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中华郭氏源流考略连载四[|寻庐讲坛

 诸城郭氏图书馆 2013-11-06

据《括地图》、《 夫论》、《风俗通》、《元和姓篡》及《路史·后纪》、《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典籍记载,郭氏姓源主要有三:一是以居邑为氏。居于城郭者是为郭氏。如东郭、西郭、南郭、北郭,皆以居住之地域方位为姓,后省文减字,统称为郭氏。


   二是以古郭国为氏。源于夏代侯伯、大禹之御郭哀。据清张澍《姓氏寻源》转引《括地图》云“夏禹御郭哀”;又引《抱朴子》云:“禹乘二龙,郭支为御。”(一说郭支为夏王孔甲时大夫)并注云:此为郭氏之始。《三一经》也云“商有郭崇”。说明早在夏、商时期,郭氏已“得姓受氏”,成为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宗族群体。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郭哀、郭支先后为夏之御,已明显具有“世职世守”(即世代承袭某一职务或技艺)的特征。这种“世职世守”的现象,是夏、商、周三代设官任职、胙土命氏、确定其社会等级地位的重要制度,也即先秦文献中所说之“百官”、“百工”、“百姓”。如商代“理氏”,即因其“大理官”(司法官)而称之为“理氏”(即李姓先祖)。


   至于“御龙”之事,一向认为是历史神话传说,而近代史学界则普遍解释为“畜马、牧马、驯马、驭马”。在《周礼·夏官》中,也早有“马八尺以上为龙”的释义。也就是说,夏代郭哀、郭支家族是一个以驯养、驾驭良马为职业的专职世家。这也印证了当时畜牧业较为发达的社会经济形态。


   对于郭哀、郭支的生平及其得姓受氏之源,历代的姓氏典籍多语焉不详,或笼统地称之为“最早的郭姓”。著名的训诂学家颜师古在训释《急就篇》时,也仅仅注曰:“齐地有郭


氏之虚(墟),盖古国,齐灭之,后亦为郭氏。齐有郭荣,即其族也。”


   但笔者在《路史·国名记·己卷》“夏世侯伯”中,发现了有关郭哀的一段记述:“郭哀·夏后御。时之聊城有郭水出东南郭。商有郭崇子。”并引用《三一经》注释云:“郭崇子,商代人,彭真人弟子。”


   这就说明,郭哀在夏世为“侯伯”,其地在今山东博之聊城,其职为“夏后(即夏禹)之御”。传至商代有后裔郭崇,受封子爵。战国时古郭国为齐所灭,郭荣即其族人。


   对于这支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郭氏之源,即郭哀的先世源流,史无明文记载,难以确考。但《路史·后纪》中有关黄帝之子禺阳(亦作禺号、禺虢)的记述,却值得注意:“嫫母


……生苍林、禺阳,禺阳最少,受封于任,为任姓,谢、章、舒、洛、昌、契、终、泉、卑、禺皆任分也。后各以国命氏。禺号生禺京、 梁、儋人……傜梁生番禺,番禺是始为舟,生奚仲,奚仲生吉光,是主为车,建侯于薛……”


   在这段文字的夹注中,“禺号”之下注为“虞郭”,这与《大荒东经》中将黄帝之子“禺号”,直书为“禺虢”,正好相合。而古代“郭”、“虢”二字通用,故禺虢也可称为之为禺郭。


   另据《路史·国名记·杂国》,明确列有“虢国”之名,并引《左传》昭公七年传注曰:“虢,燕地,与齐境。”《春秋左传词典》注曰:今河北任丘县西北。这也与禺虢受封于


任的记载相合。


   关于古任国的地理方位,历来说法不一,大致为今河北任丘——山东济宁一带。禺虢子孙封地多在今山东、河北地区,如禺虢后裔奚仲所建之薛国即在今山东滕县一带,而禺虢另一后裔泉氏则东渡大海,为高丽国之君。据此推断,“夏后御郭哀”所居之“郭国”——博之聊城,很有可能即是黄帝之子禺虢初封之地,或其子孙“以国命氏”的分封之地。郭哀、


