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拿什么来拯救医患信任危机 ?

 tuzididie 2013-11-08
 
增加沟通舒缓职业压力,有助于处理医患矛盾 本版图片均为晚报 何雯亚 现场图片

成功救治每一位病人是医生最开心的事


  晚报记者 崔翼琴 肖波 报道

    几乎每一天,医院里都上演着悲欢离合。因为承载着喜怒哀乐,医院这个场所成为敬畏生命的场所。病人抱着所有的希望来就医,医师不一定有能力挽救或改善每位病人的生命,正因为这对矛盾体的存在,医闹、医患矛盾纠缠不断。什么时候病人开始不信任医生,医患关系,该如何来拯救?

    在现有医疗体制和经济利益大潮驱动下,极个别医生的逐利行为被曝光后,极大损害了医患之间的信任关系。但现实存在更多的情况是,医和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医生和患者及家属评估预后和预期值不一,成为影响医患之间信任度的关键所在。

【直面现场】

每天,医院都会发生……

    某院新生儿监护病房门口,一位新妈妈和新外婆微笑走出,脱下身上粉红防护服交谈道,“宝宝好小啊,大腿那么细。 ”“多久才能回家啊? ”

    李先生和妻子、母亲抱着1岁半的孩子挂好号,“前面有200多号,肯定要排两个多小时。 ”

    某专科医院耳科,苏女士仅仅来做个耳道冲洗,“挂号单排到1000多号,现在才看到600多号。 ”

    ……

    这个时候医生在干些什么?

    儿童医院重症监护室里,原先有消化道溃疡的14岁女孩慧慧(化名)前晚螃蟹吃多了,引起消化道出血,送院时已休克,紧急抢救后被送到重症监护室监控生命体征,女孩转危为安,指标正常后转普通病房。

    13岁男孩马好(化名)上体育课时晕倒,送院已呈休克状态,急救医生发现他脸色惨白、血素低、患有严重贫血,从带有咖啡色呕吐物中判断可能有消化道出血,此时病人血压很低,医生护士几人一边实施急救,一边用针管将血慢慢推入病人体内,确诊后实施胃切除手术,分秒必争与死神赛跑。

偶尔,有些事难以避免……

    重症监护室,是生命的防护所,在这“最后一条防线”上,往往也是矛盾的聚焦点。以市儿童医院重症监护室为例,因为儿科是“哑科”,孩子不会说病况,有护士一整天哄抱1岁半的孩子到手抬不起来,刚换好尿布孩子又拉了。到家属探视时间,家长冲到病床边就嚷,“他们有没有凶你?嘴唇怎么这么干?尿布不是一天8块吗,怎么用了10块? ”护士忍气吞声,默默走开。

    一医生从早上7点半看诊到处置急救,三个多小时没上厕所,等到憋不住了准备走出诊室去洗手间,却被等候在外的病人堵回来,“我们等了两个多小时还没看上,你怎么要走了? ”有时医生临时离开去急诊抢救危重病人,等候许久的病人情绪也很激动。

    肾积水的病人医生评估下来预后较差,家属问,“刚开始还好好的,怎么病越治越重? ”更多时候,当一些病人的生命无法被挽救,家属拖着医生,“我们花了这么多钱,现在人财两空,人怎么就没了? ”

【生存状态】

医患信息不对称、预期值不一引发信任危机

    尚有一些疾病和预后,是人类现有医学所无法掌握的领域,面对生命逝去,家属质疑,病情怎么变化这么快?做医生的有没有全力救治?另有一些病人,因为严重并发症影响生活,痛不欲生;面对繁复的检查和较高的费用,病人存疑,我的检查是否都有必要?其中有没有猫腻?

    是什么引发了医患间的信任危机?

    不排除在现有医疗体制和经济利益大潮驱动下,极个别医生的逐利行为被曝光后,极大损害了医患之间的信任关系。但现实存在更多的情况是,医和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医生和患者及家属评估预后和预期值不一,成为影响医患之间信任度的关键所在。

    例如家属进重症监护室探视的时间,每次可能只有几分钟,但医生护士却要面对病人24小时。沉重的监护室病房大门一关,家属焦急地猜想里面在进行着什么,却无从看见。由于医疗资源的不足,不少门诊病人不得不等候几个小时,换来和医生几分钟的“照面”。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家属会急于从网络上搜索一些疾病知识,然而网上一些泛泛的、科普的内容无法替代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因为医生的诊断治疗是非常个性化的过程,虽有指南,但绝不是照搬教科书。医生学到的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赋予他们判断的能力。而仅仅了解疾病的家属,并没有这样系统、思维的判断方法,于是一知半解的状态让他们心存种种疑惑。某媒体近日在探讨医患矛盾的报道中解析道,“病人走进医院,把自己的生命托付给医院和医生,但对医院和医生却又是不信任的。 ”

