静息痛缓解,坏疽组织分界渐清,患足无肿胀,抬高苍白试验阴性,舌苔薄白,脉细或滑。

冬季易发肢体血管病

石家庄同宝周围血管病研究所  吴同宝主任 (专家热线:13903312980)

肢体血管病也叫周围血管病,包括脉管炎、静脉炎、动脉硬化闭塞症等。
脉管炎全称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发病年龄一般在20——45岁之间,多发于小腿及足部,发病初期患肢明显发凉、怕冷、麻木或疼痛,行走时足底有垫物感。肢体易疲劳,行走一段距离后被迫停止行走,休息片刻,才能继续行走,此症状医学上叫间歇性跛行。中期患肢疼痛加重,动脉搏动消失,表面皮肤粗糙,且呈红紫或变白,汗毛脱落,趾甲增厚变形,肌肉萎缩。后期出现感染溃疡,指(趾)坏死,形成“脱骨疽”。
血栓性静脉炎简称静脉炎,发病多见于下肢,可累及主干静脉或肌肉丛静脉。患者肢体明显肿胀、疼痛、变色,局部皮温高或伴有静脉曲张。急性发作期可见全身症状,如低烧、厌食、疲乏等症状。如得不到及时治疗,会出现活动后患肢肿胀及疼痛加重,部分血管呈条索状曲张及斑片硬块,重者局部溃疡,形成“臁疮腿”,血栓脱落易造成肺栓塞,危及生命。
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症状同脉管炎基本相同,此病多见于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往往合并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疾病或糖尿病。
为什么说秋冬季节易发肢体血管病呢?医疗气象学研究认为,秋末,特别是霜降之后,天气由凉转寒,气温、气压变化剧烈,而北方来的冷空气又不断向南侵袭,人体受冷空气刺激后,常常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异常,全身毛细血管痉挛性收缩,血液循环的外周阻力加大。此时,血小板易于凝集而形成血栓。内分泌系统失调,血液粘稠度加大,血凝时间缩短,这些因素进一步促使血栓的形成,另外脚部脂肪较少耐受力较差,肢体末端血管较细,并且血流缓慢。中老年人生理机能减退,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应激性和抵抗力降低,因此极易导致血栓的产生。

石家庄同宝周围血管病研究所在祖传秘方的基础上,采用中药内服、外洗、外敷一整套的方法治疗脉管炎、静脉炎、糖尿病足、雷诺综合症、动脉硬化闭塞症等周围血管病,已取得了较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和成果,使绝大多数病人解除了痛苦,避免了截肢造成的终身残废。

吴同保主任根据不同类型的周围血管病选用的“全蝎膏”具有强止痛的效果、“回阳膏”外敷后冰凉的肢体30分钟即可恢复正常温度;“海沸散”、“龙血竭胶囊”均有快速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红灵酒”、“七叶皂苷凝胶”均有消肿散结,清热利湿,能在短时间内使静脉炎造成的肢体水肿、硬块消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