郭支、郭崇及春秋战国时期齐、鲁郭姓,很有可能出自禺虢,即黄帝的支脉。


   在郭远唐撰写的琼州海南《郭氏家谱》中,便以夏大夫郭支、商大夫郭崇为郭姓最早始祖,郭哀、郭支、郭崇均引入了黄帝姬姓世系。


   郭氏的第三个姓源,出自姬姓,为周王室宗支虢公(虢仲、虢叔)后裔,也即黄帝后裔。这是海内外郭氏所公认的发祥始祖,也是当今郭氏的主要宗支。


   据《春秋·公羊传》所载:“虢谓之郭,声之转也。”


  《汉郭辅先生碑》云:其先出自有周王季之中子(虢仲),为文王卿士,食采于虢。至于武王赐而封之,后世谓之郭。


  《册府元龟·列国君》也云:“虢,姬姓,文王弟虢仲之后,治今弘农陕县。”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也采用郭氏出自虢公的说法,且记述较为详细:“郭氏出自姬姓。周武王封文王之弟虢叔于西虢(西虢误,应为东虢),封虢仲于东虢(东虢误,应为西虢)。西虢(西虢误,应为东虢)地在虞、郑之间。平王东迁,夺虢叔之地与郑武公。楚庄王起陆浑之师伐周,责王灭虢,于是平王(平王误,应为定王)求虢叔裔孙序,封于阳曲,号曰郭公。虢,谓之郭,声之转也。因以为氏。”


   《元和姓篡》、《古今姓氏书辩证》、《万姓统谱》等后世之姓氏典籍也多采用此说。


上述诸种文献典籍,虽然在虢仲、虢叔、东虢、西虢的记述上有所差异和分歧,但却公认郭氏出自姬姓,为黄帝苗裔、周室宗支,因受封于虢而得姓命氏。


此外,《路史·后纪》还记载了郭氏出自姬姓的另一条传承世系。《路史·后纪·疏仡记》在“黄帝”条目中载称:“黄帝有熊氏,……元妃西陵氏曰嫘祖,生昌意、玄嚣、龙苗。昌意就德,遂居若水,有子三人,长曰乾荒,次安,季悃。……悃迁北土,后为党项之辟,为拓跋氏……有党氏、奚氏、达奚氏……周氏、长孙氏、车非氏、兀氏、郭氏……”


在《古今姓氏书说辩证·郭氏》中,有一段与之相印证的记载:“后魏郭崇播,本党氏,改焉。”这里所说的党氏,即为黄帝之孙、昌意之孙一悃的后裔。


郭崇播由党氏改为郭氏,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是北魏鲜卑族统治集团推进汉化政策、倡导“胡姓汉化”的一例,反映了郭氏姓源的另一个重要来源:由少数民族汉化改姓。


郭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大姓氏,其中确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少数民族汉化而来的。尤其是在所谓“五胡乱华”的西晋末年、唐末五代十国、宋、辽、金、夏及元、清统治时期,中华民族处于民族交融时期,这种由少数民族“胡姓汉化”的现象更屡见不鲜。


但从中华民族五千年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历代姓氏书中所谓“胡姓汉化”(即由少数民族改为汉姓)的提法,并不贴切。因为在不同历史时期“少数民族”这一概念有不同内涵。如先秦时期,中原华夏族周边的“戎、夷、蛮、狄”,经春秋战国之际的社会剧变,到秦汉大一统时,均与中原华夏族融为一体,构成后世被称为“汉族”的重要部分。上述党项族之党氏改为郭姓,从当时历史背景看,可谓“胡姓汉化”,但追源溯流,党项族也为黄帝之苗裔。除党项族之党氏改为郭姓之外,尚有後晋天福年间之郭金海,其先世为突厥族:宋代太师太保郭从义,其先为沙陀部族,因破契丹有功,屡受封赏,也为郭姓等。