“绝大多数医者是向善的,希望病人好”

    “我们对这种不信任有感知。 ”一位在重症监护室岗位多年的医生告诉记者,尽管这样,医生还是在岗位上尽全力履行自己的职责,“我相信绝大多数医者是向善的,希望病人好,我们和病人同船共渡,带他们驶向安全的港湾。但医学尚有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该拼尽全力。 ”

    “重症、急诊分轻重缓急,有时候不一定先来后到,在医护人员人手不足的情况下,优先抢救危重的病人。 ”市第一人民医院从事急诊救护的一位资深医生说,“医院不是‘保险箱’,医生在技术能够达到的水平上全力救治,但抢救过程也有规则,我们理解病患和家属焦急的心情,也希望给医护人员多些理解。 ”

    上班时间长、劳动强度大,收入待遇水平不高,不少医生回家后就瘫倒在床上,曾有一位女医生的丈夫调侃她,“你除了脸上长得像女人,哪里还像个女人啊。 ”一位医生没时间照顾读初一的女儿,丈夫又经常出差,女儿对妈妈说,“我以后不要做医生护士,我要做老师,有寒暑假可以休息,妈妈你太累了! ”

    医生,也为人妻、为人母、为人儿女,但他们对家人,常常是愧疚的。也有一些家属埋怨、不理解,此时,肩上扛着敬畏生命沉重负担的医生,如果连病人的信任都失去了,唯一支撑着他们的信念被击垮,他们的职业会显得那么苍白和无力。

“最开心的事,是我们成功抢救了每一位病人”

    “每天7点20分到岗,6点半下班,到家七八点才吃上饭,如果是中班,从下午四点到第二天上午,医治各种危重病人,监视病人生命体征,还要应对随时送来的急诊病人的抢救,常常彻夜未眠,到第二天中午都交班好了才回家,倒头就睡。 ”市儿童医院重症监护室主治医生崔云向记者描述着自己的生存状态。

    有国际医学同仁来交流,听到中国医生一天要看几十号门诊感到非常惊讶,他们一天看二十个左右就不错了。一位普外科医生在其报告中描述了美国门诊的状态:所有病人都在约好的时段来到医院,在导诊护士的引导下依次进入诊室等待医生。教授在看每位患者前,都有一位医生助理向他报告患者基本情况,此次就诊的原因和目的,以及做了哪些检查。由于医生已了解患者情况,往往直接进入主题,解答患者疑问,对下一步治疗提出意见,如果需要再做什么检查则交待医生助理具体办理,患者以后也就同医生助理联系,等结果出来后再预约看门诊。患者检查不一定要在就诊医院完成,他们也可联系家庭医生,按照教授意见在其他医院完成。如果需要手术,则直接预约患者手术时间,许多择期手术大概要等2-3个月。

    在国外,但凡提到医生职业,说者和听者都会肃然起敬,国外病人充分信任着医生,并且尊重他们。

    崔云医师说,“病房里有个弃婴,一年多了躺在床上身上没长过疮,80后小护士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但在这里每天要给病孩们做晨间护理、洗澡、换衣服床单、喂饭、做肢体康复运动、还有随时准备投入医治和抢救,有时候做了很多事还被家属骂,只能憋着回来,偷偷哭,心很寒。 ”“尽管压力重重,最开心的事,是我们成功抢救了每一位病人! ”当家属充满感激的手传来暖至心底的那份柔软,“这是我们生命中最欣慰的一刻。 ”崔云医师动情地说。

【有效尝试】

巴林特小组:管控压力阀 融医患坚冰

    “我不明白,病人不理解也就算了,为什么同事也不理解我……”一名女护士在讲述某病人及其家属与她发生纠纷并告到医院护理部的经历时,几乎要哭出声来。昨天,黄浦区中心医院第一次开展巴林特小组,中山医院心理科医生陈华作为沪上最早参与巴林特小组组建的医生之一,到现场指导。巴林特小组是源自英国的训练全科医师处理医患关系的方法,近年来被越来越多的医院接受,逐渐成为医院职工疏解职业压力的重要方式之一。

