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的“口渴,小便不利”病机浅析

 123xyz123 2013-11-07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的“口渴,小便不利”病机浅析
山西中医学院2009中医传统班 辛瑜
柴胡桂枝干姜汤见于《伤寒论》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此方由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栝楼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熬)、甘草二两(炙)共七味药组成。
笔者初学柴胡桂枝干姜汤有两大困惑:其一,条文中提到“小便不利而渴”这一条症状,它的病因病机各是什么?在《伤寒论》第71条五苓散证中亦提到“小便不利而渴”的症状,仲景用猪苓、茯苓、泽泻导水下行,以通行小便;白术健脾益气,助脾运湿;桂枝通阳化气以行水。五苓散一方面利小便,一方面助膀胱气化,使水津四布以止渴。反观柴胡桂枝干姜汤中有桂枝却无利水之药,又是为何?仲景组方遣药极为精道,有是证用是方,曾不肯多用一药。这两条中共同提到的“小便不利而渴”病机难道不同吗?其二:第147条提到“但头汗出”作何解释?《伤寒论》中提到治疗出汗的方子有很多,却很少指出出汗的部位。
一日读到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此书中对于这条症状的解释如下:小便不利而渴者,汗下后亡津液,内燥也。今但头汗出,而余处无汗者,津液不足而阳虚与上也。假若真如成氏所说,解小便不利而渴,为亡津液内燥,岂可用桂枝、干姜,使津液更伤;解头汗出为津液不足而阳气虚于上,岂可用柴胡、黄芩,使阳更虚?
这两个困惑一直伴随着我,直到我有幸跟随附属医院三部六病研究室主任马文辉老师抄方学习,马老师潜心研究《伤寒论》20余年,在临床中擅长使用经方。我在抄方的过程中发现马老师也经常使用柴胡桂枝干姜汤,于是向老师求解。马老师说:柴胡桂枝干姜汤证为少阳太阴合病,主治少阳实热合太阴虚寒证。本条伤寒初起就是柴胡证,五六日之间,开始以麻黄误汗,后又用承气误下,邪气非但未解,反增汗出,心烦,小便不利。胸胁满微结、往来寒热为初始证,口渴、小便不利,心烦、但头汗出是误汗误下之后的变证,同时还应该补充下利一证。由于柴胡证未解,伴有渴而不呕,因此小柴胡汤去燥热伤津的半夏、生姜,加清热生津的天花粉。用桂枝甘草加牡蛎汤止汗、除烦,干姜甘草汤温中止泻,共同救治误汗误下之变证。
五苓散证中“小便不利而渴”系胃肠对水的吸收功能差,导致水津不能四布而出现组织缺水,刺激饮水中枢,形成口渴;口渴又刺激大脑中枢分泌抗利尿激素,从而导致小便不利;大量的饮水自救,出现胃肠蓄水的水入即吐的“水逆证”。故治疗口渴、小便不利的胃肠蓄水证,必须用白术健脾燥湿,桂枝温阳行水,促进胃肠道积对水的吸收,以增加了血容量,改善由于组织间缺水而引起的口渴一症;茯苓、猪苓、泽泻联合用药,以解除大脑中枢由于分泌抗利尿激素而引起的小便不利。这样整个水代谢过程得到调整,达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之目的,则诸症可愈。
虽五苓散证和柴胡桂枝干姜汤证都有“小便不利而渴”,但五苓散证属太阴虚寒的胃肠蓄水证;而柴胡桂枝干姜汤证除了太阴虚寒证以外,还有津伤热郁的少阳实热证,属少阳太阴合病,所以前者用淡渗利湿的茯苓、猪苓、泽泻治疗口渴、小便不利,而后者却用清热滋阴的天花粉治疗口渴、小便不利。自此,两条困惑消解。
老师在临床中常以柴胡桂枝干姜汤来治疗少阳太阴合病之胸胁苦满,泄泻、口渴、小便不利等证。现附上老师的医案一则,以助理解。
李某,女,25岁。11年4月20日初诊,主诉:心下痞满微痛三天。伴口苦,口干,吐酸,嗳气,纳呆,小便不利,腹泻。舌淡红苔薄白,脉濡。有胆汁反流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史。
处方:柴胡15g    黄芩15g    桂枝10g     干姜10g           天花粉15g     牡蛎30g      炙甘草10g
3剂,水煎服。
4月28日二诊,心下痞满消,二便调。偶有纳呆,吐酸,胃胀,予4月20日方加生鸡内金15g、茵陈15g、五灵脂15g、川楝子15g、陈皮30g、白芍30g。继服七剂。半月后病人因外感来诊,而之前诸症未发。
按:患者心下痞满微痛,口苦,口干,吐酸,小便不利系少阳实热证,邪郁少阳,枢机不利,故用柴、芩清、天花粉、牡蛎开郁清热,通调三焦;纳呆,嗳气,腹泻,脉濡,系太阴虚寒证,故用桂枝、干姜降逆平冲,温中散寒。马老师在临床中秉承三部六病治疗胃炎、胃溃疡的思路,用川楝子疏肝泄热以消炎,五灵脂活血化瘀,解痉止痛,二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之功,对胃炎引起的胃痛有极强的针对性。陈皮、白芍为取枳实芍药散之意,以平肝、解痉、止痛,缓解平滑肌痉挛引起的胃痛,胃胀。鸡内金、茵陈是老师常用的一组对药,茵陈能清热利湿、疏通胆管,加强胆汁排泄,消除黄疸,是一味利胆要药;鸡内金含有胃激素,可促进胃黏膜新生,帮助消化。全方以柴胡桂枝干姜汤为主方并结合患者胃镜检查报告加味五灵脂、川楝子、鸡内金、茵陈、陈皮、白芍等药物,对慢性胃炎引起的胃痛收到良好的效果。

本文来自:中华中医药论坛(http://bbs./
查看原文,请访问:http://www./bbs/thread-55035-1-1.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