至於辽、金、元、清时期,由於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受中原文化影响,由少数民族改为汉姓者更比比昔是。据《黑水郭氏世德录》所载:黑水郭氏旧作郭博勒氏,本达呼尔(即达斡尔族)之支族,系出大贺氏,契丹国族也。远租徙黑龙江之郭博勒屯,因以著姓。共和(辛亥革命)後,弛冠姓之禁,族人仿古人复姓从简之例,以郭为氏,系黑水地望,所以别太原郡也。由於音译之差异,郭博勒氏在史籍中有郭博尔、郭尔本、郭勒本、郭布勒、郭博曼、果博勒、果博尔、戈博尔等十余种写法、读法,其後世大多简称为郭氏,也有部分演化为果氏、戈氏。反之,在某些历史时期,也有把汉姓族人改为少数民族之“胡姓”的。如隋代之郭衍,太原介休人,周武帝赐姓为“叱罗氏”,到隋文帝开皇年间,又复姓为郭氏。


这就是说,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某些姓氏特别是一些大姓中,包含有部分少数民族之成员,是一种很正常的历史现象,是民族融合、人类文明进化的自然轨迹,其间有一些支族来源於少数民族,也不足为奇,无需隐晦。


综合上述诸种典籍记载,可以得知:郭氏主源出自姬姓,发祥始祖为轩辕黄帝,依其繁衍活动地域及传承世系,源於姬姓之郭(虢)氏先世,大致可分为东、西、北三大支系。东支郭氏即古郭国后裔,出自黄帝少子禺虢,是最早见之於文献典籍的“虢(郭)”氏。在夏代为侯伯(郭哀),商代为子国(郭崇),春秋时为齐所灭。齐之郭荣、郭最、郭周父,即其族人。东支郭氏的繁衍活动地域,当以古郭国之封地-博之聊城为中心,即春秋战国时齐鲁之地,今山东、辽东半岛广大地区。后世所称之中山郭氏、馆陶郭氏即其支哌。   北支郭氏为黄帝之孙、昌意之子悃的後裔,悃迁北土,“后为党项之辟”,有党氏、达奚氏、乞骨氏、万俟氏、秃鬟氏、长孙氏、乌氏、源氏、周氏,郭氏等北方五十多个部族、姓氏均为悃之后裔,南北朝时建立北魏政权并大力推行汉化的拓跋氏(后改为元氏)也为其支裔。其活动繁衍之地,三代之时为北狄之地,春秋战国时为中山、燕、赵之地,即今山西、河北省北部及内蒙古自治区广大区域。这支郭氏虽然也系黄帝之后,但一向被视为“夷、狄”,因而其得姓初祖、传承世系等,文献失载,难以确考。其后世子孙也讳言其“夷狄世系”,故很难确认其有代表性的郭氏历史名人。


西支郭氏即前述周室宗支虢公之支派。据《环球郭氏宗谱》及其它郭氏谱记载,从黄帝到虢叔,计约二十七世。这支郭氏先祖,从一世祖黄帝开始,中经后稷(橐),公刘、古公亶父,到西伯侯文王姬昌,其繁衍活动地域多在黄河中上游的陕甘一带,故称之为西支郭氏。实际上,此支是郭氏的主要支派,故文献典籍记载较为详细,其世系传承也较为明晰,如太原郭氏、汾阳郭氏、冯翊郭氏、西平郭氏、颍川郭氏、昌乐郭氏等皆其衍派。


   现依据史书记载及族谱资料,排列如下:


   一世:黄帝,为少典氏之子,生於轩辕之丘,长于姬水之畔,故以姬为姓,号曰轩辕。纳四妃,生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分为十二姓。黄帝在位百年,死后葬于桥山,传其位于次子玄嚣。


    二世:玄嚣,名挚,其母嫘祖为黄帝元妃,感大星如虹,下临华清之祥而生帝。黄帝之世,降居江水,邑于穷桑,故号穷桑氏;国于青阳,因号青阳氏;以金德王天下,遂号金天氏;能修太吴之法,故曰少昊。都曲阜,在位八十四年,葬于云阳。生子曰桥极。传帝位于其兄昌意之子颛顼,是为高隐氏。