组建心灵支持小组源于年轻同事猝死

    2009年,中山医院一位年轻的外科医生心源性猝死,那天本还有几台手术等着他去做。第二年,华山医院一位不到40岁的医生患肿瘤过世,孩子才18个月。在接下来的四年多,不断传出沪上各家医院中青年医生被查出各种肿瘤的消息。 “这些都和过大的工作压力和强度密不可分的。”陈华感慨。当时的她就动了从心理的角度为医生减压的念头。

    陈华医生在博客里写道:“在这个被大众认为是道德沦丧最为严重的行业里,很多人不辞辛苦地工作,长期疲劳工作着,有三分之一的医护人员的睡眠需要靠安眠药物来帮助。有个老师曾对我说‘等退休了,可以不用吃安眠药了’。 ”

源自英国的“巴林特小组”作为一种训练全科医师处理医患关系的方法创建于20世纪50年代,欧美把该训练列为全科医生职业培训的必修课程。这种结合了分享感受、视角、模拟心理剧等元素的训练,令医生学会“换位思考”,从而理解患者的情绪和心理特点。 2009年,中山医院作为沪上首家“吃螃蟹”的医院,尝试将“巴林特小组”作为心身医学基本技能培训的常规项目,每两周定期在全院开展,并作为住院医生规范化培养的部分,三年多来逐渐萌发出处理医患关系的新理念。中山医院巴林特小组已举行过100多次活动,千余名医生参加并从中获益。

    每次参加的人可能不一样,但巴林特有着固定的流程。每一次,由8至12名医生组成,由一位医生提供案例以其在诊治过程中观察到的事实及内心感受为依据,通过提问、讨论、建议等方式集众医生智慧来共同处理该案例遇到的难题,由经过专门培训的心理科医师作为巴林特小组组长主持讨论。

    解剖这些让医生“纠结”的案例,能够帮助医师处理医患互动中的负性情绪体验,使小组成员识别、理解、处理复杂的自身或患者的情绪反应能力得到提高,从而能够更好处理医患关系,改善医疗服务,缓解自身职业压力,最终更好服务患者。

患者术后依然不治  医生的哀伤需修复

    近日,心外科刘医生在这次的巴林特小组上将深埋在心底一年多的一个遗憾说了出来,因为每当想到这个患者和她的家人,刘医生内心总有些愧疚,也对自己医院的同事有些许埋怨。

    “那是一年多前,一名60多岁的女患者来我们心外科开刀,这是她第二次手术了,我们觉得这个手术的成功把握挺大,做了大量术前准备,很希望能够给她带来第二次生命,但是最后她没有捱过去。她和她的先生都是大学教师,很通情达理的人,她离开时病房医生都觉得很难过,最后患者丈夫提出要求,希望能给其他家属一个告别的机会。 ”

    虽然刘医生和相关部门同事交代过此事,但由于协调上的问题并没有安排到专门的告别室。得知这消息时,刘医生觉得自己完全无言以对,很内疚、自责。

    “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 ”“医生以后是否还会帮助联系告别仪式? ”“医生内疚是否因为本来以为患者死亡家属会闹事,但这家人没有这样? ”“自己的感受是否和其他同事讨论过? ”“是否考虑打个电话给那个患者的家属”……当大家提问后刘医生逐一回答,之后刘医生退后保持沉默,聆听其他医生的对这件事的感受。

    “我觉得你是一位非常有人文关怀的医生,在这件事上你完全没有过错,你们也是积极救治,并帮助联系告别的地点,只是其他部门交接班上的问题。 ”

    “我能理解你这种感受,特别是遇到这样和我们相处了挺久,彼此都非常信任的患者,且又特别知书达理,一定是给我们留下美好的印象的,但心脏外科本身就是个非常有风险的专业,这种结果会很让人难过。 ”

    “我觉得今天这个讨论也可以说是对这个患者的一种悼念,有时我们不去表达,并不是因为我们忽略这些事,而是在我们心里默默地怀念着他们。 ”

    刘医生在听了大家的反馈后有些释然,也决定用一些方式去和患者家属联系并表达自己的追思,医院是一个不断面临生离死别的地方,不仅仅是家属们,医生也在这其中体会着痛苦和哀伤,这些情绪需要得到恰当的处理和修复。

    长达30分钟的讨论完毕,活动随之进入被众多成员评价为“很有意思”的现场还原环节。组长组织几名成员扮演案例中的各个角色,如医生、患者及患者家属等,还原所谈案例的现场情景。

    活动最后一个环节,是案例提供者总结自己感受和所获启示。按照巴林特小组传统规则,活动始终坚持“保密原则”,各成员离开小组后就不能传播案例提供者所讲的内容。

医生学心理学知识利于沟通缓解矛盾

    “医师不可能挽救每位病人的生命,可病人却抱着所有的希望前来求医。这一对矛盾体的存在,需要医患间有充分的沟通理解。然而很多医师缺乏心理知识,面对病人的种种心理困扰常显得束手无策。专业心理医师本就人手不够,加之对个体病人病情不甚了解,即便进行心理会诊,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复旦大学精神卫生系主任、中山医院心理科主任季建林教授坦言。

    从这个意义上说,巴林特小组有助于提高医护人员的心理素质,让病人获得“身心“双重诊疗服务。同时,也能协助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并帮助医师们舒缓职业压力。

    “整个培训过程让我对自己的情绪有了体验,对在医患沟通中的一些细节有了更多体会,这对今后在临床上把握和处理医患沟通很有帮助。 ”

    “通过角色扮演和家庭塑像,让我们学习换个角度看问题。其作用尤如四两拨千斤,让人如释重负。 ”

    医生们的感想彰显着小组的“疗伤力”。巴林特小组有助于培养医生敏锐的倾听能力,倾听来自不同个体对该案例的观点,有助于医生消除自身的盲点,发现新的视角,更容易识别问题所在,从而形成一种分析型的思维方式。陈华说,很多医生在这里感同身受地体会病人的问题,使医生更加意识到自身对患者的影响,强化医患之间的联盟。

【医院举措】

■市一:

“整合医学”全方位关怀患者

    “我们正在探索‘整合医学’的理念,要知道,‘人’是一个整体,人生病了来医院,每位医生只是从技术层面上解决他身体局部的痛苦,那我们能不能对病人的康复、预防做全方位的关怀,使其更回归人的本性?”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危重科主任洪江教授说。

    洪江教授说,曾接诊过一位21岁的安徽女患者,她从小被养父母抚养大,经济条件不好,和男友感情也有危机,一时想不开喝了大剂量的农药,被送来时已昏迷,医护人员帮她进行了连续10多个小时的洗胃,联合检验科、血液科、精神科等多个科室制定方案,并派专人看护她的病情变化,女病人神智渐渐恢复,情绪却十分不稳定。于是医院找来心理医生,劝导她并且让她的养父母、男友一起参与治疗,就在前天,这位病人康复出院了。 “治疗不是条条分割,而是将对病人心理关怀、精神护理等一起列入其康复计划,且有预防性的措施,将矛盾降到最低点。 ”洪江教授说。

    此外,市一南院也推出括安心轮椅、坐等取药、护士长倾听日、手术患者安全运转等人性化服务。

■儿医:

一次排队可完成集中预约

    为减少患者在医院内无效流动和等待环节,缩短患者排队时间,市儿童医院成立了 “检查预约中心”,在核磁共振、脑血流图、脑电图检查项目上推行集中预约、分时预约;部分检查报告集中查取;检查注意事项当面告知、书面提醒等多项服务。

    根据患儿年龄、病情特点,预约中心工作人员会统筹安排检查项目和检查时段,使家长“在一个窗口,一次排队”就可完成多个检查项目的预约安排。预约成功后,中心当场打印检查预约单和注意事项告知单。检查后3个工作日,即可到预约中心查取脑血流图和脑电图检查报告。

■岳阳:

手术室里响起舒缓轻音乐

    肛肠科的手术,大多患者是在局部麻醉的状态下进行手术的。为缓解病人的紧张情绪,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肛肠科主任孙建华从家里搬来了高级音响,其他医生也将家中的舒缓音乐、经典音乐、轻音乐带到了科里,护士长还特意做了一本歌曲目录册。当术前谈话即将结束时,医生会让病人选择手术室当天可放的音乐,患者通常会先一愣,然后目光里便流露出一些惊喜。手术当天,当患者走进放着自己喜欢或熟悉音乐的手术室时,原本沉重的步履也变得较前轻盈了不少。

    “音乐手术室”运行一段时间后,医护人员发现,患者术前的焦虑积分较之前降低了近三成,同时患者术后当天向医生加要常规用量以外止痛药的人数减少了30%左右。患者因为“音乐手术室”的出现,对医务人员的满意度和亲切感都有明显增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