    三世: ?极,玄嚣子,未继承帝位,生子名俊,继颛顼为帝,是为帝喾。


    四世:帝喾高辛氏,生而祥灵,年十五佐颛顼帝为政,受封于辛。年三十代高阳氏为帝,号高辛氏,都于亳。帝喾元妃为有邰氏女,曰姜螈,生子后稷;次妃陈锋氏女,曰庆都,生子放勋,是为帝尧;三妃有娥氏女,曰简狄,生子曰契;四妃鲰訾氏女,曰常仪,生子名挚。帝喾在位七十年而崩,传位于帝挚。


五世:后稷,名弃。其母姜螈为帝喾元妃,因履巨人之迹,孕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牛马过者避而不践:弃之冰上,飞鸟以翼覆之。姜螈以为神,遂收而养之。因初欲弃之,故名为弃。弃善稼穑农耕,帝尧闻之,举为农师,天下得其利。因功封于邰,号曰后稷。  


六世:?璽  ,后稷子,袭父职,务稼穑。


    七世:叔望,  ?璽子,袭父职,务稼穑。


    八世:不窟,叔望子。当夏太康政衰失国,后羿篡权,不窟遂逃 西北戎狄,生子曰鞠陶。


    九世:鞠陶,不窟子,生子曰公刘。


    十世:公刘,鞠陶子,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迁国于豳,百姓多随而迁之。周室之兴,实自此始。生子曰庆节。


    十一世:庆节,公刘子,生子曰皇朴。


    十二世:皇朴,继庆节之位,生子曰弗参。


    十三世:弗参,也作弗差,继位于豳国,生子毁隃


    十四世:毁隃,弗参子。


    十五世:公非,毁隃]子。


    十六世:辟方,公非子。


    十七世:高圉,辟方子。


    十八世:侯侔,高圉子。


    十九世:亚圉,侯侔子。


    二十世:云都,亚圉子。


    二十一世:太公,云都子。


    二十二世:组绀,太公子。


    二十三世:诸?,组绀子。


    二十四世:公叔祖,诸?子。


二十五世:古公亶父,公叔祖之子,复修后稷,公刘之业,施德行义,国人拥戴。因避戎狄扰,遂迁国于岐山之下,邻国之人亦慕名归附。古公有子三人,长曰太伯,次曰虞仲,三曰季历。季历生子曰昌,有“瑞”。古公曰:“吾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位于昌,乃逃隐于荆蛮之地,文身断发,以让季历。古公卒,季历立,是为王季。


    二十六世:季历,古公第三子,修古公之道,广施仁义,诸侯从之。王季有子三人,长曰昌,次曰虢仲,三曰虢叔。王季卒,葬鄂县之南山,子姬昌立,是为西伯(文王)。虢仲


、虢叔俱为卿士,辅佐西伯文王治理国政。


    二十七世:文王姬昌,季历子。母曰太任,为著名贤德妇人。文王圣德仁义,受殷纣王之命,为西方诸侯首领,得专征伐,称西伯侯。广施仁政,招贤纳士。诸侯多弃殷从周,三分天下,周有其二。曾被纣王囚于羡里,深自韬晦。以贿赂纣王左右权臣,得归故里。后自岐山迁都于丰邑。年九十七岁而卒,葬于雍州万年县西南二十八里原上(今陕西咸阳市西北十八公里处有周文王陵)。太子姬发继位,是为武王。


    二十八世:武王姬发,继文王之後,广施德政,扩展实力。以太公望姜尚为师,周公旦


为辅,与召公奭、曅公高等贤能之士共理国事。时纣王昏暴无道,民怨沸腾,诸侯叛离。武王遂率师伐纣,大会诸侯于孟津,陈兵于牧野。纣王之兵倒戈归降,纣王自焚于鹿台而死。诸侯拥戴武王姬发为天子,国号为周,史称西周。


以上世系,从黄帝到文王姬昌、虢仲、虢叔,共计二十七世,时间跨度约一千五百余年,每一世平均五十多年,显然有缺失、遗漏之处。但因文献典籍缺乏记载,难以考辨、补充。而传世之郭氏古代谱系和出自姬姓其它姓氏之古代公谱,从黄帝到文王多记为二十七世。现据此编绘《郭氏古代公谱世系图》如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